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教育是在学生固有的积极能力和积极品质的基础上,以发展学生的乐观能力为核心。积极情绪是积极教育的分支,它能够提升个体的自我认同感和幸福感,帮助个体更主动、更轻松、更有效地进行学习。近年来,我们以“积极教育”为统领,以“积极健全人格,积极成就人生”为核心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推进和探索实施积极教育的路径、方式和策略。笔者认为在学生的学习经历中,应当能够将积极情绪与语文核心素养需要的满足相联系。因此在推广积极教育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在语文课堂学习中获取积极成分的能力、对积极事件的品味能力、乐观的感染力。本文围绕三上第八单元,通过打造“积极情绪空间”,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活动能力,达成“阳光乐学”。
一、预学激趣空间:真实化培育“不由自主”的期待之乐
罗素提出:“积极情绪就是当事情进展顺利,你想微笑时产生的那种美好的感受。”在进入课堂前,学生通过精心设计的预学前置学习,在课堂中顺利理解知识点,有效激发学生成就感,培养极具憧憬和满足的积极情绪。
(一)“真实情境”导趣,链式萌发主动学习期待
预学内容的设计贴合生活又富有情境创意,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直接和感性经验相联系,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唤醒认知储备,形成“与我关联”的内在勾连,自然生发学习兴趣。
本单元人文要素为:美好品质。语文要素为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和学写一件简单的事。由此编排四种不同类型的故事类文本,指导学生默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美好品质。单元习作则由距离感文本走向亲历式生活,进行儿童生活的事迹编写。由此生成两条单元学习驱动线:
一是以默读思考推动文本理解与学习表达线;二是从带着问题默读,到带着问题写作的梯度进阶线。
基于以上分析,以“感动身边十大人物”为单元主题情境,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举荐官”。学生的乐观效能瞬间被激活,探索欲望爆发。他们在预学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身份位置,清晰学习任务,对接下里的学习环节充满期待。
(二)“真实事物”启趣,环式诱发具身学习期待
生活中的故事、身边熟悉的物品是“真实事物”,这些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地靠近新知。在与事、物产生的亲切关联中迸发“想去探求、开始参与”的积极兴趣。
笔者关注学生预学基础,在预学中根据《司马光》文言文独有的特点以及人物品质设计“回忆我的机智经历”为单课预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关联自己的过去经历,引导学生产生“与我有关”的认同感和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借助预学指导,构建起新课与生活见闻之间的桥梁,默读完本单元中编排的精读课文《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以及一篇略读课文《一个粗瓷大碗》后,根据文中所写,寻找生活中的真实的灰雀、手术台、粗瓷大碗等,通过亲身接触感受物品,调动学生的探索欲,丰富情感体验,促进对新知的理解。使学生产生“我见过”“我知道”的熟悉感,为积极地学习做铺垫。
通过以上预学任务,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将语文知识与自己的真实生活事物紧密联系,从而在预习过程中获得生活感悟的乐趣,培养积极情绪。
(三)“真实体验”激趣,状式迸发探究学习期待
预学中将传统的题目“改头换面”,使学生做题时产生有趣的角色体验感,化身小悟空、小评委、小判官等角色,进行积极探究,形成“自主致远”意识。
对于生字词的预学作业,学生化身“小悟空”,利用“火眼金睛”找出课文中有误的生字词将其“打入冷宫”,把正确的汉字“安全护送”,并借助工具书找出正确的句子,积极掌握字词句。
阅读预学作业不容忽视,每位学生都拥有在“为你朗读”班级电台朗读的机会,预习的朗读成果占预学的一部分。学生在钉钉群中上传朗读音频,尤其是对单元中编排的《手术台就是阵地》、《一个粗瓷大碗》等革命故事共评是否读出情感,读出气势。
预学过程中,笔者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富有创意、联系生活、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预学,使学生们在预学过程中获得积极向上的学习能量。以此培养学生的“满足、自豪、兴趣”等积极情绪,为后续课堂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导学激情空间:交互式引导“内涵充实”的分享之乐
课堂中设定系列学习任务,让学生主动积极发言、交流思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增强自信心的同时培育合作精神。有效化解学生一直以来面对问题的畏惧心理和无从下手的困境,落实养成积极情绪。
(一)共同体分享:创设“任务群”体会人物品质亮“点”
任务群的设立可以加强任务间的联结,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法的迁移与运用。同时设计多样化的分享形式,让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之中分享感受到的人物品质。
本单元在大单元统整下分设学习活动,共同指向语文要素与人文要素。学生将学习过的学习活动方法,迁移运用至后面的学习活动中。因此,笔者以交流“日积月累”开启单元学习之旅,请学生搜集名言如何推荐“感动身边十大人物”,再结合篇章页引出单元主题,发布“学习默读方法,体会人物品质”学习任务。学生在共同体内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判断,看看谁的想法更具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发展思维能力,当听到他人的认同及赞美时,积极满足感油然而生。
同时融合班队活动,开展共同体共读一本书行动,举行“中外经典人物”故事会。在交流分享前,学生认识课本以外的经典人物,共同体合作撰写《人物品质册》。活动中,邀请学生讲述人物故事,分享人物品质,不追求故事内容的深入理解,但对学生的分享即时鼓励,学生在他人掌声中感受读书的乐趣,在人物品质中学习积极品格。
创设由浅入深的递进式任务,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应用等多种实践机会,学生能力也在层层递进的任务中逐步提高,学习浓度逐渐丰厚。
(二)范围内分享:搭建“思维梯”品味人物精神射“线”
学生在教室、家庭等范围中大胆分享,在亲历参与、亲自感知、内化领悟中体验和建构,最终获取、掌握、思维应用新知识、新概念、新技能,提高创造力和开阔眼界
本单元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较为典型,学生在课堂中大胆分享自己发现的文体特点,借助注释、插图等方法理解故事内容,分享智慧果实。随后将“交流平台”内容前置,初步了解默读的要求和方法,运用至第一篇精读课文《灰雀》的学习活动中。以课后题为载体,引出主问题,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圈画关键信息,可就一处或多处关键词句挖掘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加深理解。通过共读灰雀故事,收获心中的诚敬力量。
