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学术空间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中学生面临的自我矛盾及应对策略

 一、 引言

自我意识是对自我及其与周围关系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部分(房洁,2014)。自我矛盾是指不同方面自我以及自我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矛盾和冲突。中学生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处于迅速发展而又尚未定型的时期,存在许多矛盾,中学生面临的自我矛盾包括:生理我、心理我社会我的矛盾,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矛盾,过去我与现在我的矛盾,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这些矛盾会导致中学生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厌学、考试焦虑、说谎、斗殴、人际冲突、人际冷漠、固执、独断等,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网络成瘾等。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目前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法律和文件,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也纷纷颁布心理健康教育文件或制订相应方案,努力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另外,也有许多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一线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在积极地研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包括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进行调查,对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等等。关于中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矛盾的研究也是如此,贾晓波(2007)指出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总体特点是:(1)自我评价的全面性和深刻性提高,但精确性不高;(2)自我设计的自觉性与合理性有所提高,但同时仍有局限;(3)自信心水平普遍较高,但也还有一些人自信不足;(4)有自我控制的愿望,但自制力水平不是很高;(5)自我监控意识有所增强,但是监控效果不很理想。这些特点其实也指出了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存在的矛盾。而路平(2011)则直接指出了中学生自我意识所存在的偏差,包括:(1)自我认识失实,可能导致中学生凡事以我为中心,对自己的不足视而不见;(2)自我体验失衡,中学生可能因自我评价过低而导致放弃努力,“破罐子破摔”;(3)自我调节失控,中学生可能因自制力欠缺而导致他们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另外,陈伟红(2006)的研究指出了农村中学生自我意识所存在的矛盾:(1自我认识中的自轻与自大的矛盾;(2)自我体验中的自卑与自尊的矛盾;(3)自我调控中的自强与自弃的矛盾。以上三者都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和矛盾,但是他们都仅仅是从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心理自我的角度去揭示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矛盾,没有能够从多角度揭示中学生自我矛盾。因此,有必要从多角度去探讨中学生自我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矛盾冲突。已有研究中,曹杏利和魏晓东等人从多角度探讨了大学生自我发展中所存在的矛盾与冲突,如曹杏利(2018)指出大学生自我发展中所存在的矛盾包括:(1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和冲突;(2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和冲突;(3个人期望的自我与他人期望的自我的矛盾和冲突;(4独立意识与依附心理的矛盾和冲突;(5渴望交往与自我封闭的矛盾冲突。而魏晓东(2016)认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有:(1“个体的我”和“社会的我”之间的矛盾;(2“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之间的矛盾;(3心理、生理成熟和滞后的自主性依附之间的矛盾。这两位研究者虽然都从多角度揭示自我矛盾,但是他们的研究对象是大学生。目前,从多角度去探索中学生自我发展的矛盾和冲突的研究还较少,因此,还有必要做进一步研究。本文将从生理我、心理我与社会我的矛盾,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矛盾,过去我与现在我的矛盾,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等方面,去探讨中学生所面临的矛盾和冲突,并探讨这些矛盾冲突会导致中学生出现什么样的心理问题,以及教育者该如何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

 

