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随班就读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干预研究进展
作者:苗小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所,北京100088)
课题信息: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2年度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项目“随班就读特殊儿童学校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GYJ2022036)的研究成果。
摘要:了解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特点并进行有效干预,对促进教育公平、构建有效的学校心理支持体系和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视力障碍、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和孤独症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教育干预现状,并提出了教育建议。
关键词:随班就读 视力障碍 听力障碍 智力障碍 孤独症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
正文: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教育是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这为残障儿童与普通儿童共享优质公平的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
随班就读是将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安排在普通学校普通班级,与普通学生一起接受教育;是为有力保障我国特殊儿童享有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机会,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而开创性提出的教育安置形式[1]。202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随班就读指导意见”),对我国随班就读工作进行了系统规划和设计,标志着我国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本土融合教育模式正式确立[2]。目前,随班就读学生数量已达到一定规模:2020年,小学阶段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在校生为30.4万人,占小学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的50.3%;初中阶段随班就读在校生为13.5万人,占初中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的52.0%[3]。
一、随班就读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挑战
随班就读推动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同时特殊儿童由于自身的特殊需求,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挑战。一方面,随班就读特殊儿童面临着和普通儿童一样的各种心理失衡问题;另一方面,他们可能还会因为自身的特殊情况而更易产生心理不适、学业适应困难,或者面临普通同学的疏远与排斥等[4],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加了难度。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021年7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及早分类疏导各种压力。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心理失衡问题,主动采取举措,避免因压力无法缓解而造成心理危机”。随班就读指导意见中也提出“普通学校要根据国家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统一教材要求,充分尊重和遵循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要进一步提升资源教室的使用效率,充分利用资源教室为残疾学生开展个别辅导、心理咨询、康复训练等特殊教育专业服务”。这些政策从国家层面对当下融合教育背景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要求。
分析不同类型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教育干预手段,对普通学校构建心理支持体系和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顾明远提出的随班就读是在普通学校招收能够跟班学习的残疾学生,如肢残、轻度弱智、弱视、重听等学生的界定[5],以及特殊教育服务对象已从传统的视力障碍、听力障碍、智力障碍,逐渐扩展到脑瘫、自闭症等特殊需要儿童[6]的发展趋势,本研究选择随班就读的视力障碍、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及孤独症特殊儿童,对其心理特点和教育干预进行梳理。
二、随班就读学生类型及心理特点和教育干预
(一)视力障碍儿童
有研究表明不同眼病、不同程度视障儿童在动作发展、语言发展和心理发展上存在共性问题[7]。视障导致的动作和语言发展困境也会为学习带来困难,产生相应的学业压力。另外,研究指出孤独症在视觉障碍群体中的出现率较高,伴有孤独症的视障儿童在语言交流、社会交往、刻板行为和对感觉信息的反应方面均表现异常,需要给予相应的关注[8]。
目前对视力障碍儿童的干预包括体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咨询辅导等。如手指操可以提升视障儿童精细动作技能水平,促进儿童注意力的提升[9],同时手指操作为一种体育锻炼,也有助于心情愉悦,提升心理健康。其他干预手段还有通过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促进视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或为视障儿童提供团体的抗抑郁治疗[10]等。
(二)听力障碍儿童
听障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具有相对特殊性[11]。受听力障碍的影响,听障者常倾向于负向的自我评价,表现出较健听者更低的幸福感水平[12]。不仅如此,听力障碍儿童还要承受“聋哑人”等污名带来的心理压力[13]。
