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学术空间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班级解忧角”:基于朋辈辅导的初中生心理危机预防探索与实施

           “班级解忧角”:基于朋辈辅导的初中生心理危机预防探索与实施

作者:高琰妮(成都市田家炳中学 610061)、刘芳(成都市田家炳中学 610061)、杨澜(成都市田家炳中学 610061)、陈熙(成都市锦江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610023)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高发期,目前关于初中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实践研究大多聚焦于教师、家长、社区等群体开展的预防性工作,以朋辈群体为主导、发挥朋辈辅导作用的危机预防活动探索并不常见。我校在实践中发现,朋辈群体以其“成长阶段相同”“社会角色相同”“时空交集紧密”等特点,在危机预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校基于朋辈辅导,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级解忧角”特色心理活动,通过实践探索,构建了基于朋辈辅导下开展的初中生心理危机预防的有效活动模式。

【关键词】朋辈辅导、班级心理活动、心理危机预防

 

    近几年来,校园心理危机事件频发,国务院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的通知》,均强调要提高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2020年以来,各级部门积极呼应,也陆续出台了如“双减”等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政策。近两年,成都市也接连发文,对学校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干预(以下简称“三预”)工作做出了具体要求和详细指导。根据文件精神,各学校均在探索建立更为有效的校本化“三预”工作机制。在此背景下,我校以朋辈辅导为基础,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班级解忧角”特色心理活动,借助朋辈力量进行心理危机预防。朋辈群体较之教师群体、家长群体等心育队伍,在“三预”工作中具备明显的优势,如“成长阶段相同”,朋辈群体所遇的烦恼更有共性,更能理解彼此的感受,给予更贴心的安慰;“社会角色相同”,朋辈群体提供的方法和建议,更贴近学生实际处境,操作性和实用性更强;“时空交集紧密”,朋辈群体能给予的支持更具有即时性、便捷性、灵活性和持续性。因此,探究如何更有效的发挥朋辈力量做好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班级解忧角”概述    

   (一)“班级解忧角”的内涵

    “班级解忧角”,是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会课为载体,以朋辈辅导为基础的特色心理活动,旨在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普遍性、典型性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帮助学生构建社会支持系统,挖掘自身积极心理资源,提升学生抗逆力,从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危机事件发生。

    (二)“班级解忧角”的适用性

    “班级解忧角”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所解的“忧愁”来源于学生真实的烦恼,负责“解忧”的主体人员是朋辈群体,汇集而成的“解忧”方案惠及全班同学。具体而言,首先,在“解忧”的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分享、班主任分享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倾听和共情能力,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并学会寻求身边的社会支持。其次,通过此项活动的常态化开展,帮助学生合理看待成长中的负性事件,形成“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会遇到各种困惑或问题”“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应主动求助”“任何问题都能找到解决方案”等一系列理性认知。“班级解忧角”为学生的烦恼和负面情绪提供了一种倾诉途径,在“解忧”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朋辈力量,搭建起同学之间相互安慰、理解和支持的平台,传递和践行“我的烦恼,有人倾听”、“你的烦恼,我能理解”、“我们的烦恼,一起解决”的朋辈互助理念,从而在活动中解决“适应性心理问题”,为“严重性心理问题”提供求助途径,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班级解忧角”的实施流程

    (一)愿“诉”忧——征集烦恼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有很多烦恼,我校学生可以将遇到的烦恼写成匿名信件,投递到心理中心门口的“解忧信箱”,每周五心理老师将会整理一次里面的信件,从中选择一封作为原始素材,拍摄成“小忧心语”视频,作为下期“班级解忧角”的解忧主题。该视频利用心理沙盘来拍摄,以“小忧”这个人物为主角,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他本周遇到的某一个烦恼以及他的感受和想法,生动形象、贴近现实。选取的烦恼素材主要围绕手机管理、同伴交往、青春期困惑、师生关系、亲子关系、自我认识等主题展开,以学生的视角,聚焦于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目前已形成的“小忧心语”微视频包括:《小陀螺》、《我是你的好朋友吗?》、《上锁的“心门”》、《照镜子》、《我与手机的二三事》《误“伤”》、《平凡的石头》等。

为了引导同学们积极投递烦恼,我们还邀请本校同学拍摄了“小忧心语”宣传视频来推广这个活动,同时利用朝会、班会课和心理课来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

