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学术空间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生产效应”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生产效应”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四十年来国外学者对生产效应的相关研究,总结了其发展过程和新近的研究进展,阐述了该效应的理论假设,探究了其内在机制,并提出了该领域的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关键词:生产效应;记忆;学习判断

 

古希腊哲学家埃斯库罗斯曾经说过:“记忆乃智慧之母”,记忆力提高,智商(IQ)和个性心理特征指数(PQ)也会提高。古往今来,国内外学者围绕着“如何能够提高记忆力”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从“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到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从“集中注意学习”到“形象联想化记忆”、“记忆术”等,无不揭  示了我们对研究记忆的热忱与重视。

世界上最不同寻常的未开垦疆域就是我们两耳之间的简单空间。记忆是知识经验积累的重要条件,是高级的认知过程,只有很好地发展记忆力,人的理性认知、情感和意志、兴趣和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本文将从另一种途径打开记忆这所神秘的大门,它就是“生产效应”Production Effect

一、 生产效应概念的界定

   最初,Hopkins & Edwards1972)在实验中发现相对于默读一个单词,朗读单词将会增强人们的记忆,他们将这种记忆现象称为“发音效应”,并把这种效应归结为在学习的编码阶段起作用。

   但在之后的近40年中,仅有几位学者设计实验证明了朗读带给记忆优势的现象。 Conway & Gathercole (1987)进行实验后得到了与Hopkins & Edwards1972一样的结果,发现大声朗读单词确实比默读单词更加有力于外显记忆。 MacDonald &MacLeod (1998)也比较了这种实验条件的差异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朗读在外显记忆测试(再认)中表现出了记忆优势,而对内隐记忆测试(命名)没有影响。Dodson & Schacter2001)在实验中加入声音这一变量并进一步用特异性启发理论解释了这一现象。直到MacLeod & Ozubko (2010在他们的研究中再次描绘了该现象,并重新命名为“生产效应”,即相对于默读学习内容,朗读学习内容所带来的记忆优势。

二、 生产效应的相关研究

1. 不同设计类型下的生产效应研究

    通过对近年来有关生产效应的文献的研究,我们发现生产效应的基本研究范式如下,实验材料分为两种:混合词表,即要求被试一半单词朗读,一半单词默读;分心词表,被试会全部朗读或全部默读该词表的单词。学习结束后,立即让被试进入记忆测试阶段,采用再认或自由回忆的方式进行测试。对数据进行收集后,分别比较混合词表中朗读部分和默读部分单词的回忆成绩、混合词表中的朗读单词与朗读条件下的分心词表的回忆成绩、混合词表中的朗读单词与默读条件下的分心词表的回忆成绩,并以此推出生产效应的产生条件与内在机制。

    Hopkins & Edwards (1972)的实验比较了被试间和被试内的条件下,朗读单词的回忆成绩是否比默读条件下要好,但是结果只在被试内条件下发现了明显的“发音效应”。 MacLeod等人(2010)重复了这个模式,却发现这种被试内效应并不是只特定于发音这种情况,在其他要求有特殊的项目反应方式的编码任务中也会出现,即生产效应对记忆有一个稳定的作用。然而,尽管生产效应已经在很多实验中被证实,但是MacLeod等人 (2010) 提出生产效应只在被试内设计中出现,而不会在被试间设计中出现( Dodson & Schacter, 2001Fawcett, 2013; Conway & Gathercole, 1987; Gathercole & Conway, 1988;Hopkins & Edwards, 1972)。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同样展开了被试间设计的研究,并比较了这两种设计的结果,为探索生产效应的内在机制做出了贡献。

像在Bodner, Taikh, & Fawcett (2014)的研究中实验者准备了四组词表,其中两组在学习阶段呈现,另外两组作为新词表在测试阶段给被试呈现,每个词表包括25个单词。被试内组中的两组词表,一组全部朗读,另一组全部默读;被试间组中的两组词表均为朗读或是默读。实验结果发现,在被试内设计的条件下,混合词表中的默读项目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损失。

