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学术空间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高中生抑郁心理问题的心理辅导要点与策略分析

高中生抑郁心理问题的心理辅导要点与策略分析
作者:周卉
单位: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

邮编:518000

 

       摘要:近年来,中小学阶段抑郁心理问题日渐凸显,各项调查显示高中阶段的抑郁心理问题最为突出。受新冠疫情这一重大负性生活事件影响,高中生抑郁心理问题变得更加严峻,而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逐步成熟的关键时期,对这一现象的预防和干预刻不容缓。本文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背景,以高中阶段抑郁心理问题为切入点,聚焦学校心理辅导中的个体辅导,并基于临床实践经验、心理学相关理论和研究,分析和探讨心理辅导的关键要点和有效方法。
       关键词:抑郁心理问题;心理辅导;高中生

 

       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面临多方压力,尤其是高考带来的学业压力,相关研究表明,情绪问题是高中生较为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1]。《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我国抑郁症患者总人数中,18岁以下未成年人达到30.28%,低龄化趋势明显。《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2]显示,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高中生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小学生和初中生。有研究梳理了2012~2018年间中学生的抑郁检出率[3],结果也发现高中生抑郁检出率更高。综合而言,高中生的抑郁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加强预防和干预工作是当务之急。
       抑郁心理问题的复发率和自杀率很高,不仅对个体后续人生影响深远,也会让其家庭蒙受阴影,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对此,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提出在高中生健康体检中纳入抑郁症筛查评估项目,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对重点学生予以关注。这为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参考。
       临床研究发现,医学药物在治疗抑郁方面的疗效有限,联合心理治疗能改善抑郁症患者的不良情绪,提升整体治疗效果[4,5]。本文以心理辅导临床工作经验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心理学相关理论和研究,探讨针对高中阶段抑郁心理问题学生心理辅导的关键要点和有效策略,以期深化对高中生的心理预防和干预工作。


       一、高中生抑郁心理问题的类型
       由于高中生正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因此,需厘清这一阶段抑郁心理问题的概念,指的是核心特征为心境持续低落,典型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钝、意志活动减退的一组符合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心理疾病。根据病症严重程度可分为轻抑郁、中度抑郁和重度抑郁。在高中阶段,比较常见的类型为轻抑郁,临床诊断为抑郁发作、抑郁状态等,而重度抑郁的情况则较为少见。
 

