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成瘾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习得的影响机制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观察学习理论
钦凤 桑蕾
(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南宁,530299)
[摘要]近年来,网络短视频快速发展,对社会产生了系列影响,青少年短视频成瘾趋势明显。基于观察学习理论,发现青少年短视频成瘾导致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习得受到动机、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在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及动机过程中出现注意力分散、社会学习阻碍、社交技能阻滞、价值观偏差问题。矫正短视频成瘾的影响,培养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需要注重在四个过程中指导青少年选择正确的观察学习目标、增强自我控制能力、鼓励青少年参与实践活动、重视自我强化作用等。
[关键词]短视频成瘾;青少年亲社会行为;观察学习理论
[作者简介]钦凤(1992-),女,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19163788429。桑蕾(1998-),女,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通讯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合兴路3号南宁师范大学五合校区。邮编:530299
一、问题提出
近几年来,短视频发展迅速,用户使用时间持续增加,青少年短视频上瘾趋势明显。根据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23年12月23日共同发布的《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8年以来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保持连续增长态势,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93亿,未成年互联网普及率为97.2%,未成年人经常在互联网上观看短视频的比例为54.1%,55.9%的未成年人通过短视频平台来获取新闻事件或重大消息[1]。短视频因其内容丰富、极具冲击力深受青少年欢迎,已成为占据青少年时间必不可少的应用之一。短视频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事物,受到大批青少年的追捧,但同时良莠不齐的短视频内容也使青少年深受其害。比如,青少年模仿短视频中的暴力行为或教唆犯罪的内容、歪曲事实等。某平台一新型校园暴力的短视频播放量超682万。视频中表演者多为未成年人,在教室或寝室中,被欺凌者拿出如抽纸、饮料、零食等物品准备使用时,突然出现施暴者,上前抢夺,快速将抢来的东西吃掉或消耗干净,并把包装袋丢在被欺凌者身上。很多网友留言觉得好玩,以此为乐。而实际上此类行为真实地发生在校园中,错误的引导会产生示范效应,引发新的校园暴力[2]。因此,我国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来规范和管理短视频平台。2021年发布《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2021)》[4],加强对短视频内容的审核监管,对短视频平台的进行全方位的规范,积极构建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2023年李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5],该条例第四十三条指出应当建立健全防沉迷制度,为青少年社会性行为的健康发展落实制度保障;第四十五条针对未成年人观看网络视频方面,对使用时长和观看内容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旨在为青少年有效防范和抵制不良价值倾向提供法律准则。这些政策法规的颁布意在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短视频使用环境,防止未成年人沉溺网络。在构建青少年网络保护体系时,需深入剖析短视频成瘾的影响,制定精准干预策略,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青少年群体正处于模仿学习能力强,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阶段,青少年时期又是个体亲社会行为习得的关键时期,短视频使用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习得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从观察学习理论出发,可以为分析短视频成瘾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危害和矫正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一)概念界定
1.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社会行为,指个体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包括助人行为、安慰、分享、合作等,个体亲社会行为发展的过程就是他们提高道德认知水平、丰富道德情感的过程。亲社会行为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微观层面来看,亲社会行为可以提升个体自尊,实现个体自我满足;从中观层面来看,亲社会行为有益于增进人际交往,增进人际和谐;从宏观层面来看,亲社会行为对构建和发展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6]。亲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包括:第一、共享合作:亲社会行为表现为愿意与他人分享资源、知识或想法,并与他人进行合作以实现共同的目标;第二、关心和同理心:亲社会行为包含有同情心,能够感知他人情感并产生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第三、帮助和支持:亲社会行为表现为愿意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给需要的人;第四、社交技能:亲社会行为涉及具备良好的社交交往技能,亲社会行为是社会交往过程中的交往行为[7]。亲社会行为的特征反映了个体与社会相处的方式和态度,它们有助于维护和改善个体与群体中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同时这些特征也是培养和发展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
