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现状及人格特质的预测作用*
谭海燕
(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 嘉定 201808)
[摘要] 本研究以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和大五人格问卷为工具,对301名高中生进行了测查,探讨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现状及人格特质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1)整体上,高中生体验到中等水平的主观幸福感。具体而言,高中生体验到最高的友谊满意感,其次是家庭满意感,而最低的是学业满意感;女生体验到了更多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男性体验到了更多的消极情感和更低的生活满意度。(2)在大五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中,外倾性对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正向的预测作用,而神经质能够显著负向预测消极情感。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人格特质; 高中生; 预测作用
图片 无
一、引言
幸福是人类千百年来共同追求的目标。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基于自身的生活体验对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1]。随着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增多,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主观幸福感作为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指标。在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维度上,基于多年的研究,研究者认为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维度。此外,研究者认为,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明显的基本特点:主观性、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涉及的是如何帮助个体有效支配自身及外部资源、协调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实现幸福。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是当前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即主要探讨哪些因素能够影响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从而可以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干预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发现,人格因素是预测主观幸福感可靠和有力的指标之一[2]。
高中是个体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后期,其身体机能和心智能力逐渐走向成熟,人格特质开始趋于稳定,判断是非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具有相当程度的发展。然而,高中生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升学目的,学习压力很大,在自身广泛的兴趣爱好与单一的学习任务之间面临冲突。那么,当前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状况如何,他们的人格特质能否预测其主观幸福感?本研究旨在探讨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以便为了解和提高我国高中生的生活满意度、积极与消极情感提供实证依据。
(一)研究对象
在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巿重点)、上海市嘉定区第二中学(区重点)、嘉定区中光高级中学(一般)三所学校317名高中生进行随机整群(以自然班为单位)取样调查,最后有效样本数为301名。其中高一115人,高二99人,高三87人。男生155人,女生146人。独生子女280人,非独生子女21人。所有被试均知情同意。
(二)研究工具
1.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3]
该量表包括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和快乐感量表。其中,生活满意度量表共37个项目,要求被试报告在过去几周内对自己生活状况的看法;快乐感量表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共14个项目,其中积极情感6个项目,消极情感8个项目,要求被试报告在过去一周内所体验到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所有项目均采用Likert 7点量表计分。在本研究中,生活满意度量表的克隆巴赫a系数为0.87,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克隆巴赫a系数分别为0.84和0.89。
2.大五人格问卷
本量表由Oliver P. John编制,后经黄希庭等人翻译并修订,用来测量人格的五个维度:外倾性、责任性、宜人性、开放性、神经质。量表由44个条目组成,采用五级评分(1=完全不像我, 5=完全像我)。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是测量人格差异的有效工具[4]。
(三)研究程序
邀请各学校心理教师担任本次测查的主试,在测查前对心理教师进行了统一培训,以达到标准化的要求。在正式测查时,心理教师向班级同学宣读统一的测试指导语,测查时学生们独立完成。整个测查过程用时20分钟。
(四)数据分析
采用SPSS18.0进行数据管理,使用描述性统计考察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使用t检验考察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的性别差异,使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高中生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
(一)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状况
为了考察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特征,我们对参与本次调查的301名高中生在主观幸福感量表八个维度以及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进行了统计。
主观幸福感量表的计分范围为1~7,除负性情感量表外,分数越高表明主观幸福感程度越高。生活满意度总体得分为4.65 ± 0.78,这说明中学生体验到中等水平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的得分为3.59 ± 1.20,消极情感的平均分为2.57 ± 0.82。从生活满意度的各个维度来看,中学生体验到最高的友谊满意感,平均分为5.46 ± 0.86,其次为家庭满意感,平均分为4.97 ± 1.23;之后分别是环境满意感(平均分为4.66 ± 1.05)、自由满意感(平均分为4.58 ± 1.19)和学校满意感(平均分为4.31 ± 1.16);最低的是学业满意感,平均分为3.56 ± 1.04。
(二)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高中生在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上的性别差异,其结果见表1。
表1 高中生在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上的性别差异比较
维度 | 性别 | n | 平均数 | 标准差 | t | p |
友谊满意度
家庭满意度
学校满意度
环境满意度
自由满意度
学业满意度
总体满意度
积极情感
消极情感
|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 155 146 155 146 155 146 155 146 155 146 155 146 155 146 155 146 155 146 | 5.36 5.57 4.68 5.28 4.11 4.51 4.49 4.84 4.44 4.72 3.47 3.66 4.48 4.82 3.43 3.75 2.68 2.46 | 0.89 0.81 1.20 1.19 1.19 1.10 1.13 0.91 1.22 1.15 1.01 1.08 0.78 0.74 1.19 1.19 0.89 0.71 | –2.17*
–4.36**
–3.04**
–3.01**
–1.98*
–1.64
–3.90**
–2.29*
2.45*
| .031
<.001
.003
.003
.048
.103
<.001
.023
.015
|
注:*p < 0.05, **p < 0.01。
从表1可以看出,除了学业满意度外,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友谊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环境满意度、自由满意度、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维度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生体验到了更多的消极情感,女生在其他维度上得分都高于男生。
(三)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对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和人格特质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神经质 | 外倾性 | 开放性 | 宜人性 | 责任性 | |
总体满意度 积极情感 消极情感 | –.19** –.21** .42** | .34** .41** –.20** | .06 .09 .03 | .07 .08 –.10 | .01 .04 –.04 |
