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关于棋类运用与心理学之间的联系的研究从没有停止过。从2006年开始我校曾大力普及棋类运动来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在日积月累的积淀中我们发现一些爱好下棋的孩子们有坐得住、输得起、赢得起、耐挫强、有韧性的心理品质。这就引起我们的思考:是因为恰好这些孩子都是天生具备这些特质,还是棋类的训练与孩子心理成长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为了打开研究棋艺运动的新视野,我们尝试将棋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结合进行摸索和研究。我们先对学校一、二年级的孩子们喜欢的棋类运动进行了初步调查发现:虽然棋类活动丰富多彩,可孩子们比较集中的选择一些游戏棋,如飞行棋、斗兽棋等,由于游戏棋没有复杂的规则和技巧,输赢更多时候凭借的是运气,这样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没有太多的智力角逐,也就没有心理负担,也因为如此,游戏棋对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十分微弱。我们抓住孩子爱玩的天性,和对棋类运动的心理需求,向孩子们推广一种新引进中国的棋——国际跳棋。
国际跳棋、国际象棋和中国围棋,都是国际上知名的智力棋棋种。国际跳棋作为一项高智商运动既具有思考性,但同时也具备游戏棋的趣味性。他的场面复杂、对抗激烈、内容丰富,因此吸引了许多名人,如马克思就是一名很好的国际跳棋手。同时,作为智力棋,国际跳棋又有其他智力棋所没有的优势:它的规则十分简单,入门大约只需5分钟。这使它适合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棋艺技能的各类人群,而且一盘国际跳棋的对弈时间一般可以掌握在10分钟以内,十分适合学生在课间、课余时间玩耍,学校每个年级都能够开展,普及面广,受益面更广。国跳如同一位平易近人的大师级人物,与他在一起,既增长见识又冒险刺激,乐趣无穷,怎能叫孩子们不喜欢?就这样,我们寻找到研究棋类运动与儿童心理发展的新载体。
我们没有停止研究和探索的脚步,紧随其后我们又着手寻找“心”“跳”两者间更多的“亲密接触”。在经历长时间的训练和比较,我们发现通过“国际跳棋”的训练能够促进小学生在“思维能力”、“自控力”、“抗挫折力”等方面的心理成长。
一、以棋技磨砺“智慧”,在想象中锻造空间,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棋类运动本来就是训练大脑、开发大脑的最直接简单的方法,但是因为各种棋的难易程度不同,对于思维的训练程度有一定的差别,特别是对于年龄偏小的孩子,如:普通跳棋的思维性太少,而围棋等中国棋类有着深邃的中国古典哲学,对于学习者本身的悟性有较高的要求,入门较慢,学习过程漫长,容易错过孩子思维发展的关键期。而国跳简单的三条规则:“有吃必吃、有多吃多、不能重复跳吃同一子”,这让孩子们在下棋的过程中“尽情撒野”,让想象力有了更大的空间。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曾提到过,“人们的大脑里还有一种在睡眠状态下活跃、我们自己没有感知的系统叫潜意识,潜意识中储存的是自己所认为的真理,还储存了人们的习惯和态度。储存这些东西是大脑经过长期不断的积累重复,在我们心灵里边就划了的一道痕迹,这个痕迹就变成信息码直到形成潜意识”。潜意识具有可以控制、能动性、创造性,我们在国际跳棋中就是逐步引导孩子学会制定思考计划并通过候选、计算、推理、确定(见下图),逐渐变成自己的潜意识,每走一步都要深思熟虑,而每落下的一粒棋子,都有可能让棋盘布局瞬息万变。
国际跳棋思考过程表 |
||
1 |
发现储备招法 |
哪一些着法是危急的, 哪一些着法是不可能的? 不要忘记战术 ! |
2 |
选择最好的招法
|
计算每一种候选着的后果, 比较结果并选择最有吸引力的变化。 |
3 |
核对你选择的招法 |
你真的计算清楚过了1 & 2的步骤了吗? 你从战术上核对了你选的着法了吗? 你真的想走这着棋吗? |
4 |
开始行棋! |
例如面对一个这样的棋局(如下图):学生在进行对弈的同时要思考多种可以让自己赢棋的方案,并对自己的方案进行想象。
当孩子们面对棋盘,难免心慌紧张,而只有做到“心中有底”他们才能够“有的放矢”,在长期的思维模式训练下,此时孩子们能很快在脑海中闪现诸多方案:实施打击、牵制对手、突破、攻击……。而到底选择哪一种方案,要知道在棋局中分分秒秒都意味着最终结局的输赢:白棋能实施打击吗?你能牵制对手吗?白棋能形成突破吗?白棋能成功实施攻击吗……此时就是对孩子们的判断力进行考验,让学生布局和执行过程中“眼观六路”、“未雨绸缪”。就这样,思维模式不断被重复和加强,所有的算计和布置都电光火石般的在脑海中进行想象实施,当思考以上各种可能性之后,再通过计算比较选择出最佳方案出击。这就是智力棋的魅力所在,没有运气,拼的就是实力。因此,每一次的跳跃都能让孩子在自我挑战中得到的满足和肯定,因为变得更爱思考,处事更加有大局观,做事变得有条理。根据班主任的反馈,参与棋社的孩子们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判断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2、以棋艺溶于“人意”,在行走中体会成长, 促进自控力的发展。
国际跳棋的输赢立竿见影,一局快棋大约只需5分钟。正因为如此,面对充满诱惑、刺激的棋盘,很多孩子会把持不住:害怕、喜悦、愤怒、失落、后悔……各种情绪表露无遗。而一个好的棋手,就是通过不断的训练和对弈来磨砺自己的自我控制力,把握好自己的“线”,稳住自己的路数,从中得到成长。
在国跳训练中,郑老师曾在训练手记中记下一件有趣的事:实验组孩子都是一年级的小孩,天性好动,爱说话,难以静下心来,开始训练时孩子们边下棋边说话,教练开始时都及时提醒制止,但效果不佳,每次只能维持几分钟的安静,如何让7岁的孩子学会安静的思考,这是一个难题。我们和学校心育组合作想了很多办法:如“心要静,气要定,端正坐姿,手放膝盖”等口诀引导、好榜样示范等,也有一定的效果。但一次中午训练中,我犯困,往躺椅上一躺,跟孩子们说:“老师太困了实在受不了了,你们体谅老师,安静下棋让老师休息一下,可以吗?如果你们能够坚持住,郑老师将会得到一个很幸福的时光!”结果孩子们竟然一下子安静下来,很懂事的说:老师您尽管休息,我们保证不吵。那天中午尽管还有个别孩子忍不住说了几句话,尽管我没睡着,但孩子们小大人似的手放唇边“嘘”以示静的自我克制的情景却深深的烙入我的脑海,让孩子懂得尊重他人,从而在公共场所做到安静,为了让我拥有“幸福时光”的目标进行自我控制和管理。之后几次训练中我用了几次“给我一个幸福时光”的方法训练孩子们,结果效果好到几次都把自己训练得睡着了。后来我模仿此法,用“地上掉棋子差点使我摔倒”引导孩子养成了训练前打扫训练室、训练中保持卫生等好习惯。
