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对于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来说,高中阶段无疑是最为关键的时期。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是个体身心发展最快、变化最激烈的阶段,既是繁花似锦的青春年华,也是暴风骤雨的多事之秋,充满了无数的不确定性,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定型的关键时期,所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强调和重视都不为过,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冲击,本研究拟对网络信息时代高中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和出路进行理论上的探索。
一、 高中生心理特征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生的心理特征非常明显,从认知上看,高中生思维极其敏捷,对各类知识、信息充满好奇心。受青春期逆反心理影响,批判性思维快速发展,对抗“权威”意识强烈,喜欢质疑和争论,尤其在与同伴和家庭成员交流过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但受知识储备和社会经验的限制,高中生在认识上往往容易犯片面性的错误。从情绪情感上看,高中生情绪变化快且激烈,外在因素和内在情感体验均对个体情绪情感产生较大影响。在成人看来是“小事”的事往往能引起高中生的激烈情绪变化,时而高昂亢奋,时而持续抑郁,从一个极端快速过渡到另一个极端,两极性和矛盾性表现突出。同时,高中生情绪情感的社会性日益深刻,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的内容与水平日益丰富和提高,集体荣誉感、爱国情感高度发展,特别重视自身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国家荣誉。从行为上看,模仿明星、偶像的成人行为极其明显,对能彰显自身特点的个性行为尤为重视,常常在同伴和公开环境下发生“越轨”行为。自我意识发展经历“哥白尼式革命”,具有强烈而敏感的自尊心,渴望承认、鼓励和赞赏,自卑感、挫败感等负面自我意识经常产生。
总而言之,高中生心理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在经历重大变化,也是各种心理行为问题高发多发的人生阶段。诸多研究发现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而且由于社会变迁等历史因素,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1]。2017年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43%的高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2]。由此可见,尽管自1999年教育部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2012年制定并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加大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各种外在因素对高中生的心理影响仍十分广泛,高中阶段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二、 网络信息时代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
(一)传统的课堂教育难以引起高中生的深刻共鸣
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对每个人的学习行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有学者研究发现,网络信息时代催生了“数字原生代”新型学习者,这类学习者不再适应于大量文字的阅读,形成了微阅读、碎片化阅读的新阅读习惯,学习者不再愿意深刻思考,养成了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思维习惯,注意力不能较长时间集中等特点。而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不再是一张白纸的来到课堂,而是各自带着各自的资源和背景参与到学习之中[3]。学校教育实际也正是如此,近几年随着网络硬件、技术的飞速进步和教育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已经发生了彻底转变,学校、课堂不再是学生最为依赖的信息获取源头,各类网络教学平台、教育APP、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正在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同样危机。传统课堂教育的式微主要原因是信息时代网络学习的便捷性、互动性、自主性优势吸引着学生,但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教育教学内容严重滞后时代发展,脱离高中生生活实际、互动性差等问题也是恶化这一趋势的重要因素。2015年,俞国良等人对山西和河南两省的高中生问卷调查发现,46.9%的高中生对学校心理健康课程不满意[4],很多高中生对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评价是:“换了名称的思想政治课”。由此可见,当前高中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已经很难引起高中生的深刻共鸣。相反,网络教学平台推出的心理健康教育则形式活泼,内容紧贴高中生生活实际、互动性强。如,大多数新媒体教育平台以微课程、自拍幽默短剧、动漫等形式展现心理健康知识,这类教学形式时间短、针对性强,符合高中生快速阅读、浅阅读习惯,同时以视频形式展现让高中生能获得更强的情绪情感体验,更容易触及高中生的内心深处,具有较强的代入感。在知识点选择方面,新媒体教育平台关注高中生的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爱国情操、异常心理自助等方面,高度契合了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强。而网络教育平台提供的匿名即时评论功能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更加自由的发表自身看法、体验,甚至在讨论中碰撞火花、激发灵感、治愈自身的心理问题。由此看来,传统课堂教育受到网络教学的强烈冲击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高中心理健康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严重滞后时代发展
实际上,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已经深刻感受到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带来的强烈冲击,也认识到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要跟随时代发展脚步,迫切需要提高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但是从实践中来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停留在“思想上重视、理论上成熟、实践上滞后”阶段。2010年一项针对中小学教师的调查研究表明,只有41.9%的教师能熟练的使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5]。最新的一项针对成都市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表明,只有30%的教师会在教学反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节中使用网络教学资源,69%的老师缺少信息技术应用知识和技能[6]。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则更加薄弱,2014年有学者对江苏淮安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95%的教师不会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和教学探索[7]。可以毫不夸张的断言,大部分高中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低于高中生的。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使用工具,而网络则是现代社会获取知识信息的最重要工具之一,教师的运用能力不如学生,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信息不对称局势发生逆转,学生获取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识甚至比教师更加丰富。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课堂教学必然失去其本身的作用,大量“低头族”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