    (二)乐“分”忧——倾听烦恼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被看见、被倾听、被理解。“在班上,我的烦恼可以得到同学们和班主任的倾听和理解,我的忧愁,会有人愿意和我分担”,这是一位同学内心真实的表达。每周班会课时间,全校将统一开展“班级解忧角”活动,由心育委员全程主持和组织。活动之初,心育委员将会播放“小忧心语”视频,同学们通过了解“小忧”的心路历程,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小忧”的感受和情绪,引发共鸣。“小忧”不是某一个人,他代表很多人,也代表我们自己,通过倾听“小忧”的感受,也是在正视自己的感受。

    (三)共“化”忧——转化烦恼

    每一个烦恼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我们的一些愿望和需求。分析原因、找到需求、挖掘积极资源,这便是转“危”为“机”的巨大动力。倾听完“小忧”的烦恼后,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包括观看完视频的感受、分析“小忧”的困扰事件、当下的情绪和感受、产生困惑的原因、背后的需求、该烦恼带来的积极意义和经验、提供解决方案等,并合作完成“解忧分享单”。通过讨论和分析,将消极的烦恼,转化为积极的动力,让同学们看见烦恼背后的积极力量,促使我们不断学习和成长。

    (四)齐“解”忧——解决烦恼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一群人的力量是无限的,我们以集体智慧总能找到应对问题的方法。班级解忧角的最后一个环节便是同学和老师为“小忧”的烦恼提供一些建议、解决方案和求助途径,形成生生互助和师生互助。每个小组将会派一名代表来分享本组的看法和建议,为“小忧”指点迷津,给予支持和力量。学生站在朋辈群体的角度,提供的方法和建议更能贴近当事人实际处境,操作性和实用性更强;随后,班主任将结合主题来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班主任老师从“小忧”面临的困扰出发,拓展到对班级同学类似困扰的理解和接纳,以积极的态度和看法获取学生的信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最后由心理老师从专业的角度为“小忧”提供专业支持,通过观看配套的“解忧小课堂”微课,让同学们学会正确面对烦恼,积极解决烦恼。目前已制作的配套“解忧小课堂”微课包括:《做有规律的小陀螺》、《友谊跷跷板》、《打开心门的枷锁》、《打破被他人眼光困住的魔镜》、《有距离,更美好》、《化“误会”为“机会》、《点石成金》等。与此同时,心育委员全程记录老师和同学分享的意见、建议、看法和感受,写入《班级解忧手册》,一学期后形成本班特有的《X班解忧手册》,本班同学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可参考和借鉴,延续活动的效益。

    三、“班级解忧角”实施中的保障机制  

    (一)管理机制

    “班级解忧角”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建立在以分管校长为领导,以专职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和心育委员为骨干,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之上。为提高活动的有效性,制定了相应的规则来明确岗位分工和职责,在分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心理教师负责组织开展具体事务。

    (二)培养机制

    “班级解忧角”的核心工作成员包括心理教师、班主任和心育委员。活动过程中,团队成员不断研讨和改进,专业水平得以的提升。对于心理教师,通过校内教研和区域教研相结合的方式,改进活动方案。对于班主任和心育委员,分别通过班主任会和心育委员培训,以理论通识讲授和技能实训(包括:共情能力、倾听能力、辅导能力等)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提高成员的专业素养。

    (三)激励机制

    “班级解忧角”活动的落实,需要班主任和心育委员的全力支持,因此,为了提高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保证活动实施效果,学校制定了“活动实施评分细则”和“心育委员考核细则”,按照规范合理的评分标准,对每一次活动进行效果评估,对心育委员的个人素养进行综合评比,每学期末评选出“优秀班级”和“优秀心育委员”,并予以表彰,以此鼓励成员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中。

    四、结语  

    校园危机预防是一个持续性的、需要多方协调努力的工作体系,“班级解忧角”活动基于我校的实践案例提炼和总结,通过发挥朋辈力量增进了学校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融合,增强学生群体之间的心理支持,促进受困扰学生的心理疏导,增强学生自身的问题应对能力,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总而言之,该活动为完善学校危机预防体系、提高学校危机预警能力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朋辈辅导活动范本,从而营造了一个更加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邓婷,康钊.构建中学朋辈心理辅导机制的时代意蕴与路径探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No.507(16):69-71.

[2]温小艳.浅谈朋辈心理辅导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No.208(04):17.

[3]麦尔哈巴·尼亚孜.浅谈朋辈式心理辅导在高中心理危机预防中的应用[J].当代家庭教育,2021,No.122(15):171-172.

[4]李妍.中学心理班会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No.509(18):72-74.

 

研究成果系 “四川省教育厅四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研究课题(2021SXJP008)研究成果”资助。

 

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工农院街69号

邮政编码:610061

联系人电话:13981939465

邮箱:601165779@qq.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