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疫情之下的角色反思:从实务难题,到伦理意识
疫情持续、居家线上学习期间,不少中小学心理教师(以下简称“心理教师)都因为自己的职业角色而感受着特别的困惑:
“学校领导要我们在疫情期间发挥专业优势,给学生们做心理辅导,可是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看到有机构/平台在招募心理援助志愿者,我刚好也有咨询师证书,是不是可以去报名,尽一份力也增加一些咨询经验?”
“疫情居家线上学习期间给学生的心理网课,能够上什么内容?除了PTSD,真想不到其他的了。”
“感觉疫情发生之后,帮助同学们调节情绪很有必要,但现在疫情已经持续这么多天了,还和学生讲这个主题,有必要吗?”
……
这些困惑的表述各不相同,但总结起来都是:想要做一些什么,但是又不知道该做一些什么。
之所以会有这种“想要做一些什么”的需求,一部分是全民抗“疫”的社会责任感使然;一部分也与心理教师所处的社群氛围有关。不管是线下交流,还是线上群组,只要与心理专业相关,行业亚文化都会促成个体的选择性知觉(selective perception):对疫情中人们的情绪感受与心理需求更敏感、更关注。
在希望专业理论与技术,化身为战“疫”武器的同时,心理教师也需要一个恰当的行动着力点:知道什么可以做,也知道什么不可以做。而在“to do ”和“not to do”之间的那条行动边界线,就是“专业伦理”。只要存在人际互动,就要思考言行边界,就存在伦理议题。而学校心理辅导专业伦理,指的就是中小学心理教师在心理服务中与学生、家长、班主任、科任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及社会大众之间互动的行为规范。
事实上,专业伦理与与辅导技能同等重要。在此次疫情爆发后,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很快以“心理援助势在必行”的姿态勇敢担当,并在行业行动倡议书中,重点强调“善行、责任、公正、尊重、诚信”的职业伦理;“倡议书”发布后第3天又专门行文强调了“紧急心理援助中需要注意的伦理问题”;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颁布的《抗击疫情心理支持工作指南》,亦特辟章节强调“疫情背景下心理援助的伦理”。伦理规范和辅导技巧是心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两翼,在本次疫情心理救援中成为了行业共识。
疫情之下的角色反思让心理教师知道,“想要做一些什么”是有价值的,但“该做一些什么”的行动则应该被审慎思考。
表1 紧急心理援助中需要注意的伦理问题(安芹,2020)
紧急心理援助中需要注意的伦理问题 |
伦理议题 |
内容摘要 |
1、不做超出个人专业胜任力的工作 |
具备适当的资格能力 |
|
2、不强加个人和社会的价值观 |
尊重当事人的尊严、价值、价值观,以平等、真诚、关怀、负责任的态度来提供心理帮助,不评判、不指责 |
|
3、兼顾个人和公众的利益 |
在保障当事人最大福祉的同时兼顾他人与社会大众的权益,并考虑相关法律的规定 |
|
4、不以转化为长期咨询为目的 |
不过度催化,不贴问题标签,不强化疾病观念,在当事人确有需求时提供转介专业资源,尊重当事人的自主决定。 |
|
5、力所能及提供基本心理支持 |
在擅长领域之外提供紧急服务时,尽可能谨慎保守 |
|
6、自我观照是基础前提 |
要自我情绪调整,维持敏感的自我觉察,避免反向移情;要注意劳逸结合,维持良好的身心状态,避免职业倦怠 |
二、伦理议题的决策流程:从一般情况,到具体情境
如果说“该做一些什么”是一个专业伦理议题,那心理教师首先要对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和伦理议题决策的一般流程有所认知。
对角色定位的认知,不仅仅关乎个体的的行动方向,也关乎行业的公众形象与社会信誉。在分工高度精细化的现代社会,立足本职、各司其职、有所为有所不为,是角色定位的社会学意义。尽管对于“心理教师”岗位的角色定位还在探讨中,但一般认为“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心理辅导”(吴增强,2012)是心理教师的主要职责。
表2 Kitchener伦理决策模型(1984,2000)
步骤一 |
发展伦理敏感性 |
步骤二 |
澄清事实及案例的社会文化背景 |
步骤三 |
