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学术空间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教师职业幸福的来源及实现途径

 

一、教师职业幸福来源的研究背景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多数情况下,幸福表达的就是人的幸福感。康德认为,所谓的幸福是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在其整个生活中的所有称心如意的状态。北师大檀传宝教授认为,幸福是人的目的性实现时的主体状态,或人的本质实现时的状态。人们喜欢幸福,在一定程度上是乐于感受幸福带来的欢愉(幸福感)。[1]柳海民等认为,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真正来源在于将“生活方式”作为教师职业观。教师职业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教师职业幸福感是内化于教师生活方式之中的,缺失了生活方式作为职业幸福感的实体贯穿,幸福感便失去了依托载体。[3] 卢清等认为,职业幸福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与归宿,专业发展是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源泉。[4] 张志勇认为,教师职业生活幸福有三种源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快乐,探索求解未知之谜的快乐,分享生命成长的快乐。这三种快乐,不仅能够给教师职业生活带来快乐和幸福,更能够促进教师职业能力和职业实践的发展。[5] 王坤认为,班主任是教师职业幸福的源泉。[6]综合这些研究发现,教师职业幸福的来源不是单一的,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试图找出教师职业幸福的真正来源及实现途径,以期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有所帮助。 教师的职业幸福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所感受到的主观积极体验。那么教师的职业幸福来自哪里?黎琼锋认为,教师德性是教师必备的专业品性和教育幸福的源泉。教育幸福是教学世界的一种“可能生活”,需要教师自己去追求、去创造,而教师德性是创造这种可能生活不可或缺的根基。[2]
     二、教在当下是教师职业幸福的真正来源
    (一)教在当下是教师职业最主要的存在方式
在佛教禅宗里,“活在当下”是四念处修行的要诀之一。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放下过去的烦恼,舍弃未来的忧思,全身心投入眼前的这一刻,这是生活的智慧。活在当下,也是目前积极心理学倡导的生活态度。任何事物都不能存在于当下时刻之外,过去发生的事情是记忆的痕迹;未来是幻象的当下,是大脑对未来的投射,过去和未来仅是永恒的当下的现实性反映。[7] 因此,活在当下应当是我们每个人最真实的存在方式,正确对待对过去和未来的幻象,接受当下时刻,采取积极的行动,努力取得理想的结果。
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其最主要的工作内容。教师要活在当下,从其职业特点来说,就是要“教在当下”。教在当下,是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把学生和教师自身的当下时刻,作为教育和关注的核心。对学生来说,教师关注其现实的学习、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时,能够对事不对人,更有利于教师的教育。因为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当下时刻,不对其过去的优势和未来的发展过于乐观,有利于保持平和的心态,促进学生的积极发展;也不会对学生过去的不足和未来的进步耿耿于怀,整天抓着学生的“小辫子”不放,有利于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当下时刻的关注,既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更是教育方式的进步。对教师自身来说,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实实在在的当下的活动。过去的一切,已经奠定为现实状态的基础;未来,是现实状态发展的趋势。而教师所能掌控的,则是活生生的现实状态,开心也好,伤心也罢,都是由现实状态决定的。教师如果只是沉湎于过去的记忆,或幻想未来的美好,而忽视对当下的关注,就永远不可能在现实中采取积极的行动,最终也不可能获得职业幸福。教师把注意力集中于教育教学的现实活动,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不因为“苦”而放弃努力,也不因为“甜”而沾沾自喜,奋斗过程中的积极行为,会为教师积淀幸福的力量。教在当下是教师职业最主要的存在方式,是教师职业幸福的源泉。
(二)教在当下是教师获得职业幸福的载体与平衡器
教师要体验职业幸福感,可能会受到诸多因素,如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外部因素和职业态度、自身能力水平等内部因素的影响。[8] 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体验,应该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任何一个单一的因素对职业幸福感的影响都是片面的。无论是作为教师职业观的“生活方式”,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是教师培养学生、探求未知,都需要综合来分析与评价。教师的工作不是单一的,对外教书育人,对内自我成长与发展,这些内容的载体便是教育教学的现实过程,也即“教在当下”。而且,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这些因素也是相互作用的,教师如果不能以一个贯穿的实体来带动所有因素的互动,就不可能带来教师职业的真实幸福体验。例如,教师在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在目前情况下却没有得到相应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回报,这时就有可能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甚至带来职业倦怠。但是,如果教师能够着眼于自己教育教学的当下,看到自己当前的工作对教育事业和自身整个职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那么当下的工作不但不会降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反而会提升幸福感。
教在当下,可以成为教师工作中调节各方力量的动态平衡器。当工作中有利因素作用于教师时,现实的活生生的幸福感就会直接体现出来;而当有些不利因素出现在教师身上,因为教在当下,活在每一刻中,教师可以觉察自我的感觉、思维以及存在的状态,更多地从教师职业的现实状态中平静地处理暂时的不如意,而且觉察到的相对不利的因素是对自我成长的积极挑战时,不利因素甚至可以成为积极发展的“有利因素”,职业幸福感不降反升了。