二、 中学生面临的自我矛盾及应对策略

1. 生理我、心理我社会我的矛盾及应对策略

“生理我”是指个体对自身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健康等的觉知;“心理我”指个体对自身的心理特征,如性格、气质、兴趣、爱好、需要、价值观的觉知;“社会我”指个体对自身的关系特征,如个体角色、责任、义务、权利、他人或社会对个体的期望,个体对他人或社会的期望等的觉知(马桂兰,2018)。中学生的生理我、心理我与社会我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生理我发展相对迅速,而心理我和社会我发展相对缓慢。这是因为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青少年的营养状况大幅度改善,导致中学生的青春发育期普遍提前大部分初一、初二学生都已经进入青春期,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急速变化,这也促使他们较早地认识到自身的生理发展特征及变化,同时目前中学普遍为中学生开设的青春期教育课程,也帮助他们全面和深入地认识生理的自我但是中学生心理我的发展相对滞后,中学生心理上仍然存在幼稚性,他们对自己的性格、爱好、价值观等还不够了解,有些中学生还存在自恋心理,认为自己是完美的,不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性格缺陷。他们的爱好大多也是盲目跟风,或者为了能和同学有共同话题而装作喜爱,并不是发自内心真正的爱好。中学生的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他们可能会因为想吸引别人的关注而做一些违背主流价值观的事情,如穿奇装异服、故意摆阔气等。中学生社会我发展相对生理我和心理我来说更滞后。许多中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社会的人,并不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对社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漠不关心,对自己在学校作为学生、在家庭作为孩子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也不清楚。很多中学生在学校里整天混日子,不认真学习,常出入网吧打游戏,在家里也从不做家务,比较自私,常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父母,还常和父母吵架,甚至离家出走。可见,许多中学生存在生理我、心理我与社会我的矛盾,这会导致中学生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自卑或自恋、感情用事、人际冲突、叛逆、冷漠等。例如某中学生虽然只有16岁,但是身高已经达到了1米75,已经比很多老师都高了。身体的快速发育使他产生了一种成人感,他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很多事情都不再需要父母管束,可以自己做决定。然而,他真的自己做事情时,却又总是冲动,考虑问题太片面,导致常常把事情办砸。慢慢地,他觉得自己这么大了还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真是没用,于是又变得越来越自卑了,越来越不愿与人交流了,越来越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了,尤其是从不参加公益活动,于是,老师和同学都认为他变得越来越孤独和自私,这也导致他在学习、生活和交往方面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通过这个案例可知,生理我的快速发展与心理我、社会我的不成熟会导致中学生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并最终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针对生理我、心理我与社会我的矛盾,学校、家庭和学生自己都要一起努力解决这一矛盾。首先,学校要利用班会课或校本课程为中学生开设心理发展方面的课程,从而帮助中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心理发展状况;学校也可以利用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等对中学生渗透价值观教育和社会化方面的教育。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应该及时关注每个中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发现有心理或行为问题时应该及时加以教育和引导,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可以安排专业心理咨询老师对他进行心理疏导以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其次,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情绪波动或行为异常,应该及时了解情况,问询缘由,并加以引导。在孩子因办不好事情而自卑时给他们无条件的鼓励和支持,在孩子取得一点成功就沾沾自喜时应及时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不足,在孩子出现人际关系问题时要鼓励他们主动去关心他人,与人交流。要明白父母的鼓励与支持能够大大促进中学生的心理成熟。同时,中学生自己全面地了解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既要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要认为自己长高了、长壮就是大人了,不要遇到一点挫折就否定自己,止步不前,也不要因为一点成就就沾沾自喜,目中无人。同时,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敢于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锻炼自己,才能变得越来越成熟。要明白真正的成熟是生理我、心理我与社会我的均衡发展

 

2. 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矛盾及应对策略

从自我的主体性来看,自我可以分为主体的我(The I-self)和客体的我(The Me-self)。I是行动者或认识者,Me是认识的对象;或者I是主动的观察者,Me是被观察的一方,是自我作为注意焦点的观察过程的产物Damon,2009在这里,I是指中学生自己心目中的我,Me是别人眼中的自己。中学生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矛盾在于: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因此,他们有成人感,他们希望被当成大人一样看待,希望像大人一样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客观的评价而家长和老师却认为他们还是小孩子,对他们处处管束,经常唠叨,不放心他们自己独立办事,不给他们自己做决定的权利,由此会产生矛盾冲突。

