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探讨心理资本对初中生焦虑的影响,以及心理资本和特质焦虑在生活事件和状态焦虑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研究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特质-状态焦虑量表对631名初二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生活事件能通过心理资本间接预测初中生的焦虑水平;(2)生活事件和心理资本均能通过特质焦虑影响状态焦虑水平;(3)生活事件可以心理资本-特质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初中生的状态焦虑。上述结果表明,心理资本在生活事件给初中生带来焦虑情绪问题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缓冲作用,提高心理资本水平,是提升初中生应对不良环境能力、预防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心理资本,生活事件,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初中生
1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其中,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患病率高达9~32%(张慧等, 2020) (张慧 et al., 2020)。以初中生为典型代表,焦虑会对他们的身心状态和行为表现产生不良影响,诸如正性情绪记忆缺损(莫大明等, 2018)、网络成瘾问题(Jeong et al., 2020),自残或自杀行为 (Hill et al., 2011)等。可见,探究初中生焦虑症状或焦虑障碍的成因,探索能够预防或缓冲初中生焦虑倾向的心理因素,对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极为必要。
负性生活事件是引起初中生焦虑情绪的主要原因之一(Meijer, 2001;王淑珍 等, 2004) ,也是导致初中生焦虑的风险因素(刘贤臣, 刘连启, 杨杰, 李传琦等, 1997)。作为一种典型的心理社会应激,生活事件究竟是直接引起初中生的焦虑,还是通过中间变量间接引起焦虑引人注目。应激的认知-现象学-相互作用(CPT)理论主张应激反应的发生依赖于个体对其所面临的环境的主观认知与评价,聚焦于应激中的心理与行为过程(韦有华,汤盛钦, 1998; Shapiro et al., 1979)。具体而言就是生活事件可能通过个体对应激源与自身能力的认知与评价,从而间接影响心理健康(冯永辉,周爱保, 2002)。以往研究大多关注应对方式(Portillo-Reyes et al., 2020; Samios et al., 2020)、反刍思维(刘慧瀛,王婉, 2017; Michl et al., 2013)和学校适应行为(廖传景等, 2013) 等变量的中介作用。然而,这些中介变量侧重于行为层面的认知评价。例如,应对方式是人们为解决内外环境要求及其有关的情绪困扰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梁宝勇等, 1999),反刍思维也属于应对方式的一种(陈骁,冯正直, 2015)。总而言之,现有研究对心理层面评价的中介作用关注较少。因此,为丰富CPT理论有必要探究属于心理状态变量的中介作用。
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认为积极心理因素不仅能够促进积极心理结果,而且在改善消极心理问题时同样具有突出效果(Seligman,Csikszentmihalyi, 2000)。心理资本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Luthans et al., 2007),包括自我效能感、韧性、希望和乐观四个维度。确实,心理资本能够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等积极结果(Luthans et al., 2010; Selvaraj,Bhat, 2018),并且作为保护因素,降低青少年焦虑水平(熊俊梅等, 2020)。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理论也启示,较高水平的心理资本能够拓宽个体的认知和行为范畴,从而对消极环境所带来的消极情绪进行纠正和缓释(高正亮,童辉杰, 2010)。当个体面临生活事件时,较高的乐观和韧性水平能够削弱对外部环境的消极认知,较高的希望和自我效能水平则有助于个体获得更积极的自我认知(Luthans,Youssef-Morgan, 2017),从而减少和缓和个体焦虑情绪的唤起。因此,心理资本可能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评价,在生活事件与个体焦虑水平之间的关系中起重要的缓冲作用。较之心理弹性(Sheerin et al., 2018)和自尊(Sowislo,Orth, 2013)等焦虑的保护因子而言,心理资本则是包含心理弹性在内的高阶因子,能代表的心理特征更宽泛,并且比自尊更具动态发展性,探究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有助于为初中生焦虑设计出更加高效的干预方法。
