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学术空间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特殊青少年的研究述评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特殊青少年的研究述评

                                              李 丹

 

1 引言

自孟万金教授在世纪之交提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后,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它已经成为引领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旗帜,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大里程碑。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1]它不同于以往心理健康教育把重心放在“诊断和消解痛苦”上,而是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目前,该体系发展日趋完善,广泛应用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特殊青少年一般是指身体有明显残疾或者智障的青少年,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殊青少年的概念已经由过去狭义的残疾青少年扩展到所有有特殊需要的青少年,包括:各类残疾青少年、学习困难青少年、情绪问题青少年、交往困难青少年、行为问题青少年、言语与语言障碍青少年、多动症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良青少年、家庭经济贫困青少年等。特殊青少年与普通青少年一样都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我们全民族未来的整体素质。

特殊青少年在环境发展、认知、情绪、意志行为与人格特征方面都与正常青少年有一定的差别,心理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正常青少年,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要对象,也是衡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证效度的重要标准。[2]因此,本文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特殊青少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进行归纳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展望,以供相关研究参考。

2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特殊青少年的内容研究

2.1积极心理品质培养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心理品质包括真诚、忠诚、坦诚、诚实、正直、仗义、率真、信用、自信心、自制力、情绪控制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吸引力等。[1] 众多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都提及到了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问题。

徐菡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 宋广文等提出组织“优点轰炸”、“生命意义”等团体活动,让处境不利学生在团体内积极分享,增强学生自信,乐观积极面对生活。吴卫明指出要加强聋哑学生的元认知训练,通过教师指导,积极主动监视自身的感知、思维、理解等认知过程,关注自身动机、情感、兴趣的形成,发掘心理潜能,增强聋生对自我情感、行为的调控,培养自我知觉、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的能力,形成自我反省的性格,促进自我心理调节机制的不断完善。[5] 沈明泓也指出在教育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对残疾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上,包括培养残疾儿童自尊、自信、自制、客观评价自己并能自我接纳、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情绪调节与控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积极心理品质。[6]

2.2社会生活适应能力

社会生活适应能力是指人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做出适合生存的反应能力。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其心理健康就会受到较大影响,进而会给个人的长远发展带来障碍。[5]特殊青少年由于在环境、认知、意志行为等方面与正常青少年存在差异,导致其在社会生活中易产生自卑、退缩、孤独、依赖等心理,影响社会适应,影响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培养特殊青少年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以使其学会创造幸福,提高生活满意度。

徐菡认为,应创造平等和谐心灵交流环境,让留守儿童感受生活幸福和亲情,引导积极自我评价,并指出开展磨砺教育的研究试点,培养留守儿童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社会适应性。宋广文等提出帮助学生养成运用“积极信念”看待生活的习惯,教育工作者要经常并善于引导学生运用积极信念思考问题,乐观生活学习。[4] 吴卫明指出,应该教会聋生必备的生活技能,开展生活教育、职业技能教育, 学会一技之长,平等参与各项活动,增强自身价值感,有效融人正常人社会生活。[5]刘盈江指出,教育本身不仅仅是让轻度智障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与社会融合的能力。要教给轻度智障学生生活常识和经验,培养轻度智障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7]吴建武也认为,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8]并指出培智语文教材的设置应该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2.3积极情绪体验

极情绪的表达能够促进心理健康,积极情绪体验能够提高主观幸福感,积长期的消极情绪体验会给人造成严重的心理紧张,使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害。[9]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积极情绪体验的研究意义重大。

徐菡认为,留守儿童要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积极心理暗示,进行积极心理体验。  老师和家长共同关心留守儿童,寻找孩子的优点,做到真心欣赏,真心夸奖,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不给孩子贴否定性标签,利用肯定性标签作正向引导,激发其发展特长的积极性,建立自信。[3] 沈明泓指出在建构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要关注积极情绪体验的研究:帮助残疾儿童客观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培养残疾儿童积极的生活态度,帮助残疾儿童体验到性的幸福感等。[6]孔宪福指出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同时孔宪福、宋广文都提出要教会学生运用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去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吴建武指出,在培智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让学生体验快乐情绪。[8]袁茵、刘红羽认为培养和控制积极健康的情绪是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可通过游戏、谈话、情境表演等形式,学会表达情绪,克制和宣泄不良情绪,也可以帮助智障儿童疏导负性情绪,如愤怒时,可以听音乐、作画、进行运动等,悲伤时找朋友倾诉,焦虑时进行自我放松等。[11]

2.4教学中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现行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较少关注特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课堂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理应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目前,对于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比较多,略做以下归纳。

