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医教结合的现状及思考
——以宁波市为例
虞杰 浙江省宁波市古林职业高级中学 315000
摘要:近年来,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受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需要全社会多部门的共同协作。从当前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看,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进一步推动医教协同的工作机制及途径,建立学生健康成长的精准支持系统迫在眉睫。笔者通过研究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医教结合的特点,结合宁波市中小学师生心理健康需求调查情况及开展现状,深入探索中小学心理健教育医教结合的模式,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健康;医教结合;机制;模式
“医教结合”这一概念,在特殊教育实践中较早被提出,目前在特殊教育学、教育学、医学几个方面是交叉研究的一个热点所在,医教结合是政府的卫生行政部门和教育部门建立一种合作的机制,通过整合医疗机构与学校的力量,对学生进行综合多重干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受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需要全社会多部门的共同协作。从当前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看,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进一步推动医教协同的工作机制及途径,建立学生健康成长的精准支持系统迫在眉睫。
一、心理健康教育医教结合的模式与现状
医教结合的主要模式包括:教育元素融入医学,如病房环境布置,校园化和温馨化;打造自习和学习空间;借助互联网教育平台,在治疗期间接受学习;教师可及时向医护人员沟通学生的治疗情况;学校心理教师参与心理咨询与辅导等。医学元素融入教育,如医护人员协助学校识别和诊断学生的心理疾病;教师的心理危机识别技能提升、心理康复期的心理咨询技能提升培训等;协助学校与家长进行沟通;医护人员及时向教师反馈学生的治疗情况及后续注意事项等。
就国外心理健康教育医教结合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美国波士顿的儿童医院最为典型。大部分学校或者辅导机构,由波士顿儿童医院职业指导建立了一个全面的上岗前和上岗后心理专业人员培训系统,以及一个连接医院、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心理服务系统,心理学家、社工参与服务,政府在其中发挥政治支持作用。在学校里,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是由学校老师来处理,主要由心理学专家、社会工作者和医生负责,而这些专业人员则为教师和家长提供培训。波士顿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是一个医疗一体化的例子,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它不仅是一个专业联盟,而且是一个医疗、教育、社会和家庭社区,包括父母和儿童。
近年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医教结合模式整合了医疗机构与学校的力量,对学生进行综合多重干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2019年10月,浙江省率先启动学生心理危机医教结合模式。由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省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工程办公室与浙江康复医疗中心联合发起的“浙江省学生心理诊疗与研究中心”在浙江康复医疗中心正式成立。中心旨在建立医教结合模式下的心理康复体系,整合医疗机构与学校的优质资源,积极开展对心理问题青少年的综合干预,全面提升全省青少年心理危机识别精准度、干预有效性、转介顺畅度,切实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积极响应,组织市内中小学积极申报试点学校。首批试点学校已经和浙江省学生心理诊疗与研究中心签署协议,成立领导小组,逐步完善工作内容。
二、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医教结合模式初具雏形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根据笔者对1852个宁波市各县市区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96%的学生表示所就读的学校有心理辅导室,4%的学生表示所就读的学校没有心理辅导室。74%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去过学校的心理辅导室,2%的学生表示经常去学校的心理辅导室。88%的学生表示所就读的学校有开设心理健康课,12%的学生表示没有开设心理健康课。60%的学生表示所就读的学校开设家长学校并经常为家长提供一些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学习的机会,10%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有。统计还显示,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77.32%的学生倾向于向朋友或者同学寻求帮助,其次是家长,再次是学校的心理老师。
根据问卷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教育系统在推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包括心理辅导室建设、心理健康课程开设、心理辅导的开展以及家长学校的建设等。然而,根据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基本模式,学校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有限,仅提供一些积极健康辅导和一般心理问题辅导,对于严重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只能寻求医疗系统的帮助,因此,医教结合模式的推进十分迫切。
(二)心理健康专职教师需求现状
全大市公办学校(中小学、职高)总数600多所,初高中段基本配备了专职心理老师,小学段专职教师配备率还有待提升,以市直属学校为例,2021年上半年,笔者针对宁波市直属学校专职心理教师进行了一次调研。此次调研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调研对象为宁波市直属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共38所直属学校58名(含非编)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参与调研。(注:专职心理老师原指在学校承担的心理健康工作占总工作量的2/3以上的老师,本次调研按照全纳口径,按照入职岗位来统计。)
统计结果分析现实,学校心理专职教师职业意向基本比较明确,85%的专职教师希望往心理专业岗位发展,可见绝大多数教师有较为明确的专业发展意向。在专业成长需求上,91%的心理教师希望得到系统而专业的培训,78%的老师渴望形成专职教师团队共同体,66%的教师希望获得专家一对一的专业指导和引领。在日常工作的开展中,心理教师面临的主要困扰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承担学校其他工作工作太多,导致心理工作投入时间受限;二是个人专业技能提升机会少,缺乏专业的个案督导和同伴支撑,个人的专业成长受限;三是面对部分学生的严重心理问题感到无能为力;四是自身的职称评审专业发展受限;五是在校内缺少团队交流与支持。
