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作文看学生
从事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有多年了,期间我一直坚持让学生每周写几则日记体作文,篇幅可以短,实在不想写或者没什么可写,可以不写,但必须当天完成。我这样要求,就是想让他们明白,作文不难,只在寻常小事间。这样的习惯长了,看得学生日记体作文多了,我发现,这种方法不仅可以降低学生作文的难度,更可以辅助我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读懂他们的童心,分享或者疏解他们成长的快乐与烦恼。透过作文看学生,看到了他们真实的心声。
案例一:阚薇的父母和张涵的父母同在镇上的高中教书,两个女孩是一块长大的,很要好。升入到我班的时候,她们还特意走了小小的后门,希望两个能分到一班,可以一起搭伴上下学。可是,到了六年级原本很要好的两个女生,却形同陌路,不仅不再一起搭伴,阚薇甚至还有意伙同其他女生孤立张涵。按理说阚薇不该这样,她原本是心地善良的孩子。究于此,我在她的作文本里夹了一张小纸条,说了我的困惑,为什么很要好的朋友有了隔阂?她当天写成作文并以此回复了我。她说张涵数学极好,(数学恰好是阚薇的软肋。)因此妈妈经常在家夸张涵,说张涵多么多么聪明多么多么优秀。刚开始,她是愧疚的,感觉自己真笨,就是比不上张涵,让妈妈失望,让妈妈没面子。但妈妈说得多了她开始反感,一是对自己的妈妈,二是对张涵。因为有了张涵的对比,显得她一无是处,她感觉自己处处都不如张涵,看到张涵就堵得慌,面对妈妈也吵闹,说张涵这么好就让张涵做她女儿好了,她已经开始与妈妈冷战了。她最后跟我说,老师你知道吗?虽然我一边冷战妈妈,一边冷战张涵,但是我自己心理并不好受,我也不想这样,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可我实在不知道怎么走出这个怪圈。
看了阚薇的作文,我明白了阚薇的心情,她这是由“别人家的孩子”带来的压力产生的差异型自卑,进而形成的偏激行径。因此,我在她的作文后面写了如下不是评语的评语:阚薇,首先感谢你对老师的信任,能把心里的困惑告诉我。我有点小小的受宠若惊。老师理解你的心情,妈妈总这样说确实有点失当。但是你可以反过来想,你是妈妈的亲生女儿,或许她的说法不得当,但是她不爱你吗?那么细致的爱连我都感受到了,这还不足以让你原谅她的言行?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正是因为妈妈爱你,她才在心底里希望你更好,希望你能如张涵一样优秀。当然,妈妈忽略了差异,当局者迷啊,做父母的谁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你可以坐下来跟妈妈说点醒她啊。不管她的女儿是聪明还是平庸,都注定是她的女儿,老拿自家的女儿跟别人家的女儿做对比,这不公平。这样也伤害了你的自信,让你更自卑。其实你这样跟妈妈开诚公布的说,***妈那么通透的人,怎么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别赌气,别自己生闷气,平稳情绪把话说出来,才会真正解决问题。试试好吗?再有,你不优秀吗?阚薇在老师的眼里从来都是优秀漂亮的女生,你的温婉的气质高挑的身材,多让老师和女生们羡慕啊。你的数学理解稍慢一点但成绩也属于良好,而且你的作文写得细腻非常感人。为什么非要拿自己的缺点跟别人的优点对比?这样不是自虐吗?再有你的好朋友张涵何辜?难道仅仅因为她的聪明让你产生了压力就否决这个朋友?君子无罪怀璧其罪是荒唐的更是不大度的。我认为个性如你肯定不屑如此。她的聪明你的细腻都更应该成为你们彼此欣赏的长处。
事后,我也跟阚薇妈妈做了沟通,委婉的表示了自己的看法。阚薇更是个很有悟性的孩子,她读了我的回执真的这样办了,心境开始平和,她和妈妈和张涵的关系又恢复了融洽。几年过去,她坦然的进入普通高中不卑不亢的努力学习,还记得我告诉她的话。并一直心存感激。
上述的例子中,对于学生心理的教育疏导除了首要的认知了解外,还有一个就是承认差异。学生各自的遗传素质不同,生长环境不同,性情不同,每个学生都存在差异。而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仍然是一样的教学、一样的考试、一样的评价标准,忽视了个体存在着差异性。再加上家长的急功近利,对孩子过高的要求,这些都极其容易摧毁学生的自信,让他们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会扭曲成嫉妒。嫉妒那些比自己强的学生。作为班主任就应该因势利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明白这种差异的客观存在,鼓励他们多元化多角度的肯定自己,从而辅助他们走出自卑嫉妒的阴暗心理。
案例二:王若馨很腼腆,她不爱说话,在课堂上从来不回答问题。几乎成了一个缺少存在感的学生。我本来也一直想怎么跟家长沟通怎样启发她克服这个缺点,让她多说话多表达。可是在一次作文习作中,她提到了这个问题。让我彻底放弃当时的想法。她说她从来不怎么爱表达,与说话相比她更喜欢读书。她不明白为什么历任班主任都喜欢把她不爱表达作为缺点来跟家长说。她的这些话让我开始警醒,我们为什么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难道不爱表达真的就是缺点吗?这样的强求有意思吗?所以在这次作文评语中,我跟她说,王若馨,你不爱说话就不爱说话吧,有人喜欢说话的喧嚣而你恰恰喜欢的是读书的沉静,这不是什么问题,而是性格使然。存在即合理,这是非常正常的。就如这世界有花朵有树也有小草一样,各自有各自的存在感。不必彼此雷同。我绝不会强迫你多表达也不认为这是你的遗憾。另外,我想告诉你的是我非常支持欣赏你的热爱阅读。
