离异家庭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
摘 要
随着离婚数字的持续增长,父母离异、家庭破裂这一社会现象的日渐增多,离异家庭子女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孩子的心理伤害降到最低限度,让孩子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里健康成长,是每一个离异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学校、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探讨从导致儿童严重的心理问题的根源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来面对、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帮助这些儿童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离异家庭儿童;心理问题 ;教育对策
儿童的成长发育总是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息息相关,近二十年来,随着父母离异、家庭破裂这一社会现象的日渐增多,离异家庭子女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父母离异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他们的心理往往是不健全甚至是畸形的。如何帮助这些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每一个离异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学校、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一、离异家庭的含义
(一)离异家庭定义
离异家庭是指因父母离异而造成的单亲家庭以及父母离异后再婚重组的家庭。这给离异家庭儿童带来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对他们心理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离异家庭儿童是父母婚姻破裂,从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一种与正常家庭儿童不同的特殊群体。生活在这样家庭的学生,其处境与完整幸福家庭学生有很大差异。
(二)离异家庭的社会问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内地离婚率程直线上升状态。据国家民政部最新统计,2002年我国离婚对数达117.7万对,而2003年达133.1万对,比上年增加了15.4万对,增长率为13.2%;2004年我国离婚对数高达161.3万对,又比上年增加了28.2万对,增长率更高达21.2%。目前,北上广离婚率已超过1/3。离异家庭已成为一种社会问题,而从年龄结构看,22—35岁人群是离婚主力军,在这个年龄段家庭的孩子大约是0到13岁,正处于心理发展的敏感时期,但值得担忧的是:在对100名少年犯进行的抽样检查中,发现有60%的人来自离异家庭,父母的争吵、出轨,是造成他们内心冷漠的真正元凶。可以这样认为:父母的离异是孩子心灵健康的杀手。
二、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
人的每一个举动,都能从童年生活中找到相对应的影子。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开始认同起这个心理学上的道理。父母、家庭、生活环境……那些看似只是“人生道具”的星星点点,却常常对人的一生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妒忌
离异家庭儿童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不能与健全家庭相比,由于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离异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得到,当他们生活在同一环境中时,他们难免会将羡慕演变成妒忌,甚至是憎恨。在心理上,他们会表现出对父母一方特别依恋,希望能从父母一方获得更多的回报,但如果不能得到,情况将变得更加糟糕;而在物质享受上,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对待与正常家庭儿童的这种差距,认为别人有的自己也应该够拥有,就容易导致偷窃等犯罪行为的发生,甚至是暴力犯罪。
(二)孤僻、怯懦
孤僻是离异家庭儿童表现最明显的性格特征。离异家庭儿童消极的自我情绪体验使他们形成扭曲的自我形象,即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也不能正确对待别人主要表现为沉默孤独少与人交流,往往无友或少友对他人采取冷澳的态度,心中充满了孤寂愁苦、凄凉和被遗弃的感觉越发与外界疏远处于自我封闭状态.
据统计,父母离异的退缩型儿童占29.63%怯侃性格源于恐惧感,而在孩子小的时候引起恐惧感多源于成人.据河北的调查有89.5%的孩子在父母离异的头6个月都有恐惧感。其核心是害怕一切,主要表现为胆小怕事容易屈从他人无反抗精神,在困难面前惊慌失措感情脆弱经不住挫折和打击等。
(三)抑郁、焦虑
由于父母感情的疏远的对抗,是家庭中总是会弥漫着一种压抑,儿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时间久了必然会受影响,甚至有些家庭的父母把孩子当成情感宣泄的对象,这样孩子的缺乏安全感,成天处在恐惧和担忧的环境中,时刻担心害怕家庭战争的爆发。这样的生活环境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敌对情绪和恐惧心理,导致他们与自己的同伴始终保持着距离。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敌对情绪很过大,从而难以与他们接近和沟通。因此单亲家庭的儿童常常面临着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的窘境。
焦虑是由紧张不安、担心、忧郁等感觉所组成的一种情绪状态,如紧张、不安、非常敏感、伤心压抑、不快乐等。离异家庭儿童由于父母闹离婚时对孩子的疏忽和缺乏耐心,以及长期的家庭失爱状态会导致儿童比较严重的焦虑心理。而焦虑心理又会产生很多连锁反应,长时间的处于紧张压抑的状态又容易导致抑郁、怯懦、孤僻等一系列不良心理问题的加剧,所以如何克服焦虑心理,也就成了解决儿童心理问题的重中之重。
(四)自责
自责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作出较低的评价,从而自我鄙视、自我责备、自我轻蔑,将大部分不幸福的结果归结为自身的原因,因而会对自己做过事持有恐惧心理。离异家庭的儿童会有较为强烈的不自信和自卑感,他们自我认同感很低,总是感到自己不如别人,做事总会事与愿违。由于对自己的评价比较低,因此他们往往把学习和工作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内疚、不安、失望、悲观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导致自己的自责心理。
三、离异家庭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离婚使得家庭关系发生了变化,尤其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父母的心理调节水平、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儿童教养方式等都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家庭因素。
1.父母的心理调节水平
离婚给夫妻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心理损害,尽管这种损害在离婚前的夫妻冲突中已经存在,却不会因为离婚而结束,甚至会因为离婚而产生更多的适应问题。父母会因为经济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而变得性情急躁、沮丧,从而对孩子也失去耐心。因此,父母能否很好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是离异家庭儿童能否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离婚初期,正是孩子最需要父母关爱的时期,而父母往往困扰于自己的感情巨变而无法集中精力照顾子女,从而造成儿童的心理问题。
2.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父母离婚后,孩子如果仍能和父母保持密切的联系,对孩子的适应会有很大的帮助。加果孩子与非监护父亲之间有良好的关系,就可以减少离婚对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孩子不仅需要父母双方和他们保持联系,同时也需要父母继续教育和照顾他们。此外,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孩子也有重要的心理影响。通常离婚后由母亲取得对孩子的监护权,母亲对父亲的态度会对6岁前的男孩及青春期的女孩带来重要影响。