注:**p < 0.01。
由表2可以看出,外倾性与总体生活满意度及正性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总体生活满意度及正性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与负性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开放性、宜人性和责任性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之间没有显著性相关。
(四)高中生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预测的逐步回归分析
为探讨高中生的大五人格特质对其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以大五人格为预测变量,以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维度为结果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表3 高中生大五人格特质预测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总体满意度 | 积极情感 | 消极情感 | |
神经质 | .44 | ||
外倾性 | .34 | .44 | |
开放性 | |||
宜人性 | .13 | ||
责任性 | .11 | –.11 | |
R2 | .11 | .19 | .19 |
F | 37.81** | 23.59** | 33.96** |
注:**p < 0.01。
由表3标准回归系数B可知,进入总体生活满意度回归方程的人格维度为外倾性,能预测总体生活满意度10.9%的变异量,回归方程显著,F(1, 299) = 37.81, p < 0.001。进入积极情感回归方程的人格维度为外倾性,宜人性和责任性,能联合预测19.2%的变异量,回归方程显著F(3, 297) = 23.59, p < 0.001。进入消极情感回归方程的人格维度依次为神经质和责任性,能联合预测18.6%的变异量,回归方程显著,F(2, 298) = 33.96, p < 0.001。
结果表明,外倾性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总体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而神经质能够显著负向预测消极情感。此外,宜人性和责任性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积极情感,而责任性能够显著负向预测消极情感。这说明,外倾性和责任性更高的高中生体验到了更多的积极情感以及更高的生活满意度,而神经质倾向更高的高中生则体验到了更多的消极情感以及更低的生活满意度。
(一)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现状
从得分看,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平均分在3分至6分之间,这表明高中生对总体生活状况比较满意,他们体验到的积极情感多于消极情感。其中得分最高的是友谊满意感,而得分最低的是学业满意度。从发展角度看,高中生正值渴望交往的时期,他们心思单纯,愿意结交朋友,他们能在班集体之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能够满足归属和爱的需求,因此,在生活满意度中,友谊满意度的得分最高。本研究的结果与前人的研究基本一致[5]。同时本研究还发现,高中生的学业满意度远低于主观幸福感的其它维度,再次揭示当前我国高中生对学业的极度不满意,这已不能仅用学业压力来解释,这同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以及教育方法和内容有极大的相关。
除了学业满意度外,不同性别的高中生在主观幸福感其它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的整体主观幸福感高于男学生,男生体验到了更多的负性情感。有研究者对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调查也发现相似的研究结果[6],这也提示我们当前需要更多关注男生教育,之前的一些个案也表明了男生的抗压能力不足。男生的抗压能力不足,主观幸福感偏低,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男生的心理成熟度普遍晚于女生,另一方面可能由于我国的中小幼教育中存在女教师远多于男教师,现代家庭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以及当前我国娱乐界中性化的兴起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使得男生不能够发展起男性性别特征,男生感受到了更多的苦恼,体验到了更多的负性情感和更低的生活满意度。如何提高男生的主观幸福感和抗压能力,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深思的问题。
(二)高中生人格特质对其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
本研究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外倾性能够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表明外倾性较高的高中生可以体验到更高的主观幸福感;而神经质能够显著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表明神经质较高的高中生体验到了更低的主观幸福感。这一结论与以往的众多研究结果相一致[7][8]。这是由于外倾性较高的高中生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乐观活泼,主动热情,对积极情感较为敏感。而神经质较高的高中生则情绪不稳定,容易自寻烦恼,会由于各种事情引发激烈的情绪反应,这种强烈的不稳定的情绪会导致高中生身体不适,容易感情用事,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消极情绪体验,而较少体验到积极的情感,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9][10]。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宜人性和责任性是积极情感的预测因素,而责任性是消极情感的负向预测因素。这是由于宜人性和责任性较高的高中生既能够与别人相处融洽,容易信任他人,同时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具有规则性,做事情或学习认真勤奋,从而创造出快乐的环境和生活事件,因此,宜人性和责任性是高中生积极情感的保护因子。在大五人格特质中,开放性是唯一一个对主观幸福感及各维度均不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的特质,说明开放性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不具有稳定性与一致性。
参考文献:
[1] Diener, E., Oishi, S., Tay, L. Advances in subjective well-being research [J]. Nature Human Behavior, 2018, 2(4): 253–260.
[2] Lucas, R. E. Exploring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Handbook of well-being [M]. Salt Lake City, UT: DEF Publishers, 2018.
[3] 张兴贵, 何立国, 郑雪. 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理论结构与量表编制[J]. 心理科学, 2004, 27(5): 1257 –1260.
[4] Pervin, L. A., John, O. P. 人格手册: 理论与研究(上册) [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 梁剑玲, 陈晓新. 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25): 12–17.
[6] 王极盛, 丁新华.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 11 (2): 96–98.
[7] DeNeve, E. M., Cooper, H. The Happy Personality: A -Analysis of 137 Personality and Well-being [J]. Psychology Bulletin, 1998, 124(2): 197–229.
[8] Xu, X., Xu, Y., Zhao, J., Ye, P., Yu, M., Lai, Y., Wang, J., Huang, Q. Good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Presence of meaning in life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s mediat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2, 19(21): 14028.
[9] 尹霞云, 黎志华. 主观幸福感: 稳定的人格特质还是情境状态[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5, 13(4): 517–527.
[10] Karademas, E. C.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of well-being: Common and specific predictors [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7, 43: 277–287.
* 通讯作者: 谭海燕, E-mail: tantan225@126.com
【作者简介】谭海燕(1978 - )女,四川阆中人,本科,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上海嘉定 201808
【通讯地址】
E-mail:tantan225@126.com
地址:上海市嘉定区嘉行公路601号(单位: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
邮编:201808
电话:189 1656 6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