(三)高中生对心理健康教师的角色期待与传统教师角色定位冲突严重
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决定了在这个人生阶段,他们期望的老师角色是:合作者、指导者,是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引导者。但是高中生对心理健康教师的这种角色期待并未获得良好的回应。心理健康教师的角色定位还停留在让学生敬畏的教师角色和给予意见建议的心理指导者角色。一方面,心理健康老师认为自己是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但是在数字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让知识从高高在上的部分人“独享”变为人人“共享”。教师与学生都同等的获得了网络所赋予的知识权力,成为获取知识的自由个体。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8]。心理健康教师继续以高高在上的老师角色进行教育,必然招致高中生的抵抗与反对。另一方面,作为心理专业技术工作者的角色定位,高中教师也没有把握精准。一直以来,在专业技术者的角色定位影响下,心理健康教师较多采用一对一的工作模式,没有承担班主任的机会和需求,固守心理咨询室,缺少与学校其他教师的交流和互助,游走在学校体系的边缘,看不到学生与周边生态系统的联系,造成很多问题治标不治本[9]。即使在一对一的工作模式中,多数心理健康教师受专业能力不高和学生学业压力重、自由时间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习惯于对来访的学生给予“短平快”的心理问题诊断、指导,将心理问题的解决等同于思想教育。这种专业角色上的偏差产生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有心理问题的高中生接受过一次“专业”心理辅导之后就再也没有踏进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一步。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短板仍未取得实质突破
家庭学校的相互配合是维护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一环。众所周知,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最激烈的阶段,与父母在价值观、生活习惯、人生态度等多方面有较大差异,亲子沟通往往面临较多问题。这种紧张关系既给家长造成了很大困扰,也给高中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延伸至家庭,在高中阶段给予学生家长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咨询,能有效帮助家长改善亲子关系,提高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效果,降低青春期逆反心理给学生、家长和家庭带来的消极影响。从为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这个角度出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也有能力将指导、咨询、服务延伸至家庭。尽管学校也通过开设家长课堂、举办公益讲座、个别谈话等多种形式推进了这项工作,但目前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专制型、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仍是当前家庭教育主流方式,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忽视孩子的个性需要等问题在高中生家庭中仍然常见,家长思想观、人才观、教育观仍然比较陈旧[10]。
(五)社会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与支持仍处在低水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广泛的社会支持。社会环境方面,焦虑、浮躁、仇恨等各种消极社会心态通过公众事件、媒体报道不断给学生心理造成强烈冲击,多元价值观以及不良社会风气对高中生的侵蚀也不容乐观。社会支持方面,我们以“心理健康”和“学习”两个关键词进行搜索指数对比研究发现,社会对心理健康关注呈现明显的双峰分布,即每年寒假、暑假期间社会对心理健康关注度最低,5月、12月关注度最高(见图1),其历年搜索平均值是966,而“学习”的历年平均搜索指数是2412,两者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而且对“学习”的搜索趋势常年保持稳定。由此可见,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关注显著低于对学习的关注。
图1:2011-2017年“心理健康”与“学习”网络搜索指数对比图
我们分析认为,心理健康搜索的双峰态势是因为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时期集中在期末考试之前,一旦考试结束,关注度会迅速降低。进一步进行关注人群和性别差异研究发现,30-50岁的人群占关注总人数的80%,而且对心理健康和学习的关注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网络搜索并关注心理健康的人群主要是正在就读学生的家长,而没有孩子就读的家庭对心理健康的关注极少。这也从侧面证明除学生家长外,社会其他人士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关注程度较低。对比搜索人的性别差异则更加有趣,数据显示,学习关注人群中,男女比例为50:50,而心理健康关注人群中,男女比例是38:62,这说明,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对孩子的学习都是同等的关注,而心理健康方面,母亲比父亲更加关注。
三、 网络信息时代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出路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无疑非常重要,无论是政府、教育部门还是家庭和社会,都必须高度重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转变工作思路和教育方法,用适合网络信息时代的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教育方法,齐心协力承担起维护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重任。
(一)坚持学校仍是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地位,但必须探索研究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有效形式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信息化水平如何发达,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教育的主阵地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实质上搭建了学习交流平台,但不能取代学校的系统性教育。高中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从网络上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掌握更多的知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但是构建完整的心理健康知识系统,从海量的数据信息中甄别、发现、筛选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自我的知识结构,这个过程必须有心理健康老师的指导才能顺利完成。所以要适应网络信息时代,心理健康教师首先要掌握当前高中生的学习特点,探索并发展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让教育深入高中生的内心。从当前的技术发展来看,高中心理健康教师迫切需要掌握新媒体教学技能,将网络丰富资源引进到课堂教育当中,让网络信息由课堂教育的消极因素转变成积极因素。其次,心理健康教师不同于一般文化课教师,必须要深入高中生的生活实际,从学习、交往、娱乐等多方面了解当前网络信息时代高中生的心理需求,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第三,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拥抱新科技,发挥统筹作用,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新媒体教育平台,让所有教师能在平台中资源共享。同时要借鉴社会教育平台成功经验,优化已有官方网络教育平台功能、整合更多教育资源,吸引教师和学生使用。