       二、抑郁心理问题的心理辅导要点
       首先,无论就职于何学段的心理教师,在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前,均需明确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范围和界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学校心理教师不符合从事心理治疗和对精神障碍进行诊断、治疗的条件[6]。对抑郁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主体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医疗机构,心理教师所发挥的仅仅是辅助功能,辅助心理辅导和提供更广泛的心理支持资源。因此,面对有抑郁心理问题的高中生,心理教师需要明确自己的权责范围,要重视对来访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判断,必要时实行转介制度,并在协助医疗机构治疗基础之上辅以心理支持。
       其次,加强医校合作,畅通学生抑郁心理问题诊断、转介和治疗的“绿色通道”。如前所述,学校心理辅导有其局限性,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诊断与干预需要符合国家标准的医疗机构来进行。因此,学校需加强与属地内符合标准的医疗机构合作,当识别出有抑郁心理问题学生时,即时转介到医疗机构,让学生获得科学诊治。需要注意的是,实施转介前需与学生及其监护人沟通、获得其同意并进行就医的心理教育。同时,心理教师须在严格遵循保密与保密例外原则的基础之上,增进与心理医生的沟通,包括学生心理现状的评估、学生就医的诊断结果、后续治疗方案、用药情况等。一方面便于医生更精准地诊治,一方面便于后续心理辅导跟进。
       第三,关注学生就医确诊后的心理特点,重视对学生药物服用的心理教育。学生在获得诊断结果时,往往容易产生病耻感,并可能因为病耻感而加重病情,因为他们缺乏对心理疾病的科学认识,且易受社会文化背景对抑郁障碍认识的影响。此外,加上国内合规的医疗机构数量与就诊人数不匹配,使得当事人的就诊时间受到限制,学生就医时很难获得医生对症状的科学解释和详细的方法建议。作为心理教师,需要意识到上述现象的存在,明晰学生的可能心理特点。在学生就医返校后,聚焦于探索学生对就医经历、诊断结果及治疗方案等的态度和认识,并就抑郁心理问题的相关内容进行心理教育。特别地,加强来访学生对药物治疗的科学认识,告知学生遵医嘱服用药物的必要性,鼓励学生如有不适及时就医复诊,并在征得来访者同意后与其家长进行进一步沟通,提醒家长履行好监护义务。
       第四,掌握精神病理学相关知识,发展性地看待学生的诊断结果。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尤其是生活事件,情绪也因此起伏较大,处于不同生活阶段的他们的诊断结果可能存在偏差。这就意味着,对其抑郁心理问题的诊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且需要一定的观察时间。目前,临床上对抑郁障碍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还未明确,尚不能进行病因学诊断[7]。因此,在实际的心理工作当中,心理教师要辩证、谨慎、发展性地看待来访学生的诊断结果,切忌给学生贴标签。同时,需就此现象对来访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引导学生以发展性视角看待自己的就诊结果。此外,心理教师临床经验丰富与否对处理抑郁心理问题的效果也有影响,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知识扎实是基础,临床实践经验丰富是根本。作为心理教师,需要重视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
       第五,以针对高中生抑郁心理问题的临床和实证研究数据为基础,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建立本校抑郁心理问题学生画像,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国内调查显示,高中生抑郁检出率约为38%,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约为10.9%~12.5%[2]。也有研究发现,高中生抑郁症患病率为22.94%,重度抑郁占8.94%[8]。综合而言,在高中阶段,抑郁心理问题以轻抑郁为主。因此,作为心理教师,需要基于本校过往临床实践数据形成抑郁心理问题学生画像,对本校学生抑郁心理问题有清晰的把握和认识,明确轻重程度相应的辅导重点,夯实心理危机与干预的能力,着力掌握辅导轻抑郁学生的策略和方法,
       六是通过建立学校心理健康追踪“双查制度”,即对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筛查及对其保护性因素的调查,并贯穿高中三年,及时对有抑郁情绪的学生进行心理关注或心理辅导。人的情绪是一个连续体,正、负情绪两端相对分布,从正性情绪转变为负性情绪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抑郁心理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作为心理教师,需要重视对有潜在抑郁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支持。一方面,通过定期一对一面谈,动态评估其抑郁情绪,如若构成疾病诊断标准,立即转介就医;另一方面,使用适切的心理辅导技术帮助其合理应对抑郁情绪,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进而更加适应高中生活。
       最后,预防要走在干预的前面,谈到抑郁心理问题的辅导,心理教师往往容易把关注点放在怎么更好地干预上。心理干预是心理教师的工作内容之一,但比起干预,预防显得更为重要。倘若学校预防工作做得越充分、越完善、越细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也会越小。根据精神障碍诊断标准,高中阶段的抑郁心理问题通常为首次发作,这一现象也提示了预防工作的重要性。需要明确的是,心理辅导仅仅是预防工作的一个很小分支,对于抑郁心理问题的预防需要贯彻“三全育人”的理念,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同时,作为心理教师也需要明确,预防工作不是心理教师的个人工作,也不是心理教师个人可以完成的工作,需要调动家庭、学校和社会一切可利用的人、财、物等资源开展相应工作。
 