而在Ozubko&MacLeod2010)的研究中是让被试学习两个词表,一个是混合型的目标词表,另一个是分心词表。目标词表中的单词一半让被试大声朗读,另一半让被试默读。分心词表或是让被试朗读所有单词或是让被试默读所有单词。测试阶段让被试判断每个单词是来自目标词表还是分心词表。对2(混合词表:朗读或默读;被试间)×2(分心词表:全部朗读或全部默读;被试内)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后发现,混合词表中朗读和默读单词的再认成绩之间没有差异F(1, 34)<1。而混合词表单词的回忆准确性在分心词表全部朗读的条件下明显低于分心词表全部默读的条件下,F(134)7.09MSE0.04pη2.17

在特异性理论的视角下,假设当分心词表是全部默读的时候,生产效应会很明显,因为大声朗读帮助了被试对词表的辨别。但是当分心词表全部大声朗读的时候,生产效应可能就不会出现或是只呈现出很小的作用,因为这时候,目标词表中大声朗读的单词并不有益于在之后的测试阶段辨别出该词表。

上述的研究结果均表明生产效应在被试内设计中比较稳定,而在被试间设计中表现不甚明显,由此研究者们推出生产效应可以用线索的特异性加工来解释。但是不是还存在其他可能的假设,仍需进一步探索。

2. 生产效应与不同的记忆测试方式

众所周知,传统的心理学实验中有两种测试记忆的方式:再认和自由回忆。

但是最初研究生产效应的实验只在再认测试(外显记忆)中发现了这一效应,并推出这是对线索进行特异性加工的结果(Dodson & Schacter ,2001 Ozubko & MacLeod ,2010Lin & MacLeod,2012)

例如,Dodson & Schacter (2001)被试在两种条件下(朗读和用耳机听)学习语义关联的单词,然后完成一个再认测试,测试项目中包括学习过的单词、不相关的和相关的分心单词。结果发现,朗读单词的被试在记忆测试中要比仅仅是听单词的被试的回忆错误率要低。    

总体来说,大多数“生产效应”的研究采用的记忆测试方式为再认测试,即让被试从测试材料中选出学习过的单词,以判断学习阶段的不同编码方式是否对被试的记忆产生了影响。但现在Jones & Pyc (2014)的研究打破了常规,采用自由回忆的方式研究了“生产效应”的相对收益和损失结果发现,用自由回忆的记忆测试方式时,也只在被试内设计中出现了明显的生产效应,而在被试间设计中出现了生产效应的缺失,这些结果对以后的研究有着新的启示。

3. 元认知领域的生产效应研究

Nelson & Narens(1990)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可以分为客体水平和元水平两种,由此,人的记忆也可分为客体记忆和元记忆。客体记忆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对客体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信息加工,而元记忆是指个体对自己记忆的认知、监测和控制。其中,元记忆监测是元记忆能力的重要部分,而学习判断是一种典型的元记忆监测手段。

所谓的“学习判断”是指发生在习得的过程中或者习得过程结束后,对习得项目在随后测验中的成绩进行的一种预测(NelsonNarens1994)。即对当前学习内容在之后的记忆测试中成绩的一种预测。 

    Castel, Rhodes & Friedman (2013)把生产效应应用到了学习判断(Judgment of learningJOL)的研究之中,通过研究JOL对生产效应是否敏感,来探究人们是否通过提高对线索特异性的意识来增强记忆。

实验1中给被试呈现一个混合词表,要求被试按照字体呈现的颜色做出相应的反应,蓝色的字体意味着要朗读这个单词,白色的字体意味着要默读这个单词。每学习完一个单词,要求被试立即做出在之后的回忆测试中正确回忆出该单词的可能性(0%代表完全不能回忆,100%代表着完全能回忆),接着进行30s的分心任务,最后让被试自由回忆,在纸上写出能够记得的单词。结果发现,相对于默读的单词,被试会对生产条件下(朗读)的单词做出更高的JOL判断。

实验2用对口型代替了朗读的条件,其他程序与实验一保持一致,结果证明这种效应在被试不出声地对口型时也出现了。

而在实验3中,要求被试用回答“yes"来代替朗读单词本身,结果发现,尽管回忆成绩在两种条件下并没有明显差异,但JOL仍是在生产条件下较高。也就是说这种效应的产生可能是因为信息的可接近性较高,这与Koriat1997)提出的线索应用性模型有着相似之处,即JOL对线索的可利用性十分敏感,但是实验者发现其实被试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特异性是怎样增强信息的编码和提取的,所以对生产效应内在机制的研究仍需进一步的探索。