目前对听障儿童的干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听力障碍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特点进行深度研究,如听障生汉语语句唇读面部加工方式的发展特点[14]、听障儿童语速特征[15]、聋人面部与手势间注意转换的差异[16]、视觉情绪设计对听障生阅读理解的影响[17]等,从而为听力障碍儿童的学校及学习满意度提升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二是致力于帮助听障生更好地正视污名信息,构建尊重听障儿童的学校和社会环境,提高其主观幸福感;三是通过体育锻炼,如核心力量训练[18]增进其身心健康。
(三)智力障碍儿童
智力障碍儿童存在显著的智力功能限制和适应行为限制;其并发孤独症、注意缺陷多动症等障碍的概率较高[19];且心理理论、执行功能都显著落后于普通同龄儿童[20];同时多伴有显著的情绪识别困难[21]。目前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干预主要集中在单项技能的提升,如出行能力[22]、基本运动技能[23]、澄清请求技能[24]、自我控制能力提升[25]等方面。
(四)孤独症儿童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以局限性兴趣、重复刻板行为和社交障碍等为核心症状的终身性发展障碍[26]。大部分孤独症学生都存在感觉异常的问题,并容易因为外部环境缺乏可预测性而焦躁不安[27];一般情况下,孤独症儿童课堂教学活动参与主动性较差,很难形成互惠的同伴关系[28];孤独症学生在校园中遭受欺凌的风险比普通学生更高[29];40%至65%的孤独症个体患有述情障碍,具体表现为难以区分自身躯体感觉与情绪、难以描述自身和他人情绪等症状[30]、无法有效和他人建立情绪联结[31]。
研究者们深入探索了孤独症儿童的发展特点[32-41],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种干预实践,例如行为技能训练[42]、动态材料干预[43]、音乐治疗[44]、光干预[45]、虚拟现实技术干预[46]、反应中断及转移法干预[47]、沙盘治疗[48]、矩阵训练[49]、综合干预[50]等。在学校环境下,可针对孤独症儿童过度敏感的特点创建安静、宽松、有序和稳定的教室环境。但是由于孤独症个体间症状异质性较高,为孤独症儿童的干预造成了一定困难。有研究在预测编码框架下对孤独症的表型差异和核心症状进行了统一解释,提出了以培养预测技能为核心的干预策略,为不同症状的孤独症儿童干预提供了统一思路[51]。
四、教育建议
(一)提升教师融合教育素养
从政策角度出发,完备的教师政策体系是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保障[52],有研究认为我国职前教师融合教育素养培养的政策执行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包括政策本身不完善,地方政府、普通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执行不到位,缺少政策宣导及制度保障等[53]。今后要进一步完善融合教育素养培养的政策体系建设。
从教师培养培训的角度出发,对于普通教师而言,相较我国当前融合教育课程多为选修课,且课程设计不完善,课程目标和定位与普通教师在随班就读中的实际角色存在偏差等现状,国外融合教育课程多为一学期的必修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及实践,教学方法丰富多样,对教师融合教育态度、教学效能感有明显提升[54]。国外融合教育教师培养为我国提供了借鉴和参考[55-59]。由于能够有效弥补普通教师和特殊教师数量不足导致的需求短板,教师助手在国外已形成了日益成熟和系统化的培养体系,但国内还存在专业助手工作缺乏规范、监管不明确、专业能力和专业培训缺乏等问题[60],需要进一步改善。
从教师个体出发,教师的心理状态也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比如教师职业倦怠[61-62]、情绪[63-64]、抑郁倾向[65]、职业使命感[66]、融合教育态度[67]、与普通教师的合作认知[68],以及特殊教育师范生从教意愿[69]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设计中,也要关注到教师,以求为教师个体提供有效的心理和职业发展支持。
总而言之,健康的教师才能教出健康的学生。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我国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关键途径之一,涉及到普通教育教师、特殊教育教师、教学助手等多个类型的人群,覆盖教师就学、职前、在岗的多个时间段,处于我国融合教育相对薄弱的环节,任重而道远。要切实提高随班就读师资水平,还需要地方政府、师范学校、中小学校和社会联动,从学习培养、培训、职业发展各方面给予全面支持,让人才成长通道更加宽广。
(二)提升家庭教育素养
随班就读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涉及特殊儿童家庭和学校,还涉及到普通儿童家庭。
特殊儿童家庭中的父母,首先要完全接纳自己的孩子,让孩子真正感受到来自家长的爱和支持。有的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内心充满了挣扎,在亲子互动过程中本身就伴有焦虑、沮丧和自责等消极心理。比如视障、听障、智力障碍儿童父母因残疾污名产生自卑心理,孤独症儿童父母将自己的身体因素或经历看作导致子女出现孤独症的原因,表现出较高的教养压力。这些消极的心理和做法都会在亲子过程中不经意间流露出来,让孩子认为自己给父母增加了负担,或是让父母失望,或是自己并不重要,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良好的父母关系也是影响特殊需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父母之间要商定育儿的原则,做到观点一致和关系融洽。另外,父母还应努力提高自己对子女特殊需要特点的认知水平,不断学习相关知识,从而能做到对子女的科学支持。最后,特殊需要儿童家庭要注重家庭抗逆力[70]的生成,以持久正向的家庭合力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健康也需要普通儿童家庭的支持。普通儿童的家长在日常对子女的教育中,要对其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子女尊重特殊需要群体,理解他们在生理心理上的不同,鼓励普通儿童在学校里和随班就读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1]皮悦明,王庭照.中国共产党百年特殊教育思想与实践发展道路回望[J].中国特殊教育,2021(9):3-9.
