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学科心育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中职课堂心理环境分析与优化的思考

        心理境的概念最早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考夫卡(K·Koffka)和勒温(K·Lewin)对场、行为环境等的研究。格式塔心理学派主“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的点,把“境或个人看作是一整体的存在,任何具体的心理事件都在个整体的制展和化”。[1]考夫卡把境分地理境和行为环境,认为人的行主要受行为环境的制调节,并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中提出了“行为场、心理、心理物理”等一系列新名。在勒温看来,人的行生在由人与心理成的心理(心理生活空)中,并由的性所决定。他提出,“任何一个人的心理事件()是由人的心理状境状所决定的。里勒温所指的境是心理境。”[2]勒温的中职课堂有效教学提供了理依据。陈丽[3]认为课堂心理环境指的就是在班级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被班级成员所感知的和体验到的那部分环境,如师生关系、课堂气氛、班级风气和教师期望等,它通过教师学生与课堂间的交互感知而生成的建构以学生为本位和谐课堂心理环境对于师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弥足珍贵

一、中职课堂心理境的状分析

1.目标内容缺失目前,中职学科教学目及内容的制定,往往只设计一维目标:掌握什么、理解什么,熟悉什么、了解什么等,但这类的目标很难执行,也无法检测。刘雅[4]的调查表明:38.5℅的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46.7℅的学生学习很被动、不感兴趣,为完成任务而学化学的学生占到53.4℅,甚至一小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为父母而学习的,学生对学习丧失信心、没有兴趣、缺乏学习自主性和安全感。职业教育不是单纯的能力教育,它还必须“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主体对所学学科的兴趣、态度、价值观形成,以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课堂良好心理氛围营造和管理,以有效地组织堂教学。

2.人际关系异化调查[4]表明:在班级中感觉到有价值、被尊重的学生只占26.7℅,多数学生对教师和同学的态度都比较冷淡,彼此间缺乏理解、尊重、信任与合作。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中职教师角色定位不准学生对高高在上的授课教师难有亲和感致使教师在课堂上组织的人际互动活动发生异化另一方面薄弱的学习情感使得中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基本处于麻木的接受状态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大多以无效告终此外课堂教学中人际互动的深度不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大多停留在互动表面长此以往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并没有达到预计的效果张萍[5]等认为人际互动异化不仅影响中职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也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唯有超越异化方能使中职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发挥其本身的应有价值

3.课堂气氛乏力。课堂气氛是主要指在课堂教学中伴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心理、情感和社会气氛[6]。而在中职教学中,常常见到此类现象:有些学生整节课都坐着,不主动发言,“安安静静”地当听众,“心甘情愿”地当观众,能举手的总是那么几个人;分组讨论时,积极讨论的占少数,大多数学生把自己当作是旁观者,还有的学生思绪脱离了课堂……沉闷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紧张、畏惧,教师尴尬、发怒。调查发现,认为在课堂上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学习和行为的学生只占到48.370.0℅学生希望能制定课堂规范并愿意遵循自己参与指定的课堂规范。其实,课堂气氛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里,对学生学习活动、学生成绩的影响不是直接的,是以课堂成员个体间的情感体验为中介的。

4.教师期望不均。教师期望是指教师在对学生的知觉感受基础上产生的对学生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测性认知。范丽恒[7]的研究认为,期望高的学生,会在一被人器重的境下学,教之提供更多的帮助、鼓励,更多的学机会;而教期望低的学生生活在一消极的境之中,在这种环境中受到冷遇,失学信心及趣。可Babad的研究考察了教师对自己行的知以及学生和教系,他们认为学生和教师对有不同的解:学生认为,教师给高成就者比低成就者更多的力和情感支持,低成就者比高成就者更多的学支持;而教师则认为们给予了低成就者更多的学支持、情感支持,更少的力。教期望学生来就像是“像效应”,学生把知到的教期望当做子来了解自己的情形。因此教期望的区别对待,会促使学生生不同的自我概念和因方式,而影响对课堂的参与方式与互

二、中职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原则

1.安全性和自由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8]所谓自由,就是不对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实行限制,使其有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独特的想法进行干涉,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参与课堂的安全感。如果课堂教学中,不能营造出一种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来认可、理解和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和行为,而像讲究严格纪律的传统教育那样对学生的新异思想、特殊行为给予讽刺、挖苦、孤立或否定,学生出于归属与安全的需要,就会放弃绽放思维的火花与独特举措。只有在充满理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中, 学生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才能获得充分保障, 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无拘无束地纵横驰骋自由奔放。

2.民主性和平等性民主、平等的课堂心理环境里,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团结协作,不包办、不强制不同情况的学生同向发展;同时坚信每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认真研究每个学生的发展长项,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做到“有教无类”。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交往的主体,两主体之间人格平等允许民主讨论自由思考每个人都可以忠实自然无修饰地表达自己;由此学生的自主意识得以激活能动性得以萌发其独立性白主性、创造性得到空前的张扬;随之学习活动要求的自尊自信等优良的心理品质被发扬光大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个性才能真正得以舒展人的潜能才会真正得以发挥

3.愉悦性和激励性。在愉悦的课堂心理环境中, 学习者情绪愉快精神放松, 有利于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 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在精神焕发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下, 大脑接受刺激的敏感度提高, 大脑神经活动的灵活性增强, 思维敏捷触类旁通现代心理学认为, 人的理智和情感分析和综合无意识和有意识是不可分割的, 当它们处在最和谐状态时, 也是人的心理活动最有效的时刻激励是一种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正强化, 激励的氛围鼓励标新, 倡导立异, 强化破旧, 推崇布新时时处处都能受到激励和赞赏, 学生就会经常体验到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功感, 从而增强自主性和自信心, 不断获得坚持创新的巨大动力

4.启发性与开放性。课堂的高效常常需要开放环境的启发和诱导, 心灵与心灵的碰撞课堂心理环境对置身于其中的主体具有气氛效应的影响作用, 即易使人们表现出与气氛相一致的思想和行为的倾向例如, 在定势气氛影响下, 学生更多地表现为集中思维; 在启发气氛影响下, 学生彼此交流, 相互启迪, 独立思考, 自由讨论, 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可以得到最大的发展。同时,开放的教学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实现多样性启发性的教学这要求教师在师生关系教学环境个性发展等方面让学生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开放性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助于开展批判性的研究, 鼓励好奇心与冒险精神, 倡导发现和探索, 为一切超越常规的标新立异奇思妙想甚至是荒诞离奇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