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用多媒体构建高效课堂
甘肃省酒泉第六中学 陈德名
摘要:人人都渴望拥有幸福的喜悦,享受幸福生活是人的本能。随着人们对积极心理学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重视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愉悦与成就,最终使学生获得生命的成长与幸福感。多媒体技术以它全新的、全面的冲击,给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气息,能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多媒体的应用在生物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进化等方面知识的学科。生物特别是初中生物教学强调情境与协作,重视直观和操作,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积极心理学理念和多媒体技术引入生物课堂,将在诱发学生的积极情绪、拓展知识面、激发积极发散思维、培养积极品质、建立积极师生关系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从而十分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多媒体教学 高效课堂
人人都渴望拥有幸福的喜悦,享受幸福生活是人的本能。随着人们对积极心理学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重视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愉悦与成就,最终使学生获得生命的成长与幸福感。
多媒体技术以它全新的、全面的冲击,给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气息,能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多媒体的应用在生物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进化等方面知识的学科。生物特别是初中生物教学强调情境与协作,重视直观和操作,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积极心理学理念和多媒体技术引入生物课堂,将在诱发学生的积极情绪、拓展知识面、激发积极发散思维、培养积极品质、建立积极师生关系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从而十分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
一、用多媒体教学,诱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表现,它产生于人的内心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情绪是人们的影子,伴随着人们的成长。人的情绪可分为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两类。积极的情绪给人以正向的感受,周围的人也可以感受到欢乐的气氛,而消极的情绪不仅给自己带来困扰,同时也给身边的人带来不愉快的气氛。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诱发人的积极情绪体验能够增加其原有的心理资源(心理能量),当人的心理资源比较充足时,他就会在随后的行为、认知等方面表现得更好;与此相反,诱发的消极情绪会损耗人原有的心理资源,当人的心理资源由于损耗而处于不足状态时,他就会出现认知、身体或精神等方面的问题。可见,通过诱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会是好学生变得更好,使差学生变得不太差,使积极的学生变得更积极,使消极的学生变得不那么消极。因而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诱发学生乐观的情绪,使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从而乐学、会学、善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始终保持学习的积极情绪,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播放的画面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它的出现往往会使学生感到“诧异”、“惊讶”,进而产生高昂的情绪和浓厚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一课时,有的教师播放一段多媒体片断,请学生注意收集信息及时记录。画面中出现:游弋的鱼群、飞翔的海鸥、扑腾入水的企鹅、跳跃的猴群、飞跑的麋鹿、追逐的猎豹、悠然的丹顶鹤、开屏的蓝孔雀、快速旋转运动的草履虫。(配有节奏较快的背景音乐,随画面一幅幅闪过)学生边听音乐,边看美丽的画面,在“惊讶”和“诧异”中认知,精神兴奋,情绪积极,心理资源突增,思维活跃,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完成丰富的学习内容,提高了学习质量。
二、巧借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积极发散思维,实现课堂高效。
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在面对机遇或挑战时,能百折不挠而不是踌躇不前,想做到这一点,就要帮助学生养成能从危机或问题里看到机会的性格特征,这实际上就是积极心理学常说的学会积极思维。课堂上,让学生学会积极发散思维,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久而久之,学生一定会逐渐变得更乐观,更充满积极能量,更好的学习,更高效的学习。当积极发散思维方式成为学生性格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后,高效课堂教学就实现了,因为总是能积极思维的学生一定不会离幸福太远。相关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这样的学生对未来的态度会更乐观,会拥有比普通学生更强的抵抗挫折的能力,长大后的身体会更健康,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学生更容易走上成功之路!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生成大量变化的独特信息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思维过程中各种不同的方法、途径及答案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呈散射型或分叉型发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经历“有中生有”、“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的思维转换,通过多媒体等教育资源的多维互动激发学生积极地发散思维,实现课堂高效。
一是巧借多媒体激励学生“有中生有”。所谓“有中生有”就是通过对已有知识的追踪探索来获得有关新知的认识过程。为激励学生“有中生有”,采用学生的已知点做引子,通过查找网络资源等素材,引发学生产生更多的、更深的思维成果。例如,在教学“人的性别决定”一课时,教师先告诉学生一则消息:英国曾有女儿村,村中妇女只生女孩。然后布置学生上网查找原因。这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个个兴高采烈地查出女儿村产生的原因是该村附近有个废锌矿,男人们饮用了含有大量锌离子、镉离子的水,影响了“Y”精子的运动能力。之后,学生急切地问:“老师,生男生女是怎么回事呀?”教师故意说:“哎呀!这个我记不太清了。你们到网上查查吧!”学生上网一查,不一会儿就跳了起来:“老师,我找到了,真有意思!听我说一说:‘女性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即含X性染色体,而男性产生的精子有两种,分别含X性染色体和Y性染色体。当含X性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时,生的是女孩,当含Y性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时,生的是男孩。’”教师听后暗自高兴。为升华学生的思维,教师启发学生:“自古以来,人们认为人的性别由女方决定。这种说法对吗?”学生纷纷抢答:“这种说法不对!因为决定受精卵发育成男孩或女孩的关键是精子,也即是男方决定的,但这一决定是随机的,是后天无法改变的。所以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均等的。”望着学生们的满意样子,教师也体会到了电脑与人脑互动的喜悦!课堂因此而高效。
