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团体情景中的人际交互,实现个体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发展出良好适应行为的过程,通常都会经历初始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三个阶段[1]。团体心理辅导因经济、有效,被广泛运用到教育领域;因活动式、体验式的形式被学生广为接纳,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心理健康课[2]、德育课[3]、思想道德修养[4]、班会课[5]、生命教育[6]等课程教学。因此,要充分发挥团体心理辅导的教育功能,不仅需要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相关理论与技术,也需要调用相关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策略。
尽管有研究者探讨了社会学习理论[1]、行动学习理论[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8]、人本主义学习理论[9]等与团体心理辅导的关系,但团体心理辅导研究与实践主要强调咨询理论与技术,而团体心理辅导式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则多强调活动形式和活动阶段,少有研究讨论如何将学习理论及相应的教学策略与咨询理论及技术融入到一起,共同指导团体活动的选择和实施,以更好的促进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或者团体心理辅导式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文章将从凯勒的ARCS动机设计模型学习理论及其教学策略[10,11]的视角出发,根据团体发展的三个阶段,结合团体咨询的理论与技术探讨如何有效提升团体活动的辅导效果,亦可对团体辅导式教学提供指导。
一、凯勒的ARCS动机设计模型
1. ARCS动机设计模型的内容
ARCS动机设计模型综合了各种学习动机理论,开发和检验了一个整合模型以理解动机并系统地将动机的因素融入教学,从更全面的视角对学习环境和教学全过程做出规划和设计,可更好的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凯勒指出,要激发学习者动机就必须要满足动机的四个条件,ARCS是这四个条件英文字母的首字母缩略词。首先,要引起并维持学习者的注意(Attention,A);其次,要让学习者相信教学与其个人目标相关而且会满足其具体需要(Relevance,R);接着,要树立学习者学习的信心(Confidence,C);最后,要让学习者看到学习的回报,获得满足感(Satisfaction,S)。凯勒就这四个条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A条件可以运用新奇的、意想不到的、有趣的教学方法,用可唤起神秘感的问题来激发持久的好奇心,变换教学呈现等。R条件可以通过阐明或让学生意识到教学如何与个人目标相关以提高对有用性的知觉,通过在成员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增加学生的熟悉感、用合作的场合来提供将学习者的动机等。C条件可以通过阐明教学目标创设积极的成功期待、给予成员成功完成挑战性目标的机会和允许成员设置自己的目标等。S条件可以通过给成员运用新学技能的机会以获得满足、通过运用积极后果策略,比如口头表扬、真实的或符号性的奖励等。
2.使用ARCS动机设计模型的理由
采用凯勒的ARCS动机设计模型及相应教学策略提升团体心理辅导效果,是基于此学习理论及教学策略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团体心理辅导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三个问题。其一,团体辅导活动选择不当的问题。部分教师选择的活动缺乏针对性,被学生视作幼稚的、无聊的,团体活动的吸引力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亦可能选择难度太大的活动,使学生缺少成功的体验,以致无法将团体中的经验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或者迁移的动力不足。其二,团体辅导目标意识缺乏的问题。部分教师将团体辅导片面的理解为 “团体游戏”,辅导过程缺乏目标意识,以致在辅导过程中学生无法意识到团体与自己的相关性,出现无所谓或游离状态,注意力不集中,辅导效果差强人意。其三,团体成员动机激发不足的问题。团体过程可能遭遇非志愿参与者甚至整个团体都是由非志愿成员构成,增强非志愿成员参与团体的意愿是此类团体的重要目标[12],而部分教师无法有效的激发这部分成员的动机。总之,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态度、适应性行为的习得,都要基于成员对教师辅导与教学的内容感兴趣,能通过辅导内容满足其需要,有信心去完成活动内容以及运用团体活动带给自己的经验,这都涉及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的问题。
