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消极情绪与攻击行为研究述评[1]
杨肖 王磊博 胡家黎 冉秋黎 王磊
(中南民族大学 应用心理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消极情绪是一种负效价的情绪,会给我们带来痛苦体验;攻击行为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并给他人身体和心理造成伤害,主要有故意性、意图性和即时性三个特点。众多攻击理论模型都认为消极情绪是产生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因子,本文主要从消极情绪这一角度来探讨其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结合愤怒、焦虑和羞怯这三种消极情绪的人口学变量特点,深入了解消极情绪产生的机制及理论模型;结合文献综述,了解情绪与攻击行为的内在机理,并针对情绪机制设计课程,以期减少校园攻击行为。
关键词:消极情绪;攻击行为;干预课程
引言
攻击行为的定义为“指向另一个个体,意图并对其造成实质性伤害的行为”[1]。攻击行为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并给他人带来身体和心理伤害的行为活动,对社会有较大的危害。攻击行为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攻击者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能对对方造成伤害;第二,目标对象是否企图逃避这种伤害行为。个体攻击行为的产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体的情绪状态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对以往相关文献的整理发现: 攻击理论模型都涉及情绪对攻击行为的影响,情绪是人对刺激的一种应激反应,由环境事件、生理状态和认知过程综合作用而产生,情绪的产生是迅速的,而且情绪反应具有冲动性,引发攻击的情绪是负效的、不愉快的,即消极情绪。
目前,关于攻击性的研究,研究者们从各个角度对攻击的影响因素、模型以及特征进行了探讨分析,在这些研究当中,主要针对的是环境刺激对攻击行为的短时作用[2]。但根据Berkowitz提出的认知一新联结模型(Cognition—neoassociation model),挫折或其他不良刺激不会直接引发攻击行为,由此产生的消极情绪才是产生攻击行为的先决条件[3],因此本文将消极情绪作为攻击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进行探讨。
目前对校园攻击行为干预的启发和建议也多从如何减少旁观者的消极或被动行为(如协助欺负者、起哄或者在旁观看)的角度进行[4];很少有研究专门从消极或被动行为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因此本研究在对以往情绪与攻击行为的文献整理基础上,提出从情绪角度来探讨校园攻击行为中旁观者不作为或消极作为的内在机制,创建相关模型,并利用研究结果设计课程干预,以减少由旁观者的消极行为产生的校园攻击行为。
一、消极情绪和攻击行为的研究概况
(一)攻击行为的相关研究
1.概念和研究进展
攻击可以表现为一种心理情绪状态或人格特质,如愤怒、激动、敌意等;也可以表现为攻击行为[5],攻击行为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并给他人带来身体和心理伤害的行为活动[1]。因此攻击是一种有意的伤害行为,且仅限于对他人的伤害,对非人类的伤害是一种情绪发泄,而攻击是被伤害者不愿接受的行为[6]。攻击是一种需要同时衡量行为的后果和攻击伤害他人的意图[7],且被伤害者试图要回避的行为[8]。攻击行为是即时的,外显的,自动的,攻击者不会过多考虑其他因素[9]。系统论的观点认为,影响人类攻击的因素有内外两个系统,外部系统主要指社会文化因素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内部系统则包括认知、人格、情绪和生理过程等子系统[10],因此不同情绪体验对攻击行为影响不同。
攻击行为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1)意图性:这一特点十分关键的,个体是否有伤害他人的意图被视为界定攻击行为的重要前提。如果一个人希望通过某种方式对另外的人造成身体或心理的伤害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视为攻击行为;而那种无目的的或无意伤害到他人的行为,不可视为攻击行为。(2)敌意性:愤怒是敌意的主要成分,而愤怒的意义在于激发个体以最大的魄力和力量去打击来犯者导致攻击行为[11]。故攻击行为是一种敌对的行为,具有极大的伤害性,不仅对他人造成身体伤害,也包括心理伤害。(3)外显性:仅有意图而没有付诸行动的不能称为攻击行为,所以必须明确攻击是个体的外显的行为,不只是停留在主观层面的动机、情绪和态度。(4)他向性:攻击行为是一个指向他人,对他人实施伤害的过程,指向自身的伤害行为不能称为攻击行为,一般称作自残。
