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性艺术治疗运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概述
孙小然 南京市科利华中学 210009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表达性艺术治疗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研究”(批准号:C-c/2021/02/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如若有机会发表,恳请责编帮忙附上课题项目)
【摘要】表达性艺术治疗因其具有“少指导重体验”、“非言语投射性”等特点,非常适合在青少年中推广。然而,纵览国内外有关研究发现,当前关于表达性艺术治疗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大学生群体。现从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内涵与起源、媒介与研究取向、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以及未来研究前景四个角度出发,为这一疗法运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表达性艺术治疗;艺术治疗;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然而,以往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贯彻落实《纲要》要求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四点问题:第一,学科化取向,尽管在心理课的开设中会创设很多活动,但关注的重点往往是该活动是否能引出教师想要传达的知识与道理。第二,体验不深刻,即缺少与学生内心的思绪、感受及经验的联系与整合,学生的感受不够深刻。第三,问题解决取向,即多关注解决生活、学习、交往中已经出现的问题,而忽视了对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作用。第四,短期行为取向,如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上所学到的知识、方法在生活中迁移和应用不多,或者仅停留在认知和行为层面,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作用不明显。
表达性艺术治疗的特点预示着其可以满足《纲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首先,表达性艺术治疗“少指导、重体验”的特点,能够避免《纲要》中所担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理论化的问题;其次,表达性艺术治疗作为一种非言语的、投射性的、内隐的心理治疗方法,能够在学生无防御的情况下,更加有效地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状态并给予治疗,实现《纲要》所提出的“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最后,表达性艺术治疗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地表达内心的思绪、感受及经验,以实现个人内在经验与外界刺激的整合,更加有助于知识和方法的迁移与运用。
因此,将表达性艺术治疗运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解决以往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构建起以发展性和预防性为取向,以多样性的活动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关注人的内在感受与经验整合,以此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实现 《纲要》 的目标要求。
一、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内涵与起源
(一)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内涵
“表达性艺术治疗”( Expressive Arts Therapy)是指借助绘画、音乐舞蹈、手工制作、书写、戏剧摄影这五类艺术媒介,帮助当事人抒发压抑的情绪、开发未知的心理潜能,最终疗愈身心、促进成长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1]。这一疗法起源于艺术治疗却有别于艺术治疗。两者都将艺术创作作为治疗的一种形式,但艺术治疗将其划分为音乐治疗、舞动治疗、戏剧治疗等一个个单一的疗法,而表达性艺术治疗则强调各种艺术形式的整合。表达性艺术治疗师在自己某一个治疗单元里会借鉴和使用多种艺术治疗的技术。
(二)表达性艺术治疗的起源
表达性艺术治疗作为独立领域是比较近期的一项发展。19世纪70年代早期,肖恩·麦克尼夫提倡跨学科跨专业整合的艺术治疗培训,并在麻省莱斯利大学成立了表达性艺术治疗项目,被视为表达性艺术治疗培训的开端;19世纪80年代后期,保罗·尼尔开始在欧洲和北美发展这一培训项目,自此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方式被越来越多人知晓;1994年,国际性表达性艺术治疗协会(IEATA)成立,协会注重将各个专业的艺术治疗(比如绘画治疗、音乐舞动治疗、沙盘治疗、诗歌治疗等)整合起来,而且鼓励教育从业者、艺术从业者和心理治疗师都成为会员,这为表达性艺术治疗在中小学教育领域的推广奠定了基础[2]。20世纪初期,表达性艺术治疗开始在我国兴起,并初步在中小学中运用。林梅萍[3]整理了过往文献与实务经验,归纳出表达性艺术治疗用于青少年心理辅导的四点特色:①提供更多元的沟通管道;②减少青少年的焦虑与抗拒;③艺术治疗的独特疗效因子;④容易被使用在学校的设置中。
二、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媒介与研究取向
(一)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媒介
表达性艺术治疗媒介丰富,可分为绘画类、音乐舞蹈类、手工制作类、书写类和戏剧摄影类五大类。
媒介 | 形式 | 操作 | 功能 |
绘画 | 绘画 | 运用颜色在纸上涂鸦。 | 让人们自由地描述自己的感受和思想。 |
拼贴画 | 在平面上粘贴纸张、自然物品或其他材料。
| 帮助不擅长绘画的人自由地描述自己的感受和思想。 | |
曼陀罗 | 可以自行设计曼陀罗,也可以在预先设计好的曼陀罗里面填色。 | 是一种释放焦虑和压力的方法,也能让创作者感受自己的创造力。 | |
壁画 | 直接画在墙面上的画。 | 主要用于小组辅导中,提供表达自己、与他人社会互动的方法,提高社会解决技能和自尊。 | |
音乐舞蹈 | 舞动 | 听着鼓点或其他音乐,自发地跟着节奏舞动身体。 | 人随着舞动释放情绪、发泄能量,促进个体的情绪、社会、认知和心理的整合。 |
音乐 | 弹奏乐曲、听音乐、写歌曲、讨论歌词等。 | 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只是听音乐或在音乐中放松。 | |
