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课堂上与学生讨论学习兴趣,每每提到“兴趣”这个话题,我都会问学生一个问题“你们做什么时感到最幸福?” 因为我认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肯定会体验到幸福。但学生给的答案却有很多都是“没有作业,放假,不上课,睡觉……”,好像只要可以不用学习就会感到很幸福。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强大动力是学习兴趣,古今中外,但凡有伟大成就的人无不对自己的事业满怀热爱。而目前中国的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都是充满了厌倦,但又因为学习和自己的未来息息相关而不得不坚持学习。有学者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小学生中只有2%的表示不喜欢学习;初中生中有45%不喜欢学习;高中生中有38%表示不喜欢学习,而在喜欢学习的高中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在原因栏中填写的是迫于责任[1]。可见,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越来越弱,我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为追求成绩而过度采用外部强化,从而削弱了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另一方面是因为学习与学习中不愉快事件带来的消极情绪产生了连结,所以一提到学习也会很痛苦。学习占用了学生几乎全部的课余时间,每天一睁开眼睛要做的就是学习,父母天天念叨的是学习,老师每时每刻要求的也是学习。学习成绩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学校评价一个学生的主要标准,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也直接影响了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认知,所以学习不好的学生和学习好的学生站在一起就仿佛矮了一截。
国内外很多学者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讨论,例如:满足学生内在的需要,及时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通过帮助学生建立自我同一性,树立长远的学习目标;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这些讨论让我不断重新思考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从提升兴趣的角度进行教学。
首先,单纯的增强课堂娱乐性的成分,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短期的唤起兴趣,同在更为广博的意义上长期地建立兴趣不同”,教师不应该为了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而选择有趣味的学习内容或使本身无趣味的学习内容变得有趣。在我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总是想着加入一些视频、音乐或小活动,从而使学生对于课堂内容感兴趣,通过每次心理课带给他们的愉快体验让他们喜欢心理课。但往往事与愿违,虽然有趣味元素的加入增长了学生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但这些时间基本上完全等于有趣味元素持续的时间。而且我也同样发现,真正对于课程内容感兴趣的学生,不管我是否加入有趣味元素,他们都会很认真听课,课堂作业也会完成得很好,课下反馈也很好。而那些只是碍于不能旷课而来听课的学生,即使是我刻意准备的趣味元素,他们也不过是随便看看,并不会进行更深入地思考。这让我想起上届高三的一个学生,在高中期间就自学了高等数学的课程,这门难度大的课程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都枯燥无味,更是有人反复重修都不能过关,而对于这个学生来说,确是生活中再有趣不过的一件事情。可见,兴趣并不是只能对娱乐身心的事物产生,而是对满足个体成长性需要的事物都有可能产生。个体参与其中,满足自身需要,从而得到愉悦感。当然,中学生的课堂应在不失趣味性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而这种兴趣的培养不应该是以好成绩高分数为目的,而是应该以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断探索掌握的内部动机为目的。
其次,学习内容从一开始就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和高度,这样才有利于学习者终身学习。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丁道勇认为“总是让学习者处在精致化的、遴选过的、有趣的人工环境中,会让学习者丧失努力。趣味本身会败坏学习者努力的品性。因此,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应当禁绝。反而是那些沉闷、无聊的训练本身,最能塑造努力学习的品格来。”(ppt,2013.7)前几日,网上热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发布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红楼梦》高居该榜榜首,很多人认为书中大量的诗词妨碍了理解故事;近年来,社会上流行所谓“浅阅读”、“快阅读”、“碎片化阅读”甚至是“读图”之类的概念,恰恰就是迎合乃至强化了今天读者的浮躁心理。而正是这些元素的流行使读者丧失了读经典的努力。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智力正处于上升阶段,如果在这个时候不有意识的培养他们努力的学习品质,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还记得自己大二时被指导老师要求翻译英文文献,刚开始觉得很痛苦,翻译出来的东西自己都看不懂,但当整篇文献翻译完后再看中文文献,就要比以前轻松很多。所以,如果仅仅停留在初级层面,那就永远是初级,一旦尝试着去啃一啃高级的东西,再加工初级的东西也会简单很多。作为教师,我们永远不能低估学生的潜力,也应该适时地选择一些高级的东西给他们啃一啃,从而锻炼他们的各种学习思维品质。
再次,树立榜样,建立优秀的共同体。“行动者在参与过程中发生兴趣时,其外部环境中的对象不再被区分为有趣的、无趣的,也不再是个人目的化活动中的操纵对象,而是转变为个人渴望进入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充满了魅力和感召力(丁道勇,2013.7)。”在实际教学过程,特别是教育管理中,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团体,并在各方面提示学生如何进入榜样团体对学生的成长应该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学校中,经常会听到老师说“你们看某某某,大家都要向他学习”,这样难免使被表扬的那一个学生陷入孤立,在我看来,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表扬指向一类学生的某一个行为,这样或许更能帮助其他学生培养优秀的品格。记得我在大三上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时候,老师每节课都会表扬五六个作业写得好的同学,那门课我们班同学作业写得都很认真,我觉得是因为大家都想成为被表扬的那五六个人。所以,与其表扬一个人,不如表扬一些人,不仅仅让被表扬的人感到很有成就感,还会激励更多的人做得更好。
最后,教学设计应该融入学生自主的元素,让学生有参与感。“旁观者就像一个身在监狱,注视着窗外下雨的囚徒,对他来说,窗外下不下雨都是一样。参与者就像一个计划着第二天要去郊游的人,下雨不停会挫败他的郊游(丁道勇,2013.7)。”如果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看客”,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会大大缩短,对于课堂内容掌握的程度也会大大降低。我曾经问过学生什么情况下听课最认真,学生给的答案有“一开始就回答对老师的一个问题、被老师点名、课前预习了并留有未解决的问题,老师对自己的想法给予了公开的回应……”我认为这些答案的共同特征就是学生在课堂中找到了自己的角色,自己不再是一个看老师和其他同学表演的观众,而是参与其中的“演员”。所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自己比起看老师一个人表演更能达到教学目的。但这种让学生参与,不是单纯的指让学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的思
总之,教育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品质,而不是为了在短期内追求考试成绩而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是为了让学生产生短暂的学习兴趣而选取一些与学习无关的趣味元素。只有提升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让学生真正对所学的内容本身感兴趣,才能促成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戚姣姣. 不同学段学生的厌学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Z]. 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 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