焦虑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属于一种情绪状态,而特质焦虑则是一种人格特征,这两者之间具有本质上的差异(Gaudry,Spielberger, 1970),而且这两者的产生情境、影响因素及保持时间都存在差异(赵云龙,赵建新, 2010)。再者,高水平特质焦虑的个体倾向于将广泛的客观非危险环境也视为威胁,从而表现出与客观危险程度不相符的焦虑状态(Endler,Kocovski, 2001)。因此,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特定的因果关系。夏凌翔等(2011)验证了该观点,发现个体特质焦虑传导了人格特质对考试焦虑的影响,但该研究仅局限于考试情境中的状态焦虑。因此,有必要在更广泛的情境中,探究特质焦虑与状态焦虑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探索特质焦虑是否能介导生活事件和心理资本等因素对状态焦虑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验证心理资本在生活事件和特质焦虑(或状态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而探索特质焦虑中介心理资本和生活事件对状态焦虑的作用,以及心理资本和特质焦虑在生活事件对状态焦虑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基于相关文献的结果,本研究假设如下:①心理资本能中介生活事件对特质焦虑或状态焦虑的作用;②特质焦虑中介生活事件和心理资本对状态焦虑的作用;③生活事件通过心理资本和特质焦虑的链式中介影响状态焦虑。
2 研究方法2.1 研究对象采取整群取样法,选取某中学初二年级所有学生,共发放问卷810份,回收668份,删除无效个案后,得到有效问卷631份,其中男生294人,女生337人;平均年龄13.74岁(SD=0.63)。
2.2 研究工具(1)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本研究使用由刘贤臣编制的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SLEC(刘贤臣, 刘连启, 杨杰, 柴福勋等, 1997),该量表用于测量青少年生活事件发生的频度和刺激量,总量表共27个项目,分为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和其他等6个维度。采用李克特氏5点计分,得分越高,说明感受到的负性事件强度越大。根据研究设计,本次测量评定过去1年时间中的生活事件情况,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8。
(2)积极心理资本问卷
研究采用张阔等(2010)编制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测量初中生的心理资本水平,量表共26个条目,包含自我效能感、韧性、希望和乐观四个维度。量表采用李克特氏7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该题项的描述越符合真实情况。量表总分越高,表示个体的心理资本水平越高。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8。
(3)状态-特质焦虑量表
研究采用Spielberger等编制的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中文版本经我国学者修订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郑晓华等, 1993)。该量表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两部分,每部分有20个条目,均采用李克特氏4点计分,本研究中该问卷两个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27和0.913。
2.3 数据分析用Excel进行数据初步收集,采用SPSS25.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以及中介作用检验。
3 结果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由于本研究采用的是集体施测和自我报告的形式收集数据,可能会导致共同方法偏差的存在,因此在数据收集之后进行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周浩,龙立荣, 2004)。结果发现,以特质焦虑为因变量时,共提取出14个共同因子,第一个的方差百分比为28.76%;以状态焦虑为因变量时,共提取出14个共同因子,第一个的方差百分比为29.35%,小于40%,因此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3.2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如表1所列,生活事件与初中生焦虑显著正相关(ps<0.001),生活事件与初中生心理资本、心理资本与焦虑均呈显著负相关(ps<0.001)。此外,被试群体在过去一年中经历的生活事件处于较低水平,低于量表总分的中间水平(小于3分);整体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也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而其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的得分均在中间水平之上(>3.5分),被试整体具有较为积极的心理品质。