作文拿回去了,王若馨上课仍然不爱说话,但是可以看到她脸上明媚的专注。而且随着我对她热爱阅读的欣赏,她不爱表达的习惯竟然不治而愈,她终于上课发言了。
听说过一句很温馨的话“蹲下来看学生。”什么意思呢?那就是理解,老师要懂得学生,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来理解学生。那样就可以包容他们,我们曾经不能接受的,感到反感的,因为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想,就会感到其实有很多事我们往往不必小题大做。这样,在尊重理解他们的同时,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心理倒会像初生的小苗一样,有着不可阻碍的向阳性。
案例三:尹晓辉在我眼里是个乖顺的小男生,温和的笑,宽容的性格,学习勤奋,热爱运动,有着很好的脾气。从表面上看,我几乎看不到他性格上的弱点。我一直认为他是我最放心的学生。如果不是那天的那次作文。
他跟我说,老师,我受不了了,我想要爆发,这样的生活让我憋的要发疯,我恨。老师你知道吗?我郁闷极了,我需要发泄,放学的时候就拿菜刀疯狂的砍桌子砍板凳甚至有一次砍向我家的鸡。我经常跟我妈妈大吼。我讨厌这个世界。
看了他的作文,我太震惊了,实在无法想到那么乖顺的孩子背后会有这么偏激的想法,尽管幼稚,但是渗透的讯息足以让我惶恐。
因此,我了解了他的家庭背景。他是我们班的优秀生,人缘也好,所以我感觉他这种负面情绪绝对不是来源于学校,更有可能是来自于他的家庭。
经了解我知道他的妈妈是从外省远嫁过来的。我们当地农民很多是因为家境贫穷或者外形差才会娶外省的媳妇。或者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让他的家在村里存在着被歧视。他心理上比较早熟,所以对这些讯息非常敏感。也正是这样,他早早的学会了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但是他还是个孩子,这样掩饰往往却是可怕的,堵的太多太久就会爆发决堤。这是我真正担心的。
知晓了这些,我开始找尹晓辉聊天,我跟他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一切或许都可以选择,但是唯独父母不可选择。我们没有权利嫌弃他们。老师曾经读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中男人的母亲是一个痴呆的残疾人,这样的母亲带给这儿子的只有羞辱,从幼年直至成年。他因此愤世嫉俗了吗?没有。这个人感恩母亲生了自己,怜悯母亲的不幸。从懂事起就体贴爱护母亲,做为男孩他甚至都为母亲清洗内衣裤,从来没有过嫌弃。这样的人格是伟大的,而这个人也终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自古英雄不问出处,有很多杰出的人出身并不好,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也曾受这样那样的不公,但是他们坚韧的走过来,成就了自己。如果他们自暴自弃,冲动偏激,那只能真正沦为别人的笑柄。这个世界看着有种种不公,但冥冥中绝对有他的公平,你努力的热爱生活爱亲人爱周围的人,你就会发现一切都会转变,一切都会变得好起来。老师也是这样走过来的,不信?你自己试试。
这样,我经常找他谈心,我不让他过于掩饰自己的情绪,不愿意就是不愿意可以直接说不,恼了就恼了,不用担心得罪人,得罪了以后也可以冰释。他打开了心结,有了真正的喜怒哀乐。现在正身心健康的在重点中学学习。
人们常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但是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格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从出生到18岁才基本定型,在这么漫长的阶段发展里,孩子的人格是可塑的。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环境等都是孩子人格影响因素。因此我很庆幸我是语文老师,能够通过作文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也感谢我的学生给我这样的权利。透过作文看学生,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会明白他们因何喜因何悲因何忧虑,才能对症下药,解开他们的心结,让他们健康的蜕变成长。破茧成蝶。
作者: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新寨中心小学 张晓蕊
电话:15227780418,邮编:06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