中学生主体我客体我的矛盾往往会导致他们产生厌学、逃学、叛逆、网络成瘾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例如,一个中学生这样描述自己:“进入青春期以后,我好像从沉睡中突然苏醒过来一样,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独立于他人、与众不同的人,我拥有自己的尊严、权利和自由。我不能容忍我的父母仍然把我当作一个小孩子,在他们的眼里,我仍然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仍然包办和干涉我的许多事情,其中包括交友,尤其不能容忍他们随意看我的日记,接听我的电话。可以说,进入青春期以来,我的烦恼增多了,常常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我真想离开家庭,挣脱父母的束缚,到一个自由自在的世界中去。这个案例说明中学生的主体我已经觉醒,然而由于其父母仍然把他当孩子对待,导致中学生主体我与客体我出现了矛盾冲突,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健康因此,家长和教师要针对中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主体我与客体我矛盾,采用合理的方式和措施,帮助中学生解决该矛盾,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首先,家长要给予中学生一定程度的自主和自由,不要事事都自己大包大揽。要营造一个民主的家庭氛围,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家庭成员看待,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在替孩子做决定时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即使孩子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做错事情时,也要能够接纳和包容孩子的错误其次,老师要理解中学生这一阶段有成人感是正常的,应该尊重他们,平等对待他们,放手让他们自己独立做一些事,同时老师也应该从多角度了解每一位学生,而不要只是看到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些学生可能学习成绩不太好,但是他们体育能力较好,经常代表班级拿到体育比赛的奖项。老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不要一味地以成绩的好坏评价一个学生,要多多鼓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最后,中学生自己要学会客观评价自己,同时也要理性地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如果感觉父母或者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不够标准或客观,中学生应该选择与他们进行沟通,直接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只有家长和教师能够理解、尊重和平等地对待学生,而中学生自己也能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才能够减小主体我与客体我之间的差距,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 过去我与现在我的矛盾及应对策略

过去我是指个体对过去的自己的认识和评价;现在我是指个体对现在的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过去我与现在我的矛盾主要指过去我较为理想,而现在我比较糟糕。这种过去我与现在我的矛盾往往会导致中学生的学校适应不良,这主要存在于初一高一新生以及转学的学生当中。通常的问题是:有些学生过去在小学阶段或初中阶段是班级里的尖子生,而考到重点初中或高中后,周围的同学也都是各个学校里的尖子生,自然而然地这些学生可能在新的班级就成了中等生甚至中等偏下的学生。这些学生原本的优越感、得到老师重点关注的感觉都一下子消失了。这样从优等生一下子变成受人忽视的中等生的落差,会让这些学生难以接受,从而产生心理冲突。例如,某同学初中的时候学习成绩是班级的前5名,高中时她考上了本市的重点高中的实验班。实验班一共40多人,每次考试她都排到第20名,考得不好的时候甚至排到30名,老师很少关注到她,这样的巨大落差使觉得自己很没用于是变得自卑越来越不爱说话。另外有些学生跟随父母从农村城市里学,由于城乡教育水平的差异使他们很难跟得上班级其他同学,他们在以前的农村学校里可能是整个学校的骄傲,而进入新的学校后他们的成绩却一下子变成中等生了,再加上环境的不同,使他们很难适应新的中学生活。例如,某同学在农村中学时成绩是全校三名转到城市中学后,成绩是班上的中等偏下,特别是英语成绩很差,她感觉自己好多东西都没有接触过,各方面都很差,因而产生自卑心理,也不敢向老师和同学请教问题,长此以往,她的性格变得特别敏感孤僻。通过这两个案例可知,过去我与现在我的矛盾是导致学生学校适应不良的内在的、根本的原因

针对过去我与现在我矛盾所导致的心理问题学校、家长和中学生自己都要重视新环境的适应问题。首先,学校要注重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可以专门开一些有关学校适应方面的讲座,安排一些活动,帮助新生熟悉学校的环境和资源,了解新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新环境下的角色和地位。学校尽量不要按考试成绩进行排名,这会给学生造成很大压力。同时,老师应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同等的关注,特别是那些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要多鼓励他们,不要让他们产生被忽略的感受。其次,家长要多关心孩子在新的学校的适应情况,如果孩子在新的班级成绩下降,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告诉孩子不是你不够好,而是你进入了一个更好的班级,能考进去,说明你已经非常优秀了。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校的学习方法。对于转学的学生,除了以上几条以外,家长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带孩子熟悉周边的环境。最后,中学生自己需要正确地认识到,当进入了一个更好的学校或班级后,所有的同学都优秀,所以自己的排名下降是正常的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只要自己有所进步就很好了。同时要多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学习新的学习方式,努力较早地融入新环境。

