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阅读能教给他思考,学生思考得越多,对知识的感受就越灵敏,学习起来就越觉得轻松[1]。通过观察、调查了解分析,由于“五少”(即少阅读兴趣,少阅读意识,少阅读时间,少阅读书籍,少阅读活动)[2],这些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课堂行为契约或表现合同是一份具体的、书面的协议,它规定了其中一方或多方在特定的课堂情境中需要做出的确切行为方式以及具体的奖励和惩罚[3]。根据行为契约理论,我决定通过阅读合同,让他们在课外阅读中找到学习的感觉,引导他们逐步产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进而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于是,我和他们签订阅读合同,确定了阅读要求和奖惩方式。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还亲切地称它为“鬼神契约”。
一、契约签订,激发阅读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它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环境的激发和耐心地培养,对阅读的兴趣也是如此。其实,“潜能生”并不是没有阅读需求。当我一提出“阅读合同”时,他们兴趣都很高,跑来要跟我签订合同。我以“名额有限”为由,确定了班级中8位“潜能生”。
首先,我允许他们免做拓展类作业,既降低了他们劳动的无效性,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参与阅读,又提高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接着,我开始关注他们外部兴趣向内部兴趣的迁移。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学生渴望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一开始,我为他们提供宽松开放的阅读环境,不强调阅读书目,尊重他们的兴趣,支持他们的合理选择,淡化所谓的指导方法,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阅读内容。
此外,我尝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4],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课外阅读的主动性。除了在宣传栏上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外,每学期第一课我都会跟学生分享假期的阅读书目,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他们内在的阅读兴趣。
二、契约反馈,增强阅读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潜能生”产生了阅读的愿望,还并不意味着他们对阅读就有了信心,特别是他们面对那些篇幅较长,内容稍有深度的文章,还是有些心虚的,而仅有的那点阅读兴趣可能会因此丧失。
一开始,针对“每阅读完一本,需要回答出老师提出的3个问题”的要求,我主要要求学生把读物的内容、要点、基本情节进行归纳、提炼。“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我成了他们忠实的听众,让他们觉得老师对自己的阅读时有兴趣的。同时,针对“每阅读完一本,写读后感一篇,400字以上”要求,一开始先让他们仿写,再独立完成,对深度不做要求。
当他们完成任务后,我就对阅读目标的达成情况给予及时反馈、评价,同时将分数和周评、周周清分数挂钩。“这么难的内容都被你读懂了,相信更难的书你也行。”久而久之,他们对阅读变得有信心起来。
此外,多为他们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和机会,让他们觉得学有所用。我结合学生的阅读内容,开展了相应的综合性活动,尤其推荐“潜能生”参与。在“我来演名著”活动中,两位“潜能生”的相声博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享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感,他们变得越来越有自信。
三、契约拓展,丰富阅读书目
针对学生的阅读书目,我分为“自由阅读”和“推荐阅读”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由阅读。在孩子们自由选择阅读书目的过程中,我想方设法丰富孩子们的图书资源,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阅读书籍。首先,和“潜能生”的家长一一交流,取得了家长对于孩子读书的支持。接着,我带领全班同学共同组建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课外书拿出来和大家一起阅读,并选出班级图书管理员,做好登记,供全班学生借阅。同时,我以身作则,建立“林氏书屋”,供学生借阅,初步解决了“少阅读书籍”的问题。
第二阶段,推荐阅读。在孩子们自由阅读一段时间后,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有针对地挑选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不同的学生有着个性化的认知背景,也有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一开始,我便依据“潜能生”挖掘“潜能生”的个性、兴趣特点,推荐适合他们的课外读物。对于喜欢诗歌的孩子,就让他们阅读《席慕容诗选》;对于喜欢科学的孩子,就推荐他们阅读《求知与探索》等。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向他们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活着》等;对于性格内向、心思细腻的学生,给他们推荐《偷影子的人》、《孩子,你慢慢走》、《目送》等。
“潜能生”开始在书中发现某些使他们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他们的兴趣日渐广泛。“海伦是怎么交流的?”“他是怎么偷到影子的?”……这些东西驱使他们的大脑开始积极地思考,他们在无意识的状态学习到了知识,自己还不知道呢!
四、契约维持,培养阅读习惯
学生有了初步的阅读兴趣还不够,还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潜能生”缺乏的就是这个。当他们对阅读有了一定的信心、阅读书目得到扩大后,我就着手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天天阅读。但课外阅读的习惯非一朝一夕可得,要通过及时持续的检查督促。因此,我根据书本内容制定阅读完成时间,进行定期检查、打分,以此来巩固阅读成果,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慢慢让课外阅读内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未完成的,也给予扣周评等系列的惩罚及教育,给予他们更多的督促。
此外,除课内教学外,我在检查打分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方法得当事半功倍,不同个性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我并不做统一要求,但强调“读书笔记”的习惯。在“写读后感”任务中,学生真正地参与实践、思考。因为要回答我的“三个问题”,他们主动摘录好词好句、概括主要内容,以“应付”我的检查。殊不知,他们已经自然而然地记下了笔记。这样,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潜能生”慢慢养成了较满意的阅读习惯。
五、契约升华,提高阅读能力
“潜能生”养成阅读习惯后,我开始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不断提高要求,尝试教会他们在阅读中思考,发展他们的阅读能力。
这主要体现在提高“三个问题”和“读后感”的深度,除了听他们谈谈书中的内容及自己的看法外,我开始和学生共同探讨阅读中的问题,鼓励他们提问考老师,从而使学生获得最直接、最贴近的思想传递,碰撞思想的火花。
“老师,是你教会了我枕头放一本书的习惯。”“老师,鬼神契约,我要回答问题。”“老师,我要借书。”……“鬼神契约”让这群“鬼孩子”爱上了阅读。一个多学期以来,这些“鬼孩子”的行为明显规范了,学习的兴趣也明显提高了。家长们也普遍反映孩子们养成了较好的阅读习惯。
由此可见,依据“鬼神契约”,利用课外阅读来转化“潜能生”的效果是显著的。他们不仅需要情感上的关爱,更需要用书籍这样美好的东西来唤醒其沉睡的大脑,填补其空虚的心灵。我相信,根据“鬼神契约”,只要能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时刻把激发“潜能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及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让这些“鬼孩子”在阅读中自己“当家”,他们就会对知识的感悟就会越来越敏锐,逐渐在自己的学习中“当家”。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
[2] 刘小天,小学优差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对比研究,教育探索,2011,11(69-71).
[3] 周小宋,李美华,美国课堂管理中的新方法:行为契约,比较教育研究,2004,05(76-80).
[4] 朱蓓,“后进生”更要讲究课外阅读,小学教师,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