表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M | SD | 1 | 2 | 3 | 4 | 5 | 6 | |
性别 | - | - | - | |||||
年龄 | 13.74 | 0.63 | -0.12 | 1.00 | ||||
生活事件 | 1.96 | 0.63 | -0.09* | 0.02 | 1.00 | |||
心理资本 | 5.10 | 0.98 | -0.01 | -0.01 | -0.49*** | 1.00 | ||
特质焦虑 | 1.88 | 0.54 | -0.04 | 0.02 | 0.58*** | -0.75*** | 1.00 | |
状态焦虑 | 1.84 | 0.59 | -0.07 | 0.09* | 0.58*** | -0.71*** | 0.86*** | 1.00 |
注: *p<0.05,**p<0.01,***p<0.001,下同。各变量进行计分时采用题项得分的平均分。
3.3中介作用检验在控制性别和年龄的条件下,分别对心理资本在生活事件和初中生特质或状态焦虑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而后检验心理资本和特质焦虑在生活事件与状态焦虑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基于中介效应的回归系数依次检验程序(温忠麟,叶宝娟, 2014),在SPSS的process宏中选择模型4和模型6,依次纳入各变量,性别和年龄纳入控制变量中进行各模型检验。
3.3.1心理资本在生活事件与特质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如表2所示,生活事件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特质焦虑(p<0.001),显著负向预测心理资本(p<0.001)。当生活事件和心理资本同时预测特质焦虑时,心理资本对特质焦虑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p<0.001);生活事件对特质焦虑的正向预测作用减弱,但仍然显著(p<0.001)。如表3所示,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心理资本在生活事件对特质焦虑的预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32,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1.16%。
表2 心理资本在生活事件和特质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回归分析
变量 | 方程一:特质焦虑 | 方程二:心理资本 | 方程三:特质焦虑 | ||||||
β | t | β | t | β | t | ||||
年龄 | 0.04 | 0.65 | 0.01 | 0.16 | 0.04 | 0.92 | |||
性别 | 0.02 | 0.21 | -0.08 | -1.07 | -0.02 | -0.36 | |||
生活事件 | 0.60 | 16.35*** | -0.50 | -12.36*** | 0.32 | 9.88*** | |||
心理资本 | -0.64 | -20.87*** | |||||||
ΔR² | 0.33 | 0.23 | 0.65 | ||||||
ΔF | 89.67*** | 51.01*** | 237.69*** |
注: 回归模型中各变量均经过标准化处理;性别为虚拟变量,男性=0,女性=1,下同。
表3 中介效应的bootstrap检验(特质焦虑) | |||||
效应类型 | 效应值 | Boot SE | Bootstrap 95%CI | 相对效应占比 | |
下限 | 上限 | ||||
总效应 | 0.63 | 0.04 | 0.53 | 0.67 | 100.00% |
直接效应 | 0.31 | 0.04 | 0.24 | 0.38 | 48.84% |
间接效应 | 0.32 | 0.04 | -0.59 | -0.43 | 51.16% |
如表4所示,生活事件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状态焦虑(p<0.001),显著负向预测心理资本(p<0.001)。当生活事件和心理资本同时预测状态焦虑时,心理资本对状态焦虑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p<0.001);生活事件对状态焦虑的正向预测作用减弱,但仍然显著(p<0.001)。如表5所示,心理资本有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量为0.28,间接效应占比45.97%。
表4 心理资本在生活事件和状态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回归分析