手工制作 | 玩偶制作 | 制作玩偶。 | 能够提升诸多领域的成长,比如治疗过去创伤、发展家庭或自我的价值、为未来设定目标,增进对自我照料的洞察等。 |
雕塑 | 可以使用很多材料,如黏土、木头等 | 可以释放压力、焦虑等。 | |
沙盘游戏 | 主要用于儿童,可以使用沙具,包括卡通人物、玩偶等来代表家庭成员。 | 可以深入探索创作者的家庭结构、内心挣扎和其他心理议题。 | |
书写 | 日记 | 通过日志梳理自己的经历。 | 帮助获得更多的自我理解和自我认可。 |
诗歌 | 创作诗歌作品,进行朗读或重读。
| 帮助人们表达快乐、伤心、幸福或悔恨,从而庆祝、回忆、计划或仅仅是感受生活。 | |
生命地图 | 用过去的经验和未来的计划来创设目标。 | 帮助人们反思过去的错误,寻找通往未来的突破口。 | |
戏剧摄影 | 心理剧 | 在安全的环境中表演或再扮演痛苦挣扎过的场景、经历。 | 用来处理以前未处理好的议题,或用来增 强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
摄影 | 使用过去到现在的家庭照或其他照片来呈现他们的生命故事。 | 能够帮助人们对生活的环境更加敏感,为生命带来生气勃勃的能量。 |
(二)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取向
将艺术用于心理治疗有两个重要的取向。19世纪40年代,玛格丽特·瑙姆伯格[4]提出了“艺术心理治疗”取向。这一取向认为艺术创作是一种表达自我内心世界的方式,也是进行心理分析的工具。这个取向强调鼓励来访者进行自发性的艺术表达,并对创作的作品进行自由联想,使得治疗师可以透过作品中暗含的象征性语言来理解和帮助来访者。此外,借助艺术创作的方式,来访者的移情可以在作品中得到投射。
19世纪50年代,伊迪丝·克莱默[5]提出了“艺术创造即治疗”取向。这一取向认为,疗愈的关键就蕴含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创作,个人的经验得到丰富,内在的需求得到表达,内在冲突也会被重新体验和整合,进而得到解决。之所以能够达到上述的疗效,是因为创作给来访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在不触发来访者防御机制的情况下,达到帮助来访者宣泄情绪、解决议题的作用。
两种取向的区别在于,“艺术心理治疗”取向认为艺术疗愈的关键在于艺术作品创作完成后,来访者同治疗师一起对作品进行解读与分析的过程;而“艺术创造即治疗”取向认为,来访者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疗愈就已经发生了。显然,玛格丽特·瑙姆伯格的“艺术心理治疗”取向显然具有更高的要求,治疗师应该具有坚实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才能诠释艺术作品。当然,这两种取向也具有共通之处,即核心观点都包含了艺术创作能够有效地协助当事人抒发压抑的情绪,并对以往的经验进行重现与重塑。
三、表达性艺术治疗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表达性艺术治疗运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理念
虽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支持,但究其发展现状而言,仍面临诸多困境。其中,最严峻的挑战便是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资质问题。当前,许多中小学并无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学校的心理工作主要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虽然他们大多大多具有国家二级或三级心理咨询师资质,但要实现玛格丽特·瑙姆伯格的“艺术心理治疗”依然太不现实。在这一背景下,“艺术创造即治疗”这一取向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即便不为学生做心理分析,学生自己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便能获得疗愈,而心理教师的简单点拨与指引,便能帮助学生抒发情绪、重整过去经验、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
(二)表达性艺术治疗运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优势
表达性艺术治疗具有众多优点:首先,它具有“少指导、重体验”的特点,能够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理论化的问题;其次,它作为一种非言语、投射性、内隐性的心理治疗方法,能够在学生无防御的情况下,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以便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此外,它通过研究艺术作品背后象征的、比喻的信息,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自我的认知,在此基础上重新接纳和整合外界刺激,以实现个人内在经验与外界刺激的整合,促进心理的成长与发展;最后,它既可用于群体又可用于个体,既可用于心理特殊人群又可用于一般人群,且能广泛地应用于包括幼儿在内的各个年龄段[6]。
(三)表达性艺术治疗运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媒介与形式
(1)绘画类
绘画类媒介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方面均有应用。朱婷婷[7]认为绘画是在课堂中运用最多的媒介,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自由涂鸦、主题创作、对未完成的绘画进行增补的完形绘画。在个体心理辅导上,研究证实,绘画疗法有助于帮助青少年形成自我同一性[8]、改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亲子关系[9]、干预儿童的攻击性[10]、改善抑郁症青少年认知功能[11]、区分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功能[12]、提升智障青少年的表达能力[13]、缓解中学生网络依赖[14]、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15]。在团体心理辅导方面,文娅茜[16]提到,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可以只要求一个人作画, 在团体内分享其作画心得和感受, 也可全体成员共同协同作画, 以培养团体合作意识。在心理健康普查方面,目前国内应用比较广泛的有雨中人绘画测试、房树人绘画测试等[17-18]。
(2)音乐舞蹈类
