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研究实践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亟待理性回归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由公开课中的一

 

亟待理性回归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
————由公开课中的一节“常态课“引发的思考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新的课程,开设之初没有太多的经验借鉴,因而以公开课为切入点就成了研讨教学、推动课程向纵深挺进的最佳途径之一。但因种种原因公开课出现了不少病症,失去了“可看、可学、可用”的价值。《做时间的主人》公开课中的一节“常态课”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引发了我们重新审视公开课、理性回归常态课的思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公开课   回归  常态课
近日当地教育部门组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笔者受邀聆听,听后有不吐不快的冲动。
一、公开课中的一节“常态课”
(一)没用多媒体课件的公开课
“课件”作为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产物,其在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正因如此课件已成为公开课必备的教学手段,成为公开课上秘而不宣的决胜法宝。一堂公开课下来,全部都是在放多媒体课件,教师的精神被多媒体操纵,学生的思维被多媒体束缚,师生共同成为“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的人”。
《做时间的主人》(初三)没用多媒体课件。公开课围绕两个主题活动顺利展开。
主题活动一:放飞你的“飞机”(题目是活动后写下的)
材料:每位学生发一张一面用过的A4纸。
1.请同学们在没有用过的一面把纸平均分为九个格,格中填入初中学习的九门课,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顺序随意。
2.请同学们对喜欢或不喜欢的课程进行一点修饰。(有画笑脸的、哭脸的;有打对勾的、打叉的;等等)
3.依据你对每门课程不喜欢的程度,在相应的格子中撕掉一部分。(有撕得谨慎的,一小片一小片的撕;有撕得豪气的大片大片的撕;有撕得出气的,一门课、两门课……的撕,一张张纸已经支离破碎。)
4.仔细端详你手中的纸。(有做鬼脸的,有静静沉思的,有展示给同学看的……)
5.请你用你手中的纸叠一架飞机。(课堂哗然,有暗自庆幸的,叫苦连天的,感觉上当了,懊恼的……但没有放弃叠飞机的)
6.放飞你手中的飞机(有能飞翔的,有勉强飞翔的,有不少基本不能飞翔的;有抢别人飞机的放飞的,有羡慕他人飞机飞翔的……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7. 在笔记本上,写下你的感悟。
8.请愿意分享的同学,谈谈你的感悟。(因为活动体验较为深刻,所以感悟也很深刻。也许还因为黑板上“做时间的主人”的标题,学生联想到时间,感悟多与时间有关。有部分学生的感悟与手中的飞机有关,同时联想到人生)
9.请把你撕掉的部分找回来,连同你的飞机夹在笔记本里。
主题活动二:生活圆饼图
材料:每位学生发一张一面用过的A4纸。
师:刚才有同学说撕掉的岂止是我们不喜欢的课程,撕掉的是我们在初一初二浪费的时间。我们初三一年还有多少的学习时间呢?也许一年很难算,但是一天很好算。
1.请同学们在没有用过的另一面把纸平均分为两个格,在一个格中画一个圆,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圆分成24小时的作息表。回忆你过去的24小时发生的事情,并把这些事情记录在相应的时间段内。
2.思考
时间用在主要目标上了吗?原因何在?
哪些事情根本不必做的?在记录中占多少时间?
哪些活动可以再少用些时间?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别人浪费了我的时间吗?我浪费别人的时间了吗?
3.请同学们在另一个格中画出自己理想中的24小时生活圆饼图。(活动结束,在老师没提醒的情况下,学生们把生活圆饼图夹在了笔记本里。)
一堂课,两张“废纸”,“废纸”在学生手中变成了自己的作品,学生把它视为珍品夹在笔记本里。相比一些公开课上使用的精美的彩纸或其他高级的轻薄材料,并没有影响学生的参与,也没降低教学的效果,反而传递了更多的信息。
一堂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自己的风格等等选择了粉笔,放弃了多媒体,看似少了课件美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看似少了新颖的设计、全面系统的内容;看似少了观赏性……,但不少的是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活动,深刻的体验、感受和领悟自己的“作品”,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地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体性、活动性原则,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核心。
当然,这样的点评,并不是排斥多媒体,只是想就当下公开课上多媒体泛滥的现象,大声疾呼课件只是一种优化课堂教学组织与设计的手段,而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
(二)没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公开课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值得倡导的学习方式,其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毋庸置疑。正因如此小组合作学习也成为了公开课的家常便饭。一堂公开课没有两三次的合作,似乎就没有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问题是,什么问题才值得合作学习讨论,怎样找准时机合作,怎样有效地组织合作,忽视了这些问题,一味地“跟风”,简单摹仿,只能步入为合作而合作的怪圈。
《做时间的主人》没有小组合作。就此问题问及上课老师,老师很直白地说,教室不大,学生不少,组织合作前后同学扭着身子,且不说别的,就这姿势能坚持多长时间。关键是这节课的内容合作的意义不大,每个学生自我体验感悟反思更重要。
(三)没有“模式化 ”的公开课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从80年代中、后期的尝试起步至今也不过30年。30年间心理健康课在不断的摸索中,提炼了一些模式。最常见的模式就是“游戏(故事)导入—事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升华—总结”。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新的课程,开设之初没有太多的经验借鉴,再加上从事教学的教师多数是兼职的,有专业背景的专职教师很少;另外,一个学校最多一至两个老师从事教学,在工作中基本处于孤独奋战。因而以公开课为切入点就成了研讨教学、推动课程向纵深挺进的最佳途径之一。但一旦一些模式在公开课上使用,又获好评,这些模式就被推崇,于是不少常规课、公开课都竞相采取这种模式或僵化地套用这种模式,最终导致“模式化”。
《做时间的主人》没有套用常规模式,像我们证明了一点,不是所有的课都要采取这种模式或僵化地套用这种模式。
(四)没有哲理名言、励志故事的公开课
曾几何时,哲理名言、励志故事等等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必备的“菜肴”。 讲励志故事、用哲理名言并没什么错,关键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侧重点在于,挖掘提升励志故事背后主人们行为的动力,是出于内心的需要、兴趣,是出于内心的渴求,让学生从中感悟、理解并反思。但目前不少教师却通过一些哲理名言、励志故事,灌输一些道理,告诉学生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等。其实这已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混淆,单纯注重按照社会要求来规范学生个人行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内心的需求,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价值中立、重学生内心体验和感受的原则。
