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学术空间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论抚养者教育价值观对留守幼儿人格发展的影响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出现大幅度向城市转移的现象,而他们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因此,社会上出现了新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其中,0-5周岁幼儿的数量已经具备相当规模,在短短几年内已悄然形成农村留守儿童中不可忽略的一个庞大群体,即农村留守幼儿[1]。幼儿期是儿童思维、情感、社会化等各方面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儿童人格的发展与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弗洛姆曾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通过适应家庭,儿童才能够获得适应社会所必备的技能[2]。作为儿童人格发展最基础的家庭环境因素之一,抚养者的教育价值观对儿童人格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抚养者的教育价值观对儿童人格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教育价值观包含着抚养者在儿童成长发展、教养方式及成功教育的信心等方面所持有的态度或观点。由于长期与其父母分离,留守幼儿的家庭结构已然不再完整,他们更多地与祖父母或者其他的抚养者共同生活。而不同类型监护人的教育价值观会对留守幼儿人格发展关键期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进而阻碍留守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因此,本文旨在总结以往关于留守幼儿人格发展的相关研究,梳理不同抚养者价值观对留守幼儿人格发展造成的影响,并为未来对留守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提供新思路。

二、抚养者教育价值观

(一)、教育价值观的内涵

针对教育价值观的内涵,国内外学者具有不同的理解。19世纪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斯宾塞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首次建立起了价值与教育的关系问题[3]。随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认知科学的发展,教育价值观作为教养因素中的认知因素逐渐受到关注,如父母教养价值观、态度、观念等认知因素[4]Luster等人认为,教育价值观是父母对孩子身上最有价值的特点的看法[5]。综上所述,教育价值观是抚养者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认为最重要的方面,着重在家庭生活中培养的内容,即培养的重心,包括生活、学业以及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希望孩子获得哪些方面的品质,或者对孩子养育目标的观点和看法[6]

  (二)、留守幼儿抚养者教育价值观现状

    1、留守幼儿的监护类型

    国内学者对于留守儿童监护类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分监护人的身份上。留守幼儿的监护人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祖辈、上辈以及同辈监护人。所以,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四种:隔代监护、单亲监护、近亲监护和同辈监护[7]。其中,隔代监护是指幼儿的父母都外出务工,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进行监护,这种监护类型占大多数;单亲监护是指由父母中的一方外出打工,另一方留下来照顾子女,这种监护类型也比较常见;近亲监护是指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交给其他亲属进行照顾;而同辈监护则是指由父母都外出务工,由同辈(哥哥、姐姐)进行照顾。在这四种主要的监护类型中,单亲监护相比较另外三种监护类型而言,留守幼儿出现的问题行为相对较少。这是因为父母中至少有一方能够对孩子进行照顾,使孩子体验到家庭的温暖,从而减少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2、 留守幼儿抚养者教育价值观现状

抚养者的教育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他们对留守幼儿的家庭教育方式上,主要包括了溺爱监护、暴力监护以及放任监护三种教育方式。由于每种教育方式的特殊性,都会对幼儿人格发展的不同方面造成影响。

溺爱监护教育方式主要出现在隔代养育的家庭中。中国有句古话“隔辈亲”,讲得就是隔辈的老人更加娇惯孩子。在正常家庭中,父母要教育孩子时,老人就会站出来偏袒孩子。在留守家庭中,这种情况会更加普遍。在隔代教养监护人中,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由于文化程度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加之身体和经历所限,所教养的内容属于自然呵护型,即“重养轻教”,主要注重物质生活的满足[8]。同时,祖父母辈或者外祖父母辈会过分地溺爱孩子,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顺。这种教养方式会使幼儿变得比较自私、任性。同时,王自坤等人所做的研究发现,在隔代教育下,亲子间很难做到互动,即使对孙辈进行一定的教育,其教育内容大多为陈旧过时的知识,有些还缺乏科学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9]