4. 生产效应的其他相关研究

Lin & MacLeod (2012)认为先前的研究将这种记忆优势归因于线索的特异性,是一种对朗读项目在额外维度上的编码,这将有利于稍后提取的容易性。在此基础上,实验者调查了老年人群体中的生产效应。理论上来说这一群体很难用线索的特异性来帮助自己记忆,但是,结果发现不论是在再认还是回忆测试中,年轻被试和老年被试均出现了生产效应,但这种优势在老年被试中较小。这种模式给予我们理论和实践上的启示:(1)线索的特异性在生产效应中是一种关键的角色;(2)生产效应也帮助了老年人群体记忆。

三、生产效应的解释模型

    生产效应的出现为人们增强记忆提供了一种简单直观的方法。但是这一现象背后的机制是什么,将进一步加强我们对记忆的了解与控制,为此很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因为生产效应依靠着处理方式上的差异,所以探讨生产行为是造成了默读项目的损失还是带来了朗读项目的收益是十分必要的(Ozubko,Hourihan, & MacLeod2012 Fawcett2013Bodner2014)

1. 生产效应的理论假说  

   回顾 MacLeod等人 (2010)的研究,以决策为基础和以记忆为基础的对生产效应的解释都是站得住脚的。前者注重被试在测试阶段关于何种类型的信息他们希望能够记住的元记忆信念。而后者的解释则强调被试在学习阶段相对于部分项目来说,对另一部分的项目产生了较强的记忆痕迹(McCabe, Presmanes, Robertson,& Smith, 2004)

MacLeod 等人(2010支持线索特异性假说,认为学习阶段的生产行为使单词变得独特,这种独特性在测试阶段具有启发式的作用从而指导自己做出记忆决策:“我记得朗读过的单词,所以这些单词一定是学习过的”。但被试却不能用相反的策略来辨别默读的单词:“我记得自己没有朗读这些单词”,因为测试中的干扰项在学习阶段也没有被朗读过(Conway & Gathercole, 1987; Dodson & Schacter, 2001; Gathercole & Conway, 1988)。根据这个假说,MacLeod等人(2010)发现如果让被试在学习阶段用对口型的方式加工部分单词,生产效应也同样存在,因为对口型同样提供了对单词的特定反应。然而,当让被试按键或是用“yes”对部分单词做出反应时,则不会有记忆优势的出现。因为这时对单词的加工并没有凸显出其特殊性,所以没有带给被试记忆上的优势。那么,根据这个解释,被试间设计没有出现生产效应也可能是因为所有的单词都是用同一种方式学习,因此朗读的单词并不能从其他单词中显现出不同 (Hunt,2006),所以被试不能在测试阶段采用特异性的启发策略。

相反,记忆痕迹增强假说提供了一个经典的以记忆为基础的对生产效应的解释 (Ozubko & MacLeod,2010),该理论认为朗读单词比默读单词产生了较强的记忆痕迹,因此在记忆测试中,朗读单词比默读单词表现的更好。增强假说并没有反映出被试间没有出现生产效应的原因,所以,MacLeod(2010) Ozubko and MacLeod (2010)的研究都认为生产效应的特异性解释比增强假说更加可取。

2. 生产效应在快速阅读任务中的缺失

MacLeod (2010)的实验中,再认任务优于内隐的快速阅读任务,该任务由朗读项目、默读项目和新项目组成,要求被试尽可能快的阅读这些单词。尽管先前的研究减少了命名次数,但是也没有出现生产效应。MacLeod等人(2012)认为这个结果支持了特异性假说,即只有在外显记忆测试中,被试才能有意识地努力回想他们是否在学习阶段朗读过单词,因为生产效应只会出现在外显记忆测试中。

更进一步的说,它也排除了增强假说,在这里我们称为“自动—增强假说”,即朗读项目形成了更强的记忆痕迹,所以在记忆任务中表现得更好。但是,为了更精确地阐述该假说,研究者们建立了“评价—增强假说”,该假说认为生产效应的出现依赖于被试是否有意地去评估项目的记忆强度。如果是这样,尽管MacLeod等人 (2010)的内隐记忆任务的结果排除了自动—增强假说,他们却可能用评价—增强假说或特异性假说进行解释。