2.短视频成瘾
短视频成瘾是指个体对观看短视频产生强烈渴求和依赖的心理状态,可能表现为频繁地观看短视频或者是对短视频内容的强烈渴求,以及在尝试或停止观看时出现不适感或是焦虑情绪。研究表明,由于短视频能根据用户的喜好精准推送客户所喜好的内容,且短视频内容多样、有趣,能满足用户的多样需求,能够打破现实世界中的社会地位不平等,逃避现实世界约束获得美妙的变化体验,对个体产生巨大吸引力,以使其沉迷其中。这种成瘾可能会对个体的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短视频成瘾的特征共包括五方面。一是时间投入过多,短视频成瘾的个体往往会花费大量时间观看短视频,甚至到了忽略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职责的程度;二是控制力下降,尽管意识到过度观看短视频对生活的负面影响,但个体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观看行为;三是情绪依赖,个体可能通过观看短视频来缓解压力、逃避现实或者寻求快乐,从而产生情绪依赖;四是戒断症状,在无法观看短视频时,个体可能会出现焦虑、烦躁、不安等戒断症状,这些症状会驱使其重新投入短视频的观看,影响个体身心健康;五是社交影响,过度投入短视频可能会导致个体沉溺于短视频中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影响社交技能和人际关系的建立,造成社会交往能力的退化[8]。
3.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理论是指学习者通过对榜样人物的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而进行的学习。这种学习不需要学习者去亲自体验,可以从别人的学习经验中学习的方式。班杜拉认为,人类大多数的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习得,他认为观察学习需要经历四个过程,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在线过程、动机过程。具体子过程如图1所示。
图1观察学习理论
第一,注意过程。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首要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会注意和知觉榜样情境的各个方面,榜样行为的特征、榜样的特征、观察者的特点都会对注意产生影响。第二,保持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学习者会记住他们从榜样情境中所了解的行为,将所观察的行为在记忆中以符号的形式进行表征。第三,复制过程。在复制过程中,学习者复制从榜样情况中所观察到的行为,将符号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学习者必须选择和组织反应要素,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第四动机过程。动机过程决定了将表现哪一种所习得的行为。在动机过程中,存在三种强化,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学习者对强化的期望影响他们注意榜样的行为,激励他们模仿学习榜样者的行为[9]。
(二)理论分析
观察学习理论认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结果会影响个体社会行为的习得。个体可以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习得新的行为。例如学习者在短视频中观看了暴力行为的相关影视作品,在作品当中个体没有因为对他人实施暴力行为而获得惩罚,甚至获得了奖励。那么观察者可能会去尝试模仿这些暴力行为并表现出来。反之,如果作品中实施暴力的个体受到严厉惩罚,并且作品在积极宣扬警察的光辉形象,学习者可能就不会去模仿暴力行为而是学习警察的正面行为[10]。所以,观察学习理论强调社会榜样在社会行为习得中的作用,要树立正面积极的榜样,供他人观察学习,促进亲社会行为的习得。
1.注意过程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习得
注意过程是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习得的首要因素。在注意过程中,青少年会注意和知觉榜样情境中的各个方面。注意过程决定了青少年对于他人行为的信息获取和处理程度,从而影响了后续的模仿和学习过程。首先,青少年在观察学习中会选择性地关注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当青少年对亲社会行为产生兴趣时,他们更有可能专注于观察和学习这些行为。这种选择性关注可以帮助青少年筛选出与亲社会行为相关的信息,并将其纳入学习过程中。其次,注意过程还涉及到青少年在观察学习中如何分配注意力。青少年可能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亲社会行为的关键方面,如行为的动机、情境和结果。他们可以通过注意这些关键方面来理解和学习亲社会行为,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最后,青少年可以观察到他人如何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包括行为的方式、语言、身体动作等。这些观察到的行为可以成为青少年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从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习得[11]。
2.保持过程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习得
保持过程是影响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习得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在保持过程中,青少年在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后,能否在缺乏直接强化的情况下继续表现所学习的行为。青少年在观察并模仿他人的亲社会行为。然而,模仿行为之后是否能够持续表现这些行为,取决于保持过程。社会环境如果对亲社会行为的支持程度足够高,那么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可能更容易得到保持和继续表现。当青少年展现出亲社会行为并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赏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满足和自豪,进而加强他们对这种行为的认同。这种社会认同可以促使青少年保持并持续地展现亲社会行为。在保持过程中,青少年内在的激励起到了关键作用。当青少年通过观察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并模仿这些行为后,如果他们在实际情境中获得了积极的反馈或奖励,这将增强他们的内在激励,使他们更有动力继续展现亲社会行为[12]。
