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学术空间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研究—基于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

2019年2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了《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该报告指出,童年和青春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健康问题容易高发的阶段。在我国,至少有3000万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受到抑郁,焦虑,网络成瘾,学习疲倦和自杀自伤等心理问题的困扰。[]频频出现的校园霸凌、学生自伤事件警醒着我们,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容小觑,它必须成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学校一切工作的起点和终点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然而,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成长道路却是荆棘丛生、困难重重。2012修订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要建立稳定的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促进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发展。[]专业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提高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程度,是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

一、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现状调查结果

本文采用自编问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及教师队伍工作现状的调查》,对本地区心理健康教师进行了调查。

(一)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情况

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所在学校绝大部分都有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也有一些工作制度。学校配备了心理辅导室,但64.29%的辅导室没有专业仪器设备。学校主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讲座及个体或团体辅导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半以上学校不是每周都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也多为一学期一次。在学校工作氛围方面,有35.71%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一般,14.29%的教师认为不太好。有35.71%的教师认为上级部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核体系不太符合本校实际,还有28.57%不太清楚工作考核体系。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有关情况

1.师资及专业背景方面

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专职少,大部分为兼职,兼职教师多由其它学科教师、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学校中层干部和校医担任。拥有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学历背景的只占44%。获取的专业证书多为心理咨询师三级、二级及参加心理培训取得的合格证,没有任何专业证书的教师占42.86%,有35.17%的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前未受过专业培训。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方面

92.86%的心理教师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非常重要,59.93%的教师认为学校不太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所有心理健康教师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外,还承担着学校其他工作。对目前工作现状一般满意、不太满意和满意的心理健康教师分别占50%、32.43%、7.14%。57.14%的教师认为学校对自己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会议和培训的态度一般。

3.对待专业发展的态度方面

对心理健康教育一般了解和不了解的分别占42.86%、28.57%。认为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难度主要有学校不够重视(42.86%)、师资力量不足(64.29%)、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复杂(50%)、缺乏经费和设备(71.43%)、社会、学校和家庭不能很好配合(50%)、缺少配套教材读物(42.86%)、职称晋升困难(42.86%)。在专业发展中最希望得到的支持选项中,全部教师都选择了“学习进修、培训提升的机会”,还希望得到工作经费支持、认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提供公平的职称晋升支持。

4.参与教研科研与培训方面

92.86%的教师所在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研组。78.57%的教师从未发表过心理相关论文,还有57.14%的教师从未参加课题研究。全体教师都认为培训次数不够,一半以上的心理教师希望每月参加1—2次培训,希望培训的内容有: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64.29%)、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经验相关(64.29%)、学科和课程相关(64.29%)、心理咨询技能相关(92.86%)、心理健康与其他学科融合教育(57.14%)。

二、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发展处在“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的状况,缺少专业背景,入职后专业技能也未得到较好提升。同时还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从内部看,教师缺乏专业自信、专业认同感低、专业胜任力不强,专业发展生命力丧失;从外部看,社会、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系统支持力度不够,专业发展助推力缺失。

(一)缺乏专业化发展环境支持

专业化发展环境包括社会、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创设的专业发展支持环境。虽然学校有专职和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并有一些工作制度,但尚未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心理健康教师职称评定和薪酬待遇等也不够完善。学校没有投入足够资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心理健康教师自费参加各类网络课程学习,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却收效甚微。

(二)专业认同弱化,职业成就感较低

专业认同是指是否认可专业及职业的价值,感到在专业工作中体现出自身价值,愿意接受专业及职业规范,并且希望把这一职业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目标等层面的和谐统一。[]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发展受本人对专业认同看法影响,在专业认同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影响着他们实施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与愿景。学校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这种“偏远学科”,心理健康教师无用武之地,专业技能变差减弱。同时,专职和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工作量很大,承担着太多与心理健康教育无关的任务,不能全身心致力于教育和教学研究,工作缺乏动力与激情,在职称评定上亦不太占优势。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使心理教师感到难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他们的专业价值无法体现,长期下来他们对自身的专业认同逐渐弱化,导致职业成就感低,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大大削弱。

(三)专业胜任力不够,科研能力整体偏弱

在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技能胜任水平上,78.57%认为自己不太能胜任,只有14.29%认为能胜任,7.14%不太确定自己是否能够胜任。78.57%的教师从未发表过心理相关论文,57.14%的教师从未参加课题研究,整体科研能力偏弱。心理学科入门门槛较高,心理健康教师至少应该具备包括基本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研教研能力、与学生沟通的能力、从事心理咨询和辅导的能力以及危机干预能力。特别是危机干预能力,当紧急的突发状况发生时,心理健康教师要能够以最快最优的策略应对。因为当危机出现时,如果是由不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来做,他们可能会误判学生的心理问题,耽误处理问题的黄金时间,从而影响问题解决。