教在当下,是教师提升职业幸福感的重要载体,更是平衡内外影响因素的利器。
(三)教在当下是教师职业信仰的外化形式
教师的职业信仰,即教育信仰,是人们对教育活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教育行为的根本准则。[9] 选择教师作为职业,就应当有教育信仰。有教育信仰的教师,能从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中体验到教师的价值,体验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教育信仰使教师坚定地认同教师职业及与这一职业相关联的生活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教师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引导教师不断走向职业的高峰。[10] 因此,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更幸福。
追求幸福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机,[11] 教师如果要获得幸福感,就需要逐渐培养和增强自身的教育信仰。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下,如何培养教师的教育信仰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当下的教育生活,从现实的教育环境中汲取成长的力量,不断学习、体验、反思和提升自我。教在当下,就是教育信仰在实践中的朴素表达,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和教师自身当下积极成长的能量,以最贴近教育活动规律的方式,展现教师的教育信仰。
由此,笔者认为,教在当下是教师职业幸福的真正来源,离开了当下的教育,活在回忆与幻想中,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持久的幸福体验的。
三、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实现途径
活在当下的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应该把最主要的精力集中用于教育活动的当下,全身心地投入当下这一刻。在当下时刻中“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有问题就解决问题,有困难就克服困难,积极关注教育教学的实际,努力追求而不苛求,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在关注奋斗的过程中,注重自身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提升,做自尊的、智慧的教师,不因为外界因素的变动和内在的人格缺点而职业倦怠,那么,这样的教师就是幸福的,幸福在当下。
(一)克服职业倦怠,做理想型教师
职业倦怠是在以个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出现的一种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的状态。教师职业倦怠不但会影响工作效率,而且还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职业倦怠水平越高,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差。[12] 因此,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对于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有重要意义的。那么,如何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呢?
第一,提高教师的工作乐趣,进行适中的工作投入,能够发挥工作投入在干预职业倦怠中的积极作用。[13] 在教育教学的当下,对既有工作越有乐趣,职业倦怠水平就会越低。往往有许多老师因为对现实工作或多或少有些不满,情绪相对低落,导致工作的积极性降低,成就感也跟着降低。所以,试着改变对既有工作任务和工作状态的认识,提高工作乐趣,可以降低职业倦怠水平。比如,班主任工作中,如果接手了一批调皮捣蛋的学生,而且一时半会儿还很难矫正的时候,有的班主任就会感到很难过,情绪低落,成就感降低,职业倦怠水平也就提高了。这时,班主任老师如果能够坦然接受这个现实,在与调皮捣蛋的孩子接触过程中,不断发现孩子们的优点,更新教育思路,改善教育方法,那么,教育好这批孩子就成了可能完成的任务,同时也会成就班主任老师自己。
第二,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学会自我释放压力。现代社会中的各种职业包括教师,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工作压力越大,职业倦怠水平就越高。学会释放压力,可以降低职业倦怠水平。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可以通过改变认知、转嫁压力、宣泄压力等方式来释压。比如,当所带的班级学习成绩不是特别理想而凭目前的水平又暂时无法快速提高时,教师往往面临着学校领导和家长的多重压力。这时,教师不要苛求自己,面对领导和家长的诸多质疑时,既要让对方看到自己努力的过程,也要承认自己的能力水平有限,接受当下时刻的所有状况。因为已经尽力,未曾放弃过每一个孩子,所以无需自责,不管领导和家长最后如何对待,也能够问心无愧。此时的自己,内外压力减小了,职业倦怠水平也会降低。面对未知的环境变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努力付出应该付出的,心中对于教育事业自然变得越来越执著。
教师的日常工作繁杂,千头万绪而又责任重大,如果只是以应付的姿态来对待每天的琐事,就很有可能产生职业倦怠感;如果能以相对理想化的精神追求来对待每天的教育教学工作,遇到的问题都会变成追求真知的开端,职业幸福体验也就不远了。教在当下,做理想型教师,是提升职业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做自尊型教师
积极心理品质是指个体在先天潜能和环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性心理特质,这些心理特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的积极取向,从而为个体拥有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14]智慧与知识、勇气、爱与人性、正义、节制、灵性与超越等六种美德。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影响教师教书育人的效果、自身的身心健康和专业发展,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石。[15] 因此,培养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对于提升职业幸福感至关重要。 这些积极心理品质主要包括