   在单亲监护的方式中,由于只有父母中的一方照顾整个家庭,这使得其承担的劳动时间更长,劳动量增大。因此对幼儿进行家庭教育的时间相对较少,无法及时满足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需求。加之幼儿表现出顽皮的行为,这就更容易造成父亲或母亲对幼儿产生不耐烦的情绪。当幼儿做错事情的时候,其监护人可能就会出现对孩子进行打骂等暴力行为。这种暴力的教育方式会对幼儿身心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同时,很容易造成孩子日后叛逆的性格。

放任型监护主要出现在近亲监护的教育中。在这种监护类型中,留守幼儿处于寄人篱下的生活状态,近亲家属对他们更多的采用一种过于宽松和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他们的主要责任是照顾好留守幼儿的基本生活和安全,忽视对幼儿进行成长教育。在这种监护方式下,留守儿童容易内心无法找到归属感,久而久之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如对人或者学习产生焦虑,有些幼儿可能会出现敌对、冲动倾向等[10]

三、抚养者教育价值观与留守幼儿人格发展

(一)、抚养者教育价值观的作用途径

家庭是个体出生时所接触的第一生活环境,是个体身心能够健康成长的摇篮。李升勇在浅谈儿童人格的塑造一文中提到家庭是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重要生活环境,家庭的经济条件、抚养者(一般指父母)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水平、教育方法、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行为对幼儿个性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11]。不同抚养者的教育价值观对幼儿成长发展的作用途径是不同的。

早在19世纪末,弗洛伊德就注意到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幼儿产生不同的影响,他将父母的角色进行了简单的划分,即父亲负责为孩子提供规则和纪律,而母亲负责为孩子提供爱和温暖[12]。长期以来,家庭教育都被视为一种经验活动,是一个自然习得的过程,它通过生活中的口耳相传、以身示范、简单模仿、体验感悟等方式而获得[13]。父母是子女最经常接触也是最直接的模仿对象,无论家长是否愿意、是否意识到,这种影响都是存在的。有些抚养者对孩子进行的是榜样教育,他们会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孩子习得社会规范和准则[14]。此外,有研究者根据儿童人格发展特点发现,父母教育行为中的言教与身教同样重要,但言教最重要的作用是沟通,而不是说教,而且要注意具体,易于为孩子所接受和认同,和言教相比,身教更直观,更容易模仿、更有说服力[15]。莱顿等人发现,不同阶层的抚养者对孩子采取的教育方式是存在差异的,处于中产阶层的父母多数会对耐心地给孩子进行解释,给予孩子更多积极肯定的反馈和鼓励,处于下层阶级的家长大部分采取压迫和命令的教育方式,限制幼儿的自由[16]

在对儿童进行教养的过程中,抚养者的教育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通常来说,父亲在一个家庭当中,表现地更为严厉,而母亲则表现地更加理解与鼓励孩子。对于隔代教育的抚养者来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通常是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传递给孩子,从而进行更多的说教行为。有研究表明,大多数抚养者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更多的是按照自己所接受到的上一辈人的教育模型[17]

(二)、抚养者教育价值观对留守幼儿人格发展的影响

    人格是指个体生物基础上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调控能力、倾向性和动力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系统[18]。人格包含了多种心理特征,它基本上代表一个人的全貌。健全的人格不仅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前提。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是个体生长、发育、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容易接受环境影响和教育的时期[19]。幼儿阶段是儿童各种素质结构发展的奠基阶段,是人格开始形成的关键期。Caspi等人认为,家长需要对2-8岁儿童的个体差异特别的注意,因为这个时期儿童人格的发展变化是迅速而广泛的[20]留守幼儿正处在人格和心理适应性品质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该群体长期与其父母分离,这种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性会对其人格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21]

抚养者的教育价值观是家庭教育中的核心因素,在幼儿人格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指导作用。抚养者对幼儿培养的重心对幼儿人格的某些方面产生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作用可能体现在它通过设置环境来构成特定的家庭生活环境,在家庭中营造出一种符合抚养者教育价值取向的氛围,对儿童人格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以往有研究发现,如果父母在教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独立性,那么幼儿就容易形成自主独立,强调自我实现、自我成就的人格特质[22]。在留守幼儿成长过程中,由于他们长时间与其父母双方或单方分离,父母给予的关爱不足、家庭教育功能弱化以及实际监护人未能给予充分的关爱和正确的引导,他们很容易出现依赖、孤僻以及遇到困难容易退缩等负性情绪和行为[23]