(三)宁波市心理健康教育医教结合模式
根据宁波市中小学师生心理健康需求现状,2021年上半年,宁波市教育局筹建宁波市中小学生成长指导中心,积极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加强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着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随后,宁波市教育局成立了 “宁波市中小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和“宁波市中小学生心理诊疗与研究中心”,前者建在教育系统,后者建在卫生系统,双方充分整合资源,开展互为嵌入式合作,构建教育部门与医疗卫生部门有效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前者整合专业心理教师力量开展心理健康亲子宣教、心理体验、心理辅导等服务,建立学生心理体验与服务基地;后者整合专业心理医生力量开展绿色通道、危机转介、筛查指导、进修培养、科学研究等服务,建立学生心理诊疗与研究基地。
三、进一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医教结合的思考
(一)健全科学的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建立健全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是有效预防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键。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省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要求建立健全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严格遵循浙江省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办公室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危机筛查与干预工作手册》,以心理普测为基本筛查手段,并通过学生访谈、家校沟通等方式,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尤其要重点关注情绪和行为有异常表现的学生,及时进入预警干预程序,最大限度地防止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各区县(市)教育行政机关和各级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应加强对各级中小学开学前后和中高考前后重点预警学生的心理危机工作,在校园显眼处公开心理辅导室的开放时间,公布各地心理辅导热线电话的开放情况,方便学生寻求帮助。各级学校应定期开设学校心理辅导室,安排专业心理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疑惑和心理危机进行接待,预防心理危机事件发生。
做好家校沟通工作。家庭亲子关系不良是心理危机事件产生的重要根源。要让家长在开学后不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工作。同时要特别关注学困生、贫困生、单亲生、有特殊体质学生以及遭遇重大生活事件导致身心剧烈变化的学生。
(二)借助医院力量培养校园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学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是学校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心理老师直接与学校的心理工作、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有关。目前,宁波市中小学基本上配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但也有部分专业教师从大学走出来,缺乏实际教学和个体辅导经验,甚至一些年轻老师遇到心理问题的学生咨询时,会不知何从何方向,焦虑过度,不能很快开展工作。因此,良好的专业素质是心理健康老师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关注,借助于医院资源的优势,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培训力度,既要提升心理健康老师教育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又要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的融合,科研和教育改革相结合,将教育与医学进行融合。切实培养一批专业技能扎实、工作能力强、受学生欢迎的心理教师。中小学校也要建立青年心理教师的成长渠道,通过专家引领、听课磨课、个案督导等方式全方位帮助青年心理老师迅速成长。
(三)加强医校联系建立医教结合学生心理服务模式
加快“医教结合”工作网络建设。在市卫健委和市教育局、心理专科医院和学校、心理医生和学校专兼职心理老师三个层面建立起相对应的比较完善的“医教结合”工作网络体系,加快实现“一校一医”的对接模式,心理专科医院的义务人员可以定时、定点、定员进校园开展学校心理卫生服务,有效落实“医教结合”工作。
成立“医教结合”指导中心。以地市卫健委、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教育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办公室牵头成立卫生和教育行政部门共建的“医教结合”指导中心,全面指导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医教结合”工作,并对所需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
建立“医教结合”心理服务模式。结合学校心理工作机制和流程,及时将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学生通过快速有效的途径转介到学校所对接的专科医院进行治疗,医校双方共同制定干预方案,及时关注学生动态情况,双方共同建立严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学生的休复学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虞杰.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导师:方晓春.宁波大学,2021.
[2]陈滢.“医教结合”对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作用初探——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J].大众心理学,2017,(05):10-11+9
[3]吴增强.医教协同:一种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模式[J].江苏教育,2019(16):20-22.
[4]薛玲.心理健康教育“医教结合”互惠共赢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大众心理学,2021(10):10-11.
[5]徐琳. "医教结合"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难点与对策[J]. 大众心理学, 2020(5):4.
作者联系方式:
虞杰 浙江省宁波市古林职业高级中学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布政西路855号 315000
13616856334
27000181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