明确核心问题和可能的选择 |
步骤四 |
参考专业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 |
步骤五 |
查阅伦理文献 |
步骤六 |
根据情况应用伦理原则 |
步骤七 |
向督导或有经验的同事请教 |
步骤八 |
深思熟虑并作出决定 |
步骤九 |
告知督导、执行方案、记录方案 |
步骤十 |
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 |
根据Kitchener的研究,完整的伦理决策应包括十个步骤。而在真实的伦理决策中,不是每一次决策都要实施所有步骤,但是知悉流程的全部步骤仍然有至少两重意义。第一重意义,是促发心理教师专业伦理敏感意识的形成;第二重意义,则是让大脑的思考尽可能流程化、自动化,避免在需要快速做出独立决策时,遗漏信息而无法做出专业判断。
但回到“身为中小学心理教师,在心理抗‘疫’中该做一些什么”这个真实议题,心理教师会发现上述认知框架不足帮助做出具体的决策,因为“一事一议”(It depends)、动态变化、情境敏感是伦理问题的最重要特性。具体而言,心理教师既要考虑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相关因素(年龄大小、心理特点、精神状态、实际需求、所处环境、社会支持等),也要考虑自身相关因素(胜任能力、价值取向、精神状态等),以及任务、疫情进程、潜在风险、咨访关系等中间因素。这些复杂因素的交错,使得每一位心理教师在“该做些一些什么”一题上的解答都有所相同,也应该各不相同。
三、具体情境的分类解析:从单维思考,到立体认知
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因素、自身状况因素和中间因素,是心理教师思考“该做些一些什么”一议题的三个维度,但真实的思考并不是单维推进,而需要心理教师具备立体认知的能力。以下就以三个维度为主,立体解析情境、探讨“该做一些什么”的可能答案(中间因素仅以“专业任务”为例)。
(一)确认心育对象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个波及面广、破坏力强的公共危机事件。公共危机事件有如风暴,所有受影响的人群都应当得到相应的安抚,但需要清晰地对援助的对象人群施行分级、分类对待,对所面临的工作情景做好分阶段的处理,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各种技术援助才能达到事半功倍效果,避免低效率或者不恰当的处置。(张天布、贾晓明,2020年)。
图1 抗疫心理援助的人群分级示意图(张天布、贾晓明,2020年)
张天布和贾晓明老师按照疫情所处的感染风险和可能承受的心理应激强度把需要得到援助的人群分为四级(图1)。概括的讲,尽管心理教师都是服务于“全体学生”,即“四级人群”为主的人群,但是因为服务学校所在地区、疫情状况等情况的不同,可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会有所不同。以三位不同区域、不同学段的心理教师为例,说明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与心理辅导主题的差别(表3):
表3 三位心理教师供职学校、可能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与建议辅导主题的对照表
心理教师 |
A老师 |
B老师 |
C老师 |
供职学校 |
湖北某地初中
|
上海某艺术特色高中, 该校每年毕业生以春考和艺考为主要升学渠道 |
广东某外来务工子女小学 |
可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象
|
二级人群:居家隔离的感染学生,疑似/密切接触学生,就诊的发热者,等 三级人群:感染者子女,医护/救护/疾控人员子女,居家医学隔离观察学生,等 |
四级人群:易感学生,因疫情而可能影响升学的毕业班学生,普通学生 |
二级人群:疑似/密切接触学生,等 三级人群:亲友在疫区的学生,居家医学隔离观察学生,等 四级人群:易感学生,普通学生及其家长 |
建议的心理辅导形式与主题 |
形式:电话/在线个别心理援助,在线支持性小团体辅导 主题:情绪的认识和觉察,情绪的认知调整,身心放松法(如,深呼吸),自我安抚法(如,EMDR蝴蝶拍),哀伤与道别,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