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以希望感的观点谈流动儿童的生涯辅导策略

 以希望感的观点谈流动儿童的生涯辅导策略

陈宛玉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350100)

摘要:流动儿童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导致在生涯发展中存在障碍,而个体持有健康希望感有助于促进生涯发展。本文介绍了希望感的主要内涵和构成,分析了流动儿童生涯发展遇到的障碍,并从目的、意志力和方法的增加和障碍的减少等四方面提出了生涯辅导的策略。

关键词:流动儿童;希望感;生涯辅导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增加,人口流动的形式也逐渐开始由个人流动向举家迁徙转变。现在越来越多的儿童随外出打工的父母来到城市就读和生活,这些孩子被称为“流动儿童”。他们虽然生活在城市,但户面临着教育不公平、社会支持薄弱、社会融入困难、社会排斥、社会福利不足等客观困境[1]。与城市孩子相比他们更多出现歧视知觉、社会剥夺感、情绪不稳定、自卑、学习适应较差、希望感较低等心理问题[2] 这些主客观的困境容易导致流动儿童出现职业认知偏少,生涯觉察不足,生涯抱负过低,学习不良较多等生涯问题。Snyder等人指出,当个体抱有健康的希望感时,会更清晰的设定目标,更具自信心与动机,也会创造替代性的选择路径[3],相关研究也表明希望感与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和生活满意度存在正相关,是促进流动儿童生涯发展的保护性因素[4]。因此流动儿童存在的生涯障碍,可以借助希望感来予以改善和促进。本文拟先探讨希望感的内涵,其次分析流动儿童的生涯发展障碍,进而将希望感观点应用于流动儿童的生涯辅导,藉此来帮助流动儿童更好做好生涯规划,实现自我价值,提升生涯发展。

二、希望感的内涵

    希望感理论的提出者Snyder1983年的研究发现当人们面临挫折或失败时,如果心中有要达成的正向目标及对未来的期望,就不会沉溺与失败与错误中,而是能以积极的态度配合可行的方法去追求目标。在2002年,Snyder将希望感定义为一种正向的心理动机状态,由目标导向式的效能及方法达成目标的路径,交互而成的一种成就感。

根据Snyder的理论,希望感是一种认知的思考过程,这一过程有三个互动的成分构成:目标、意志力和方法。1.目的:指的是我们心中想象的或想要的任何事物、经验,或者是结果;所谓的目标,可以是非常具体、明显的事物,也可以是我们心中的某个愿望。2.方法:是一种心理层面的计划和路径图,透过这种心理能力,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或者多个有效的方法去达成目标。3.意志力:指的是自身有强烈的意愿推动个体从选择的路径达到目标;意志力也成为行动力,它维持个体朝向目标前行。

Snyd认为希望感即是意志力与方法二者的加总,他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示三者的关系:希望= 意志力+方法[5]。从图1希望理论的三个内涵来看,可知道个体在追求一个具体目标时,需要意志力的相关思维作为个体追求目标时的向前趋力。然而只有意志力作为支撑,仍不足以达到目标,因此个体在完成目标之前的具体行动是需要更多方法去支持的。Snyder等人认为当障碍物出现而使目标受阻时,更可以看到希望感的重要性。因为它牵涉到个体是否有意愿去寻找替代方法追寻原先希望达成的目标。

\"\"

1 希望感三成分示意图

三、流动儿童的主要生涯障碍

    希望理论注重对个体发展过程中各种障碍的分析,认为只有理清障碍,个体才能找寻方法达成目标。对于流动儿童来说,流动本身会对个体的生涯发展带了诸多不利影响。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相比在生涯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父母的生涯引导缺少

流动儿童的父母相对教育程度偏低,处于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因此子女碰到生涯困扰时候,父母无法提供适当的指导。另外由于经济能力不足及劳动时间过长,也相对无暇督促孩子的学业。此外父母本身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生涯适应和生涯转换的问题无法解决,个人也存在着生涯的不理性信念,对孩子的生涯发展正确指导相对缺失。父母生涯引导的缺少,导致孩子生涯规划的意识淡薄。碰到生涯困惑问题时候不知如何求助也容易进一步阻碍他们生涯觉察。