沈明泓对新疆部分特殊教育学校中135名(聋哑、视力残疾、智力残疾)13~18岁儿童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残疾学生的青春期发育与健全儿童是同步的。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一样需要性心理健康教育,性心理健康教育对残疾儿童发展并保持性的健康状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指出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具有整体性;教育内容应该以残疾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主;应建立积极完善的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系统。[6]吴建武在培智语文教学中提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包括创设和谐氛围,消除心理障碍;关注个体差异,创造成功机会;挖掘教材因素。[8]张春燕、沙燕从优化艺术学科教育、优化艺术渗透教育、优化艺术主题教育、优化艺术教育环境四方面阐述了以艺术教育为载体促进智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从而进一步完善智障学生的人格,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12]任常娥提出在智障学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实现人格创新,耐心帮扶及扶放结合。

3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特殊青少年的研究展望

孟万金教授在2002年有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想法,该想法经过长期酝酿,2006-2007年雏形形成,2008年理论成熟、体系形成,获得推广与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模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特殊青少年的特殊需求,关注特殊青少年自身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认为教育应以发展性、预防性为主导,将“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摆在“克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前面,主张通过发展来化解问题。[14]目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对特殊青少年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带来了巨大社会影响力。未来的研究可有望在以下方面继续深入:

(1)扩展研究的对象范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在指向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的基础上,特别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并且还包括教师和家长。使所有人既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又是接受教育的对象,从而构建起新型的教育结构内在的双主体的平等关系。[1]因此,未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要不仅仅局限于聋哑、智障、贫困青少年等,而是要进一步扩展对特殊青少年研究的对象范围,积极探索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处境的特殊青少年的心理社会特征,制订个别教育计划,寻找科学、有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提高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力。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学校的全部课程里面,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里得以全方位的展开。[15]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运用激励、榜样示范及心理干预等,教会特殊青少年释放心理压力的技巧,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3)独立开设和完善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受到了极大关注,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以独立形式存在的,而是辅助在其他教学之上,也没有专门的教师与课程,影响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及特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学校应配置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情感体验、故事会、人际互动、角色扮演等形式来完成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的培育。

(4)整合家长力量,共同优化生活和教育环境。研究表明,智障儿童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与环境气氛有很大关系,生活快乐程度、家长和教师的关爱、对家长和教师的满意度是主要因素。长期处于不良氛围下智障儿童容易形成冲动、愤怒、攻击等不良心理行为表现,甚至导致生理机能的失调。[11]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整合家长的力量。学校可通过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缓解家长心理压力,使家长参与到子女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共同营造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5)其他方法。网络时代,信息四通八达,因此可通过网络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个人心理健康档案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应更加关注对特殊青少年积极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同时密切注意特殊强少年的心理发展变化,提前预防和及时干预;学校、社区等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合作性和益智性游戏活动、情景剧表演、角色扮演等,也可以通过康复训练提高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

4 总结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对特殊青少年要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对特殊青少年自身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引导其建立积极的心理品质,良好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稳定和谐的情绪体验等。特殊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同普通青少年一样,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其心理健康的发展意义重大。当前,关于特殊青少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相信在未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将会越来越深入和细化。

参考文献:

[1]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2008,(5):41—45

[2]余益兵 方明 陈晓慧.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述评.中国特殊教育,2010,(11) 

[3]徐菡.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启示.科技创业,2011(8)

[4]宋广文 周方芳.处境不利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及其教育启示.中国特殊教育,2010(10)

[5]吴卫明.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初探.教育教学研究,2012(59)

[6]沈明泓.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性科学,2012(5):54-60

[7]刘盈江.培养轻度智障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现代特殊教育,2008

[8]吴建武.培智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小学时代,2011

[9]金芳.积极心理学的应用研究进展与走向[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 

[10]孔宪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与心理援助策略— 孟万金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价值新探.中国特殊教育,2010(9)

[11]袁茵 刘红羽.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解析.现代特殊教育,2008

[12]张春燕 沙燕.以艺术教育为载体,促进智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教育

[13]任常娥.浅谈体育教学中智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西北职教

[14]孟万金.中国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推广[s].中国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暨中小学积极心理品质调查与数据库建设“课题研讨会.北京:2009—10—18.

[15]江琴娣 张福娟.轻度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形式与方法.心理科学,2007.30(2):408-410

[16]苏春景 孙晓莎.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国特殊教育,2010(11):13-15

[17]张福娟 马珍珍.上海市智障儿童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再分析. 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4)

[18]刘晓蓉.聋哑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素质教育论坛,2012(12)

[19]李强,乐国安,张 然 鲍国东,姜海燕.聋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4)

[20]翟秋利.浅谈聋哑学生心理异常的原因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信息教研周刊,2012

[21]孟万金.和谐社会呼唤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学习领会“十七大”报告精神,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中国特殊教育,2008(4) 

[22]王思阳.智障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

[23]余益兵,邹泓.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特点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8(4):78—83 

[24]王新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孟万金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进程述评.中国特殊教育,2009(10):92-95

[25]陈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幸福有成人生奠基再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孟万金教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

[26]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奏晌幸福主旋律—先让学校幸福起来.中国特殊教育,2011

[27]张宝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未来着力点:针对性、实效性和操作性.中国特殊教育,2010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