凯勒的ARCS动机设计模型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以上三个问题的解决,且这一模型与团体心理辅导的某些目标、团体的某些疗效因子存在一致性,进一步为其的使用提供了支持。A条件至少与暖身活动的目标“使团体成员放松心态,以放下内心的防御机制,集中注意力,使其更好参与后续活动”部分一致;也与团体凝聚力的参与度维度密切相关[13],而团体凝聚力被视作团体能发生作用的核心疗效因素,其重要性堪比个体咨询过程中的咨访关系[14]。R条件至少与初始阶段“澄清成员期待与团体导向”的活动设计要点是一致的,C条件至少与团体 “希望重塑”的有效性因子[15]以及温暖、共情、倾听、鼓励等多个团体辅导策略的目标相一致,S条件至少与团体的有效性因子“利他主义”[16]、“情绪宣泄”、“获益与回馈”[17]等相一致。
因此,尽管ARCS动机设计模型是从学习理论的角度强调学习动机激发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但将其用于指导团体活动的选择与实施,对团体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均有指导意义,并最终促进团体活动的辅导或教育教学效果。
二、凯勒的ARCS动机设计模型在团体初始阶段的运用
1.团体初始阶段的特征与要求
团体的初始阶段,团体成员的心态多元化,可能出现焦虑、担心、观望、防卫、拘束、好奇、犹豫、害怕被拒绝、缺乏安全感、懊恼等[18]。作为领导者,可充分运用温暖、真诚、尊重、共情、积极关注等理念性技术,倾听、澄清、反映等反应的技术[19],消除团体成员各自不同程度的恐惧感、焦虑感,逐渐形成团体合作、互助、信任的氛围。在活动的选择和实施上,需充分考虑活动如何激发成员的注意并使其相信投入这些活动对自己是有帮助的,可使用ARCS动机设计模型的A和R条件策略,其中R条件策略的运用将在下一个部分联合其他策略进行陈述。
2.ARCS动机设计模型的A条件策略运用
以 “青蛙跳水”这个由儿歌改编过来的暖身活动来阐明如何激发成员的注意力。活动的内容是,“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依次往后说”。活动的规则是,“每人说一句话,相互不能提醒;说错以后又重新从一只青蛙开始”。并适时补充一句,“我们看看大家能让几只青蛙活下来,以前我做这个活动的时候,有的小组最多可以让7只青蛙活下来”,以激发成员参与挑战的热情。在活动过程中,由于有的成员没有认真听规则而导致任务失败,不仅让好不容易已经“活下来的青蛙”夭折,成员会觉得很遗憾;同时也会因为犯错而尴尬,这可能使成员们快速集中注意力。以认知能力训练团体stroop效应[20]活动来阐明如何激发好奇心。以“读字义快还是读字色快”这一问题开始一个认知能力训练团体,成员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发现了当字义和字色不一致时,读字义会快于读字色,从而对团体活动充满好奇心而增加团体的投入度。
三、凯勒的ARCS动机设计模型在团体工作阶段的运用
1.团体工作阶段的特征与要求
团体的工作阶段是团体辅导最重要的时期,大多数成员表现出接受、互助、感动、平静、喜悦、顿悟、积极、开心、热诚、专注等正向心理与行为,成员在此阶段变得更乐观、勇敢、开放。作为领导者,可通过鼓励、示范、面质、解释等技巧[19]协助成员检视自我的困扰、焦虑,觉察有效的社会行为,学习问题解决,激发自我的成长动力。在活动的选择和实施上,需充分考虑活动如何维持成员的注意、促进活动与成员的相关性、产生满足感、树立信心,可综合使用ARCS动机设计模型的四个条件及相应的教学策略。
2. ARCS动机设计模型的A条件策略运用
以自我探索团体活动来说明如何维持注意力。一方面,为了维持成员在整个过程中的注意力,活动的选择宜在形式上多元化,这也与处理非志愿成员的其中一种策略相一致[12]。比如在自我探索团体中,领导者可以通过“消失的自我”[21]故事分享让成员领悟到自我的重要性,接着选用“20个自我”[22]的书写练习进行自我探索。另一个方面,在活动实施过程中,要避免干扰成员注意力的事件或行为发生。比如,助手在“消失的自我”故事分享即将结束时发放“20个自我”练习纸时,需要将练习纸背面朝上,并提醒成员先不要翻看,以维持成员将注意力专注于当前任务。
3. ARCS动机设计模型的R条件策略运用
以亲子沟通团体活动为例来说明如何通过活动促进相关性以提升活动辅导效果。团体暖身结束后以活动——“我和父母之间的冲突小故事分享”引发成员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存在分歧的话题,在团体开始澄清团体目标后,进一步通过此分享澄清团体目标,使成员意识到此话题与自己密切相关。接着完成一个小活动 ——“海豚与人”、“鸭头与兔头”[23]的双关图形识别,让成员意识到孩子与父母之间存在分歧是正常的、客观的,为成员参与后续的沟通练习打下基础。最后完成活动——“爱要怎么说出口”,针对冲突故事分享中成员与父母之间的典型沟通对话进行一一分析,找出其中的分歧所在,寻找积极的沟通姿态与表达句型,为亲密的亲子关系构建提供改善的办法。因为活动的安排从成员的亲身经历出发,最后又回到自己的问题去寻求解决方法,这些活动与成员自身密切相关,这对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学会处理亲子冲突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4.ARCS动机设计模型的C条件和S条件策略运用