[2]郭志云,邓猛.融合教育模式的中国话语及实践路径——基于教育部随班就读《指导意见》的分析与反思[J].中国特殊教育,2021(12):3-9.
[3]陈如平,安雪慧,张琨.构建优质均等的基本公共特殊教育服务体系[J].中国特殊教育,2022(5):3-10.
[4]兰继军,吕娜娜,郭喜莲.构建适应全纳教育要求的残疾学生心理支持体系[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21 (2):78-84.
[5]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64.
[6]彭霞光.欧盟国家特殊需要教育状况分析及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21(12):28-34.
[7]邹红霞,张悦歆,赵逸寒,等.盲校学生八大非学科能力培养与评估的行动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21(6):37-44.
[8]曹溶萍,孙玉梅.伴有自闭症的视觉障碍儿童评估与干预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21(5):53-59.
[9]刘郅青,钱志亮,张悦歆,等.手指操对视障儿童精细动作技能的干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21(10):27-37.
[10]张悦歆,邓羽洋,刘一帆.循证实践与视障教育:现状与未来[J].中国特殊育,2021(8):30-37.
[11]刘在花.成就目标定向对听障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21(1):37-43.
[12]许萌,苏诚,曾桐奥,等.听障和健听大学生内心平静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机制模型[J].中国特殊教育,2022(4):66-73.
[13]李雯婷,杨庆龄,刘晓峰,等.污名信息对听力障碍中学生定向遗忘的影响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22(1):60-67.
[14]肖冉,雷江华,张奋,等.不同学段听障学生汉语语句唇读面部加工方式的发展研究:来自眼动的证据[J].中国特殊教育,2021(6):45-51.
[15]惠芬芬,万勤,高晓慧,等.7~11岁听障儿童的语速特征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22(8):40-50.
[16]肖冉,雷江华,宫慧娜,等.聋人面部与手势间注意转换差异研究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21(2):45-51.
[17]邓赫男,殷宝媛.微课视觉情绪设计对听障生阅读理解影响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22(3):32-39.
[18]崔婷,张松,郭远兵,等.核心力量训练对听障学生动态平衡能力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22(3):40-47.
[19]刘国艳,詹雯琪,马思思,等.我国智障儿童研究的热点领域及前沿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21(9):25-31.
[20]刘艳春,石灿,张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理论、执行功能与说谎行为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22(4):50-56.
[21]董萍,雷江华,徐添喜.智障儿童情绪识别特征的理论解释与具身干预[J].中国特殊教育,2021(1):31-36.
[22]徐添喜,邹陈铭鑫,唐娟.智力残疾学生独立出行的特征与干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21(7):33-39.
[23]郭成根,孙璞,陈奥娜.智障儿童青少年基本运动技能干预研究系统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21(3):26-32.
[24]郑杜甫,刘春玲.中度智力障碍儿童澄清请求技能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22(4):41-49.
[25]孙昊翔,张玉红,田惠东,等.智力障碍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异分析及教育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22(10):25-35.
[26]莫书亮,卜凡,霍家佐,等.影响孤独症儿童评估、诊断和干预的家庭心理因素剖析[J].中国特殊教育,2021(6):90-96.
[27]曹漱芹,郑佳妮,金琦钦.促进孤独症学生发展的课堂支持系统及实践路径[J].中国特殊教育,2021(9):32-39.
[28]关文军,刘菁菁,李鑫.融合之殇:孤独症儿童家长教育安置选择的质性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22(1):75-82.
[29]宋珊珊,孙玉梅.融合教育背景下孤独症学生欺凌现象分析与策略探究[J].中国特殊教育,2022(8):11-20.
[30]王磊,张珍珍,刘春玲.述情障碍对孤独症谱系障碍个体情绪加工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22(3):80-87.
[31]李艳玮,安然,邵雨琪,等.智慧教育视域下自闭症儿童的情绪理解干预[J].中国特殊教育,2021(12):47-53.
[32]顾学恒,郑普阳.自闭症者心理理论缺陷原因探析:信息加工异常[J].中国特殊教育,2021(6):75-81.
[33]徐慧,黄俊,王滔.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社会奖赏加工缺陷的神经机制[J].中国特殊教育,2021(3):39-45.
[34]王露,冯建新.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概念组织特征[J].中国特殊教育,2021(6):68-74.
[35]杨金焕,郑荔,顾文涛,等.自闭症儿童汉语名词词汇发展特征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21(4):42-50.