 

4. 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及应对策略

理想我是指个体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现实我是指个体目前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自己,它是个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真实感觉。中学生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中学生在选择以后的专业或工作时的理想与现实中的选择不能保持一致。

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的矛盾主要存在于初三与高三的学生当中,对中学生的生涯发展有一定影响。高三学生面临高考填志愿的选择,大多数高三学生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进行选择,父母会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苦口婆心地劝他们选择一个相对轻松安稳、好就业并且比较体面的专业,而这可能根本不是他们感兴趣的专业,大学新生的转学就间接地说明了这一问题。对于初三学生,大部分家长都会要求他们继续考高中,走升学这条路,但是很多学生已经完全不想再上学了,他们的理想可能是上体校当运动员,或者去学音乐、学画画、学技术等。但是如果孩子一旦提出这样的要求,绝大部分家长都会不同意,因为在家长心里已经认定考大学才是最有前途的,其他的都是不务正业。理想我与现实我产生矛盾,会导致中学生厌学、与父母矛盾激化,甚至离家出走等。例如,某高三学生非常喜欢心理学,她希望大学学习心理学,但是他们父母和家人都一致反对,因为他们并不了解心理学,只觉得心理学是一门玄学,或者认为学完心理学以后就只能去精神病院工作,而在老一辈人看来,这并不是一份体面的好工作。她与父母就志愿问题无法达成一致,冷战了很长时间,这对于他们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都有所影响,并且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她,导致她无法专心复习,最终高考成绩不理想。再如,某初三学生一直不喜欢学习,成绩一直是班上倒数,他希望初中毕业以后去上体校,因为他对运动很感兴趣,但是他的父母极力反对,认为上体校太辛苦,而且没有前途,非逼他继续上高中,矛盾激化到让他离家出走的地步。

针对这一矛盾,学校可以开设生涯辅导课程,或有关专业选择和志愿填报的讲座,让中学生和家长都参加学习,让中学生和家长都进一步了解各个专业的具体情况。当中学生拿不定主意时,老师可以根据每个中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兴趣推荐他们适合的专业。作为家长,也不要总是凭自己的经验为孩子做决定,中学生有权选择自己以后的道路,家长可以发表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但不要替他们做决定。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优势和不足,尽量支持孩子的自己的选择。最后,中学生需要明确自己真正的理想是什么,而不是三分钟热度,知道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然后为理想而努力。同时,要主动、积极地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理解和支持。

 

三、 小结

中学生面临许多矛盾,这些矛盾会导致中学生产生一系列情绪和行为问题,如厌学、学校适应不良、人际冲突、人际冷漠、固执、独断等,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网络成瘾等。因此我们要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以及中学生容易出现的自我矛盾,找出问题的根源,根据实际情况分别从生理我、心理我、社会我的矛盾,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矛盾,过去我与现在我的矛盾,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等,多方面地对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系统分析,并针对每种问题的表现和特点,从学校、家长及中学生自己三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从而保证中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Damon. W. & Lerner R. M. 林崇德,李其维,董琦等译。(2009)。《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第三卷第9章。

曹杏利,李德福2018)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矛盾探究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第11期,111-113

陈伟红2006)农村中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对策云南农业教育研究,第4期,40-41

房洁2014)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自我意识及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曲阜:曲阜师范大学

贾晓波。(2007)。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体育教学. 第02期,46-46。

路平2011)中学生自我意识问题分析(硕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

马桂兰。2018)。大学生“三我”成熟人格发展模式探索。学生工作. 第4期,2月(上),174-176。

魏晓东2016)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矛盾解析现代交际,3月,133-133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