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近20年来中国社会变迁加速,社会转型逐步深入,大中型城市持续扩张,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截至2015年底,中国人口达到13.6782亿,其中,城市人口为7.4916亿,占54.77%,而流动人口大约1.7276亿,占总人口的12.63%,并以每年2.7%的速度在持续增长。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的流量、流向、结构及其利益诉求都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结构变化之一就是流动人口的家庭化,即某些家庭中由单个成员流动变为整个家庭流动,尤其是跟随父母在流入地暂时居住的流动青少年迅猛增加[]。
流动青少年是指因生活缘故来到城市学习、工作或因外界诱惑而辍学在城市游荡的11、12至25岁的特殊青少年群体[]。其的特殊性在于,它同时具备流动人口和青少年的特点。流动人口由于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乡到其它不熟悉的地方生活,可能会在新环境适应中一开始出现融入当地比较困难、缺乏社会支持、更容易感知到受歧视、体验到孤独等问题[2]。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心理都快速发展的时期,很容易出现这一阶段特有的内心矛盾和冲突,进而产生一系列心理危机[]。因而,流动青少年是一群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正处于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关键时期,过早的远离乡土文化、游离于城市的边缘,致使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缺乏相应的社会支持网络,言语交流障碍和城市文化差异,给个人适应与社会稳定带来种种问题。他们多数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缺少家庭的关心和爱护,并且在很多方面被社会所忽视,在这种成长环境下,他们的身心健康、学习和社会化面临着诸多问题,导致其中有一部分人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给自己、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伤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数据,2013年全国各级法院审理的青少年犯罪人数达265439人,不满18岁的青少年犯罪人数为55817人,18-25岁的青少年犯罪人数为209622人。但在青少年犯罪中,流动人口的犯罪尤为突出,无论在犯罪数量,还是在犯罪人数上所占比例都呈现出大幅上升的趋势,在流动人口密集的地区,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基于此,了解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不仅有助于制定心理干预措施,也是保障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整班联系、自愿参加的方法,在重庆市主城及区县的10所接受流动青少年入学的学校发放调查问卷2042份,将问卷进行整理后得到有效问卷1924份。根据户籍所在地与流动时间进行区分后,本地青少年1242名,流动青少年682名。其中,流动青少年样本的具体情况如下:初一年级113名,初二年级257名,初三年级33名;高一年级92名,高二年级144名,高三年级43名;男生340名,女生342名;平均(14.6±1.75)岁。本地青少年样本的具体情况如下:初一年级146名,初二年级322名,初三年级18名;高一年级327名,高二年级239名,高三年级190名;男生588名,女生654名;平均(15.2±1.82)岁。样本的具体情况详见下表。
表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变量 |
变量水平 |
流动青少年 |
本地青少年 |
||
频率 |
百分比 |
频率 |
百分比 |
||
性别 |
男 |
340 |
49.9 |
588 |
47.3 |
女 |
342 |
50.1 |
654 |
52.7 |
|
年级 |
初一 |
113 |
16.6 |
146 |
11.8 |
初二 |
257 |
37.7 |
322 |
25.9 |
|
初三 |
33 |
4.8 |
18 |
1.4 |
|
高一 |
92 |
13.5 |
327 |
26.3 |
|
高二 |
144 |
21.1 |
239 |
19.2 |
|
高三 |
43 |
6.3 |
190 |
15.3 |
|
独生与否 |
独生子女 |
239 |
35.0 |
640 |
51.5 |
非独生子女 |
443 |
65.0 |
602 |
48.5 |
(二)研究工具
中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MSSMHS)[]。该自评量表共60个项目,包括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10个因子。量表采用李克特评分法,从1~5分别表示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该量表的评价标准为:总量表均分和各因子均分在2分以下表示无心理问题,2≤均分<3表示轻度心理问题,3≤均分<4表示中度心理问题,4≤均分<5表示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均分=5表示个体存在严重心理问题。本研究中采用3分作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阳性临界值,心理健康总分均分或分量表均分≥3分,则表示该个体可能存在中度及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MSSMHS的10个分量表重测信度在0.716~0.905之间,同质信度在0.6010~0.8577之间,分半信度在0.6341~0.8726之间。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在0.7652~0.8726之间。
(三)统计处理
问卷回收后,使用excel进行录入,并导入SPSS 22.0进行描述性统计、c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青少年心理问题检出率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比较
以心理健康总分均分和各因子分大等于3作为心理问题阳性临界值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男生的阳性检出率为10.19%,女生为13.35%,男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
表2 重庆市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统计学意义上的比较
|
性别 |
年级 |
独生与否 |
住宿情况 |
||||
男生 |
女生 |
初中 |
高中 |
独生 |
非独生 |
走读 |
寄宿 |
|
人数(检出人数) |
928 (94) |
996 (133) |
889 (98) |
1035 (129) |
879 (91) |
1045 (136) |
1339 (152) |
585 (75) |
最新期刊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