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校在教育教学各方面发展迅猛、成绩喜人,心理健康教育也在学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发展顺利,并积极探索与特色学科之间的结合点。其中,音乐、美术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两大特色学科,也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尝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音乐、美术这两大学科相互渗透,达成心育与美育的结合,以美育促心育发展,我们发现,心育美育都收获了别样的精彩。
一、“以美育心”的缘起
在我国,美育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周代,就已把美育作为当时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的乐就包括音乐、舞蹈与诗歌,也就是有关美育的内容。近现代美育倡导者
对于美育与心育的理解,我们发现,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各种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完美的人格。心育是培养人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其目标是促进人格健全发展。两者的根本目标都是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塑造人格。在学校素质教育大张旗鼓的大背景下,寻求和实现两者的结合点,其意义和可行性都值得我们期待和关注。
而普通高中音乐、美术新课程标准当中描述的课程价值之一“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也详细指出艺术课程“能使学生直接抒发各种情绪,缓解心理压力;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升华情感;促进交流,沟通人际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身心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为音乐、美术与心理健康教育实现相互渗透提供了“理所当然”的理由。
二、“以美育心”的尝试
1.创设良好的美育心育环境
优美的环境本身给人以美感,能在丰富人们的感官刺激的同时,使人们身心获得松弛、安宁和愉悦,还能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升华道德、激励向上的作用。学校历来重视校园环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并努力创设赏心悦目的校园学习环境,让学生们时刻感到美就在自己的身边。文化橱窗、艺术走廊、各大功能室,浓郁的艺术气息让他们沉浸其中,满心欢喜陶醉于感受艺术魅力。他们每天们迎着激昂欢快的歌曲走进教室,伴着优美动听的轻音乐进行课间活动和休息,放学后又踏着悦耳舒缓的曲子离开教室。他们与美融为一体,身心获得松弛与安逸,生活也更有活力。
精心设置的艺术模块课程和让学生自主选课,是学校以人为本实施美育的重要举措。模块种类丰富,音乐就有歌唱、舞蹈、中外音乐鉴赏、管弦乐、民乐和戏剧表演等6个模块,美术就有绘画、国画、版画、雕塑、中外美术鉴赏、摄影、电脑设计、服装设计等8个模块,共14个艺术模块之多,每个学生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擅长或喜好的某一个或多个模块进行学习。为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他们的个性潜能,还相应成立了书法组、摄影社、小品队、乐队、舞蹈队等多个兴趣小组。
这样,学生对美的感觉和对艺术的学习积极性被大大激发,而轻松亲切、意趣盎然的课程特点又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为实现心育渗透创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2.从审美到感受美、表达美
美育在形成人的思想、个性发展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人一旦受到审美情感这一高级情感的支配,就会使自我调节能力大大增强,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学生通过对美育课程的学习,不仅自身具有的美感天赋得到启迪,对美的表达能力得到提升,而且这种追求美好事物的本能将使他们对积极健康的形象和观念产生认同感,并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并逐渐发展为健康的行为。
音乐、美术的每一个模块都能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艺术教师通过课程引导学生用美的眼光去欣赏每一件作品,让他们感受到美给心理上带来愉悦和满足,并激发和锻炼他们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和情绪体验。引导学生不仅要用眼看,还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要眼看、耳听、鼻闻、手摸、心想、口说,使学生学会全面、立体地观察事物、感受生活中的美。鼓励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多看看、多想想,对生活的环境和朝夕相处的人,用心去发现当中积极美好的方面。
学校举办校园学生“形象之星”评选活动、歌唱比赛、美术作品征集等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实现让学生从感受美到表达美。学校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塑造和感受健康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和宣扬、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学生们在活动中成了结形态美与内在美于一身的明星,他们尽情舒展着自己的才智与才艺,身心都获得了美的体验,既展现了自我,锻炼了胆量,还增强了自信心。
3.寻找心理调节作用较好的艺术形式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诉情”的功能。教师通过启发学生用所擅长的表现手段来传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如在课堂上让学生画一画生活,并说一说画中传达的意思,或让学生听一听音乐,并谈谈曲子表达的感受,又或者让学生伴随着音乐舞动身躯,进而学会选用多种方式来进行自我表达和心理调适。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音乐、舞蹈、绘画和书法是进行心理调节较好的艺术形式。
(1)音乐利用特定的音响变化与特定的感情变化的复杂对应关系,通过联想、想像等心理过程,唤起人内心一定的情感意向。学校心理咨询室与音乐科组合作,有选择性地利用音乐的情感调动作用为教育教学服务。如对特别活跃的班级,建议教师在上课前播放琴曲《流水》、柴可夫斯基的《花之圆舞曲》等轻柔的音乐让学生尽快平静情绪;而对相对沉静的班级,则播放乐曲《步步高》、德彪西《大海》等欢快的音乐让学生们“热身”,调动积极性;在考试前让学生欣赏《假日的海滩》舒缓疲劳,或欣赏《平湖秋月》改善睡眠,以减轻应考前的紧张、焦虑和恐慌;在比赛前播放《春风得意》、《江南好》等舒心理气的乐曲等。而心理教师在做心理辅导的时候,也时常会用心理调适音乐帮助学生放松心情、缓解疲劳和改善睡眠,和用音乐冥想法激发学生联想。最近,她们还选录制作了“快乐学校人”心灵自助音乐光盘供师生们减压时使用。