第一,激活教师教育教学的内部动机。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内在动机与先天需要和积极倾向紧密联系,能反映出人本性中的一些积极潜力,它所支配的行为容易成为个体的组成部分,同时增进主体的幸福感。[16] 教育教学的当下,为教师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从教师自身内部的动机而言,将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追求,在能够激发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积极行为,从而促进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和幸福感的提升。
第二,增进教师的积极体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够带来愉悦和成就感,长期且稳定的积极体验能够促进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第三,培养教师良好的自尊。积极心理学认为,良好的自尊是培养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工作中对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应该更多得做出肯定的价值判断,保持高度的自我认同,能够带来良好的自尊。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对每一位老师来说都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如果教师能够从自身的特点出发,不拘泥于个别的、局部的缺点,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学风格,那么,高自尊就会伴随教师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它对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会功不可没。自尊型教师能够体验持久的职业幸福感。
(三)在教育教学研究中促进专业发展,做智慧型教师
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在教育教学的当下,积极关注自己的所看所闻所感所思所行,积极反思,不断促进自身专业成长。专业发展不但改变了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的处境,而且还能促使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不断发挥影响力,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会得到促进。比如,笔者在自己的教育教学领域内不断实践和反思,逐渐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理论技术,[17] 总结提升了专业发展的路径,[18] 为自身专业影响力的提升添砖加瓦,内心的成就感也在不断提升,积极情绪体验也越来越强烈。做智慧型的教师,专业得到发展,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对于当下的教育就可以游刃有余了。
教在当下,归根到底是要教师在面对教育教学的实际时,更为理性地认知,更为积极地体验,关注当下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学校、家长、社会的积极作用,从而带来教育效果的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将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檀传宝.提升教师德性,配享教育幸福[J].中小学德育,2013,01:5-10.
[2]黎琼锋.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J].思想理论教育,2008,03:19-23.
[3]柳海民,林丹.教师职业幸福感来源的误解及澄清[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10-14.
[4]卢清,成云.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综述[J].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2008,02:27-29.
[5]张志勇.找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源泉[N].中国教育报,2011-07-18(02).
[6]王坤.班主任——教师职业幸福的源泉[J].中国教师,2007,08:57-58.
[7][德]托利著,曹植译.当下的力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1):44-45.
[8]肖杰.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思考——以大庆小学教师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9]石中英.教育信仰与教育生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02:31-38.
[10]黄乾玉.论教师的教育信仰与教师的教育幸福[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4(01):60-62.
[11][美]吉尔伯特著,张岩等译.哈佛幸福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1):33-37.
[12]刘晓明,王文增.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04):357-358.
[13]余粤.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极其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以广东省深圳市L区为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2:20-23.
[14]王新波.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数据库建设新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10,04:90-94.
[15]余欣欣,李山.积极心理品质: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8(02):88-95.
[16]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7):220.
[17]陆小峰.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绘画投射技术在心理辅导中的运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03:7-9.
[18]陆小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反思[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06:16-18.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