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留守初中生是指年龄在16周岁以下,因为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亲子间分离了半年以上,处于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1]。以往研究发现,这一阶段的青少年长期与双亲分离,由于缺乏亲情关怀和有效监护带来的压力感,通常面临着更多的发展和适应性问题[2]。未来取向是个体在思想和行为上对未来所形成的偏好与规划,既能促进青少年学业成绩,又能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体现着个体设想和规划未来的过程[3]。对于处境不利的青少年,未来取向的积极发展能够为其提供保护作用,减少其当前的心理与行为问题[4]。目前,未来取向的研究更多关注大学生及中职学生,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关注较少。在此背景下,为推动农村留守初中生更好地发展,探讨其未来取向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将个体嵌套在社会环境系统中进行研究,是生态心理学视角下探讨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一种研究取向[5]。社会支持指个体通过社会联系能获取到的、他人提供的物质或者精神上的支持,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给个体提供积极的心理-情感体验和稳定的社会性回报[6]。例如,父母的温暖鼓励能够提升子女的积极自我认知,促使他们积极探索和规划未来[7];学校老师的鼓励支持可以有效促进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和学习投入,尤其是帮助出身于社会底层家庭的青少年调整自身对未来的期许,设置合理的未来规划[8];同伴支持是促进处于困境家庭中的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补偿性资源之一,可以协助青少年明晰自己的目标,推动他们未来取向的发展[9]。人类具有社会性,青少年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响着其未来教育与职业选择,社会支持与未来取向密切相关[10]。据此,提出假设1:社会支持对未来取向预测作用显著。
留守经历究其本质而言是一种逆境,但并非所有处于逆境中的个体发展都必然会因受挫而止步[11]。Michelle等人的研究显示,逆境有助于培养新一代实践者在未来的工作中的承受力和职业认同[12]。
逆境信念( beliefs about adversity )属于个体重要的认知资源,指个体对逆境的理解与认识,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逆境信念有助于青少年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对外界的主动适应[13]。积极的逆境信念能促使个体在不利情境中获取应对资源并采取积极合理的应对措施[14]。如果个体将逆境视为可变的、有挑战性的,则逆境对其负面影响较小,个体更有可能取得较好的发展态势,对未来心怀憧憬和希望[15]。可见,积极的逆境信念有利于个体正确理解逆境的本质,减少逆境对个体的不利影响,保持对未来的乐观期待与规划,对个体未来取向具有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基于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生态模型,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周边生态环境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动态的系统,社会支持一类的近环境保护因素还会作用于个体特征影响儿童的发展,即个体特征在其中发挥中介效应[16]。在个体的信念系统塑造过程中,父母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充实留守儿童应对压力的心理资源,让留守儿童对自我和所处环境形成的认识和评价更为客观、积极[17]。从现有的研究出发,可以推测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将越有助于其面对逆境时保持积极乐观的信念,进而推动个体更加积极地规划未来。基于以上讨论,提出假设2:逆境信念在社会支持和未来取向间起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拟考察农村留守初中生社会支持与未来取向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逆境信念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农村留守初中生的未来取向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本研究期望为提升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品质提供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一)被试
选取广西河池市、柳州市、南宁市下属县的四所农村中学,运用分层整群抽样技术,抽取初一至初三年级的在校生作为被试。本次调查,共发放1600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134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4.1%。基于本研究对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定义,最终将有效问卷中的866人划分为留守初中生。男生为404人,女生为462人。后续分析均以此样本为基础开展。
(二)研究工具
1.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e Scale, SSRS)
该量表为肖水源(1987)编制,由主观支持(4个项目)、客观支持(3个项目)和对社会支持利用度(3个项目)3个维度组成。该量表采用4级评分,各条目得分之和越高表明个体的社会支持越多。基于研究群体及研究目的,本研究选用谭静修订的版本,对比原版内容,部分题目有改动,如第四题中“同事”改为“同学”、第五题中家庭成员原有的“夫妻(恋人)”和“儿女”删除等[18]。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信度为0.85。。