2.测量
目前对攻击的测量,国内外多采取问卷方法测量,测量内容多维度多方向,包括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关系攻击、工具性攻击、欺负、愤怒、敌意和报复等。常见的测量工具如表1。
名称 |
创始人 |
维度 |
Buss--Perry攻击行为问卷(AQ1992)? |
Buss&Perry |
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敌意、愤怒 |
Buss—Perry攻击问卷修订版(AQ2000) |
Buss&Warren |
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敌意、 愤怒、间接攻击 |
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
|
Kay |
语言攻击、财产攻击、 自身攻击、躯体攻击 |
攻击行为调查表
|
Gladu |
身体攻击、语言攻击、 冲动性、攻击避免 |
表1:攻击行为测量工具整合表
(二)消极情绪的相关研究
1.概念与研究进展
消极情绪也称负性情绪,是具有负效价的情绪,它表现了个体主观上的紧张与不愉快体验的一般性情绪维度[12],也就是一种心情低落和陷于不愉快激活情境的基本主观体验,包括各种令人讨厌的情绪状态以及给我们带来痛苦体验的情绪,包括愤怒、焦虑、恐惧、紧张、悲痛、羞愧等[13]。在消极情绪与攻击行为的研究中发现消极性情绪本身就可能导致攻击行为[14],消极情绪主要增加消极行为的倾向[15]。消极情绪作用下会发生很多攻击行为,不受限制的发泄消极情绪,是产生攻击行为的重要原因。以往有研究指出正性情绪可能与攻击性行为呈显著负相关;负性情绪与攻击性行为显著正相关[16]。因此,高水平的消极性情绪和较低的自我调节能力可能造成非适应性的行为或行为倾向,比如攻击伤害他人的行为[17]。
2.测量
目前,消极情绪存在两种测量方式:测量具体的消极情绪和测量消极情绪的维度。国内外常用的测量消极情绪的量表如表2。
名称 |
创始人 |
维度 |
分化情绪量表(DES)?
|
Izard |
恐惧、愤怒、厌恶、藐视、敌意、悲哀、内疚、羞愧、害羞 |
情感量表(Affect Scales)
|
Bradburn |
积极情感、消极情感 |
简式积极—消极情绪量表(Positive Affect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PANS) |
Waston |
积极情感、消极情感 |
表2:情绪测量工具整合表
二、消极情绪与攻击行为的理论模型
攻击行为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研究者一直把攻击行为作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提出了许多有关攻击行为的理论和假说。不同流派对于攻击行为均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从劳伦茨的习性学到多拉德的“挫折——攻击假说”以及后来的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它们分别从本能、情境、学习模仿以及认知的角度对攻击行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对探明攻击行为机制做出了贡献,但是却很少提及情绪的作用。而高水平的负性情绪可能造成非适应性的行为或行为倾向,比如攻击伤害他人的行为。研究者也把情绪存在于在许多攻击性维度的划分,越来越多的研究提出情绪是影响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Berkowitz 的认知——新联结主义模型
Berkowitz提出的认知——新联结主义模型(简称CNT)解释了情绪唤醒与外显行为的关系,特别是愤怒情绪与攻击行为的关系。该理论认为个体记忆中有关攻击的观念、情绪和行为倾向是联结在一起并能够相互激活的网络。任何消极情绪活动都将激活这个网络,同时网络上的任何一个成分被激活往往会引起其他成分也同时被激活[18]。攻击行为的出现是因为个体在经历负性事件时,激发了消极情绪和一系列与攻击相关的知识结构,从而引发了攻击行为。Berkowitz认为,如果行为者注意到他所应验的认知历程,认知控制力量将得以引发去修正其所经历情绪的强度,进而抑制攻击行为[19]。(如图1)
图1:认知——新联结主义模型
Berkowitz的认知——新联结主义模型弥补了以往理论研究中忽视的情绪因素,将情绪纳入攻击行为的解释变量中,进一步证实了情绪对攻击行为的影响,而作为情绪两极中偏负性的一极,负性情绪对攻击行为的作用不言而喻。
(二)一般压力理论
一般压力理论(General Strain Theory)认为个体如果遭受有价值的目标没有实现或者失去重要的人生前进动力(如失去父母、失恋)以及出现负面刺激(如受欺凌或受情感虐待)这三种压力的话,会有消极情绪(如愤怒、焦虑)出现。这些压力可能外化为偏差行为或暴力行为[20],青少年的偏差行为是对其所经受的压力带来的消极情绪(如愤怒、沮丧、抑郁等)的发泄和缓解[21],也就是说攻击行为是愤怒情绪的一种表达,或者是试图缓解愤怒情绪的一种外化方式。