(二)提高教育教学业务素质的同时,必须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学专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核心因素,课堂教育能否达到理想效果,内容是核心。提高高中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水平一要政府加大投入。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对资金投入、时间投入要求更高。一个合格的高中心理健康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同时必须具备相应的实践操作水平,而这两方面目前绝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都未达到要求。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高中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至少要达到全日制硕士水平,实践操作水平必须要达到200小时以上的个案咨询经验。故而政府在招聘高中心理健康教师的时候,必须提高入职门槛,学历要求不能低于全日制硕士学历。按照新入职教师专业技能平均三年成熟时间计算,每年政府至少要为每位高中心理健康教师投入5-8万元的再继续教育资金。二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要像允许医生多点执业一样允许高中心理健康教师通过参与社会心理服务积累实践经验。诚然在当前的社会舆论环境下,社会大众对在职教师尤其是公立学校教师参与社会教育活动的容忍度较低,但是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建议政府适当放宽对合同制聘用教师社会兼职的管理,应允许聘用制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外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三要建立激励机制,畅通职业上升通道。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比较尴尬,职业上升通道比较狭窄。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对心理健康教师的职称评定和专业发展做出明确合理的安排。
(三)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但要转变传统教师角色定位
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但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不代表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含义是心理健康教育要围绕学生开展,其一切教育行为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健康发展。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坚守主导地位,通过鼓励、引导、示范、解释、帮助等方法共享心理健康知识,助人自助解决心理问题,从而达到维护并促进心理健康的效果。但是,在新的时代环境下,转变教师角色定位也是当务之急。一是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共享者,让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变成一个分享、讨论、共同进步的过程。二是要发挥领导者角色,组织领导学生讨论、分享甚至辩论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朝向健康方向发展。三是要厘清自身的专业角色,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必须严格遵守专业工作规范,避免将心理健康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谈,切忌在教育过程中逾越了咨询者的角色,承担起了政治指导员和医生的角色。
(四)依托信息化平台,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延伸至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指导是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应有之义。离开了家庭教育的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就是无水之源、无木之本。网络信息不发达之时,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面临家长组织困难、常态化指导不便等难点,但当前网络信息已经高度发达,这些制约因素已经得到很好解决。所以必须要借用现代科技的力量和优势,将家庭教育整合到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之中。一要转变理念,摒弃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就是仅仅针对学生这一狭隘观念,要将学生放到活生生的家庭、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在更高层次、更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和家庭教育工作。二要创新形式,依托互联网、手机等现代即时通讯工具,建立家庭教育工作群,依托学校公众号、网络教育平台开设家庭教育网络课程,通过布置家庭作业形式让家庭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之中。三要指导家长采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对于高中生家长来说,心理健康教师重点应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成才观、建立有效的亲子沟通渠道以及正确对待孩子的情感发展和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五)加强宣传,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维护高中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政府相关部门要大力净化网络环境,加大对有害网络信息的查处力度,减少有害网络信息对高中生的不良影响。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依托线上线下渠道,扩大宣传普及力度,让全社会共同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政府和心理行业协会要牵头建立工作机制,鼓励社会专业心理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参与到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之中,为高中生提供公益性心理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李天然,王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横断历史研究》,《教育研究》2016年第10期。
[2]韩雪,张珊珊,冯春莹:《00后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年第10期。
[3]涂涛,李文:《新媒体与未来教育》,《中国电化教育》2015年第1期。
[4]俞国良,李天然,王勍:《中部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中国特殊教育》2015年第4期。
[5]郑燕林,李卢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10期。
[6]邵丽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研——以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为例》,《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第23期。
[7]杨轶,赵慧:《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状况的调研报告》,《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年第24期。
[8]柳祥浩:《数字时代教师的角色焦虑及其消解路向》,《教育研究》2017年第38期。
[9]赵晶:《走向领导者——心理教师角色的转变历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年第21期。
[10]王凌,熊梅:《新时期家庭教育观念及其特点初探——昆明市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