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学科心育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润物无声:心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无痕渗透

 

目前,新课程改革已经扬起风帆,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十分强调了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科教学活动也因此而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笔者认为,语文学科作为“各科之母”在整个学校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从而达到语文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润物细无声”、“相得益彰”的效果。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有机结合呢?

一、建立和谐关系,实现利于身心发展氛围的营造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要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教师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有正确的师生观念,在教学中创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师生之间要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认可、互相补充的平等关系,在鱼水交融中进行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活动,这样才是真正高水平的教学境界。教师真心以朋友的身份,坦诚地面对学生,消除学生的担忧、顾虑等心理障碍,让学生感到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心目中大家是完全平等的,没有什么“好生”、“差生”之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不足,我们都在一起学习,都会取得进步。

如果教师每天摆着一副威严的架子,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远远地观望,不主动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怎能让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你接触交流呢?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他人进行交往呢?小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遇到事情会产生心理压力,遇到困难更容易受挫,丧失信心。这时,他们内心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鼓励和帮助,教师就应该以知心朋友的身份,真诚地蹲下来,敞开心扉与他交流,耐心倾听他的倾诉,帮助他们减轻压力,树立敢于面对的勇气,一步步解决困难。那样,他们才能克服心理障碍,更好地进行学习活动,不断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教学中,如若师生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举手发言必将大胆踊跃,语言表达必将通顺流畅。我经常跟学生这样说:我是你们的老师,但我更想做你们的朋友。课堂上,我们是一起学习的伙伴,你们不必小心翼翼,想发言可以大胆举手,有问题可以随时提问。哪怕说得不好,或者说的不对,都没有关系,我们会相互补充,相互纠正。只要以诚相待,不嘲讽讥笑别人,大家一定会学的开心,学有所获。我班的孩子们与我都很亲近,下课时有事没事总爱粘着我,说东说西,问这问那。上课时,有几个 “熊心豹胆”的孩子还会直接指出我的口误。他们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是完全不拘束的,胆子特别大,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了心理负担,思考的环境也轻松了,教学效果自然也就更好了。

二、坚持因材施教,培养全体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

因材施教,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的教要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取最有效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面对一个个存在个性差异的鲜活的学生,采用一种方式进行教育显然是不可取的。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方可获得最有效的结果。

《论语·先进篇》讲述:有一次,孔子授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子路匆匆进来,大声向请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一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去做。冉有走后,公西华好奇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为什么不一样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考虑不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由此可见,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非常重视因材施教。孔子教育的故事揭示了教育的奥秘全部在于爱护和发展个性。教师要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找到他们的个性差异,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让他们将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发挥到极致,获得生命的乐趣。

因材施教,在教学中还体现在尊重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创新精神。就一篇课文而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问题可能会出现多种角度,多种想法,多种答案。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觉得不合情理要敢于争辩,有了新的想法要勇于发表见解。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三袋麦子》,在指导学生朗读 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开心地喊到太棒啦!我最爱吃白面馒头和烙饼了!’”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你觉得该怎样读小猪说的话呢?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吗?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尊重学生个性阅读体验的启示,孩子们心理毫无顾忌,有的说“我认为应该用高兴的语气读。因为小猪见到麦子太高兴了。”有的说“我觉得应该读出急切的心情。因为课文上说小猪迫不及待地把麦子磨成了面粉,做成了食品,看出他非常想吃。”有的说“我想应该读出小猪馋的感觉,因为从句子中看出小猪特别贪吃。”同学们根据各自的体验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能联系语句,并说得合情合理。当课文读完后,我让学生讨论小猪、小牛、小猴谁的做法最好。很多学生都赞成小猴的做法最好,就在孩子们小手高高举起,嘴巴又忍不住脱口而的时候,有个孩子大声喊道:“老师,我有更好的办法”。他这一喊,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都想马上听到他的答案。只见他不紧不慢地说:“如果是我,我会像小猪那样先取一点麦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种食品,然后再像小猴那样,将剩下的麦子种进地里,这样,我就能品尝到麦子的美味,还能收获很多麦子呀。”多么好的想法,不但带有创造性,还带有发展性,学生在讨论中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开展语文实践,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塑造

在语文课堂上,根据教学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在语文课中为了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人物思想品质,我们常常开展语文实践。通常采用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辩论会等形式,让学生把自己放到课文的情境中,依据课文内容去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对课文人物进行再塑造。这个过程正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的一个良好途径,让学生在朗读、表演的过程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将课文中优秀的行为通过自身实践从而获得良好的体验。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蜗牛的奖杯》,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很久以前,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冠军的奖杯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了飞行能力的故事。在教学中,我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让学生懂得在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不仅如此,我还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通过学生的嘴巴,转化成精彩的对白,通过学生的表情、动作来体会故事中角色是心理活动。在这过程中,学生在角色互换中亲身体验,有所发现,进一步理解文本,真正懂得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深刻道理,使学生获得个体心理和行动的启迪。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为了把课本剧表演好,学生要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熟练地记住自己的台词。在一次次的排练中,他们要对台词、动作、神态甚至服饰等问题进行一遍遍的加工。为了完美地完成共同的任务,他们竭尽全力、互帮互助。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他们还学会了团结合作,学会了宽容和忍耐,学会了与人和谐相处,体验到了自身价值的作用,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运用,无疑是塑造学生心理品质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途径。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和文本作者之间架设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引导学生体悟语言本身韵律之美的同时,深刻体验文本中人物的心境和看待事情的价值取向。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坚持因材施教,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春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更好地发挥语文教学的综合效应,让学生在享受知识的同时张扬个性,塑造自我,完善人格,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书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华夏出版社,2005-10 

[2]闫霞,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01[3]赵文婷,浅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语文学刊》,200908

[4]陈娟,借心理效应之石 攻语文复习之玉[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13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