[36]杨晴铄,胡金生.孤独症个体的生物运动识别缺陷及其神经机制[J].中国特殊教育,2021(12):54-60.
[37]林云强,宋安妮,叶嘉城,等.声音频率和声源性别对自闭症儿童声音性别识别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21(7):60-66.
[38]贺荟中,范晓壮,王露,等.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共同注意干预成效的元分析——来自单一被试研究的证据[J].中国特殊教育,2021(11):36-42.
[39]吴扬,陈露竹,刘园.自闭症儿童分享阅读及其干预的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21(12):69-74.
[40]林云强,申灵钰,李良秀.孤独症儿童对动态情境中面孔表情社交定向的警觉与维持特征[J].中国特殊教育,2022(9):66-76.
[41]曹漱芹,李国欣,金琦钦.国际视野下孤独症学生关键能力的维度、层级与特征[J],中国特殊教育,2022(10):45-53.
[42]袁玉萍,李菲菲.自闭症儿童动作技能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21(5):44-52.
[43]柳慧萍,刘穿石.动态材料对自闭症儿童情绪识别能力的干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21(2):52-60.
[44]吴冬连,李闻戈.基于VOSviewer的国内外自闭症音乐治疗可视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21(1):51-57.
[45]杨健,郑剑虹,李继波,等.光对自闭症者身心功能的影响及教育干预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21(6):52-58.
[46]曹莹莹,陈建军,刘佃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孤独症儿童干预的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22(9):39-46.
[47]张轩瑜,杜学元,郭玲,等.反应中断及转移法干预孤独症谱系障碍者重复刻板行为的实证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22(9):55-65.
[48]沙鹏,张海滨,刘全礼.沙盘游戏治疗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会交往行为发展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22(8):51-59.
[49]刘佃振,陈建军,宿淑华.矩阵训练应用于孤独症儿童言语行为的干预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22 (10):54-62.
[50]卢晓洁,田琳,张婕,等.美国自闭症综合干预模式概述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特殊教育,2021(10):44-51.
[51]何明影,梁杰,胡金生.预测编码框架下孤独症谱系个体的预测缺陷及理论解释[J].中国特殊教育,2022(8):70-77.
[52]许浙川.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政策体系建设的成就与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22(8):88-96.
[53]范文静,张文秀,王雁.职前教师融合教育素养培养政策执行要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21(12):16-20.
[54]范文静,张文秀,王雁.职前教师融合教育课程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22(5):80-87.
[55]王静,范明丽.韩国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素养职前培养的现状及启示——基于对韩国63所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融合教育课程的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21(7):67-74.
[56]冯雅静,王雁.融合教育背景下美国普通教师职前培养的变革历程和特征[J].中国特殊教育,2021(1):3-9.
[57]佘丽,冯灵,黄灿灿,等.国外职前教师融合教育素养培养实证研究新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21(12):21-27.
[58]祝怀新,王怡沁.新西兰早期特殊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22(2):59-65.
[59]王琴,郑晓坤,于吉吉.新加坡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22(7):89-96.
[60]曹溶萍,赖元元,孙玉梅.融合教育背景下美国教师助手的发展及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21(2):9-17.
[61]周丹,王雁.学校融合氛围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工作压力和教师能动性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22(7):82-88.
[62]邱俊杰,何吴明,王馥芸,郑剑虹.影响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因素:基于优势分析的比较[J].中国特殊教育,2022(5):88-96.
[63]汪甜甜,邓猛.融合教育背景下新任资源教师的身份建构研究——基于教师情绪的视角[J].中国特殊教育,2021(4):20-26.
[64]李永占.特殊教育教师情绪劳动与情绪倦怠: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22(10):89-96.
[65]李燕,余菊芬.特教教师健康行为对抑郁倾向的影响:评价性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21(4):27-33.
[66]崔英锦,樊香麟.共情与特殊教育教师工作投入的关系:职业使命感的中介作用[J]. 中国特殊教育,2022(10):73-79.
[67]佘丽,王雁.变革型领导对随班就读教师融合教育态度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22(9):11-20.
[68]刘礼兰,王娟,雷江华.融合教育环境中普特教师合作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J].中国特殊教育,2022(6):86-96.
[69]张玉红,孙昊翔,田惠东,等.特殊教育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适应的关系:从教意愿和年级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22(9):88-96.
[70]刘颖,梁吉利,邓猛.小学段植入人工耳蜗家庭抗逆力再生成过程:一项追踪叙事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22(10):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