二是巧借多媒体激发学生“无中生有”。所谓“无中生有”就是通过对学生感兴趣但又比较陌生的某一问题的研究生发出新思维的过程。这种创新通常包括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在准备期内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课时,教师抓住课堂有利时机用多媒体展示问题(旁边配有相应的图片):我每次摘豆芽时,都能看到破瓣、缺损、虫害的豆子长出了豆芽(当然也有没出芽的),这与书本上的“植物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相矛盾,是怎么回事呢?生1回答:老师,从问题来看,破损的豆子并没有都出芽,这也不能说明胚不完整的种子一定能发芽呀,有的就不能萌发。生2接着说:那有的破损的豆子却萌发了。教师追问:哪位同学能提出更科学的看法?生3回答:我想种子的胚可能只有破坏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不萌发(同学们都注视着,教师用鼓励的目光看着他。),破损的种子有的萌发了,有的不萌发,说明胚受伤的部位和程度肯定不同。教师微笑着问:同学们认同他的看法吗?学生齐答:认同。教师继续问:那你们想不想进一步探究胚破坏成什么样种子才能不萌发?学生异口同声:想。教师随即安排:请同学们以小组形式讨论你们探究的问题和猜想(同学们争先恐后)。
第一组:我们提出的问题:1、去掉一小部分子叶;2、去掉一片子叶。我们的猜想:1、能萌发,2、可能不萌发。
第二组:我们提出的问题:1、去掉一部分胚芽;2、去掉全部胚芽。我们的猜想:1、能萌发,2、可能不萌发。
第三组:我们提出的问题:1、去掉一部分的胚根;2、去掉全部胚根。我们的猜想:1、可能萌发,2、可能不萌发。
……
第九组:我们提出的问题:1、胚芽去掉多少才不萌发;2、胚根去掉多少才不萌发;3、子叶去掉多少才不萌发。
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非常满意,高兴的说:你们的问题很有创意,进行定量的研究,这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下面各小组就设计你们的探究方案,课后进行探究实验,并认真做好记录,写成小论文,待后交流……在以后的论文交流中,师生大胆地将书本上植物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修正为:有生命力的、完整或破损程度不大的胚。
三是巧借多媒体激发学生“有中生无”。所谓“有中生无”就是根据已有的材料来消除疑问、生发新的思维。例如,在教学“绿化,我们共同的行动”一课时,教师先以多媒体形式(可以是图片、视频),提供近几年我国由于森林覆盖减少出现的一些现象:如洪水、沙尘暴、荒漠化。然后在屏幕上展示几个问题:1、这些都是什么现象?2、发生这些现象的地方缺少什么生物因素?3、引发该现象的原因是什么?4、怎样才能缓解这种情况?5、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这是一些知识与思维并行的拓展型的探究性问题。之后,教师便组织学生从网上查询资料进行解答。学生打开校园网,找到生物乐园网站,然后开始查找。查找到与其相关的资料后就下载下来,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再做一些修正或补充。规定的时间一到,学生就根据自己查到和整理的“答案”畅所欲言。一个学生回答,其他学生争相补充,同时教师适时进行点拨、评价。于是,一个个闪耀着创新火花的答案就诞生了(如,把易产生沙尘暴之地分割开来,承包到人,种草植树,绿化环境,美化家园等)。学生通过自己在网上查阅、互相交流,不但解决了已有困惑,还在与网络的思维碰撞中点亮了智慧的火花,心理幸福感倍增,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课堂也因此而高效运行。
三、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建构,促进高效学习。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曾说过:“教育必须培育人的自我决定能力,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要有‘唤醒’学生的力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该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该由学生获取的知识,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获取。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思维受阻时,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和暗示,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然而,传统的教学意味着对学生更多的控制与支配,教师不顾一切的“填鸭”,使学生很难体验到成功的主观幸福感,渐渐厌恶学习,造成课堂高耗能低收益的被动局面。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该教学观指导下的学习则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自由与主动。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多媒体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追求新型课堂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不囿于成,大胆地打破“教学方式的设计应有利于教师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设计思想,将教学方式的选择、利用和控制的权力交给学生,使学生不断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出问题,选择方法,探索验证,并进行表达、交流和修正,才能高效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学生的内因和与之相对的外因的互动,是学生积极建构的重要条件。例如,在学完“生物的分类”一课后,有的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原产印度的萝芙木(也叫蛇根木)是夹竹桃科的萝芙木属的一种小灌木,它的根内含有利血平多种生物碱,是生产治疗高血压药物的主要原料。有一段时期,我国只能依靠进口这种药物原料来生产降血药品。根据生物的分类及亲缘关系的远近,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依靠进口此药物的状况呢?引发学生积极探索,大胆想象。教师建议学生借助网络资源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将查到的信息及自己的观点输入课堂讨论区;教师和学生一起,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传统教学由于缺乏“发现”环境的支撑,剥夺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发现环境,使得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能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有助于高效地建构学生的认知,以及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和能动性,从而使学生愉悦的、幸福的完成课堂任务,推动课堂科学的、高效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理念应用于课堂,对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提供了一个更为开阔的视角。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对视觉、听觉形成强烈刺激,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所以,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生物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可以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能让学生在教师与其设计的情境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充分开发学生的积极潜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主观幸福感,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积极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关文信,王立彬,范青岩.2003.5.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施[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赵徽,荆秀红.2011.4.解密高效课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 任俊.2012.3.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3]GHB0587)“积极心理学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