2.中国人逆境信念量表(The Chinese Beliefs about Adversity Scale, CBA)
采用Shek(2005)编制的量表,该量表聚焦于中国文化背景中个体处于逆境时持有的信念,囊括了“好丑命生成”(消极信念)、“有志者事竟成”(积极信念)等9个条目。所有条目均采用6点记分,从1“非常不同意”到6“非常同意”。个体逆境信念感的指标为项目平均分,个体对逆境的正面信念认同程度越高则分数越高[19]。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2。
3.中国青少年未来取向量表
该量表是刘霞、黄希庭和毕翠华(2011)编制的,由未来认知(广度、密度)、未来情感(乐观性、思虑性)和未来意志行动(计划性和执行性)3个维度构成,共31个项目。每个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个体未来取向越积极,每各维度上所有项目平均分代表个体在该类取向上的偏好和特点[20]。本研究中,该量表的信度为0.89。
(三)施测过程与数据处理
根据缺失值和极端值剔除不合格数据,采用Epidata 3.1进行录入,通过软件SPSS 21.0对收集到的有效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运用AMOS 22.0软件建立数据模型,进行路径分析,检验中介效应。
三、结果与分析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由于本研究数据均来自于留守初中生的自我报告,存在导致变量间形成虚假相关的可能。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将研究中社会支持、逆境信念与未来取向三个量表中所有测量指标进行未经旋转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特征根大于1的公因子共10个。第一个因子可解释的变异量为18.64%,小于临界标准40%。说明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
表1呈现的是三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初中生社会支持得分与逆境信念得分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社会支持得分与未来取向总分之间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逆境信念得分与未来取向总分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表1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 M | SD | 1 | 2 | 3 |
1.社会支持 | 33.40 | 6.21 | 1 |
|
|
2.逆境信念 | 4.83 | 0.83 | 0.22** | 1 |
|
3.未来取向 | 3.43 | 0.53 | 0.34** | 0.38** | 1 |
注:**表示p<0.01。
对社会支持、逆境信念以及未来取向三个变量的分维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农村留守初中生社会支持及其三个维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与未来取向及其三个维度(未来认知、未来情感、未来意志行动)分别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其中,社会支持利用度与未来取向总分的显著正相关系数最高。这说明,农村留守初中生的社会支持利用度与未来取向联系最为密切。
农村留守初中生社会支持与逆境信念之间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逆境信念与社会支持的两个维度:主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社会支持的客观支持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社会支持利用度维度与逆境信念的相关水平最高。这说明,农村留守初中生的社会支持利用度水平越高,对自身所持有的逆境信念就越积极。
农村留守初中生逆境信念与未来取向总分之间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逆境信念与未来取向的两个维度:未来情感、未来意志行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未来取向的未来认知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逆境信念与未来取向总分的相关水平最高。这说明,农村留守初中生所持有逆境信念越积极,对自身未来取向的发展就越积极。
(三)中介效应检验
由相关分析的结果可知,农村留守初中生社会支持、逆境信念及未来取向两两之间均呈现显著相关。这一结果说明农村留守初中生的逆境信念可能在社会支持与未来取向之间存在中介效应。逆境信念在社会支持与未来取向之间的中介作用模型拟合良好,如表2所示。结构方程模型如图1所示。
根据Amos结构方程模型,采用Bootstrap(抽取2000次)中BC( bias-corrected) 偏差校正法的上限值、下限值检验逆境信念变量中介效应的显著性。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对未来取向的95%置信区间为[0.50,0.67],不包括0,说明总效应显著。进一步检验中介效应,社会支持对未来取向间接效应的95%置信区间为[0.08,0.13],不包括0,所以间接效应显著。社会支持对未来取向直接效应的95%置信区间为[0.40,0.58],不包括0,表明直接效应显著。因此,逆境信念在社会支持与未来取向之间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7%。
表2 逆境信念在的社会支持和未来取向之间的中介模型拟合指数
适配度 | χ2/df | NFI | IFI | TLI | CFI | GFI | RMSEA |
理想值 | <5.00 | >0.90 | >0.90 | >0.90 | >0.90 | >0.90 | <0.08 |
实际值 | 4.61 | 0.96 | 0.97 | 0.94 | 0.97 | 0.99 | 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