有研究表明,教育观念存在生活环境和文化的差异[24]。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中国幼儿在坚持自制、羞愧内疚、同情利他特质上优于个人主义文化倾向的澳大利亚幼儿,而在独立进取、开朗活泼和敏感忧虑特质上澳大利亚幼儿优于中国幼儿[25]。由于不同文化下抚养者所接受的文化和生活背景是不同的,而对于处于同一文化下,但不同抚养背景下的幼儿相比,他们的人格变化也存在着差异。如有研究发现,与非留守幼儿相比,留守幼儿情绪更不稳定,表现地更为内向,掩饰性更高[26]。关注留守幼儿监护人的教育价值观念,有助于更好地为留守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提供依据。抚养者的教育价值观会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

抚养者的素质即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是其教育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幼儿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而抚养者的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抚养者所持有的道德水平和教育能力等[27]。有研究表明,相比较文化素质低的抚养者,文化素质越高的抚养者,较多地拥有着积极型的教育观念,其幼儿个性发展优势相对多一些[28]。因此,农村留守幼儿的监护人较低的文化素质无疑会影响其家庭教育观念,在教育方法及手段的选择上也容易出现迷航,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是随意的,幼儿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更容易形成比较敏感多疑和自卑的性格[29]

孙岩等人的研究表明,教育价值观中的关系性维度能正向预测儿童人格的智能特征,其中,关系性维度是指亲代在养育子代的过程中,尊重孩子的个体性,注重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18]。父母教育价值观中注重对儿童关系性的培养,儿童人格的智能特征和认真自控能力就会发展地比较好儿童人格的智能特征和认真自控能力就会发展地比较好[30]。而留守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其抚养者缺乏相应的教育观念,可能更加重视的是幼儿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有的抚养者认为幼儿年纪尚幼,父母又不在身边,应该更加爱护,就会对幼儿百般骄纵和溺爱,不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养成任性固执的性格[31]

四、正确教育价值观指导下的留守幼儿健全人格培养思考

  个体具有和谐的心理状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健全人格是心理和谐的重要组成成分。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素质教育的提出,人们逐渐意识到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其核心就是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同时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重要途径。由于留守幼儿家庭结构和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其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发展更应该受到重视。抚养者的教育价值观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因素促进抚养者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促进留守幼儿人格的良好发展。

(一)、抚养者自身——虚心学习、认清自己的角色

    首先,抚养者(特别是父母)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模范和表率作用。他们的视野、观念、行为方式、知识技能等往往对下一代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32] 因此,抚养者必须要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和角色特征,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掌握更多的家庭教育理论知识,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征,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由于留守幼儿长期与父母分离,家庭结构的缺失很容易使这一特殊群体在成长过程中产生心理和行为问题。因此,在外打工的父母应该增加与幼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将自己的爱和希望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幼儿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用积极、正面的教育方式影响和感染幼儿,促进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

其次,抚养者应该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没有教育不了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这句话正是强调了父母或者监护人加强自身教育能力的重要性[10]。在农村家庭教育过程中,有一些抚养者采取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在孩子犯错误时,他们倾向于采取打骂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而不是与孩子进行沟通。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抚养者应该采取民主和谐的教育方式,从而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氛围是家长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家庭成员关系和家庭物质条件的体现[33]。抚养者应该鼓励和支持孩子,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认可,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意识,能够平等地向幼儿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不是采用命令的方式让幼儿接受所有的决定。

(二)、学校——家校合力,提供支持

学校是幼儿离开家之后的主要社会化的场所,有责任和义务对幼儿进行辅导和教育。学校应该要形成与家长或监护人的交流互动,通过网络、电话、问卷等方式与家长或监护人交流教育观念,使双方都能够及时了解到留守幼儿的生活和教育情况,同时,学校可以定期组织相关专题讲座,鼓励抚养者参加正确教育价值观的系列培训活动,使抚养者从思想和行动上真正意识到教育价值观对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性。此外,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重视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了解幼儿的情绪变化,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政府——提供帮助,加强监管

