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每个人生命发展中都绕不开的主题,是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的目标,而时间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的重要因素。黄希庭等人对重庆和成都两地三组1387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时间管理的好坏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且时间管理倾向高分者不但能够在学校中具有较高的学业成绩,而且具有较高的自我价值感和主观幸福感。[1]然而,在当前社会生活中,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在争夺时间、为青少年的成长施压,如何帮助青少年摆脱当下时间的困境、走向通往幸福的道路,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逃避的问题。
一、青少年幸福成长中存在的时间问题
时间是影响青少年获致幸福重要因素之一,当前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存在着时间观念不连续、时间分配不合理、时间支配不自由等多种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会影响青少年的生活品质、身心健康、自主性和主体意识发展,阻碍主观幸福感的获得。
(一)时间观念不连续影响青少年当下生活的品质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耳熟能详的俗语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人,它暗示我们:眼前的苦难是将来幸福人生的铺垫,只有经历困难、克服困难才能得到想要的幸福生活。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长期受到这种生活观念的影响会造成其时间观念的不连续,即不是将时间看作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而是在脑海中将时间划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并将全部希望寄托在未来,梦想忍受眼前的苦就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得到幸福。这种不恰当的时间观念必然会影响青少年当下生活的品质,一方面,在学习上,把汲取知识看作是忍受痛苦以实现未来幸福的手段,这种功利主义的思想漠视了知识对于全人发展的作用,忽略了学习是使人知礼明义、聪慧通达的过程;另一方面,青少年也无法做到立足当下珍惜眼前,一味着眼于未来便体会不到眼下生活中的美好,却不知只有过好人生的每一个当下,才能获得一生的幸福。
在这种断裂的时间观念支配下,青少年很难全身心投入到当下的生活中,纵使现在的牺牲能够换得荣誉与金钱的补偿,却也无法弥补失去的纯真与幸福。幼年的经历早已成为人生不可变更的一部分而融进生命的血液中,对青少年一生的幸福都会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我们希冀以眼前的苦痛换取未来的幸福,但殊不知当下的苦早已沉淀为生命的底色,失去了当下的幸福根基,未来的幸福也只是一座摇摇欲坠的空中楼阁。[2]
(二)时间分配不合理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是青少年幸福成长的基础,时间的分配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在学校里,迫于考试、升学的压力,青少年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文化知识学习上面,体育、音乐等科目的时间则被大大挤压,尤其到了期末考试以及临近升学期间,其他科目更是名存实亡。这种将大量甚至全部时间花费在学科知识上的做法使得学生时间分配不合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在本该用来休息、调整自己学习状态的周末或寒暑假时间,学生还要将大部分时间用在各科作业、辅导班、特长班上面。从整体上看,青少年的时间大部分花在了学习上面而鲜少有属于自己的休闲、放松、反思的时间,这种不合理的时间分配方式一定程度上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危害。
时间分配不合理使得青少年长期被学习和作业缠身,沉重的学业压力使得青少年睡眠时间大大减少,随之诱发肥胖、超重等身体疾病以及社会适应不良、神经紧张等心理疾病。在对云南省昆明市、大理州、红河州7~18岁的7200名汉族学生关于青少年睡眠时间和超重肥胖的关系的调查表明,睡眠不足是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3]可见,时间分配的失衡会使得原本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时间转化为一种有害的时间,继而威胁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没有健康的身心作为保障,个体也难以实现人生的幸福。
(三)时间支配不自由影响青少年的自主性和主体意识