看《做时间的主人》这节课的题目,它是最能用上哲理名言、励志故事的,但这节课没有。
(五)缺少教师“自觉参与”,留下“硬伤”的公开课
公开课结束,掌声响起。能感觉到掌声不是礼节性的,也能感觉到这堂课振奋了听课的同行。评课开始,除了溢美之词还是溢美之词,当然还有对目前公开课的不满。作为理论工作者,我也认为这是公开课中难得的一堂“常态课”。 没有作秀,没有形式主义,没有追风,没有僵化的套用……,注重实效,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和发展。作为公开课它在不少方面起到了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但《做时间的主人》这堂公开课的的确确有硬伤,有着和所有常规课和公开课或多或少都存在的问题,教师的“自觉参与”在哪里?教师自觉的给予学生的影响在哪里? 因为“课堂教学不仅应该是有效率和效益的,而且应该是有灵魂的——我们需要自觉地给予学生怎样的影响?”[1]心理健康教育课更应该考虑,教师需要自觉地给予学生怎样的影响?但笔者没有这样直接提出。在表达了自己的认同后,提出了对该课的探讨。“让学生填写24小时的作息表时,如果老师在黑板上同时填写自己的24小时的作息表,效果会是什么样的呢?“
讨论结果,一是效果比现在还好;二是现在就不错了,学生感悟了,体验了,收获了,就行了。三是,以后不妨试试。不管是怎样的结果,我深知老师们没有真正理解我的问题的根本所在。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比比皆是 “旁观者”和“局外人”。讲“给情绪找个家”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如何;讲“如何面对压力”教师引导学生如何面对;讲“悦纳自我”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悦纳;讲诚信,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怎样……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在于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所以我们以“旁观者”“局外人”的角色引导学生理所当然。可这些问题何尝不是我们教师自身也要面对的。就本节课而言,我们不需要做时间的主人吗?
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学科教学,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拥有权威性,但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未必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最直接的,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首先取决于教师对心理问题及行为习惯的解决和养成意识。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能否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态度引领,教师能否以“当事人”而非“局外人”的角色引领,这是至关重要的。它将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师生是否共同发展、共同成长、共同激励;它还将提供一种惟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独特的学科美。
二、重新审视公开课,理性回归常态课
(一)公开课的定位
目前公开课变味,丧失了自身原本的价值,是因为公开课定位在“公开”上而非“课”上,因此被赋予了太多额外的价值。公开课遭人指责,是因为人们对公开课还抱有希望,希望它回归发挥它该有的价值。《做时间的主人》在一片指责声中获得好评,像我们证明了一点,回归其实并不难,放下“额外的价值”,在“课”上做文章,而不是在“公开”上做文章。在“课”上做文章意味着要遵循课堂教学和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规律,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师生的真实水平,把公开课回归到真实的日常教学上来,拉近公开课与常态课的距离,让大家觉得可看、可学、可用,体现公开课的教学价值。[2]
(二)公开课的评价
不得不说公开课的不少病症源于评价,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前文提及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新的课程,开设之初没有太多的经验借鉴,以公开课为切入点就成了推动课程向纵深挺进的最佳途径之一。再加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一直处于研讨状态,迄今为止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今天有人说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化倾向严重,我们就以活动为主;明天有人说模式单一,我们就形式多样……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各种评价中,艰难尝试着、行走着。如此一来,一旦哪节公开课被认可,被褒奖,一味地“跟风”,简单地摹仿那是必然的了。
出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势必对公开课的病症有所治疗,对常规课、公开课的评价起到引领作用。但老师们的自觉反省,也是公开课回归的强大助推器。
(三)公开课: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其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也很高。现实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素质普遍低下。不管是因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认识不足,培训学习不够导致的,还是严重缺乏专业教师导致的,亦或是缺少相应的制度保障等等问题导致的,总之,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普遍低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个事实让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盲目 “跟风”,简单摹仿越演越烈,成为公开课回归的一大障碍。
不可否认,目前,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素质普遍低下的客观事实面前,公开课仍然是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我们必须充分发掘现有的教师队伍中蕴含的巨大资源,建立校际间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共同体,为他们搭建与同行之间交流的平台,走出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工作中无人交流,孤独奋战的尴尬局面。通过各级教研和各种公开课的参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模式、方法进行研究、探讨,深刻领悟课程的核心和要点,提升教师对工作的专业认识和能力,推动教师基于专业对话和学术批评的交流,强化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体现公开课的研究价值,最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注释:
[1] 肖川.公开课与常规课[J].教育科学研究2007(1):60
[2] 余文森.公开课再想[EB/OL].
http://eblog.cersp.com/userlog/406/archives/2006/25698.shtml.2006-5-12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