(二)缺少生涯认同的榜样

 根据社会认知取向生涯理论,生涯榜样对于个体生涯意识的培养和生涯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6]。流动儿童的父母居多在城市从事的是非技术性的工作,且相对容易变换工作的性质和居住地点,所以相对无法为孩子提供观察学习的机会。另外流动儿童周围的亲戚、朋友中也相对却反较佳的生涯榜样,有时个体还会碰到负面榜样的不利影响。久而久之容易让留动儿童容易不能正确认识生涯发展与受教育的关系,产生求学动机的低落与缺乏社会适应的信心,导致个体的生涯轨迹有延续上一代情形。

(三)职业有关认知和体验不足

 流动儿童相较于一般儿童了解职业信息的途径较为匮乏,身边能够获得职业体验的机会和支持不足,且缺乏重要他人的启迪与支持,这容易导致个体对于各种职业的认知不够清晰,难以建立清晰的自我概念和职业概念。另外对于职业所需要的兴趣、能力和素质缺乏了解,也容易导致在考虑个人生涯发展的时候,不清楚个体应该找寻何种职业目标,如何充实自己的技能与素养。

 (四)接受教育的意愿较低

频繁的迁徙会对流动儿童的学业造成不良影响,导致该群体有着相对较高的辍学率[6]。流动儿童较多存在学习适应的问题,如果无法融入则可能会导致学习不良,进而打击学习的兴趣导致辍学。流动儿童父母相对对子女的学校活动过问较少,有的父母当孩子有厌学情绪的时候,不是鼓励孩子坚持,而是对此不作应对,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容易降低继续求学的动机。流动儿童容易受到身边同境遇群体的影响,当周围其他流动儿童有退学想法或行为时,他们也容易跟随做出相应举动。过早辍学,容易导致个体因欠缺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只能从事职业结构底层的工作,进而影响长远发展,同时有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影响下一代的生涯发展。

  (五)缺乏学校生涯辅导的帮助

    目前基础教育阶段对于生涯辅导的重视还远远不够,面向全体的生涯辅导课程、生涯活动和个体咨询等基本没有开展实施,更不用说对于流动儿童的辅导。有的学校生涯辅导虽有开展,但未有效的将流动儿童的特点考虑进去,导致他们不能很好的接受生涯辅导。学生在碰到与生涯有关的困惑时在学校领域也得不到有效支持,无法有效的获取专业的帮扶,因此容易造成生涯的断档,降低生涯规划的意愿,最终丧失向上流动的动力,失去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

四、提升流动儿童希望感的生涯辅导策略

从上面的论述可知流动儿童相较于一般儿童面临着更多的生涯障碍,对他们的生涯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对于流动儿童的生涯问题,从提升希望感的角度切入对于他们做好生涯规划应该有所增益。根据希望理论的框架,提升希望感的策略应该从目标、意志力和方法的增加和障碍的减少四方面入手。

    (一)帮助流动儿童理清生涯目标

     美国生涯规划学者舒波的生涯发展理论将生涯划分划分为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衰退期五个阶段,流动儿童所处的阶段主要是成长期。这一阶段的个体开始通过幻想对未来的生涯愿景有所展望,开始结合自己的兴趣,考虑能力等职业做出初步探索。对于流动儿童来说,可以鼓励他们多去畅想自己对于未来的各项打算,通过关注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和关心的事情找出对他们而言重要的目标。在协助他们制定目标的过程中,还要告诉他们目标有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就当下而言为谋求生涯发展,要注意务实提升学业成就,多注意了解职业有关信息,初步判断是否适合自己。另外要指导学生意识到目标的达成,需要一步步的不懈坚持,在实践中也可以多注意结合自身已有条件制定目标,学会将大目标进行分解,稳步谋求前进。

