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学科心育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高三学科教学中心理辅导之探讨

高三学科教学中心理辅导之探讨

 

内容摘要  本文就高三科任老师在学科教学中,如何结合与渗透有效的心理辅导策略,提高教学质量,进行具体的探讨,为学校的高考备课工作提供有实效的参考。

关键字  高三  学科教学  心理辅导

 

高三总复习阶段,很多科任老师在紧张的备考教学过程中,都在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这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心理辅导只有和学科教学互相结合、互相渗透才能发挥最佳的效果,对考生进行考前心理辅导是高考备考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仅与课堂教学同样重要,而且在关键时刻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在给学生做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很多科任老师都有一些困惑甚至有时会无意识的走到误区,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是值得我们认真去探讨的一个课题。

一、如何针对学生的高原现象予以辅导。

在高考前复习中,许多同学都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即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复习之后,成绩就再难有较大提高,甚至忽高忽低,沉浮不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原现象

这种现象是极其有害的。因为越是临近高考,大家就越是感到时间的宝贵,倘若迟迟不见进步,大家就会有再学无用、空费时间的错误认识,从而放松甚至放弃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这也是造成许多同学本来成绩不错而高考成绩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克服高原现象,首先就要帮助学生找出自己的弱点。为此,可指导学生对平时每次检测的得分情况分项进行详细记录,然后对所统计的数据逐项加以整理,将其中明显偏高或偏低的数据去掉,计算出其余数据的平均值,使学生看出自己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掌握情况,从而将自己的弱点找出来。第二,针对学生的弱点,准备一些质量较高的训练材料。因为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材料的选择也应因人而异。第三,拿出一定时间,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弱点进行定点训练,时间以一个月左右为宜,分三个阶段进行。其中前7天用于定点专题训练,然后选择一套难度适中、质量较高的综合题进行自测(最好是高考题)。最后对自测结果做补缺练习。这样做的效果不仅是提高了学生的阶段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理性的分析自己的问题,克服焦躁不安的情绪,从而使学生增强信心。

二、对阶段考试成绩不佳的学生的心理辅导。

高考前学生往往会把阶段考当作高考的演练,同时也会以此来衡量自己的实力。有的同学如果阶段考后成绩相对低一些,或是距自己心理期望的目标相差较远,或是与别人相比相差较远,就会有高考即将失败的预感,甚至从心理上开始体验失败了。这种心理体验最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学生常伴随着一些特殊的情绪体验,如害羞、不安、内疚、忧伤、失望等。其实考试成绩的起伏完全属于正常现象,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不要把每一次考试都当成衡量自己真实水平的量标。如果把每次考试结果都看成是高考的结果,必然会使自己造成过于紧张,产生焦虑情绪,影响自己日常的心情和复习迎考,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辅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首先要同学生一起寻找失败的真正原因。寻找失败原因的过程也是客观地分析自己的过程,学生通过分析自己在考前和考中的表现,可以重新对自己进行评价。正确评价本身就能减轻失败受挫的心理,如果以前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而现在正确地评价了自己,就不会有失败的体验了。

2.鼓励学生发泄内心不快乐感受。内心失败受挫的感受,会在发泄中得以缓解和消除。当学生在和我们倾诉心情的过程中伤心流泪,我们不要去安慰或压抑他,让他尽情的宣泄,如果学生不愿和老师倾诉,我们可以建议他和自己的好朋友谈一谈,做一些体力活动等都是好的策略。

3.给这样的学生留一些对自己有优势的作业。当阶段考不理想时,不要总是追忆考试过程,也不要经常和同学谈论此次考试,反复的找学生谈话,本来很正常的一件事,都让学生感觉自己不正常。也不能什么事都不做,而是让学生多做一些自己平时做得最好的事情,使自己找回自信。做一些相对较容易的作业,特别是不要放弃成功的努力,因为任何成功都能增强自己的自信。

4.最后我们应引导学生关注任务,避免过多的关注自我。关注任务可以使学生专注于学习任务本身,通过对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来发展自己的能力,使得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而自我关注会导致学生专注于学习结果,通过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来判断自己的能力高低,往往对学生会产生消极影响。所以我们在和学生谈心的时候,应讨论分析的是复习、考试的过程,而非讨论考试的结果。

三、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我们应该用平常之心对待“尖子生”,用关注之心对待“中等生”,用宽容之心对待“后进生”。