3.动作再现过程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习得
动作再现过程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习得有重要影响。动作再现过程也成为复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复制从榜样情境中所观察到的行为。青少年将符号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首先,通过观察他人是如何表现亲社会行为,包括行为的方式、技巧和策略。青少年通过模仿这些行为模式,可以逐渐习得并应用到自己的行为中。其次,在动作再现过程中所受到的指导和反馈也会影响其对亲社会行为的习得。青少年可以观察到他人的亲社会行为获得了正面的结果或奖励,以激发动机并增加他们模仿这种行为的意愿。反之,如果观察到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受到负面的结果或惩罚,青少年可能会避免模仿这种行为。再次,通过动作再现过程,青少年可以通过实际的行动来加强亲社会行为。青少年通过模仿观察到的亲社会行为,在实际情境中应用这些行为并获得相关的经验和反馈。这种实际的行动可以帮助青少年巩固和加强他们的亲社会行为[13]。
4.动机过程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习得
在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习得中,动机过程决定所习得的哪一种行为将被表现出来。在动机过程中,青少年对于模仿和学习他人行为的内在动机和动力将影响青少年是否选择观察学习并表现亲社会行为。青少年对于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水平将影响其对这些行为的观察学习和模仿程度。如果青少年缺乏对亲社会行为的动机,那么他们在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时可能会表现出较低的投入和积极性。因此,要充分发挥在动机过程中存在的三种强化作用。替代强化、直接强化、自我强化。首先,观察到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可以激发青少年的内在动机。这种内在动机可以促使青少年去模仿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并尝试在类似的情境中展现出类似的行为。再者,对于模仿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可以提供直接激励。青少年可能会被这种结果所吸引,并希望通过展现类似的行为来获得一样的奖励,从而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另外,青少年通过设置小目标达到获得奖励来增加自己表现亲社会行为的动机[14]。
三、短视频成瘾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习得的危害
(一)注意过程:负面榜样浸染
注意过程决定了观察学习的内容,青少年所选择的观察榜样决定了他们将要学习的行为模式。青少年好奇心盛、模仿能力强,很容易对所看到的短视频内容进行不辩是非的模仿学习。而平台上的各种视频内容中,不乏一些低俗、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这些不良信息通常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刺激,青少年极容易受到这些内容吸引进而模仿其中的不良行为。如果青少年在平台上频繁观看不良内容,算法就会推送更多类似的内容,他们可能会不断接收到类似的负面信息,导致他们更加难以摆脱这些不良榜样的影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此外,如果青少年长期被推送负面信息,他们可能会逐渐陷入一个由负面信息构成的信息茧房,难以接触到其他有益的信息内容[15]。长期接触这些不良信息,青少年可能会逐渐接受并内化其中的扭曲价值观,如拜金主义、暴力倾向等。这些价值观会阻碍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亲社会行为。他们可能将短视频中的不良行为复制到现实生活中,如模仿暴力行为,从而引发校园暴力、欺凌等严重问题。此外,受到负面榜样浸染的青少年还可能变得孤僻、冷漠、缺乏同情心,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导致社交障碍。
(二)保持过程:社会学习阻碍
良好保持作用的发挥有助于青少年将亲社会行为内化为一种稳定、持久的行为模式,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持续表现出积极的社会行为。沉溺于短视频将阻碍青少年行为知识的内化和系统化。短视频往往缺乏深度和系统性,内容也趋向于碎片化、表面化,很少涉及复杂的知识体系和概念。这种浅层次的信息难以引发青少年的深入思考,也很难将这些分散的信息有机地融合和整合,难以形成连贯、系统化的认知结构。因此,可能造成青少年难以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不利于记忆的巩固,阻碍了他们建立起稳固的行为表征,缺乏系统的记忆内化,就难以形成长期的行为习惯。另外,浅层次的内容很难引发青少年对他人需求的深入关注和理解。这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责任感,限制了主动提供帮助、关心他人的习惯养成。并且当青少年在浏览短视频时,更倾向于被动的接受信息而非主动思考和操作。在短视频的冲击下,学生更愿意采用简单直观的方式记忆信息,很难养成培养这些抽象记忆编码策略的动力和习惯。这将不利于青少年将所观察到的行为模式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同时由于记忆表征不牢固,行为编码策略单一,青少年很难将观察到的亲社会行为灵活迁移到新的情境中,难以主动发挥相应的行为模式[16]。这不利于他们建立起连贯、稳固的行为表征,阻碍亲社会行为的学习,影响亲社会行为习惯的长期养成。
(三)动作再现过程:社交技能阻滞
