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学科心育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育 为中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这是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的明确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生物学教学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和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生物教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完成这一社会赋予的责任,是笔者一直探索的问题。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这既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丰富教学内容的需要,只有师生达到共识、共进,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学生既是施教对象,也是处于成长中的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有规律可循,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通过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这对开发学生的潜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工作中注意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生物学教学中,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给学生创造竞争与合作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适时把握心育机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价值取向,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   激发兴趣才能“我要学”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引领生物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志倾向,是人们认识事物所需要的情绪表现。学习兴趣和情感是紧密相联的,它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积极的心理成分,是学习动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笔者在教学中非常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课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制作甜酒”的作业,让他们参照书上的指引自己动手制作甜酒。同学们对此非常感兴趣,但有一部分同学有顾虑,怀疑自己的能力,担心自己做不出来。笔者就鼓励不自信的同学勇敢地、大胆地去尝试,不做就无法知道能否成功,就算失败了也不怕,失败是成功之母!几天后,有的同学成功地带回了甜酒,也有的同学失败了。于是笔者先让失败的同学一一介绍自己的制作过程,让其他同学一起找失败的原因。原来有的同学因灭菌后密封的不好,结果导致出现腐败(细菌或真菌污染);有的同学没看清“凉开水”中的“凉”字,而加了热开水,结果一点反应也没有(菌种受热死亡,无法发酵);有的同学没有将酒曲与微热的糯米均匀地搅拌,结果酿制不均匀;还有的同学因为好奇,每天打开容器数次,结果容器内严重污染等导致失败。大家讨论之后,对微生物的种类、生存条件、酿酒的方法步骤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完成了从兴趣→动手→成功与失败→总结经验→正确认识的知识形成过程。最后笔者让成功的同学把甜酒贡献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制作甜酒”对所有同学都有吸引力,他们有兴趣必然就有探求知识的热情,也就会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通过老师的分析讲解,所有参与者不论成功与否,都学到了知识,也对细菌、污染、发酵等有了切实感受。

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他们便不会被动地去学,在兴趣的推动下,他们会自觉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通过笔者的引导,那些开始不自信的同学,不但完成了作业,学到了知识,而且通过此事增强了自信,使他们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这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受益无穷。

二、   创造竞争与合作机会

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尤其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首先应该充分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现代社会处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又处处离不开合作,一件事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因此我们要尽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要教育学生善于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生物课堂学习中,有许多内容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在小组间竞争,在小组内合作。如在学习《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一课时,笔者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首先引导他们尝试分别对植物、动物进行分类,然后提出:“你若是超市的主管,你能否运用我们所学的分类方法将数量众多的食品进行分类呢?”学生思考后回答:“老师,可以按鱼、肉、蛋、调味品这样来分类吗?”笔者在肯定了学生的问题后说:“首先组内同学讨论出那么多食品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再按这四大类食品做进一步分类,看哪个小组分得最快。然后将本组的分类结果与其他组进行比较,讨论各自分类方案的优缺点,看哪个组做得更好。”学生们按照要求很快把食品分类,并找出了各自的优点、缺点。通过小组间的竞争,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既让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体合作精神。同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   师生对话,心灵沟通,触发灵感。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是师生交往的现场,也是师生日常生活的基本场所,师生能否保持心灵沟通,对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有着重大影响,因此笔者经常采用“对话式”教学。这种对话,不仅仅是师生表面的对话,有如日本教育家佐藤所说:“学习,可以比喻为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之旅。在这个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相遇,同新的他人相遇,同新的自我相遇;在这个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对话,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我对话。”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视点与教师的视点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对话”环境,而这个对话环境的形成,离不开师生的心灵沟通。

在讲《关注合理营养》这节课之前,笔者布置作业如下:为教你们的老师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午餐食谱。

结果,交上来的食谱内容十分丰富,也十分有个性。

下面节录两段课堂上关于食谱设计的师生对话。

对话一:

教师:A同学,你为美术老师设计的午餐食谱,有胡萝卜的红、玉米的金、通菜的绿,还有香喷喷的米饭,但没有肉?

学生:美术老师长得胖,不要吃太多含脂肪丰富的食物,而丰富的色彩是老师的喜爱,也是营养丰富的食品。

教师:那还可以补充些鱼类和蛋类,这样既摄取了蛋白质,而脂肪也不多,至于肉类,可以适当少吃点。

 

对话二:

教师:B同学,讲讲你为语老师设计的食谱。

学生:海带丝——像她扎在头上的丝带;条条绿色的菜心——像她彩色的裙子;语老师比较瘦,所以食谱中提供了一只鸡腿。

教师:非常好!感谢你为语老师设计的比较合理的午餐食谱。但有一点要注意,语老师患有甲亢,不宜吃含碘多的食物,因此,应慎吃海产品,食盐也不要加碘。

学生:噢。

 

在对话中,学生们把想象、营养、学习、对老师的了解和关心诗意地展示在课堂上,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这是师生心灵沟通触发灵感的结果。由此,学生们不仅在学习知识,也在长大成人,思想境界升华到一种爱心层面。在课堂这个现场,“讲授”、“提问”、“倾听”、“激励”,师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分享彼此的经验、思考和认识。学生的学习心理得到很大程度的激活,因而会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效也十分明显。

四、   把握心育机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价值取向。

在心理学上,道德情感和价值取向被使用的频率是最高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总会面临大量的关于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的特定情境,面对这些情境,个体能否做出相应的道德行为,这依赖于个体是否具有感知与体验到他人的某种情绪的能力,从而分享到对方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价值取向。而生物学教材恰恰是让学生进行道德情感体验的最好的教材。纵观中学《生物学》教材,无论从授课内容、资料分析、探究、讨论、观察与思考,甚至练习,无不充满着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生物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的情感内涵,教会学生感受各种美好的道德情感,让丰富的道德情感滋润学生的心灵,进而升华其道德价值取向。

笔者所教的学生中有一位白化病患者,开始时班里同学觉得他很怪,嘲笑他,疏远他,班主任多次做工作都没有太大改观,以致该同学越来越孤僻、自卑、内向、不合群。在八年级下学期学到遗传病时恰好有白化病的内容,于是笔者就借题发挥,详细讲述了白化病的病因,以及给白化病患者带来的不便和伤害后,很多同学表示:“噢,原来是这样啊!”从此以后,大家主动接近这位同学,对他非常友好,遇到他有困难时主动帮助、照顾他。慢慢地,这位同学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性格也渐渐开朗起来。

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营养,经常引领学生,久而久之,定能影响和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滋润他们的道德心田,使他们的道德价值取向日臻完善,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生物教师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也是生物学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我们能肩负起使命,在教学工作中做好这一点,就能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广东省广州市长堤真光中学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长堤大马路348

邮编:510120

电邮:heyuhong6@126.com

电话:1892 270 8937

身份证:3706 0219 6408 0249 27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