尖子生在备考中的压力往往要大于一般的学生,他们对自我的要求很高,父母、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更高,在这种心理氛围下,尖子生容易出现焦虑、偏激、心理承受能力弱等心理问题。每年都有尖子生考砸,他们大都是输在心态上,我们经常开导尖子生要以平常心对待高考,那我们首先要做到以平常心对待他们,对于尖子生,我们要做的不是施压,而是积极的给他们减压,允许他们偶尔的失误,不要对他们生活中、学习中的任何波动都表现出极大的关心,不能从言行上过于关注他们,不要使他们处处以为自己很特殊,应当不断淡化他们的优越意识,教师要训练并强化他们的耐挫力,引导他们学会坦然面对人路上的挫折、打击,我们既要学会对尖子生默默的、特殊的关注,又要像对待一般的学生那样充满爱心、热情呵护

中等生,特别是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他们是一个更需要关注和鼓励的群体。中等生缺少尖子生的自信和宠爱,又具有后进生所不具备的自觉,因而,中等生的学习包袱往往是沉重的,心理往往是渺茫的。在一次次的不自信中,他们渐渐退缩,对任何事情都产生畏难情绪和怕挫折的心理,为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经常使用略带夸张性的语言去鼓励中等生,坚持以鼓励为主,实行分层评价,分层评价会使学生最大范围、最大限度地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赏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中等生自己也能找到自我和自信。如果我们对这部分学生多给予关注,平时多和他们谈谈心,对他们的学习多提些建议,中等生完全可以激发出潜能,获得很大进步,甚至转变为优等生,最终推动整个班级的进步。

而作为学生中的后进生,面对着来自教师、家长及社会的压力,更是备感压抑。而后进生的稳定与进步对整个班级的学风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整个年级的备考工作与备考氛围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后进生的心理辅导上,不要急于求成,应多些宽容之心。宽容并非是放任自流,撒手不管,相反,宽容是一种感情的投入,是一种对后进生的包容。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多次受人宽容的人,情感会得到感化,从而产生自愧和负疚感,这种心理会使人产生动力,催人奋发,从而达到转化的目的。有了情感上的碰撞,后进生从心理上便接受了我们的教育,这是成功的第一步。宽容对待后进生的学业成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后进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学习习惯也不好。所以,我们对他的学业成绩自然不能要求过高,否则欲速则不达,容易伤害其自尊心,打击其自尊心,产生反效果、负效应。教师也不能专门表扬奖励优秀生,使后进生对奖励可望而不可及,甚至望而生畏。后进生和自己比,进步了,就可以奖励。一个高明的老师善于用放大镜去观察、发掘学生的优点,从而使后进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赞扬肯定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激发其向更高的目标奋进。我们应创设更多这样的机会。

四、对学科成绩有“瘸腿”现象的学生的心理辅导

在以往的备考工作中,我们总会发现有一些成绩优良,但学科成绩不均衡,有明显“瘸腿”现象的学生,这样的学生也经常是我们老师头痛的对象。教师在对学生劣势学科的辅导过程中,如果发现通过各种学习方法的辅导仍收效甚微的话,那就应该考虑学生总学不好该学科,是能力问题还是心理问题了。当一个学生在某个学科上有多次的失败体验后,会形成“我不行”的消极自我暗示,对自己失去信心,再次的失败又不断的强化这种这些想法,最后自己给自己设置了一个不能超越的限制。很多时候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很认真努力的在学的,但实际在心理上他是退缩的,甚至是抵触的,那对这种情况的学生,首先要做的是打开他的心结,其次才是学法上的指导。学科老师在多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尝试通过积极自我暗示的方法改变自己对该学科的观念、心境和情绪,比如要求他们每天都在笔记、日记或作业本上写下这样一些鼓励自己的话,这里以英语学科“瘸腿”的学生为例,如“我很喜欢英语”“我在英语学科上很有潜力”“我可以做到更好”“我对自己充满信心”等肯定自己、激励自己的语言,也许一开始学生在写下这样的话语的时候,会觉得有些违心,但是反复用这样的语言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它会慢慢的代替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消极想法,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和自我期望,不断的增强信心,鼓舞斗志。接下来再给这样的学生留一些适合他们的优势作业和学法指导,肯定他们每一次的进步,让学生在体会一点一滴的成就中,学会不放弃成功的努力。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