人生的幸福是以自由为前提的,时间的自由为青少年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在这种自由的时间里,青少年可以不受约束地探索、学习,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却面临着时间支配权丧失的情况。一方面,在学校里,学生要日复一日地按照学校的课程规划度过自己的大部分时间,在这种没有任何弹性的学校生活中,学生必须放弃当下的兴趣,被迫接受学校整齐划一的培养方式,对学校各项安排和规章制度的屈从破坏了学生的主体性,忽略了学生的内在感受;另一方面,由于父母的权威和社会中弥漫的教育恐慌氛围,许多家长出于长远考虑,以一种不容辩驳的态度剥夺了学生的时间支配权,违背学生的真实意愿私自报名各种类型的辅导班以提高孩子的成绩,这种没有得到学生内在认同的决定,只是父母为了发泄自己害怕子女在社会竞争中落后的焦虑心态的现实反映,这种做法不仅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伤害学生的主体意识。
青少年失去了时间支配的权利,必须按照成人的规划过一种按部就班的生活,这大大损害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意识,丧失了经历另一种“可能生活”的可能性。青少年在这样一种失去自由的生活中龃龉前行,没有选择的机会,失去自由的时间,最终渴望的幸福只会成为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
二、青少年幸福的时间问题成因分析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深陷时间困境之中,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传统文化观念中对努力和闲暇理解的歧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以及辅导机构无底线、无道德地对利益的追求,这些因素的存在为青少年获致幸福建起了深深的鸿沟。
(一)文化观念的制约
一直以来,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我们都是被训练着去奋斗而不是去享受。”[4]人们认为成长必然是一个涅槃重生的痛苦的过程,只有经受磨炼、不懈努力才能取得成功,一代又一代的父母接受了这种观念并且把它强加到学生身上。许多父母认为想要取得成就就必须努力奋斗,休闲只会使青少年沉迷于感官的享受而堕落,忙于一些无关紧要、对未来发展没有任何助益的事情。并且在父母的观念中他们会认为一时的闲暇与一生的荣耀相比,实在微不足道,所以会不断挤压学生的休闲时间转而投入到学习上面。青少年过早地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在父母的引导下注重外在、长远的利益,却忘记了如何与自己相处。内在的安宁与和谐被外在的竞争和努力所掩盖,每个人都好像患上了“努力焦虑症”,时间就是一根“紧绷的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但是一个不懂得如何利用闲暇、与自己相处的人,即使以后拥有万贯家财,却失去了最宝贵的反思、成长的闲暇时光,幸福也无处寻觅。
(二)社会竞争的影响
在当前社会的大环境下,工厂通过加班加点等各种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以面对同行业的竞争,许多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往往几百个人竞争同一个工作岗位,这种激烈的竞争氛围也会扩散到教育领域。学生之间的竞争体现在“成绩”上面,面对一个招生名额,往往一分之差可以甩掉千人,也可以与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为了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优势,青少年无法摆脱竞争的存在而成为时间的奴仆。家长们经历过社会的残酷并体会到知识、文凭在竞争中占据的优势,于是期望通过学校、学习来提高孩子的竞争力,为以后的生活做好准备。因此,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不断压榨孩子的时间,占用本该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学习,似乎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优势。但其实,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方式只是父母面对竞争自乱阵脚的心理安慰方式,不仅没有关注孩子的内在需求和兴趣,而且把恐慌的氛围提早传递给了孩子。青少年只能在这场竞争中服从学校、家长的安排,失去了童年的美好和快乐,又何来幸福可言?
(三)潜在利益的追求
青少年幸福感的低落也离不开社会中各方潜在利益的竞逐。一方面,学校为了取得良好的声誉和名望、在招生过程中吸引优质生源,把学校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弱化为简单的智育,将教学的目标设定为提高分数、增加名校录取人数,在这一目标指引下,学生的在校时间都集中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缺少课外活动和兴趣的发展,变得压抑、无趣;另一方面,市面上许多辅导班、教辅机构等看到教育中的商机也应声而起,甚至聘请各种没有教学资格、缺乏专业知识的教师,家长和学生便成为他们口中的“目标客户”。为了取得高额的利润打出各种花哨、夺人眼球的广告,例如,“三天提高五十分”、“五天搞定三千七百个单词”、“成绩不提高全额退款”,这些极具吸引力的口号抓住了家长们的心,使得许多家长即使家庭贫困也会选择为了提高孩子成绩而省吃俭用。但事实是,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妄想仅靠数天就能大幅度提高成绩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妨碍大批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把钱投入到辅导机构,学生的休闲时间被剥夺,成为各方利益的囊中之物,资本追逐的结果是不仅损害了教育事业的纯洁性,也让学生与幸福的生活失之交臂。