音乐舞蹈类媒介主要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健康课、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中。朱婷婷[19]认为音乐在课堂中一般应用在三个方面:①配合其它活动,作为情感支持、情境的创设;②情绪表达与宣泄;③音乐冥想。在个体心理辅导方面,研究发现,音乐治疗有助于提升孤残儿童、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20-21]。此外,对于缓解学生压力和考试焦虑等方面均有一定疗效[22-23]。在团体心理辅导方面,无论是对于青少年情绪障碍的病症团体[24],还是提升青少年心理弹性[25]、改善学生社交焦虑[26]等健康人群团体中均有一定疗效。
(3)手工制作类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最常见的手工制作类媒介为沙盘游戏治疗,其在个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普查等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中均有广泛应用。在个体心理辅导方面,研究发现,沙盘游戏治疗可以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27],改善障碍儿童的情绪问题[28],改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29],提高初中生的人际交往能力[30]。在团体心理辅导方面,团体沙盘游戏治疗对于抑郁症儿童、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脑瘫儿童、孤独症儿童等各类存在心理或生理障碍的儿童均适用[31]。在心理健康普查方面,林少武[32]研究发现,初始沙盘具有心理评估的功能,不仅适用于临床意义病症诊断,还可以用作预后的初步评估。
(4)书写类
书写类媒介主要应用于个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普查中。在个体心理辅导方面,研究发现,通过让学生记心理日记,可以帮助学生调适心理状态,增强身心免疫力,且能够较好地缓解考试压力[33]。在团体心理辅导方面,通过让学生书写故事,可以显著提升学生人际交往水平、改善学生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且这种书写的技术对于抑郁团体、创伤团体、自我认同团体、生涯规划团体等均具有疗效[34]。在心理健康普查方面,有研究发现,通过研读学生的心理日记,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家庭关系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诸多心理不适[35]。
(5)戏剧摄影类
戏剧摄影类媒介主要通过“心理剧”的形式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广泛应用。在心理健康课上,心理剧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加强小组成员的协作沟通等[36]。在个体心理辅导方面,心理剧常用的技巧有五种:空椅子技巧、镜子技巧、角色互换、未来投射法、神器商店。此外,有研究发现,心理剧在治疗抑郁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亲子冲突等问题上均具有一定的效用[37]。在团体心理辅导方面,心理剧具有诸多疗效因子。首先,心理剧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内心世界的感受,使学生的感情在一定的情境下得到发泄,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其次,学生可以体会角色的感情思想,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在心理剧的角色扮演中,能做到使学生与角色一起获得体验和感悟,使团体成员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共情,调动了成员的参与性,改变了他们的意识和情绪状态[38]。
四、研究困境及展望
综合来看,表达性艺术治疗可以广泛地运用于心理健康普查、个体心理治疗、团体心理辅导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多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中。然而,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局限性,这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一)重心理治疗轻心理教育
当前表达性艺术治疗在中小学的应用人群以存在心理障碍的人群为主,如自闭症、多动症、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其次,也有部分文献将关注人群放在出现适应障碍的学生身上,如考试焦虑、学业压力、社交不良等。但较少有文献关注艺术表达的方式对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帮助学生个性成长以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表达性艺术治疗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人群,在保留“心理治疗”功能的基础上,增添“心理教育”的作用。
(二)多零散研究少系统研究
以往的研究主要探索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某一媒介在心理健康教育某一单一领域的应用,且基本为经验论述。如,沙盘游戏治疗在个体心理辅导中的运用,绘画疗法在团体心理辅导中的运用等。未来研究者可通过实证研究,对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相对全面、系统地探索,提炼出表达性艺术治疗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策略(运用的场景、形式、流程和注意事项等),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三)重形式轻专业
以往研究虽然也采用了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形式,但开展过程中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可圈可点,甚至对疗效产生影响。例如,有的文献在展出学生作品的时候,并未著名已征得学生及其监护人的许可。此外,部分音美学科教师在未接受专业表达性艺术治疗培训的前提下,将“表达性艺术治疗”与“艺术创作与评析”的观念混淆,以此为基础撰写的文献其研究价值和参考价值有待商榷。因此,未来开展相关研究的人员应该在接受了系统的表达性艺术治疗专业培训之后再进行,以保证研究过程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并严格遵守专业伦理。即便没有接受相关的专业培训,也应该具备心理咨询的专业资质,有能力引导学生在“艺术创造即治疗”的理念下获得心理的成长,这是目前在中小学推广这一治疗方法的最大的瓶颈。
参考文献
[1]Donohue, K. T . Expressive Arts Therapy[J]. Encyclopedia of Creativity, 2011:497-501.
