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幸福感的培养与实践
肖修锋
学习幸福感就是学生在学习前、学习过程中或者学习过程之后,某种需求达到满足后所体验到的一种愉悦感、满足感和成就感。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他将人类需求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需求依次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排列。马斯洛同时也将这五种需要区分为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缺失需要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四种,对个体身心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公民整体素质的逐步提高,学生的缺失需要已得到了基本的保障。新课改的深化,教师教育素养的提升,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进一步满足了的学生的缺失需求。
成长需要包括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等需求,即追求完整、丰满的人性实现和个人潜能的实现,通过学习使学生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这正是我们教师追求的学生的学习幸福感。
学生的学习幸福感的满足与提升,即是其成长需要的实现,也是我们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幸福感的实现。那么怎样在实际教学中满足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幸福感?下面我以中学化学教学为例,来谈谈中学生学习幸福感提升一些策略。
一、用化学实验验证假设,满足学生好奇感
* 作者简介:肖修锋(1979-),男,湖南临澧人,硕士
** 湖南省教育学会规划课题“基于课堂观察的高中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批准号:2011J-2)系列成果之一
|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通过演示实验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也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来讲,中学生好奇心强,这是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时时注意保护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分组探究实验、趣味实验、家庭小实验等多种实验手段来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实验的乐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来设计实验,这样学生不仅达到理解知识,而且还达到了运用知识的目的。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学习了实验设计的一般原理。体会到了化学科学家的成功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幸福感。
比如说在学习选修四强弱电解质的概念时,我首先让同学们明白本实验的目的是“证明盐酸和醋酸的电离程度”,再让同学集体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得出4-5种实验方案,比如说测同浓度的导电能力、测同浓度的pH值、加入紫色石蕊、加入碳酸盐、加入镁带或锌粒等。再根据各小组的实际情况,选定二组实验方案动手完成探究,指导学生完成演示实验,得出实验结论。这些实验方案的得出都是同学们自己根据所学的知识而得出方法,将自己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是学生们最开心的事,感觉有收获,有成功感,学习化学的兴趣就越来越浓厚。在实验得出错误的结论后,同学们也会主动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到新的方法,重新完成实验。
二、用“翻转”课堂共享精彩,助学生获得幸福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用形象、色彩、声音求思维”。根据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目标的时间不会太长这一特点,可以大胆采用集幻灯片、多媒体动画、音频解说、鼠标指示于一体的微课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形象直观地获得信息,以弥补课堂本身的枯燥,改变课堂内容,活跃气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于化学学习无疑是事半功倍的。
国外微课涉及的学科丰富,设计理念先进,内容的呈现形式多样,除了以真人讲解演示外,还以电子黑板、卡通动画等形式呈现,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
新浪公开课或网易公开课中可汗学院公开课《基础化学》等课程,这些课程传授理念新颖,讲解生动,非常适合中学生学习,通过链接精选微课,引入英文原版微课,感受国外的课堂理念,品赏国外文化,分享全球的文化沉积,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丰硕成果,扩展了学生的视角,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幸福感和责任心。
微课录制涉及软件操作简单,易于整合处理,可以同时将动画、音视频、字幕、鼠标指示同时作用学习者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也可自己参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起到榜样引领、成果展示的效果。
在引入国外微课的同时,教师也可自己录制微课。把课前录制好的演示实验录象带适时插播,通过放大慢镜头、反复放等方法,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操作更加规范,加上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以主人翁的精神去领会学习的内容。
三、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从学生经验经历出发,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景中,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化学,更加能易于接受化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课堂上列举与课堂中相关知识的新闻报道,并试图解释。权威频道的新闻具有内容新、时效强、事件真、跨度广,中学化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在教学中适当运用新闻,利用新闻中的化学信息,拓宽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中的化学问题,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
在学习有机高分子材料时,可以对奥运火炬和水立方的膜材料做如下介绍:
北京奥运火炬所用的燃料丙烷。为什么选择丙烷?除了它廉价易得,还因为燃烧时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符合 “绿色奥运”的理念,更重要的是丙烷气体燃烧的火焰颜色为亮黄色,这样的颜色便于识别和电视转播、新闻摄影的需要。
再如北京水立方所用的膜材料乙烯一四氟乙烯共聚物,其耐辐照性能优异,加工成型方法简单,是一种半结晶、半透明聚合物,耐冲击性能,可用作防腐包装材料和涂料。具有良好的耐辐照性和化学稳定性,故常用于原子能工业作密封材料和仪表零部件,这种共聚物的制备原理简单,可用乙烯和四氟乙烯制得,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讨论这种世界上只有三家生产商制备的高级膜材料。
这一教学引入既让同学们拓宽了知识面,也让同学感受到化学的奥妙,体会到学习化学后服务人类生产生活的幸福感。
(2)在教学中适当运用新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聚酯纤维是服装的原材料,它不仅满足全球60多亿人口的穿衣问题,还满足了人们对服装色彩、光泽、褶皱、薄厚、透明度等更多的要求。要合成聚酯纤维必须要用到对二甲苯。你能用px和乙烯设计合成线路得到PET纤维吗?
通过运用学生已有的有机合成知识,学生通过思考和相互讨论,就能够得出用对二甲苯合成聚酯纤维。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将传统的“要我学”变成学生自我主动的“我要学”,从而将化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功感和幸福感,及时的体现了自己的学习价值。
四、联系化学开展创新活动,助学生获取自我实现感
科技创新活动是以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为原则,以体验、创新、成长为主题,一年一度的科技创新赛。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也可结合这一活动,突出社会热点,关注重大事件,直面人类环境问题,应用化学知识、能力、观念,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幸福感。
比如说在学习人教版化学选修五中皂化反应后,我联系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地沟油。学生们现在都知道地沟油危害人们身体健康,也都会对地沟油说“不”,可怎样从源头上消除其危害?在学习了有关油脂中皂化反应后引导学生将地沟油结合起来,将地沟油通过净化后利用皂化反应将其制成肥皂,不仅切断了地沟油再上餐桌,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可能,而且变废为宝,成为可以除油污的肥皂。
地沟油问题关系着人类生命健康和地球环境保护这两大社会问题,同学们对此很感兴趣,也迫切希望通过学习化学能解决或者缓解这些问题,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步骤,有时这些实验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有可能在设计实验时很理想,但实际去操作时却达不到目的,或者根本行不通。这些实验的探索都提高了学生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探究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通过这一应用,学生们不仅对课本上的皂化反应的概念和生产流程进行了透彻理解,而且还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了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实现个人的价值,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皂化反应原理简单,操作简便,所用仪器都为中学生熟悉的简单仪器,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究就能很好的达到实验目的,得到较满意的产品。在这一过程里,学生们实现了将知识产品化,将废品重新利用,不仅消除了危害人类健康和污染环境的地沟油,而且还制出了环保的肥皂。实在令学生们感觉收获颇丰,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好实现了快乐的学习,在学习中收获幸福。
同时,同学们在制出肥皂后,还创新性的将肥皂用各种创意的模具进行装模,得到很多有个性化、有纪念意义的产品。还有学生用废弃的固体胶的包装盒将肥皂重新包装,创新解决肥皂携带问题,成为旅游者,地质勘探队首选物品,进一步拓展了肥皂的价值,也实现了学生的个人价值,这是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幸福感的延伸,很好的达到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幸福感,除了注重学生的自尊需求外,还应搭建好让每一个学生能自我实现的平台。让学习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让知识具有色彩、故事、生命,让学生具有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