动作再现过程中,青少年通过模仿和实践将观察到的亲社会行为转化为自身模式,从而增强其亲社会行为。由于频繁观看短视频,而短视频平台提供的又是一种单向的交流方式,青少年互动主要局限于屏幕前,这就限制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和建立深层社会联系的机会,造成青少年缺乏从观察到实践的转化机会,也难以将观察到的亲社会行为模式灵活调用。当青少年长时间沉迷于短视频就会导致他们减少真实社交的机会,影响他们与他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降低他们的沟通交往能力。长期沉浸在短视频中的青少年更有可能错失在与他人现实互动中观察他人情感反应和如何做出正确回应等情感技能的机会,致使青少年无法在真实社会环境中练习和发展社交技能[17]。缺乏完整的社交情境和正面反馈,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将无法得到强化,反而容易强化青少年对短视频的依赖,进一步加剧成瘾。此外,短视频节奏快、碎片化的特点还会导致青少年习惯快速的信息消费,这可能会削弱他们的倾听能力和深度沟通能力。这种对即刻满足的追求可能还会削弱他们的耐心和毅力,使他们更倾向于接触表面化的情感表达,而不是深层次的情感交流。这些都可能会对青少年的社交技能造成障碍,还可能对他们长期的人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不利。
(四)动机过程:价值观偏差
短视频内容多样且庞杂,部分短视频通过剪辑、剧情演绎等方式,刻意编造师生对立、亲子矛盾、校园霸凌等内容,在快手充斥着大量未成年女孩怀孕当妈的短视频,视频里刻意写下“早恋生子、二胎宝妈”。未婚生子,这一未成年人的禁忌,反而成为了一种荣耀。大量接触此类内容,无疑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使青少年的价值观发生偏离和歪曲,如果不能及时合理地引导,还容易造成青少年模仿伤害自己的行为[19]。长时间沉迷于短视频使青少年对人和事缺少兴趣、情感淡漠、与亲人朋友之间交往减少,封闭自己,影响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再者短视频中充斥的迷信、黑暗、暴力、淫秽等情节内容,以及一些人信仰某种西方的政治信仰并乐于扮演他们的传声筒,故意抹黑我国,将西方的价值取向和腐败的思想刻意大肆地宣扬,而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维风格比较单纯,社会阅历相对较少,分辨能力不足,很容易会被假象所蒙蔽,接受那些不良内容,甚至可能会扭曲青少年的价值观[18]。
四、短视频成瘾之下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习得的教育策略
(一)注意过程:选择正面榜样目标
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青少年需要能够精确感知到短视频内容的特点和重要线索。因此,一要过滤青少年可接触到的短视频内容,减少负面榜样信息接触机会。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引导青少年认识到短视频中可能存在的负面因素,如过度美化、夸大事实、误导性信息等,避免盲目模仿和接受不良内容。我们要引导青少年选择正确的观察学习目标。二要减少短视频的接触时间,在现实生活中树立好的观察模仿对象。他们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和态度,能够学习到如何正确地对待和使用短视频。一个健康的榜样会展示出对短视频的适度使用,注重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青少年通过模仿和学习,从而摆脱短视频成瘾的困扰以及促进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成长和进步。观察学习并非仅仅是对行为的模仿,更重要的是学习和吸收行为背后的价值观、态度和技能。我们应鼓励青少年在观察短视频时,注重思考和学习其中有益的信息和知识,而不是仅仅追求刺激和娱乐[19]。
(二)保持过程: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保持过程是观察学习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只有将观察到的行为信息成功编码和储存,才能在未来实际操作时取用和复制。在这个短视频爆炸式轰炸的时代,如果青少年在这一阶段缺乏自我调节能力,他们很容易陷入过度使用短视频的行为中,无法自我约束和控制,从而导致短视频成瘾问题的出现。进而出现记忆不牢固、编码策略匮乏、对他人不关心、阻碍行为的迁移等问题。在解决青少年短视频成瘾问题时,培养自我调节,帮助青少年建立合理的手机使用时间管理,限制短视频过度使用,训练他们的自我意志力和注意力集中能力,增强对短视频诱惑的自我控制。在使用短视频时,鼓励青少年主动复习和思考观察到的亲社会行为信息,而不是被动接收短视频内容,引导他们建立行为模式的心理表征,增强对相关记忆的巩固,帮助他们建立对模型的认同感,内化相应的行为准则和实践意愿,最终推动他们形成稳固的亲社会行为习惯[20]。
(三)动作再现过程:鼓励参与实践活动
动作再现过程是观察学习的中心环节,涉及将记忆中的动作观念转换为实际行为的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一个练习和纠正的过程,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动作,直到能够准确地再现出观察到的行为。比如,可以鼓励青少年多参与现实生活中的活动,如体育运动、艺术创作等,以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减少对短视频的依赖。社会实践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直接的观察和模仿环境,青少年能够亲身参与各种活动和情境,观察并学习他人的行为、态度和技能。社会实践有助于青少年将观察到的行为内化并转化为自己的技能。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青少年可以学习到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承担责任等重要的社会技能和价值观,可以接触到更多积极、健康的行为和价值观,从而进行正确的复制和模仿。这些都将对他们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21]。
(四)动机过程:重视自我强化作用