(三)资源保存理论
资源保存理论提出[22],当心理资源不足时,人们会体验更多消极情绪体验,感受到更大的心理压力;而充足的资源会为个体带来更好的应对与幸福感。因此,情绪可能成为心理资源与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情绪是对刺激的一种反应,最终导致个体的情绪表达(如表情)或态度、行为和认知上的变化[23]。情绪的唤醒与动机功能使许多前因变量通过情绪和情感来影响个体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自我报告的消极情绪往往与高攻击行为相关[24]。在组织情境下,一项基于情绪的自主工作行为的模型亦认为,消极情绪将主要增加消极行为(如攻击、欺负)的倾向,而积极情绪有助于增加积极行为的倾向[25]。
Crossley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冒犯者的动机整合到“认知-情绪-行为模型”中,这是有关报复的理论模型[26]。结合消极情绪对攻击性的影响,这似乎可以解释受到冒犯而产生的攻击行为。一旦攻击者确定冒犯者的行为是有意的,他们会立即开始解释、回顾整个过程以确定冒犯者的潜在动机,据此来评估冒犯的严重程度。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情绪对被冒犯者的行为反应即是否作出反击有很大影响。Crossley把认知和情绪作为调节变量,强调情绪对攻击性行为的作用[26]。
三、消极情绪与攻击行为的特点研究
(一)愤怒与攻击行为特点
愤怒是一种常见的消极情绪,也是一种基本情绪,是最富有冲动性、爆发力的一种情绪。愤怒的原型意义在于激发个体以最大的魄力和力量去打击和防止来犯者,也用于主动出击[11]。Spielberger在状态-特质愤怒理论(State-Trait Anger Theory)中把愤怒分为状态愤怒和特质愤怒。状态愤怒是指对在某种特定情境下的愤怒的体验或感受;特质愤怒是指稳定地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去情境化的愤怒的倾向,其诱发的阈限值低[27]。国外研究者对愤怒的诱发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Ellis(引自刘惠军,朱丽雯)认为愤怒情绪产生于四种不合理的思想,包括:(1)夸大,如夸大与厌恶事件相关的困难结果和水平;(2)低挫折忍耐性或低估个人处理不适和困境的能力;(3)自我价值受到威胁;(4)过分苛求,个人对道德标准或规则的要求过高。此观在国内学者刘惠军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28],同时他在研究中指出青少年愤怒情绪的发生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和家庭是青少年愤怒的多发地, 同学和家人是愤怒的主要对象,与Averil的研究结果一致[29],二是运用表情表达愤怒的频次最多,其次是言语,最后是行为。
愤怒与攻击行为或者暴力行为是密不可分的,愤怒往往会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而个体处于攻击性的情境中必然会产生愤怒情绪[30]。Novaco指出愤怒是攻击产生的一个必备前提条件。愤怒对攻击起到的积极作用有:(1)激发行为;(2)为处理事件提供辨别的信号;(3)传达消极情绪;(4)增强控制感。愤怒有适应的功能,Novaco认为愤怒对攻击只有中等程度的预测能力[31]。
1.愤怒情绪的测量工具
量表名称 |
创始人 |
项目 |
The State TraitAnger Expression Inventory(STAXI); |
C.D.Spielberger(1988) |
3个维度,5个分量表,共44个项目。量表采用4级记分,从1分到4分
|
The ClinicalAnger Scale(CAS);
|
W.E.Snell,Jr.(1995) |
有21个项目,每个项目有A、B、C、D四个选择项,按照A=0、B=1、C=2、D=3进行记分。量表总分范围0—63分。
|
Driving Anger Scale—ShortForm;
|
J.L.Deffenbacher(1994) |
共有14个项目,采用5级记分,从“根本不愤怒”到“极度愤怒”5个等级,记分从1分到5分
|
Novaco Anger Inventory-Short Form |
R.W.Novaco(1975) |
共25个项目,量表采用5级记分,从“很少馈怒”到“极度愤怒”5个等级,记分从0分到4分 |
表3:愤怒情绪测量工具整合表
(二)焦虑与攻击行为特点
焦虑是一种人们普遍体验的情绪感受,是个体对某种预期会对他的自尊心构成潜在威胁的情境所产生不安、忧虑、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状态,包括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两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