三、双因素理论视角下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建议思考

双因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也叫“激励-保健因素理论”。根据理论内容,使员工感到满意的激励因素有:成就感、工作内容、认同感等;相反,使员工不满意的保健因素有:人际沟通、公司文化和管理政策等。保健因素得不到满足会使员工感到不满意,但改善保健因素也很难使员工感到非常满意,而激励因素则可以使人们满意。因此在激励员工时,首先要满足员工对外界因素的要求,提高由外而内的满足感,最终增强员工积极性。[]

依据对本地区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状况,结合双因素理论内容,从社会支持系统、行政支持系统、学校支持系统等方面建立了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激励理论模型(表1)。理论模型建构的基础一是满足心理健康教师的保健因素,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二是逐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致力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

 

 

 

 

 

(一)社会支持系统营造良好氛围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复杂,不只是学业压力和人际交往,家庭方面也会给他们带来的心理上的困扰。太多家长对孩子教育带有功利化目的,只关注孩子成绩,不关照孩子的心理状态。一个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在学校无法正常完成学业,在家庭无法与父母友好相处,进入社会后更无法生存。好的心理状态是学生里养成良好品德、树立良好品性的前提。社会方面,需要强化人文关怀,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教师属于知识型员工,他们非常注重在工作环中的归属感以及被学校、被家长和被社会认可。媒体应对心理健康教育作正确的宣传价值导向,让更多人理解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众对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度、重视度。社会公益组织也应多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二)行政支持系统强化顶层设计和管理监督

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智力教育和心理教育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不应站在“唯政绩论”的角度考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而应高度关注并在资金、人才和制度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要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金纳入财政资金预算,列支专项经费并专款专用。从专业人才引进,专业技能培训,专业考核评估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和监督。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老师专业背景复杂,包括了心理学、教育学、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医学等,那么地区在专业人才引进上应坚持一定的专业标准,明确心理教师能力标准和专业资质标准。把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纳入国培计划、市区级培训和专项培训项目来规划,对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全面、专业、系统、长期的专业技能培训。探索建立一套符合本地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督导制度机制和评价标准体系。完善心理健康教师评价与聘任制度,避免学校优秀心理人才流失。

(三)学校支持系统完善工作机制

学校不能奉行“唯分数论”,只盯着学生的成绩,也要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被打入“冷宫”。目前,许多心理健康老师兼任学校其他职务,工作职责混乱,他们在大量的非本职工作中耗费掉工作热情,长期下来极易产生职业倦怠。

要增强心理教师的专业认同,提高职业满意度和成就感。第一,要明确心理健康教师工作岗位职责,开齐开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减少他们非本职的工作量,让他们能全身心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第二,学校领导和同事应消除对心理健康教育像“空气”一般存在的刻板印象,多认可、多鼓励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 第三,完善学校职称管理机制,在评职晋升渠道上心理健康教师要有“一席之地”。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属于“边缘学科”,在硬性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心理健康教师由于受学科工作量、学科竞赛等限制,即便是非常优秀的心理健康教师也不一定获得同等条件下“重点学科”教师的评职待遇,要让心理健康教师享有相对平等的评职晋升机会。第四,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多提供培训机会。第五,建立公平的薪酬体系,绩效工资属于激励性工资,也体现着职工的价值,应当考虑心理教师绩效工资在系数上相对平等,缩小心理教师和主科教师薪酬的差异。

(四)教师创设良好个人内心状态

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教师专业化成长同样离不开其个人努力,当外部环境成熟时,心理健康教师更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上投入精力。

心理健康教师必须首先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能做到正确看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其次要拥有正确的情感态度观念,专业能力决定了教师能不能、会不会,但情感态度却决定了教师愿不愿意。只有心理健康教师秉持正确的、向上的心理教育观,积极关照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产生动力源泉。最后是提升自己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理论是灰色的,但生命之树常青。”心理健康教师们需要运用所学理论方法,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开发学生潜能,保护学生不受到心理问题困扰,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学校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必然选择和应有之义。一支高度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是在中小学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然而实现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非一日之功,它需要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还需要教师在漫漫教育之路上去持续探索、潜心发掘和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 许秀芬.西南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及思考:以贵州省为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16):21-22.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OL](2010-07-29)[2020-02-12].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authkey=gwbux.pdf.

[] 姜立军.以爱育爱,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北京市劲松六中“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建设与学校品质提升示范项目”纪实[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46.

[] 郭家兴.基于工作分析的岗位职责分析与专业认同研究——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例[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13(5):13.

[] 何红利,李冰.双因素理论视角下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J].经管空间,2020(4):134.

[6] 王蕾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师资建设,2019(12):101-102.

[7] 陈庆华,黄孝玉.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的审视与重建[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1):169-170.

[8] 郭家兴.基于工作分析的岗位职责分析与专业认同研究——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例[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13(5):13.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