   政府要扶持和帮助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发展,给予政策和一定经济上的支持,完善农村留守幼儿健全人格培养体系[16]。地方教育行政机构要幼儿家长或监护人开展家庭教育咨询活动,印制实用的家庭教育相关资料,免费发放给家长。同时,政府可以发挥媒体的优势,对电视、广播传媒等宣传载体进行宏观调控,不断地进行家庭教育的宣传。同时,也要控制媒体在农村留守幼儿的负性宣传,更全面、更科学地进行真实的报导,引导家长重视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方式,加强农村地区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实现家长和幼儿的共同成长。

 

 

五、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29(1):29-36.

[2]叶奕乾.现代人格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高立平. 教育价值与教育价值观[J]. 当代教育科学, 2001(6):15-16.

[4]王丽,傅金芝.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298-304.

[5]Luster T, Rhoades K. The Relation between Parental Values and Parenting Behavior: A Test of the Kohn Hypothesis.[J]. 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 1989, 51(1):139-147.

[6]张建锋,沈亚芳.从教育价值观的历史变迁看现代教育价值的取向[J].学术交流,2003(2):149-152.

[7]陈健芷, 张艳盛.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对策[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19):12-14.

[8]崔荣荣, 国晓虹. 对家庭隔代教育利弊的分析[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6(1):63-66.

[9]王自坤.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及教育建议——以罗平县阿岗镇为例[J]. 教育现代化, 2016(1)164-167

[10]邓龙,金俊,童修伦,.随州地区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33):5-7.

[11]李升勇.浅谈儿童的人格塑造[J].当代教育科学,2002(2):63-64.

[12]贾高鼎,曾明,王爱平,.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自尊的独特贡献:儿童气质的调节[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3):535-539.

[13]魏玉萍.农村父母家庭教育行为叙事探究——以一个网络游戏成瘾者家庭为例[D]. 华东师范大学,2011.

[14]王任梅,薛烨.3-6岁幼儿概念的发展及对家庭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7(3):38-43.

[15]李晓巍.父母参与的现状及其对幼儿社会能力的预测[J].学前教育研究,2015(6):40-47.

[16]樊俊清.幼儿父母教养观念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教育建议[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0(3):4-6.

[17]Özgür 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parenting styles and Internet usage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6, 60(7):411-424.

[18]孙岩,马亚楠,杨丽珠.父母教育价值观对儿童人格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5):522-530.

[19]张庭辉.幼儿人格发展特点的调查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4(2):42-44.

[20]Caspi A, Roberts B W, Shiner R L.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stability and change.[J]. Psychology, 2005, 56(56):453-84.

[21]贾文华. 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心理适应性关系[J]. 心理科学, 2012(1):142-147.

[22]Chen X, French D C.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in cultural context.[J]. Psychology, 2008, 59(59):591-616.

[23]范方, 桑标. 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 心理科学, 2005, 28(4):855-858.

[24]杨丽珠,李灵,田中敏明.少子化时代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研究——中、日、韩跨文化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1999(5):32-35.

[25]金芳, 但菲, 杨丽珠. 全人教育背景下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意义、目标、内容与方法[J]. 幼儿教育, 2011(15):13-17.

[26]侯文鹏, 李峰, 李先宾,. 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Meta分析[J]. 四川精神卫生, 2017, 30(3):222-231.

[27]张帅. 让留守儿童享受的教育[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12):98-98.

[28]邹萍, 杨丽珠. 父母教育观念类型对幼儿个性相关特质发展的影响[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 3(3):182-187.

[29]周永红, 吕催芳, 韦新玲. 广西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质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 14(18):3550-3554.

[30]杨红梅. 蒙汉父母教育价值观、教养方式与小学生人格的关系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0.

[31]刘占兰.农村幼儿留守生活的潜在心理危机与应对[J].中国特殊教育,2017(3).

[32]任运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进展与缺失[J].中国教育学刊,2007(12):21-24.

[33]李松.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抚养人教养方式的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08, 27(4):137-140.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