[2]章学云. 表达性艺术治疗研究综述[J]. 上海教育科研, 2018(2):4.
[3]林梅萍(Mei-Ping Lin). 艺术治疗於青少年个别谘商之行动研究[J]. 台湾艺术治疗学刊, 2016, 4(2):31-46.
[4]Naumburg M . Psychoneurotic Art: Its Function in Psychotherapy[J].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1954, 227(2):769.
[5]Kramer E . Introduction to art therapy.[J]. 1958.
[6]邹凤梅. 艺术治疗在学校中的应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3(4):3.
[7]朱婷婷. 高中心理课的创新实践——表达性艺术心理辅导课[J]. 大众心理学, 2019(10):3.
[8]张琳. 绘画疗法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1):4.
[9]臧楠楠. 用"绘画"走进一位留守儿童的心灵[J]. 大众心理学, 2020(2):2.
[10]李科生, 阳鑫, 高鹏程,等. 团体绘画心理辅导对工读学生攻击性的干预[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 22(6):4.
[11]冉曼利. 团体绘画疗法对抑郁发作青少年患者自我概念和执行功能的影响[D]. 西南大学, 2019.
[12]周念丽, 方俊明. 利用绘画区分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功能的探索[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2, 010(004):301-306.
[13]陈小芳, 王婷, 殷宏淼, et al. 正常儿童与中度智障儿童绘画中情绪的颜色隐喻表征的比较研究[C]// 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2012.
[14]赵婷. 美术教学对中学生摆脱网络依赖的作用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 2012(20):1.
[15]孙培. 绘画疗法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个案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16]文娅茜. 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 002(003):188-189.
[17]李雪, 曹白丹, 杨文,等. 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的统合型房树人绘画测验特征[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4, 28(4):7.
[18]陈涛, 王鹏翀, 林轩,等. 机器学习在绘画测验预测青少年依赖型人格偏离中的应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9, 33(10):5.
[19]朱婷婷.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 中小学电教:下, 2020.
[20]龚莹. 奥尔夫音乐治疗对孤残儿童的个案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1]张勇, 余园园, 余瑾,等. 自闭症儿童康复中的音乐治疗干预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20, 35(12):5.
[22]刘春艳, 周秀芳. 接受式音乐疗法对缓解中学生考试焦虑的作用[J]. 教育探索, 2009(4):2.
[23]陈则熹, 王佳萱, 杨佳颖,等. 关于音乐缓解中学生学习压力的研究——从一项调查说开去[J].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6):4.
[24]王垭, 李小麟, 杨涛,等. 音乐疗法在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 华西医学, 2012, 27(3):3.
[25]董镕, 杨杨一帆, 耿文秀. 团体音乐辅导提高地震灾区初中生心理弹性的研究[J]. 心理科学, 2013, 36(6):6.
[26]白亮, 刘兴兴. 在音乐中敞开自我——一例留守小学生社交焦虑的音乐治疗[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13):3.
[27]袁圆. 沙盘游戏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的影响[D]. 杭州师范大学.
[28]王滔, 杜欢. 沙盘游戏改善读写困难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个案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 24(4):7.
[29]曲亚. 沙盘游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30]禹灿灿. 人际交往困难初中生初始沙盘特征分析及团体沙盘游戏对其干预效果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31]张春林. 团体沙盘游戏对孤独症患儿疗效研究进展[J]. 中国妇幼保健, 2021, 36(16):4.
[32]林少武, 冯春苗, 梁茵,等. 初始沙盘特征在沙盘心理评估中的应用与发展[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9(5):5.
[33]鲁冰. 积极心理日记对高一新生情绪调节影响的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7.
[34]王欣, 李焰. 叙事取向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的干预效果[J]. 中国学校卫生, 2017, 38(11):4.
[35]李珺彦. 运用心理绘画日记 组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 科普童话:新课堂, 2019(10):1.
[36]陈树婷, 周文霞, 艾恒. 校园心理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J]. 教育观察, 2016(6):2.
[37]徐烨. 让高校心理咨询的形式更丰富——心理剧疗法实践探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 26(4):3.
[38]张建英. 校园心理剧在小组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 大众心理学, 2018(3):2.
邮寄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央路后大树根40号
邮政编码:210009
联系电话:18014856383
电子邮箱:792931190@qq.com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表达性艺术治疗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研究”(批准号:C-c/2021/02/0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