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交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音乐教学跨学科融合的有效策略研究
盛悦(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初级中学,苏州215000)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思维能力的提升使得学生面临更多的学习和生活挑战,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音乐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有效的音乐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减轻心理压力。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音乐教学中。本文简要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加强两者融合的策略,旨在为初中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
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音乐教学;融合策略
音乐作为一种具有强烈艺术性的表达形式,其教育价值不仅在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当前的音乐教学往往局限于歌唱和欣赏等传统教学手段,未能充分挖掘音乐的育人潜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音乐教学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初中生由于年龄特点,在学习生活中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音乐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一)立足学生特点,促进心理转变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敏感期,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问题。例如,对学习压力的不当理解、家庭教育的不完善、师生关系的不和谐、过度自信或自卑等,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不足可能导致学生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上感到痛苦,影响学生的正常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音乐教学中。音乐作为一种情感共鸣的媒介,能够有效调节学生的情绪,促进其社交技能的提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天然载体。
1、使学生由关注自我转向关注集体
人无完人,适当的宽容和给予他人改正错误的机会,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当前,初中生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成长在父母的关爱之下。如果家长过度溺爱,可能导致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这不利于学生学会感恩,也会增加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难度,使学生难以感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关心。“假想观众”理论表明,初中生关注的主要目标是自我,易认为所有人都在关注自己,都是自己的观众。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音乐教学,便是给予学生关注集体的机会,合唱、多重唱等形式,都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份子,更好地发展集体荣誉感。
2、使学生由情绪易变转向情绪稳定
初中生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渴望体验各种事物,这既显示了他们丰富的情感,也反映了他们心理状态的不稳定性。这也是导致学生自控能力弱、情绪失衡的主要原因。教师和家长应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引导,防止学生走上错误的道路。如果学生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情绪失衡,可能会变得斤斤计较,只关注自己。部分学生甚至会失去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感到压力巨大。失败和挫折都是成长的催化剂,如果学生对此心存排斥,不愿意积极面对,将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威胁,阻碍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严重时可能导致学生进入封闭状态。
3、使学生由责任感弱转向勇于担当
社会的稳定发展需要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各司其职。但研究发现,部分初中生责任感不强,缺乏担当。他们可能会将生活中的问题归咎于父母,长期如此,会导致学生独立性差,过度依赖父母和教师,影响学生的自理能力提升。初中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例如,通过介绍歌词、音乐家的故事等,让学生认识到承担责任的重要性,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还可以避免学生过度依赖他人,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链接教育现状,强化教学效果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多以心理讲座、心理辅导等传统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跨学科深度结合,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新课标下,心理健康教育与音乐教育的结合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艺术教育应注重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强调艺术课程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情感表达、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新课标下心理健康教育与音乐教育的结合,旨在通过音乐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我认知、情感发展和社交能力,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支持。音乐教学作为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和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途径。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音乐教学策略与实践
尽管音乐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情感表达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当前的音乐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音乐教育价值的全面展现。将心理健康教育巧妙地融入音乐教学中,不仅能够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提升音乐教学的整体质量,还能显著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构筑坚实的保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音乐教学的跨学科融合不仅是对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革新,更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深化和拓展。教育者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合理而深入地渗透到音乐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一)搭建心音桥梁,融合教育效果
1、审美教育的深度浸润
素质教育的深化,促使音乐教育从提升学习技能转向全面发展的核心,其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尤为关键。音乐,以其丰富的情感表达与艺术魅力,成为塑造健康心理状态的有力工具,尤其是在初中生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教师通过精心选择优美的乐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还能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为他们提供情感的慰藉,缓解焦虑,促进心理平衡。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与情感,更让学生深入理解艺术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同理心与人文关怀,为健康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在音乐的旋律中,审美与心理健康和谐共鸣,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思想教育与音乐欣赏的结合