动机过程决定了观察学习中哪一种行为将被表现出来。在动机过程中,自我强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自我强化是内在动机的重要来源。与外在强化不同,自我强化更加持久和稳定。因为它基于个体的内在标准和价值观,不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可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健康行为习惯,有效地解决短视频成瘾问题。自我强化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对短视频使用的合理认知,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从而增强抵制短视频诱惑的内在动力[22]。因此,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目标,让他们明白过度沉迷于短视频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影响学业和人际关系。还可以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时间管理计划,鼓励他们坚持执行并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当青少年通过自我强化实现目标时,他们会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会获得自我满足感。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更好的应对青少年短视频成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诗文.未成年网民突破1.93亿!《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发布[EB/OL].(2023-12-23)[2024-01-20].https://news.cctv.com/2023/12/23/ARTIwnCcRZY1awXT5cnkrPEO231223.shtml.
[2] 校园暴力娱乐化在短视频平台愈演愈烈 “暴力梗”易让施暴者更肆无忌惮_财经_中国网[EB/OL].(2022-12-20)[2024-02-01].https://finance.china.com.cn/industry/20221220/5917363.shtml.
[3] 江雨.短视频新闻中“新黄色新闻”成因及对策[J].新闻世界,2024,(01):34-36.
[4]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通知公告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2021)[EB/OL].(2021-12-16)[2024-01-17].http://www.cnsa.cn/art/2021/12/16/art_1488_27573.html.
[5] 朱英.李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_中国政府网[EB/OL].(2023-10-24)[2024-01-17].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0/content_6911333.htm.
[6] 章洁敏,陶云,杨舒涵等.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及其方法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4,(02):298-304[2024-01-12]
[7] 寇彧.如何评价青少年群体中的亲社会行为[J].教育科学,2005,(01):41-43.
[8] 李易周.网络成瘾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安徽教育科研,2023,(21):16-18.
[9] 严中华.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学习行为动力学模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2.
[10] 杨嵩.观察学习理论下学徒制默会知识传递路径的质性研究[J].高教探索,2021,(08):103-108.
[11] 刘电芝,疏德明.基于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的隐性课程开发[J].教育探索,2009,(03):36-37.
[12] 鲍文丽.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成人教育发展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7,(04):15-17.
[13] 冯文全,徐东.论班杜拉社会学习道德教育思想[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05):126-129.
[14] 陈琦,刘儒德.当代就教育心理学(第3版)[M].北京师范大学学出版社.2019:100-101
[15] 李伶俐.繁荣表象下的隐忧:短视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0,21(03):133-138.
[16] 符明秋,校嘉柠.未成年人手机成瘾的原因、危害与预防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02):74-78.
[17] 陈烨琪,朱长根.移动网络成瘾对高职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成因探析——以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1(03):60-63.
[18] 王肖.大学生短视频热现象的原因分析、潜在风险及应对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1(01):93-97.
[19] 李娟.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与榜样教育[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03):363+365.
[20] 左弈,侯熙格.社会学习理论下微信改革高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23):107-111.
[21] 杨谦,邵新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视角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学术论坛,2011,34(05):25-28.
[22] 曹智荣.从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谈家庭心理健康教育[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06):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