郑老师别出心裁的训练方式并非偶然,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延缓满足”。即为了得到以后更有价值的东西,愿意延缓立即获得的奖励。这是一种心理学家常用的心理测验的工具,用以检测和训练孩子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有研究表明,一般有自我控制力的儿童和能延缓满足的儿童相对地比较成熟,有责任感,有较高的成就动机,更能遵守规则,即使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随着一次次的训练时间的加长,孩子们自己我监控的时间也在延长,就在这“延迟满足”过程中,孩子们的自控力得到了提高,是他们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有足够强大的自我控制的力量来面对困难和挫折。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份延迟的满足的奖励不是糖果也不是小星星,而是给郑老师的“一个幸福时光”,这是多么令人感动和温暖的关爱。在训练中我们收获着孩子们流动的温暖,也给予孩子们更多的信任与鼓励,让每一堂的 “棋艺” 训练课不仅成为孩子们弈棋的天地,也融入更多的“人意”,让棋室成为流动爱的幸福场域,就这样,孩子们在逐渐通晓“棋道”的过程中学会做事、做人的道理。
3、以棋礼促进“人际”,在对弈中收获江湖,促进耐挫力的发展。
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国际跳棋国家队总教练叶荣光说:“只要我们的棋手善于从棋赛中汲取哲理和感悟,就有可能不断战胜困难,成为意志坚强、勇敢自信的人,就能真正走向世界!”国际跳棋运动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但同时也存在“残酷”的竞争和厮杀,每一次对弈的过程都是对孩子们的身心的一次考验。如何在一次次博弈中、面对一次次“垂死败局”能够稳住自己的心性,在严格遵守着游戏的规则的同时,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志同道合的友人斗智斗勇是每一位棋手自我成长的必经之路。当棋手面对棋局,依旧能够保持着一份平静,坦然面对输赢,那么决战江湖的同时他们必定也收获着与同伴和谐相处的为人处世方法。
有研究表明同伴交往不仅有助于儿童认知技能的学习、情绪安定和愉快,更重要的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的社会技能。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同伴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同伴既是儿童学习社会技能的强化物和榜样,又是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镜像。在我们的训练过程中就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小Z是本校一名出色的小棋手,在一次比赛中与和实力比自己稍弱的队友小C进行争夺冠亚军。比赛前一晚,两个队友进行了一次“秘密交易”,小C劝说小Z与自己随意下一盘和棋,如此一来既轻松又保险地让小Z获得冠军,而小C也可以轻松获得亚军。小Z答应了,但是结果却是小C的背叛,让她痛失冠军。面对如此大的挫败,小Z沉默了好多天。我们了解到事情原因之后,很为她担心。但是,结果却让我们十分吃惊。小Z不仅没有颓废,反而从中反思出自己出事的急功近利,作为一名优秀的棋手,她在这次事件中,不仅让自己的棋艺得到磨练,更为难得的她的自我感悟和成长,而这份珍贵的经历促进她迅速成长,同时也成为她往后“笑傲江湖”的重要财富。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还有了意外的发现。由于“国跳”是一项西方智力运动,包含了许多西方的文化。较大的文化差异,让孩子们充满好奇的同时也模仿着学习西方的礼仪,特别是其中一些“绅士文化”,如:“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热情大方”、“女士优先”、“尊重对手”、“公开场合轻声说话”等礼仪在下棋的过程中不断被强调和提倡,所有经历过这套“国际跳棋教学训练”的孩子们俨然也成了一名小绅士,为周围的同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由此我们感觉国跳运动还可以做进一步开发和提炼,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也能为学校的一大亮点,为学校教育特色的创建打开一扇新的视窗。
随着棋类训练和个体心理素质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信今后有关的研究也会愈加深入,希望通过本次实践研究让参加国际跳棋训练的孩子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会有更大的收获和益处。
【参考书籍文献】
1、《儿童发展心理学》 刘金花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普通心理学》 彭聃龄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杂谈中国象棋和人生》——《黑龙江史志》2011年16期
4、《加强棋类训练 提高儿童心理素质实验报告》——《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5、《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沈德立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