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中职生病理性手机网络使用现状调查及对策

 一、问题提出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指的是对网络的不理性或过度使用,有学者也称其为网络成瘾或网络依赖。随着智能手机的大量普及,手机网民占比达到95.1%,其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截至2016年底,学生群体占比为25%。由于中职生学习压力较小、自控力不足、手机功能丰富等因素的影响,不少中职生沉迷手机,手机网络成瘾现象严重。部分中职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达到10个小时甚至更多,他们不仅在课堂外沉浸在手机中,甚至在课堂上也隐蔽地使用手机的娱乐功能。这严重影响了中职生的学习、生活及身心健康,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睡眠不足,近视加深,自责懊悔等各种问题。

本研究从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量表施测,了解中职生使用手机的动机、沉迷内容及影响,以及手机网络成瘾的学生比例,为预防和干预中职生手机沉迷提供数据支持。

二、研究方法

(一)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厦门一所中职学校不同年级、专业的258名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团体施测,为保护学生隐私,采用匿名填写的方式。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40份,有效回收率93%。其中男生123人(51.25%),女生117 人(48.75%);中职一年级学生129人(53.75%),二年级学生111人(46.25%)。

(二)调查工具

1.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该量表由雷雳等人编制,用来测量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包括突显性、耐受性、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心境改变、社交抚慰、消极后果6个维度38个项目。采用5级计分,项目平均分大于等于3.15界定为网络成瘾群体,项目平均分在3分及3.15分之间界定为网络成瘾边缘群体,项目平均分低于3分界定为网络使用正常群体。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6,各分量表信度在0.840.94之间。

2.手机使用调查问卷,该问卷由作者编制,用于直观了解中职生的手机使用情况。包括使用手机时长、动机、使用的手机功能、积极影响及消极影响等内容。以开放性问题为主,共8个题目。

(三)统计分析

应用SPSS19.0 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网络成瘾量表结果

项目平均分大于等于3.15,界定为网络成瘾群体的有50人,占比20.8%,其中男生30人,女生20人。项目平均分在3-3.15之间的有12人,占比5%;女生3人,男生9人。具体见表1.

1 网络成瘾量量表各分数段人数分布

 

项目平均分

3.15

[33.15

3

男生

一年级

19

5

50

二年级

11

4

34

女生

一年级

10

3

42

二年级

10

0

52

为了检验手机网络成瘾是否在不同年级及不同性别间存在差异,以项目平均分为因变量,年级和性别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一二年级的中职生手机依赖差异不显著,男女生对手机的依赖差别显著,F1236=4.244p<0.05Mse=0.0593,男生相比于女生,对手机的依赖更严重。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二)问卷结果

问卷调查显示,72%的学生每天玩手机的时间在7小时以上(其中有一半学生达到10个小时以上),20%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为37小时,8%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少于3小时。使用手机主要从事娱乐活动,排在前三位的是玩游戏、聊天、看视频。玩手机的积极动机是寻找乐趣和刺激,消极动机是避免无聊。积极影响是获得乐趣,消极影响是影响睡眠、视力,浪费时间。

四、讨论及对策

(一)结果讨论

本研究中的网瘾检出率达20.8%,远远高于初高中学生的网瘾检出率(2007年北京初高中网瘾检出率为5.8%)。手机使用时长也远超过内地职业学校学生的手机使用时长(2016年,湘西自治州职业院校青少年学生每天手机上网时长超过6小时的人数比例为21.7%)。

可能原因有时代发展因素、中职生自身因素、以及学校管理制度等。互联网发展迅猛,智能手机普及,中职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手机功能丰富,兼顾玩游戏、看视频、交友通讯、网络消费、学习等各方面内容,手机丰富的娱乐功能对中职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此外,中职生自控力差,学业水平偏低,缺乏学习压力。研究表明,自控力越低的青少年,越容易使用手机上网。缺乏升学压力,学习动机不强,部分学生甚至放弃学习,把本该放在学习上的时间也用在了手机上。在使用手机娱乐的同时,中职生可以体验到自我价值感(游戏等级逐渐增加),结识更多的朋友,体会更多的乐趣,这些因素使得中职生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体验到沉浸的快乐,促使他们玩手机的内在动机逐渐增强。

外部规范的不力、监管不到位也会导致学生手机依赖情况加重,比如允许学生将手机带入教室和课堂,自控力不足的青少年在手机诱惑增加、内部动机增强的情况下玩手机的时长会大大增加,网瘾检出率也就更高。

中职生手机依赖严重,导致不良后果。晚睡玩手机,白天上课没精神,课堂学习气氛不佳,导致原本就不好的学业水平更加不理想。专业技能掌握不熟练,进入工作单位后表现不佳,社会影响不良,社会对中职生的偏见越来越严重。

(二)对策

以中职生玩手机的动机为着眼点,可以从内部动机引导和外部强制两方面进行干预。

1.转换手机功能,用于教学

学生玩手机的内部动机是好玩,有沉浸体验,如果把教学内容设计成游戏闯关,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既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又学习到知识。比如,可以将问题和答案制作成大小相等的图片,将多个问题和对应答案设计成连连看的游戏。

让学生利用手机查找资料,发挥手机的积极作用。上课时,老师可以给学生分配任务,通过手机查阅资料来完成,避免学生使用手机玩游戏。例如,一次上课时,发现学生正在玩手机游戏,我发现后,对其说:刚好你手机拿在手上,不如你查一查我正在提问的这个问题。他立即说:好,我马上查。两分钟后他查出了正确答案。那节课他再也没用手机玩游戏了。

教师也可以把教学内容提前制作成微课,调查问卷等发布到网络平台上,让学生通过手机提前预习,或课后练习。比如,一位烹饪老师,将自己制作菜品、点心的视频放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学生关注后,可以随时打开视频进行学习。

当学生需要使用手机进行学习的时候,用手机单纯娱乐的时间就会减少很多,手机的积极功能得到进一步利用。

2.外部强制措施

调查表明,外部强制规范能在一定程度上干预学生玩手机的行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一起努力,各尽其职,制定相应的对策有利于减轻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比如,学校制定相应制度,严禁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从事娱乐活动,比如玩游戏、看电影等,一旦发现,收缴手机一节课或其他固定时长。有些学校严禁将手机带入教学区,学生只能在教学区外使用手机。

设计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参加面对面的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虚拟社交、虚拟游戏拉回到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乐趣和成就感。

研究表明, 亲子依恋对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具有重要影响,亲子依恋对青少年问题性互联网使用具有负向预测作用,亲子关系良好的青少年相比于亲子关系不良的青少年,网络依赖的概率更低。父母多关注孩子,多与其交流谈心,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降低手机依赖的程度。

未来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手机使用会越来越频繁,人们的生活也会因此更方便,如何让中职生在享用手机便利的同时不影响学业,甚至促进学习,还需要职业教育者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7.01

[2] 梅松丽,柴晶鑫.青少年使用手机上网与主观幸福感、自我控制的关系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13 年第9 (总第159 )

[3] 龚芳敏,刘晗,毛奥,王召君.职业院校学生手机上网行为差异及对其社会化的影响.现代教育科学, 2016.06

[4] 张红霞,谢毅.动机过程对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意向的影响模型.心理学报,2008,40(12):1275 1286

[5] 雷雳,杨洋.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的编制与验证.心理学报,2007, 39(4): 688~ 696

[6] 陈 武,李董平,鲍振宙,闫昱文,周宗奎.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的问题性网络使用: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心理学报,2015,47(5):611-623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