歌唱作为音乐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发声的过程中,随着气息和情感自然而有节奏地向外流动,能使内心的不良情绪得以排解并重新获得力量。学校举办的“想唱就唱”校园歌手大赛也是用以鼓励、引导学生以健康积极的方式表达自我的活动之一。学校心理咨询室还举办励志歌曲提名活动,广泛收集学生们认为能激发信心、鼓舞斗志的歌曲,并刻录成“励志学校人”光盘在课余时间播放。豪迈振奋、动感积极的歌曲响彻整个校园时,不仅振奋人的精神,使人迸发出对生活的热情,还能激起人勇敢迎战艰难困苦的决心。
(2)舞蹈通过有节奏、有组织和经过美化的流动性动作来表情达意。聆听欣赏音乐同时进行有节奏的身体运动,音乐的旋律和舞蹈的动作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能够起到放松精神、调节情绪的作用。跳舞还可以优化姿态、增强自信。心理教师和舞蹈教师通力合作,让拘谨胆小、自信不足的学生参加舞蹈训练,通过优雅的姿态练习和舞蹈锻炼,使她们的体态优美挺拔、举止优雅,既增强个人魅力,又树立了信心。
(3)绘画作为一种符号表征形式,是人认识世界、进行交流的手段与工具。画中蕴含着人的思想活动与情感表达,绘画的过程就是人接受心灵陶冶的过程。有研究发现,绘画作品的题材、主题、形象、色彩、构图以及学生在绘画创作活动过程中的表现等方面能形象化地反映出学生的不同心态,清晰地显示出学生的多元智能品质。
学校心理教师在心理辅导中也时常使用心灵绘画。最近,心理咨询室与美术科组联手举办了“我手画我心”心理漫画征集活动,通过让学生自由、放松绘画,让其内心获得释放和宣泄的满足。画面上线条的粗细曲直、色彩的明暗、构图的位置、媒介材料等都是大量的隐性情感因素,绘画的过程及作品都能将学生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投射出来,为我们间接、形象化了解学生的不同心态,和及时发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有效依据。
(4)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不仅陶冶性情,还可以锻炼意志,其中被推崇为书法入门的楷体就能锻炼人耐性与毅力。作为“广东省书法教育名校”,学校积极动员学生学习书法,鼓励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字体风格进行发挥,同时还建议他们通过练习书法培养心情平和、沉稳凝重的性情。不少喜爱练习书法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书法对他们性情或生活能起到神奇的作用:脾气暴躁的变得温和了;缺乏耐性的成了有始有终的;难以集中精神的学会了如何使自己全神贯注。有的还说有烦恼的时候,只要写一写书法,心就自然平静下来了。学校书法兴趣小组里除了擅长书法的学生外,也有不少是心理教师建议其通过练习书法改善性情的学生。
4.探索运用心理剧
校园心理情景剧一般是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它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景,生动演绎了过中各种复杂的心理问题,为观众提供一种发现、思考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因为情景剧可以使同学们从第三人的角度,重新看待自己的生活,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在心理教师和戏剧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成功演绎了《言信》和《我.我们》两部心理剧,在师生中广受好评。剧中浓缩了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让参加演出的学生和观众都能从剧中看到生活中自己的影子。
学生通过表演,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有了更多的感受和思考,提高了对角色的理解力和同学间的共情能力。演剧中的角色就像演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学生在不断排练演出的过程中,心灵也得以塑造。不管是演的还是看的,心理剧场都能让他们感慨万分、获益良多,不仅收获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懂得了沟通、宽容和谅解的重要性,还学会了运用心理技巧和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化解生活中矛盾。
以上尝试让我们发现,学生在美育心育的双重熏陶和影响下,他们对美的感知和表达,以及对自身情绪的调节与控制能力都得到了增强。学生创作一幅绘画作品,或在台上演绎一首动人歌曲或一个精彩角色,其过程就是其心灵获得成长的过程。点线的流动、色彩的渲染,或声音的流转、气息的变化,或对白的呼应、剧情的变幻,学生在舒放着想象与灵动的激情陶醉其中,他们的心灵自然地得到抚慰与舒张,不良的情绪也得以缓解与释放,还能培养自信心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此时培养起来的灵活、优雅的为人处事姿态,不正是健全的人格吗?
我们还发现,心理教育的全员普及,让艺术教师与心理教师走在了一起,一同肩负起了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职责,积极将陶冶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与美育融为一体。师生双方对艺术的同感和对话,不仅促进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还促使了学生更乐于表达、教师更善于发现,最终实现了师生间良好的沟通。
综上所述,美育与心育联手,以美育心、以心尚美。“美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催化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 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 富有同情心, …。”美育在全面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品质培养方面确实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理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法。我们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美育心育“塑”人格。日后,我们将继续探索美育与心育的结合,进一步使“美育心育塑人格”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继“两全理念和校园,师生团康护心灵,阳光使者播快乐,成长励志奔理想”等四大心育特色后的又一大特色。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 528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