       三、抑郁心理问题的个体心理辅导策略分析
       (一)聚焦积极资源,增加生活希望感。
       抑郁症患者常见的症状特点是“三无”,即无助、无望、无价值感,有抑郁心理问题的高中生也符合该特点。高中生群体本身认知能力发展不够成熟,情绪强度大,且容易放大自身的感、知觉内容,当出现“三无”特点时,他们往往会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因此,看见看似无望生命中的希望对于有抑郁心理问题的高中生至关重要,这句话也是后现代心理咨询理念所在。根据后现代心理咨询的理念,所有的问题都是由人本身主观建构的,无助、无望和无价值感的特点也是如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在其症状的恢复里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作为心理教师,在与有抑郁心理问题的高中生一起工作时,可秉持后现代的理念,并使用相应心理咨询技术,如短期焦点解决里的寻找例外、奇迹对话、四象限法则,叙事疗法里的外化、改写技术等等,旨在和来访者一起从问题视角里脱离出来,着眼于自身所具备的积极资源,关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积极经验。
       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心理教师既是引导者,更是陪伴和见证者,和来访者一起将其捕捉到的希望之光不断绽放、放大……正如马特·海格[9]在其应对抑郁症历程的书中所述:“它是穿透乌云的一束光,昭示着太阳还在某处存在着。虽然这10秒钟一会儿就过去了,但我有了希望。”心理学研究也发现,青少年的希望感与抑郁情绪呈负相关[10],希望感越高,体验到的积极情绪越多[11]。因此,在心理辅导中,聚焦有抑郁心理问题学生的积极资源,增加其对生活的希望感是非常重要的。
       (二)发挥心理辅导影响作用,促进学生自我觉察。
       情感症状是抑郁症的核心特征[7],例如持续的心境低落、缺乏快感等。当来访者受困于抑郁情绪时,其自我察觉能力会随之减弱。这时,就需要发挥心理教师觉察能力的影响作用。在辅导过程中,心理教师需要始终保持着对自我和他者觉察的状态,让自己安在当下,进而在来访者面前稳定地存在。在这样的状态下,心理教师以开放的态度去涵容来访者的各种情绪,可以与来访者有更多的链接,随时随地跟随于他,跟随于他直接表露出来的外显内容,也跟随并链接他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各种内隐体验。于是,心理教师在辅导中的觉察状态为来访者做了很好的示范,来访者可能会因此受到正向影响而慢慢增加对其自身的觉察,尤其是对那些积极经验的觉察。
欧文·亚隆曾说,“只有当一个人对他的内在有洞察力时才算拥有了它”[12]。当来访者对自己内在的积极经验有了更多的觉察,不仅可以促进其接纳和认同自己的内在体验,也可以促进其情绪调节能力的提升。这也有助于来访者在日常生活中,更顺利地应对各种负面情绪体验。
       (三)关注人际支持系统,丰厚人际联结能量。
       依恋理论认为人是关系中的人,依恋是人的本能需要,与他人联结是人最本质的生存策略[13]。因此,对有抑郁心理问题高中生进行心理辅导时,需要关注他们的人际支持现状,聚焦对他们有积极影响、能安全联结的重要他人。在与来访者建立良好辅导联盟的基础上,可使用人际关系清单工具,引导来访者梳理自己的人际支持网络,并邀请他分享与对自己有重要影响的人的故事。在来访者分享时,心理教师需要鼓励其表达对所描述故事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如果来访者产生了负面情绪,需使用正常化方式让其接受自己流露的情绪;如果产生的是积极情绪,则使用聚焦体验的方式,引导来访者在这些情绪上多做一些停留,当来访者沉浸于自己与重要他人互动的积极情绪中时,心理教师所要做的只是陪伴和见证,当来访者觉得感受得差不多时,邀请他回到辅导室,通过这样的方式内化其与重要他人联结的积极体验。
       在心理辅导中,如果发现来访者的人际支持系统较为薄弱,首先需要肯定其建立起已有人际支持圈的能力;接着,需要与其探讨如何获取来自已有人际圈里人的支持和帮助;尔后,与其讨论如何寻求新的人际支持资源。特别地,对于很多高中生来说,对自己有支持的人不一定属于现实世界,他们可能存在于虚拟世界,可能存在于精神世界,也可能存在于其他世界。作为心理教师,需要意识到这一现象,并正常地对待。当高中生感受到来自他人对自己喜爱、关心世界的接纳和理解,对于其状况的改善也大有裨益。
       (四)打破思维反刍的消极循环,增强接纳消极想法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存在心境一致性记忆效应,即抑郁症患者更容易回忆起与其低落心境相一致的信息[14],容易将注意力固着于负性事件中,这是维持抑郁的重要机制[15]。有抑郁心理问题的高中生也存在上述情况,当他们以低落状态走进辅导室时,所谈论、关注的内容往往是较为消极、悲观的,尤其具体化于某一事件时,往往会陷入思维反刍的漩涡中,难以离开。尽管这是一个可预见、可解释的现象,但对于当事人来说,他们并不想接受,反而更想逃离,他们往往会在与消极思维拉扯的过程中变得更加痛苦。因此,心理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当事人接受思维反刍的出现,可以使用接纳承诺疗法的方法,鼓励其慢慢接受自己当下的状态,接受当下脑海里出现的各种想法,以及想法所引发的各种情绪。尔后,需要帮助当事人打破消极认知循环,将自己与负面想法分离开来。心理教师可以使用正念认知疗法,带领当事人做想法观察训练;也可以使用保险箱技术,将给自己带来强烈困扰的负面想法、情绪体验等暂时地封存到保险箱里。除了上述方法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可操作的方法,但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当事人反复多次的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教师需要引导当事人接受自己所达到的任何效果,看见并肯定当事人所做的一切努力,为每一个微小的变化“鼓掌”。