变量 | 方程一:状态焦虑 | 方程二:心理资本 | 方程三:状态焦虑 | ||||||
β | t | β | t | β | t | ||||
年龄 | 0.13 | 2.22* | 0.01 | 0.16 | 0.13 | 2.77** | |||
性别 | -0.03 | -0.45 | -0.08 | -1.07 | -0.06 | -1.04 | |||
生活事件 | 0.59 | 16.27*** | -0.50 | -12.36*** | 0.33 | 9.73*** | |||
心理资本 | -0.57 | -16.98*** | |||||||
ΔR² | 0.34 | 0.23 | 0.58 | ||||||
ΔF | 91.26*** | 51.01*** | 178.29*** |
表5 中介效应的bootstrap检验(状态焦虑) | |||||
效应类型 | 效应值 | Boot SE | Bootstrap 95%CI | 相对中介效应 | |
下限 | 上限 | ||||
总效应 | 0.61 | 0.04 | 0.51 | 0.66 | 100.00% |
直接效应 | 0.33 | 0.04 | 0.25 | 0.41 | 54.03% |
间接效应 | 0.28 | 0.04 | -0.58 | -0.41 | 45.97% |
如表6所示,生活事件可直接负向预测心理资本(p<0.001),进而心理资本可直接负向预测特质焦虑(p<0.001),最后特质焦虑可直接正向预测状态焦虑(p<0.001)。在心理资本和特质焦虑同时进入模型时,生活事件对状态焦虑的正向直接预测作用依然显著(p<0.001)。此外,生活事件直接正向预测特质焦虑(p<0.001),心理资本直接负向预测状态焦虑(p=0.01)。这些结果表明,除了直接影响作用外,生活事件可能通过三条中介途径影响状态焦虑,即通过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特质焦虑的中介作用和心理资本与特质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状态焦虑(图1所示)。这些中介途径为中介效应显著性检验证实,即其bootstrap检验95%置信区间均不含0(表7)。
表6 生活事件和状态焦虑的链式中介模型 | |||||||||||
变量 | 心理资本 | 特质焦虑 | 状态焦虑 | ||||||||
β | SE | t | β | SE | t | β | SE | t | |||
年龄 | 0.01 | 0.06 | 0.16 | 0.04 | 0.04 | 0.92 | 0.10 | 0.03 | 2.94** | ||
性别 | -0.08 | 0.08 | -1.07 | -0.02 | 0.05 | -0.36 | -0.05 | 0.04 | -1.09 | ||
生活事件 | -0.5 | 0.04 | -12.36*** | 0.32 | 0.03 | 9.88*** | 0.10 | 0.03 | 3.67*** | ||
心理资本 | -0.64 | 0.03 | -20.87*** | -0.08 | 0.03 | -2.58* | |||||
特质焦虑 | 0.75 | 0.03 | 21.62*** | ||||||||
ΔR² | 0.23 | 0.65 | 0.78 | ||||||||
ΔF | 51.01*** | 237.69*** | 366.27*** | ||||||||
注:数据均为标准化结果。 |
图1 心理资本和特质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
如表7所列,直接效应值为0.10,中介效应值为0.52,占生活事件对状态焦虑总效应的83.81%。其中,间接效应3的效应值为0.24,占比最大。三条中介路径的效应值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间接效应3的效应值显著大于间接效应1(Bootstrap检验95%置信区间不包含0)。间接效应1与间接效应3效应值占总间接效应的54.35%。具体而言,生活事件主要通过有心理资本和特质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状态焦虑,链式中介的效应值显著大于心理资本的单独中介作用。总体来看,超过一半的中介效果通过含有心理资本的路径实现。
表7 心理资本和特质焦虑的中介效应分析 | |||||
效应值 | Boot SE | Bootstrap 95%CI | 相对中介效应 | ||
下限 | 上限 | ||||
直接效应 | 0.10 | 0.03 | 0.05 | 0.16 | 16.20% |
总间接效应 | 0.52 | 0.04 | 0.45 | 0.60 | 83.81% |
间接效应 1 | 0.04 | 0.02 | 0.01 | 0.08 | 6.82% |
间接效应 2 | 0.24 | 0.03 | 0.18 | 0.30 | 38.26% |
间接效应 3 | 0.24 | 0.03 | 0.19 | 0.30 | 38.73% |
效应差值 1 | -0.20 | 0.04 | -0.28 | -0.12 | |
效应差值 2 | -0.20 | 0.03 | -0.27 | -0.14 | |
效应差值 3 | 0.00 | 0.04 | -0.09 | 0.08 |
注:间接效应 1:生活事件→心理资本→状态焦虑;
间接效应 2:生活事件→特质焦虑→状态焦虑;
间接效应 3:生活事件→心理资本→特质焦虑→状态焦虑;
效应差值 1:间接效应 1 - 间接效应 2;