3. 生产效应在被试间设计中的缺失

再认实验中也有部分实验出现过被试间的生产效应(Gathercole & Conway, 1988, 实验5) 。我们假设生产效应在被试间设计中受到了减弱,这个发现就排除了自动—增强假说。然而,它也同样排除了评价—增强假说,因为被试可能在做再认决定时评估了记忆的强度信息,而且不管列表的构成如何,朗读项目的记忆强度都要高于默读项目。因此,生产效应在被试间设计中的缺失为特异性假说提供了关键性支持。

从另一方面来说,值得注意的是,被试间生产效应的存在并不能排除特异性假说,相反,它仅仅是显示出纯朗读组的被试在某些条件下的测试阶段采用了特异性启发的策略。由此,我们推测被试不可能在每一个呈现生产任务的实验研究中都采用特异性启发的方法。也就是说,当一些学习项目采用默读的方式时,被试内组的被试更可能认为生产行为是该实验的一部分,而且这种意识会使被试在测试阶段采取特殊性规则。如果是这样,使生产任务更加明显或是在测试阶段辅导被试采取特殊性规则,就可能产生被试间生产效应的结果。

总体来说,研究者们对生产效应的解释在结合被试内和被试间设计的区别上大都停留在线索的特异性加工理论水平,他们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记忆优势,是因为学习编码阶段的特殊性加工在之后的提取阶段起到了启发性的作用。虽然大部分的研究结果都支持了特异性假说,但是自动—增强和评价—增强假说也带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为研究生产效应的内在机制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四、 研究展望

在回顾了关于生产效应的大量研究之后,我们发现近年来生产效应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模式,我们发现未来的研究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现有的研究中生产优势从来没有在延迟的条件下出现。所有的生产效应实验都是让被试学习材料列表,然后立即进行测试。要证明生产效应更可靠,就需要合理的延迟测试的时间。

第二,所有的文献都是单一词语的情况下进行的,很显然,这种情况不能够完全包括平时的记忆条件。生产效应能否对较为复杂的材料起作用也是研究者们未来需要探究的问题。而且如果在更加复杂的学习任务中(如,第二外语或是段落学习),被试是如何有效地监测生产效应的优势的,也是未来研究可以探索的方向。

第三,生产效应是否能够过渡到其他与教育相关的测试中去,在实践方面证明生产行为是一种有价值的学习策略。

第四,目前为止,有关生产效应的研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在校大学生,所以未来的研究也可以测试在成长变化过程中人们是如何适当地运用特殊性线索的,例如当儿童学习新的词汇和老年人努力记忆重要的信息的时候。

第五,未来研究仍需进一步探索生产效应的边界条件,测试生产效应的线索特异性假说。

在国内,生产效应的研究还很缺乏,希望国内学者能在此方面做出努力,为探究有效的记忆策略做出贡献。不管怎样,生产效应的发现,使我们得知了一种简单直观的记忆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记忆技巧,这为我们进一步了解记忆的机制,探索记忆的奥秘提供了新途径,新启发。

参考文献

Bodner, G. E., & Taikh, A. (2012). Reassessing the basis of the production effect in memor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38(6), 1711.

Bodner, G. E., Taikh, A., & Fawcett, J. M. (2014). Assessing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production in recognition.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21(1), 149-154.

Conway, M. A., & Gathercole, S. E. (1987). Modality and long-term memory.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6(3), 341-361.

Castel, A. D., Rhodes, M. G., & Friedman, M. C. (2013). Predicting memory benefits in the production effect: The use and misuse of self-generated distinctive cues when making judgments of learning. Memory & cognition41(1), 28-35.

Dodson, C. S., & Schacter, D. L. (2001). “If I had said it I would have remembered it: Reducing false memories with a distinctiveness heuristic.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8(1), 155-161.

Hunt, R. R. (2006). The concept of distinctiveness in memory research. Distinctiveness and memory, 3-25.

Hopkins, R. H., & Edwards, R. E. (1972). Pronunciation effects in recognition                                     memory.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1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