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服务”双维度模型的中小学心育工作推进策略探论
摘要 探索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是新教育生态环境下的积极思考,“教育+服务”双维度模型是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需要坚持以“教育与服务双维度为主导的工作模式。此模式对学生成长、教师及学校发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都有着重要意义。未来可以通过完善基于双维度模式的工作规范、制定双维度模式下的心理教师工作职责要求、明确双维度模式下的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建立基于双维度的教师研训体系、构建基于双维度的心理工作评价机制等途径实现。
关键词 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服务 双维度模型
一、问题提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40多年的发展,在管理模式、工作机制、工作内容、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已经逐步消除卫生学的工作模式,建立教育学的活动模式[1]。然而面对新的社会形势和教育生态,特别是常态化防疫和“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防护,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学生心理监测与评估机制不完善、专业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较为落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完善等,这些都是制约心理健康教育深入推进的重要因素。构建新教育生态下的心育工作模式,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二、“教育+服务”双维度模型
(一)“教育+服务”双维度模型概念
“教育+服务”双维度模型是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别于一般的学科教学与育人工作,需要坚持以教育与服务双维度为主导的工作模式。教育维度是指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心理素质、挖掘学生潜能为目标,以课程为载体,融合学科教育、班级管理、校园文化活动、实践活动等,多渠道、多路径的活动形式,全过程指导学生成长的教育工作;服务维度则是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努力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困扰或危机问题,引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发挥智库作用服务教育教学决策等,开展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家长、服务于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
(二)“教育+服务”双维度模型
图1 “教育+服务”双维度模型
三、双维度模型的特点与原则
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认为,服务模式相对于教育模式,主要是视角不同。教育模式是根据预设的内容和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服务则重视以学生自身的发展性需要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成长需要,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服务,即强调提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2]。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始终关注全体学生的成长需要,以学生的发展教育为首要目标,“教育与服务”双维度为厘清心理健康工作的特殊性,构建与学校教育教学工工作更为相融、匹配的工作模式提供思路与策略。
双维度模型具有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工作原则,无论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是心理服务工作,始终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并将其作为工作开展的首要原则。二是坚持“教育”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教育是品质提升、潜能开发,服务则是底线防护、辅导陪伴,两者互为补充,在学校工作中,需要始终关注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既不能只侧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亦不能只关注部分学生的心理支持需要,只将重心放在学生心理问题防范上。中小学校首先是教育机构不是卫生医疗机构,其主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心理能力和品质,事实上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是预防学生心理问题最为有效的防护。三严守心育工作科学规范原则,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或是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都应基于严格科学的心理学理论下进行,要尊重学生客观心理事实,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如有些心理技术可以推广和普及,但有些技术则需要更为严格的科学验证,需要在具备心理学训练基础的专业人员指导下使用,在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方面,是一般心理问题还是严重心理问题,是留在学校还是转介,学生的心理品质培养是通过心理课程进行教育还是通过活动渗透,心理课程设计是否科学合理,都需要严谨的态度,恪守心理工作的规范原则。
四、建立“教育+服务”双维度模型的意义
(一)对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
人的发展不仅包括知识技能以及智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拥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学会调节自身情绪,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更好的发展、更好地生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协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潜能发挥。然而学生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个体差异明显,学生的心理成熟过程也是缓慢的、逐步的过程,受多重因素相互影响,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健康服务,为家长提供帮助,为学校提供智力支持,搭建学生成长的安全网,为学生的健康保驾护航,其意义重大。
(二)对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当前,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重视,然而由于心理工作的特殊性,学校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行之有效的管理,对心理教师的工作评价和考核缺乏标准,在学校工作分配、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未能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给与适度的调整和倾斜,打击了部分心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推动“教育+服务”双维度模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助于学校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及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厘清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及工作职责,有利于建立清晰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管理和监督体系,激发心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对学校发展的意义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育人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对学生负责的高度重视。在“教育+服务”双维度模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发展为理念的教育活动,是一种建立在新型人际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活动,也是一种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成长路径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可借鉴到教育教学中,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转变学生学习方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教育功能、管理模式、实施途经和方式方法上促进学校的发展。同时,双维度工作模式的构建,能进一步规范学校心育工作开展,推动学校全面落实心理健康工作,让心育工作更具实效。
(四)对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国家卫计委联合22个部门于2016年出台指导意见,对社会心理服务的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建立健全各部门各行业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搭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学校作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已经较为完善的心理服务网络基础上,未来应加大对心理服务体系的探索,在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培养和工作机制建立等方面积累经验,努力构建起“教育+服务”双模式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范例,促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立。
五、建立“教育+服务”双维度模型的路径
(一)完善基于双维度模式的工作规范
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需在已建立起的工作管理机制的基础上,需要基于教育与服务双维度不断完善工作规范要求,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和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规范。特别是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规范方面,要建立健全学生心理状况检测与评估机制、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规范、学生个案转介标准及要求、家校共育陪护指引、学生极端事件倒查机制、跨部门联动机制等,不断完善学生心理工作的覆盖面,织好织密学生成长保护网,真正实现“社会关注、学校重视、家庭关心”的心育工作新局面。
(二)制定双维度模式下的心理教师工作职责要求
有别于其他的学科教师,心理教师的职业标准应从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服务者双重身份下进行界定,制定统一的职业标准规范,明确心理教师的入职要求、工作能力要求、岗位职责、工作范畴等,定时更新工作指引,有助于指导心理教师有序、规范、科学开展工作,减少心理工作的盲目性、随机性与随意性。
(三)明确双维度模式下的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是一个融合性较强的工作范畴,这就要求心理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取得专业资格,不仅需要掌握教育学及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还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清晰的理解,能统观全局,站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角度,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学科教学、主题活动教育、教师培训等有机整合、逐步深入,为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在“教育+服务”双维度的模式下,心理教师不仅仅是心理学科教师、心理辅导者或德育工作者,而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统筹者、协调者和实施者。厘清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建立基于双维度的教师研训体系
心理教师的经验积累和能力提升是制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发展的最大因素。未来应基于”教育+服务”双维度,构建起系统的心理教师研训体系(图2),将心理教师成长作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最为重要的基础,从工作的实践需求出发,打造针对不同专业成长阶段,课程化的专业研训体系,系统思考与培养心理教师,减少工作的随意性,引领心理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