效应差值 2:间接效应 1 - 间接效应 3;
效应差值 3:间接效应 2 - 间接效应 3。
4 讨论
本研究发现心理资本介导了生活事件对初中生焦虑的影响,以及心理资本和特质焦虑能够在生活事件对状态焦虑的影响中起到链式中介作用。这些结果强有力的支持了应激CPT理论,从心理状态层面弥补了现有实证研究的局限。
本研究发现,生活事件会通过削弱个体的心理资本水平,进而引发更高的焦虑水平。长期的负性生活事件会消耗个体的乐观情绪和心理弹性,使个体丧失对自己的信心和生活的希望,导致心理资本水平的降低。个体在面临生活情境时,没有足够的信心面对或解决问题,对事态的发展和结果没有较好的预期,从而形成易于将生活情境知觉为危险或威胁的认知倾向,即形成较高水平的特质焦虑。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研究基本一致(Arnau et al., 2007; Xiong et al., 2020)。同时,较低的心理资本水平同样会导致较高的状态焦虑,反向印证了拓展建构理论,即较低的心理资本导致个体不能有效地修复和缓释消极情绪,难以使自主神经恢复平静,从而产生较高水平的状态焦虑(冯彪等, 2017)。这一结果也暗示心理资本在生活事件与初中生焦虑之间起到重要的“缓冲器”作用,因此,通过心理干预提升初中生的心理资本,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的不利影响,以降低其焦虑情绪或焦虑症状的产生。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生活事件可以通过降低个体的心理资本水平,诱发特质焦虑水平升高,使其倾向于感知到更多的危险或威胁情境,产生不安和害怕的情绪,体验到更高的状态焦虑。这一结果与应激的CPT理论契合,验证了心理过程在应激反应中的重要中介作用,并补充了心理品质与认知模式在这一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即心理品质是认知方式的重要决定因素(李军兰, 2017),认知过程是导致焦虑情绪产生的重要环节(Kleiman,Riskind, 2012) ,而二者的链式作用最终导致了状态焦虑的产生。也就是说,初中生所感知到的状态焦虑水平不仅取决于是否发生了应激事件,还取决于个体是否认知自己能够有效应对。由于对其自身的消极认知和对未来的消极预期,心理资本水平低的个体易形成焦虑的行为模式(van der Veen et al., 2017),从而产生焦虑情绪;而高水平的心理资本则可以作为保护因素,妨碍或阻止这种认知行为模式的习得,进而减少状态焦虑产生。
除此之外,本研究结果也为验证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之间的因果关系提供了证据。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生活事件和心理资本均能够通过改变个体的特质焦虑水平来影响其最终体会到的状态焦虑水平。也就是说,当个体面临生活事件时,或者当个体心理资本水平较低时,重复体验的困难情境或消极的心理状态使其更倾向于将环境刺激知觉为危险或威胁情境(Endler et al. 2001),从而产生状态焦虑的情绪反应,感受到恐惧和不安。这一结果与夏凌翔等(2011)的研究结果一致,证实了特质焦虑与状态焦虑间的因果关系,同时说明这种关系还存在于考试场景之外在更广泛的情境中。这启示对初中生焦虑的干预应当不仅浮于表面,只关注其表现出的情绪或症状,更应该标本兼治,改变初中生对情境刺激的认知模式,降低其特质焦虑水平。
5 不足与展望本研究启示良好的积极心理品质能够帮助初中生更好地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的侵扰,避免习得悲观无助的认知行为模式,缓冲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的形成,是保持和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重要心理资源。
研究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研究采取整群取样法,样本来自同一所中学的同一年级,可能会影响结果的推广性,未来可以对不同地区和学段的青少年进行研究,以验证本研究主要结果的普适性。二是研究采取横断设计,无法判断初中生心理资本和焦虑水平的动态发展规律,为了验证心理资本和特质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效果是否与青春期这一特殊的发展阶段有关,未来的研究可以进行追踪调查,或通过与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进行对比检验,以验证这一假设的正确性。尽管存在上述不足,本研究结果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心理资本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为日后探究促进青少年积极健康发展策略提供新途径。
并且心理资本具有良好的可开发性,因此未来的研究目标应该着眼于能够有效开发和干预青少年心理资本的方法的探索。
6 结论
参考文献:
[1]陈骁,冯正直. (2015). 特质反刍思维与执行控制功能缺陷.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3, 1065-1069