 

       高中生抑郁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至关重要,离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多方支持,心理教师在进行具体心理辅导工作中,需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联通各方资源,合力帮助高中生扫除抑郁阴霾,拥有蓬勃人生。

 

参考文献
[1]林春燕, 陈亚林, 丁万涛. 温州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J]. 预防医学, 2017, 29(2):4.
[2]傅小兰, 张侃, 陈雪峰, & 陈祉妍.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
[3]刘福荣, 宋晓琴, 尚小平,等. 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的 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1, 35(6):7.
[4]李丽, 朱冬冬, 沈振中. 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对伴有厌学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的效果[J]. 心理月刊, 2022(013):000.
[5]荆睿. 早期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对焦虑共病抑郁患者自杀风险 病耻感及依从性的研究[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0, 20(16):3.
[6]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_中国人大网 (npc.gov.cn)
[7]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的通知(nhc.gov.cn)
[8]李凌峰,张志成. 高中生抑郁症患病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 2017, 14(19):6-7,15. DOI:10.16659/j.cnki.1672-5654.2017.19.006. 
[9]马特·海格. 活下去的理由[M].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8.
[10]Merka M , Braja-Ganec A .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Hope: Are There Differences in Their Self-esteem, Life Satisfaction, Social Support, and Family Cohesion?[J]. Child Indicators Research, 2011, 4(3):499-514.
[11]林宥伶.希望理论取向团体谘商对青少年抑郁程度降低与希望感提升效果之研究[D].台湾:国立台南大学.2015.
[12]Irvin D.Yalom, 吕健忠. 爱情刽子手[M]. 
[13]苏珊·M. 约翰逊. Susan M. Johnson. 依恋与情绪聚焦治疗[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0.
[14]刘斌, 郭苏皖, 傅强,等. 以躯体化症状为主的抑郁症患者心境一致性记忆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 19(1):4.
[15]钟玉芳, 周爱保. 词汇测验中抑郁个体的心境一致性记忆研究[J]. 心理研究, 2009, 2(5):5.

 

 

 

通讯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海山街道海山路77号泊寓1329

邮编:518000

联系人电话:19128323380

邮箱:985281157@qq.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