《手术台就是阵地》作为本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让学生在学习中推进默读方法的运用,学生研读白求恩的国际主义品质,致敬奉献精神。学习活动结束后,延伸共读书目,寻找印象深刻的国际战士,在默读中推进品质浸润,在家庭中分享自己体味到的人物精神。
直至最后一篇略读课文《一个粗瓷大碗》的学习,学生独立运用默读方法主动在校园里分享感人故事。通过学习三篇精读和一篇略读层级训练默读能力,多维度挖掘有价值的品质人物。这一阶段强化默读理解的基本素养,体现单元统整的习得路径;同时引导学生在分享时可以聚焦人物语言动作,在关注关键词的基础上,进行默读思考、联读交流,提升自己的理解和思辨能力,深刻感受关爱、呵护儿童的列宁,天真诚实的孩子以及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在人物精神射线的辐射下,诱发更多的兴趣、满意、欢乐等正情绪。
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思考和探究问题,调动学生亲历参与的创造性。学生通过依次解决阶梯式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评价、综合、创新等能力,熟练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积极心理进阶。
(三)成果式分享:设置“实践场”浸润人物内涵层“面”
基于语文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借助“学习成果”延展学生能力,在真实的语文实践成果中分享蕴含的人物内涵。
首先开启主题人物举荐词卡,学生在主题卡上书写本单元的共读收获,分享课内外同主题人物的举荐词,完善小组举荐刊。并由领略书中的美好品质走向寻找身边的温暖阳光,开启周围人物的举荐堂,实现人文主题的突破进阶。在学习单元“美好品质”的同时,积极健康的心理也在不断愈合。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维评价,进一步学习如何进行举荐,尝试分层举荐,培养学生有品质的学习习惯。最后小组进行品质人物举荐会的展示分享。
整一过程在思维具化的成果上展现了学生的学习所得,又将语言表达的训练和人文情感的熏陶深度结合,促使学生对现在和未来做出建设性的、积极的评价,对积极生活有拓展功能。
创设激活学生的分享方式,将知识点放到综合分享情境中考察,让学生结合所学和自身生活经验进行讨论、分析、比较,提升思维品质。打破学科界限,以语文学科为本位,综合运用语文能力,在实践中主动探索和创造。
三、拓学激意空间:创造式展现“持续回味”的创新之乐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多样化的创作和表演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之乐,学生不受课文禁锢,展示创意,还能在过程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一)设立“创意作品展”,点燃热情积极巩固
在实践探究过程中,“物化”是对学生探究成果最大的肯定。通过创设创意美展,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创意作品展”当中得以展示,同时也丰富学生展示的空间。例如在学生学习第二篇精读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的时候,教师可以学生进行“人物配画”的创作活动。学生深入体会白求恩大夫的人物品质,通过绘画将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和感受表达出来。这一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学生完成作品之后,教师通从通过创意的、丰富的作品展示和分享,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肯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开展“舞台品质秀”,角色扮演积极理解
其次以表现式评价提学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开展“舞台品质秀”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人物理解,进行课本剧的角色扮演,通过课本剧的表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学习《司马光》这篇文言文时,设计“课本剧”创作和表演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以“司马光砸瓮救人”为主题的小短剧,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角色设定和情节设计,将课文内容转化为更具创意的剧本。这一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课堂表演时,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剧情演绎,展示自己的创意作品,体验到表演的乐趣。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对表演进行点评和肯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演欲望。
(三)组建“诗文朝阳刊”,有感而发积极创作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在班级里发布诗文朝阳刊,激发用正向引导促使学生对习作的热情。在活动当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表达进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挖掘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这一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体验创作的乐趣。学生完成作品后,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对作品进行点评和肯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诗文朝阳刊”的阶段性展示的过程当中,笔者鼓励学生以留言条的方式进行“点赞”,深化学生学习的品质,激励学生积极创作。
在单元终结性评价的时候,以星级表展开对小组刊物的自评、互评、师评,将各组精华融汇整理,出版“朝阳小报”。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预学、导学、拓学”三大空间的创设,丰富了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情境中对学习充满了期待,在任务活动中分享自己的所感,在参与多样化的创作和表演活动中体验创造的乐趣,感受展示和分享的成就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陈倩倩.积极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J].语文新读写,2021,(17):24-26.
[2]阳小玉.积极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9. DOI:10.27136/d.cnki.ghunu.2019.000813.
[3]薛慧.“积极教育”引领下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行为研究[J].考试周刊,2015,(85):38.
[4] 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 语文教育显“慧心”[J].《教育家》,2017年第36期29-29,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