   (二)增进流动儿童克服生涯挫折的意志力

    当流动儿童个体制定生涯目标后,如果没有意志力的推动目标将永远成为空中楼阁。当他们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碰到挫折,意志力也有可能消退,导致行动停滞。因此为促进生涯目标达成,有必要增进流动儿童克服生涯挫折的意志力,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必须要通过努力对自己的生涯负责。在生涯辅导中可以帮助个体回忆过去的成功克服困难的经验或找寻他人克服困难的经验,从而发现唤醒他们的意志力,让个体意识到自己对问题有掌控能力,有信心解决问题。还要多注意挖掘流动儿童内在的动机和培养学习兴趣,当孩子拥有内在的动机和兴趣后,主动克服困难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这时候甚至不需要意志力的过分投入。还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对话作为激烈自己的方式,抵消消极的自我否定,增进个体对目标的胜任感。

   (三)指导流动儿童找到生涯障碍解决方法

    当流动儿童的生涯目标确定之后,解决生涯障碍的方法选择与使用便是达成目标的关键。在对流动儿童进行生涯辅导时,要多帮助其树立信念,告诉他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目标,只要目标是正向的且够具体,总是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当遇到因客观原因导致的生涯障碍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重点是发挥自己的主观性找到合适的方法改善。比如我们上面列举的五点障碍,个体都是可以自己找寻途径解决的:当遇到生涯困惑父母无法提供帮助时可以多寻求老师及其他认识的帮忙;当身边缺乏直接生涯榜样时,可以多通过间接的途径比如网络等渠道找到相应实例参考;职业体验不足,可以多争取一些实习、实践和社会调查的机会;当碰到学业问题时,要多分析原因,找到好的学习策略,稳步提升;学校生涯辅导未开展不代表个人可以放弃自我启蒙,可以转而阅读一些生涯书籍、网络资源找到答案。

   (四)开展生涯辅导支持流动儿童生涯障碍

    流动儿童存在的一些生涯障碍有赖于学校开展生涯辅导来予以帮扶。学校教育要树立服务孩子长远生涯发展的理念,创设具有希望氛围的成长环境,对协助流动儿童做好学业适应,估计他们积极主动融入。学校在设计生涯课程的时候在考虑共性需求的同时应适当考虑流动儿童的需要,可以针对流动儿童共性的生涯困惑,以团体辅导或专门讲座的方式单独针对他们开展辅导。学校在开展生涯辅导时要多为流动儿童创设社会实践的机会,指导学生通过网络途径获取生涯咨询,加深学生的生涯体验,引发他们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另外学校可以为流动儿童父母提供生涯辅导支持,为他们科普生涯的理念,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老师要多收集流动儿童成才的实例为孩子们提供正面的学习榜样,以此鼓励他们坚持不懈为实现生涯目标而努力。

五、结语

    儿童正处于生涯的成长期,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渴望,对职业有着无比的憧憬,较早进行生涯辅导,对于孩子更好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有着重要作用。流动儿童因主客观等诸方面的原因相较于一般儿童存在着一些生涯障碍,这些障碍阻碍可能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阻碍其实现生涯目标,而希望感的生涯辅导则是在这些孩子的心中撒下种子。学校教育借助希望感观点结合流动儿童的需要开展生涯辅导,有助于唤醒他们的生涯意识,协助个体找寻生涯目标,增进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帮助其找寻解决障碍,支持他们用积极态度勇往直前,实现梦想。

参考文献:

[1]吴岚. 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研究[D]. 南京大学, 2013.

[2]熊猛,叶一舵. 中国城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2011,(12):1798-18

[3]Snyder C R, Lehman K A, Kluck B, et al. Hope for rehabilitation and vice versa.[J]. 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 2006(51):89-112.

[4]郝振, 崔丽娟. 流动儿童生活满意度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德育, 2014(11):11-14.

[5]Snyder C. Handbook of Hope[J]. Academic Press, 2000.

[6]缴润凯, 刘立立, 孙蕾. 社会认知生涯理论中的学习经验及其影响因素[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 2016(6):245-253.

[7]李朝晖. 农民工的流动儿童生存环境与就学的相关分析[J]. 南方人口, 2006, 21(4):40-47.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