3.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行为的重要因素。多数情况下,离婚给家庭结构带来的破坏会对父母的教养方式产生消极的影响。有些父母会对自己未能给子女一个完整的家而愧疚,这种父母会溺爱孩子。孩子在承受父母离异的打击之后固然需要安慰,但父母的安慰必须通过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过分的迁就与溺爱只会形成孩子新的行为问题。同时,由于离异家庭的父母必须应付各方面的压力,他们也许会采取简单的专制性教育方式,这不仅会降低孩子的自我评价,也会使孩子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二)学校因素的影响
学校是儿童生活的另一重要环境,在儿童性格形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离异家庭儿童比完整家庭儿童的自尊心更强,他们神经较脆弱、敏感,及其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例如这些孩子上课会嘻嘻哈哈,做事不感到羞愧,撒谎欺骗,对朋友有攻击性。而教师时常会对这些行为感到厌恶,甚至当众批评,把他们当做坏学生。更加伤害了这些儿童。英国思想家欧文说“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在学校中教师的教育对其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由于父母离异、家庭解体给离异家庭孩子带来的巨大的挫折,出现各方面的消极表现。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若采取专制的态度与方式,就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卑、缺乏主动情神、情绪紧张和言行不一致等性格特征。此外,在同伴间的交往中,若同伴们对他们进行冷嘲热讽,则会使离异家庭儿童形成自备、孤僻、冷漠和拒绝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三)社会因素的影响
不良的社会环境对离异家庭儿童不良性格特征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分别为人们的大众媒体、认识观念和社会控制。现阶段,在我国人们对离婚现象还没有普遍的正确认识,因此还不能够正视离异家庭儿童的问题,社会的歧视给离异家庭儿童所带来的心理伤害是不言而喻的。另外,当今社会的大众传媒对父母离异的内容大肆传播,其内容多是反映夫妻离异事态的严重,离异家庭儿童的可怜,及继父母如何对儿童的不管不顾等。这对于未成年的儿童健康性格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四、 离异家庭儿童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一)离异家庭儿童心理问题的家庭教育对策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面临的第一环境,对于儿童身心发展是举足轻重的。良好的家庭生活教育环境,有利于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相反,冷漠、压抑、暴力等,不良因素所充斥的家庭环境就十分容易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有关研究发现大部分的儿童心理问题都与家庭环境息息相关。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塑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不管是对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还是对不良儿童心理问题的矫正都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1.父母应在离异前后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气氛。
明智的父母在面临婚姻危机时应设法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知道,父母可以离婚但孩子仍然是父母的孩子。父母不要因离婚让孩子受到伤害,让孩子体验消极情绪,家庭气氛应是和睦的,唯一不同的是父母分开了,并且在家庭解体之后,父母一方应尽可能地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家庭中获得很好的心理满足,身心仍能够健康成长。
2.教养者要用科学的方法教养
离异家庭儿童的教养者要讲究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用科学的方法去教养孩子以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具体来讲,首先就是要给孩子以理智的爱,爱孩子就要通过教育使他们身心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其次,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孩子在成长中都有自己的特点,父母要理解孩子,在称重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另外当孩子遇到挫折与困难时要帮助他们去战胜困难与挫折。
(二)离异家庭儿童心理问题的学校教育对策
学校教师要尤其关注离异家庭儿童的各种变化,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要在尊重他们自尊心的基础上,捕捉教育时机,加以耐心细致的指导,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把爱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要充分信任他们,使这些学生获得充分的自信心,树立自强自立,勇敢面对生活和学习,让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战胜困难和挫折。
教师要善于捕捉这类学生内心深处的闪光点,挖掘他们在某一方面的优势和特长,创造成功的表现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体味自我的存在。如离异家庭的子女一般自理能力强,可以让他们在班级中担任班干部,发挥他们的管理才能,树立坚强的自信心,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对他们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对他们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都应及时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从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离异家庭儿童心理问题的社会教育对策
对离异家庭的学生,要有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责任感,对他们关爱倍至。正因为他们缺少正常的父母之爱,家庭之爱,就更要真心真意的体谅他们的疾苦,对他们加倍的关心,照顾,人人伸出友爱之手,使他们保持平静快乐的心境。还要有意识的多安排他们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给他们锻炼机会,让他们淡忘家庭的不幸,感爱集体生活的充实与快乐。让离异家庭的学生感悟到集体的温暖,社会的关怀,他们就会在爱的感召下体会到自我价值一写能力,加倍努力克服困难取得进步,勇敢地面对生活。
社会应倡导每一位公民都不能歧视或讥讽离异家庭儿童,而应尽其所能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全民都应愈识到教育离异家庭儿童人人有责。大众传媒反映离异家庭的内容时,应在来源于生活又高干生活的理念下去创设一个“最近发展区”,应当让人们相信离异家庭儿童也可以快乐健康的成长。社会应积极运用多种控制手段,如经济控制、行政控制、舆论控制、法律控制等来帮助离异家庭儿童。典体措施诸如加强社会保障,保障离异家庭儿童基本生活条件,保障离异家庭儿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和不受歧视的人格等。
参考文献
[1] 靳慧娟.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7;76-83
[2] 卢文浩. 离异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若干探讨[J].龙岩学院报,2004,2
[3] 余国良,王永丽.离异家庭子女适应问题研究 ,2007,4;56-59
[4] 张永亮,论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5,11;221-230
[5] 王永丽,俞国良.离异家庭儿童的适应性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5,12;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