冯彪,徐亮,张蔚欣,陈婷,王文清,郑希付. (2017). 积极情绪对条件性恐惧泛化的抑制作用 心理学报, 49, 317-328
[2]冯永辉,周爱保. (2002). 中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焦虑的关系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71-74
[3]高正亮,童辉杰. (2010). 积极情绪的作用:拓展-建构理论.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8, 246-249
[4]李军兰. (2017). 中学生认知风格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研究. 教学与管理, 21-23
[5]梁宝勇,郭倩玉,郭良才,杜桂芝,刘畅. (1999). 关于应付的一些思考与实证研究Ⅱ-应付方式的评定、分类与估价.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203
[6]廖传景,刘鹏志,张进辅. (2013). 内地新疆班高中生生活事件与焦虑、抑郁:学校适应的作用——以浙江省温州中学新疆部为例.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8, 156-162
[7]刘慧瀛,王婉. (2017). 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状态焦虑的关系——反刍思维的中介效应和自我肯定的调节效应.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31, 728-733
[8]刘贤臣,刘连启,杨杰,柴福勋,王爱祯,孙良民,赵贵芳,马登岱. (1997).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34-36
[9]刘贤臣,刘连启,杨杰,李传琦,孙良民,马登岱. (1997). 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青少年焦虑的相关性研究.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39-42
[10]莫大明,钟慧,李欣,柏同健. (2018). 青少年焦虑障碍患者的情绪记忆特点.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7, 1096-1099
[11]王淑珍,王有智,辛省平. (2004). 应激情景对特质-状态焦虑及健康归因的影响.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658-660
[12]韦有华,汤盛钦. (1998). 几种主要的应激理论模型及其评价. 心理科学, 441-444
[13]温忠麟,叶宝娟. (2014). 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 心理科学进展, 22, 731-745
[14]夏凌翔,李静,朱建容. (2011). 中学生的自立人格特质对考前焦虑的预测:特质焦虑的中介作用.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3, 150-154
[15]熊俊梅,海曼,黄飞,辛亮,徐颖. (2020). 家庭累积风险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资本的补偿效应和调节效应. 心理发展与教育, 36, 94-102
[16]张慧,付磊,黄颐. (2020). 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患者的执行功能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9, 572-576
[17]张阔,张赛,董颖红. (2010). 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与行为研究, 8, 58-64
[18]赵云龙,赵建新. (2010). 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的关系.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5, 85-89
[19]郑晓华,舒良,张艾琳,黄桂兰,赵吉凤,孙明,付源,李华,徐丹. (1993). 状态—特质焦虑问题在长春的测试报告.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60-62
[20]周浩,龙立荣. (2004).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 心理科学进展, 942-950
[21]Arnau, R. C., Rosen, D. H., Finch, J. F., Rhudy, J. L., & Fortunato, V. J. (2007). Longitudinal effects of hope on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 latent variable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5(1), 43-63.