三、从时间出发,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提升策略
解决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时间困境,仅仅减轻作业负担还不够,还要从时间出发,把时间还给孩子,让他们自由支配时间、快乐成长;意识到时间的连续性,使个体生命与当下生活产生共鸣;学会利用闲暇时间,寻求内心的安宁和满足;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青少年提高自己的主观幸福感。
(一)归还时间,自由成长
青少年的幸福成长需要成人把夺走的时间连同时间支配的权利全部还给他们,让他们不受过多约束、自由地安排分配自己的时间。充足的时间和自由的空间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保证,教育者和家长要意识到青少年是具有自主性的生命个体,施行的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轻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忽略学生内在的生命时间,“万物皆有时”,教育也应该遵循一定的时序,不提前将未来要学的知识挪到现在,不超过学生的承受能力过度施教,给学生提供一种宽松的学习空间、活动空间,给予他们适当的自由,让青少年在自由探索中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形成运用自由的能力,从而为幸福的获致创造必要的条件”。[5]
(二)立足当下,品味生活
青少年要意识到生命时间的整体性,形成连续的时间观念,不再执念于过去,也不幻想未来,而要立足眼下,珍惜当前的美好,品味生活,才能幸福成长。当前沉重的学习压力会造成青少年时间的异化,变成各方争夺的对象而主导青少年的生活进程。时间的异化使得青少年无法投入到眼下的生活中,并与之产生内在的共鸣。这种共鸣的缺失会影响青少年感受世界、走向幸福。青少年在共鸣的过程中,会建立起一种时间观念:专注于当下的时间、当下的生活,不再固执地将时间拆分成过去和未来。青少年获得这样的时间观念,“不再以起点和终点、未来和过去这样的两极去思考、去行动······而是将事物发展的过程看作在进行中的事物的开展、更新、变通、流通的连续体。”[6]在这样连续的时间观念影响下,青少年能够更好地融入当下生活中,从而提高自身的主观幸福感。
(三)利用闲暇,体验幸福
青少年的生活被沉重的学业所占据,必须承受不断增加的学习压力,这使得他们忙于每日的琐事而无暇顾及自己的内心世界,失去了在闲暇中与自己独处,涵养灵魂、体验幸福的机会。所以,让青少年摆脱时间的困扰,就要引导青少年学会利用闲暇。有效的利用闲暇能够让我们在为学业而焦头烂额之时体会到生命的惬意与安逸,从而调整自己的状态,成为更好的自己。闲暇要求我们以一种“不工作”的观物姿态来审视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它强调一种儿童“内在的无忧无虑,一种平静,一种沉默,一种顺其自然的无为状态”。[7]所以,我们要将青少年从成人设定的时间枷锁中解救出来,让他们自由支配自己的闲暇时间,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寻得内心世界的一份宁静与安然。另外,闲暇不是对个体全部时间的挤占和掠夺,而是“自我开放,把自己释放出去,达到忘情的地步。”[8]它要求青少年能够珍惜当下的生活,用心体会整个实体世界的生活,将灵魂融入到生活之中,才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美好与静谧,在这种最舒适的状态下才会形成自己的思想与见识,从而走向通往幸福的道路。所以,青少年应学会利用闲暇,闲暇是他们未来获得幸福的重要途径。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而时间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时间不是一堵密不透风的墙,而是一张鱼网。在这张网中,学生要抓紧时间努力进取完成学业,但是努力过后也需要利用空闲的时间进行适当的休息和反思。只有对时间的把握做到张弛有度,才能使青少年获致幸福。
参考文献:
[1]张志杰,黄希庭,凤四海,邓麟.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相关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1(06):649-653+764.
[2][5]魏超.儿童幸福的时间困境及其重构[J].当代教育科学,2020(02):8-11.
[3]刘宏,常利涛,吕慧,黄达峰,陈露,杨云娟,代丽梅.云南儿童青少年睡眠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0):1534-1536+1539.
[4]马克·泰勒.为什么速度越快时间越少[M].文晗,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8:312.
[6]谭维智.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时间逻辑[J].教育研究,2017,38(08):12-24.
[7][8]约瑟夫·皮珀.闲暇:文化的基础[M].刘森尧,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