以幸福感提升团体的活动来阐明如何应用ARCS动机设计模型的C条件和S条件策略提升团体活动辅导效果。团体初始阶段在暖身活动后安排一个“我们在一起”小活动,具体做法是成员手拉手,温暖而又真诚的看着小组成员,在团体带领者的引导下,共同说,“我们是一个互助团体,在这个团体中,无论我们多富有,也富有不到不需要帮助;无论我们多匮乏,也匮乏不到给不出来”。这一活动为那些自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或者有较多消极自我概念的成员为小组完成任务做出自己的贡献、增强自信做了铺垫。在接下来的工作阶段,采用幸福练习“创意利他主义”[24]以证明为人友善慷慨是幸福的可靠源泉。按照要求,小组成员要通过共同完成创意作品后,并赠送给在辅导室周围遇到的任何陌生人,记录陌生人接收到小组创意作品的反应。当观察到陌生人接收到小组创意利他主义作品时的惊喜和快乐,会让成员感受到,原来让别人快乐不是很难的事情,不一定非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友好助人在使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快乐,增强了提升个体幸福感的自信心,也通过活动满足了自己助人和助己的需要,这也是与团体心理辅导中“利他主义”疗效因子相一致的。
四、凯勒的ARCS动机设计模型在团体结束阶段的运用
1.团体结束阶段的特征与要求
团体结束阶段是整合团体成员在团体内取得的经验,促进其将这些经验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达到真正成长的重要阶段。此阶段大多数成员会有喜悦、自信、满足、依依不舍、承诺、高兴等正向反应,领导者可协助成员制定成才计划,实践行动,激励成员。在活动的选择和实施上,可考虑运用ARCS动机设计模型的C条件和S条件的相应策略去激发成员在未来生活中运用在团体中获得的经验的动力和自信心。
2.ARCS动机设计模型的C条件和S条件策略运用
以人际交往团体活动“人际大富翁”[25]为例来说明如何使成员产生满足感,树立信心去运用在团体中获得的经验以提升活动效果。将训练的沟通技能逐一以完成任务的方式写在卡片上,比如通过“请和团体中的10位成员逐一握手”这一任务促进成员去运用在团体中学到的“真诚微笑”、“积极主动的人际交往态度”的沟通技巧,这使那些内向的成员在游戏式的活动中完成了以前很少表现的行为,从而产生满足感,也为他们能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些技巧去改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因为这些尝试让成员意识到与人交往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难。部分成员的成功表现也会对其他成员起到示范作用,为他们的经验迁移与运用灌注希望。
五、结语
文章将凯勒的ARCS动机设计模型这一学习理论及相关教学策略引入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选择与活动实施中,以使使用这一辅导形式开展工作的教师能更好的提升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不仅如此,文章对使用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开展心理健康课、德育课或其他课程教学同样具有启发意义。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专业的辅导形式,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必须要在专业的咨询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因此,任何使用此形式助人或者开展教学的教师至少要具备基本的心理咨询技巧方能发挥此辅导的最佳效果,对激发学习的四个条件也需要在团体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结合使用。
致谢:感谢樊富珉教授、张澜教授和彭建国副教授的授课给本文作者带来的启发,感谢所有给本文提供了素材的作者们!
参考文献:
[1] [17][19]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140-141,87-88, 162,174-175.
[2]甘贞洁,李红云,陈汉红.高校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论坛, 2009 (9): 27-29.
[3]李秀, 桑青松.团体心理疏导德育模式的逻辑理据与实践遵循 [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5), 779-784.
[4]袁建勤,郭莉萍.“团体心理辅导”在“思想道德修养”实践课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 (7):123-124.
[5]伍思翰, 李翔, 郭成,刘衍玲.团辅班会课在中小学的应用探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 (23):17-19.
[6]徐园媛.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9):160-162.
[7]单连良.基于行动学习法的团体辅导方式改进策略[J].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 (10):199-200.
[8]许倩. 建构主义视角下高校心理团体辅导的实效性[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5): 165-166.
[9]孙利红, 刘立英,彭颖. 团体心理辅导与拓展训练及其相关理论[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7): 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