[22]Endler, N. S., & Kocovski, N. L. (2001). State and trait anxiety revisited.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15(3), 231-245. https://doi.org/10.1016/S0887-6185(01)00060-3
[23]Gaudry, E., & Spielberger, C. D. (1970). ANXIETY AND INTELLIGENCE IN PAIRED-ASSOCIATE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1(5), 386-+. https://doi.org/10.1037/h0029796
[24]Hill, R. M., Castellanos, D., & Pettit, J. W. (2011). Suicide-related behaviors and anxie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review.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1(7), 1133-1144. https://doi.org/10.1016/j.cpr.2011.07.008
[25]Jeong, B., Lee, J. Y., Kim, B. M., Park, E., Kwon, J.-G., Kim, D.-J., Lee, Y., Choi, J.-S., & Lee, D. (2020). Associations of personality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with excessive Internet and smartphone use in adolescents: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pproach. ADDICTIVE BEHAVIORS, 110(106485). https://doi.org/10.1016/j.addbeh.2020.106485
[26]Kleiman, E. M., & Riskind, J. H. (2012). Cognitive vulnerability to comorbidity: Looming cognitive style and depressive cognitive style as synergistic predictor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ymptoms [Article]. 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 43(4), 1109-1114. https://doi.org/10.1016/j.jbtep.2012.05.008
[27]Luthans, F., Avey, J. B., Avolio, B. J., & Peterson, S. J. (2010). The Development and Resulting Performance Impact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 21(1), 41-67. https://doi.org/10.1002/hrdq.20034
[28]Luthans, F., Avolio, B. J., Avey, J. B., & Norman, S. M. (2007).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PERSONNEL PSYCHOLOGY, 60(3), 541-572. https://doi.org/10.1111/j.1744-6570.2007.00083.x
[29]Luthans, F., & Youssef-Morgan, C. M. (2017).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 Evidence- d Positive Approach. Annual Review of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4, 339-366.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orgpsych-032516-113324
[30]Meijer, J. (2001). Stress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trait and state anxiety. PSYCHOLOGICAL REPORTS, 88(32), 947-964. https://doi.org/10.2466/PR0.88.3.947-964
[31]Michl, L. C., McLaughlin, K. A., Shepherd, K., & Nolen-Hoeksema, S. (2013). Rumination as a Mechanism ing Stressful Life Events to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Longitudinal Evidence in Early Adolescents and Adult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22(2), 339-352. https://doi.org/10.1037/a0031994
[32]Portillo-Reyes, V., Capps, J. W., Loya-Mendez, Y., Reyes-Leal, G., & Quinones-Soto, J. (2020). Daily stress and coping strategies: Relationships with anxiety and resilience in preadolescents from Ciudad Juarez, Mexico [Article; Early Access]. Current Psychology, 11. https://doi.org/10.1007/s12144-020-00682-8
[33]Samios, C., Catania, J., Newton, K., Fulton, T., & Breadman, A. (2020). Stress, savouring, and coping: The role of savouring in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following a stressful life event. STRESS AND HEALTH, 36(2), 119-130. https://doi.org/1532-3005.10.1002/smi.2914
[34]Seligman, M. E. P., & Csikszentmihalyi, M. (2000). Positive psychology -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5-14.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56.1.89
[35]Selvaraj, P. R., & Bhat, C. S. (2018). Predicting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psychological capit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27(3), 279-287. https://doi.org/10.1080/09638237.2018.1469738
[36]Shapiro, A. P., Benson, H., Chobanian, A. V., Herd, J. A., Julius, S., Kaplan, N., Lazarus, R. S., Ostfeld, A. M., & Syme, S. L. (1979). ROLE OF STRESS IN HYPERTENSION. JOURNAL OF HUMAN STRESS, 5(2), 7-26. https://doi.org/10.1080/0097840X.1979.9935006
[37]Sheerin, C. M., Lind, M. J., Brown, E. A., Gardner, C. O., Kendler, K. S., & Amstadter, A. B. (2018). The impact of resilience and subsequent stressful life events on MDD and GAD. DEPRESSION AND ANXIETY, 35(2), 140-147. https://doi.org/10.1002/da.22700
[38]Sowislo, J. F., & Orth, U. (2013). Does Low Self-Esteem Predict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 -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Studi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9(1), 213-240. https://doi.org/10.1037/a0028931
[39]Van der Veen, D. C., van Dijk, S. D. M., Comijs, H. C., van Zelst, W. H., Schoevers, R. A., & Voshaar, R. C. O. (2017). The importance of personality and life-events in anxious depression: from trait to state anxiety. AGING & MENTAL HEALTH, 21(11), 1177-1183. https://doi.org/10.1080/13607863.2016.1202894
[40]Xiong, J., Hai, M., Wang, J., Li, Y., & Jiang, G. (2020). Cumulative risk and mental health in Chinese adolescent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41(UNSP 01430343209345245), 409-429. https://doi.org/10.1177/0143034320934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