在初中生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音乐教育承担着塑造健康价值观、培养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使命。音乐教师应巧妙地将积极向上的思想与精神融入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其内在潜能,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例,教师应深挖国歌歌词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讲述抗战时期的英勇事迹,生动展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的传承,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其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的生活态度,更能在学生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激发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与智慧,为未来的成长之路注入不竭的动力。音乐教育在此过程中,成为价值观塑造与精神传承的桥梁,引领学生在旋律与节奏中感悟人生,迈向成熟与卓越。
3、个性化音乐学习路径的探索
在音乐学习的旅程中,学生的天赋、兴趣及个人经历等多维度因素交织,造就了他们对音乐的不同感受与成就。音乐学科,作为情感与艺术的交汇点,尤为注重个体差异的尊重与挖掘。面对乐感欠佳、音色独特或是擅长特定乐器演奏的学生,音乐教师肩负着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实践的重任。这一过程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与创新的教学策略,通过个性化指导,帮助每位学生发现并放大自己的音乐潜能,从而增强其学习自信与自我效能感。具体而言,教师应鼓励学生探索音乐世界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引导他们找到真正激发内心热情的学习内容,无论是旋律的创作、乐器的演奏还是和声的欣赏。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强调正向自我认知的培养,即帮助学生理解“不完美”是人类共有的特质,鼓励他们接纳自我,珍视个人的独特性与价值。这既能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又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4、心理干预的音乐疗法应用
音乐疗法作为一种心理干预手段,利用音乐的特性及其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的积极影响,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情绪调节和身体康复。运用音乐疗法技巧,如即兴演奏、音乐冥想、引导想象等,可以帮助学生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音乐疗法的实践可以引入经过专业培训的心理教师、音乐治疗师等人员从旁辅助,注重个性化,根据学生的具体心理需求,提供针对性的音乐干预。同时,音乐疗法可以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结合使用,如认知行为疗法、艺术疗法等,以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二)促进社交能力,生发真实情感
1、注重社交技能培养的音乐活动设计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深刻理解合作学习的价值,精心设计合唱团、乐队等集体音乐活动,旨在强化学生的互动与沟通能力。通过分组合作演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个人才能的舞台,更在实践中培养了他们的人际交往技巧与团队协作意识。活动的重心在于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和谐关系构建,从而深化友谊,增强集体凝聚力。音乐教育在此框架下,不仅专注于技能传授,更成为社交能力与团队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精心策划的集体音乐实践,初中生得以在愉悦的氛围中提升音乐素养,同时习得终身受益的社交技能。
2、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建立
初中生步入了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心理并不成熟,较为脆弱。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主动与学生开展交流,形成融洽、亲密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敏锐捕捉学生在课堂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及时洞察其心理变化,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承受力为出发点,优化课堂结构,拓展教学内容,确保音乐教育在提升审美素养的同时,呵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鉴于学生普遍对教师抱有崇拜之情,音乐教师作为课堂氛围的主导者,其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故应以真情实感投入教学,通过自身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学习热情,提升其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在教学互动中,教师应秉持平等与尊重的原则,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见解,发现并培养其独特优势,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正面反馈,以增强其自信心与学习动力。同时,教师的积极心态与亲和力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其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音乐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亲和力,缩小师生心理距离,构建和谐共生的教育生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
(三)以心育为支撑,创新音乐教育
1、趣味情境的多元打造
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应避免过于沉闷、无趣的环境,为学生提供舒适、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勇敢地进行自我表达。目前,大多数学校已经对音乐课教学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建立了专门的音乐活动室,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趣的学习体验,有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的心理更加愉悦。并且,音乐教室的出现和应用,可以为教师、学生提供充足的场所开展音乐活动。教师要合理利用各项资源,借助PPT、多媒体技术、故事化设计、视听刺激、互动元素等多元打造出符合音乐鉴赏需要的场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音乐素材。
2、歌词的深度分析解读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初中生对音乐的热爱与选择愈发自主,他们倾向于从歌词中寻找共鸣,甚至将其作为个人情感表达的符号。鉴于此,音乐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应深刻理解歌词在学生情感世界中的重要地位,将其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工具。通过深度分析与解读歌词,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促进其情感态度的健康发展。以《绣红旗》为例,其歌词蕴含着深沉的情感与历史的温度,生动展现了对党的深情与感恩。无论是承载历史记忆的红歌,还是反映时代精神的流行曲目,其歌词均扮演着情感载体与价值导向的关键角色,能够激发听者的情感共鸣,传递正能量。音乐之所以能触及人心,治愈伤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歌词所承载的情感与故事。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品鉴旋律,探究歌词,不仅能够丰富音乐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还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贯穿其中,实现教育的深层目标。为了最大化发挥歌词的教育功能,教师需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共同研究歌词的深层意义与情感内涵,使学生在理解歌词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滋养与心灵的成长,实现音乐教育多元化发展的目标。
(四)确保教学效果,创新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指标,对音乐教学成效的全面评估至关重要。然而,传统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量化成绩,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与成长轨迹,这种片面的评价方式不仅难以客观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还可能诱发学生的心理压力,影响其长期发展。基于心理学研究,中小学阶段被视为学生潜能开发与心理健康构建的黄金时期,学生的自我认知、自信程度及其自我评价能力,对个人未来成长轨迹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初中音乐教师需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融入教学评价,实施全面、多元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音乐评价机制应从单一成绩导向转向过程与成果并重,鼓励学生参与自我评价,促进其自我反思与成长。通过丰富评价主体,引入同伴评价与教师评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控力,还能让学生从多角度接收反馈,了解自身在群体中的位置,进而强化其心理素质与音乐素养。在评价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自我评价,反思音乐活动中的表现与学习需求,随后进行同伴评价,帮助学生直观认知自身优势与待改进之处,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教师作为评价过程中的引导者,需综合考量学生的音乐行为、情感表达、作品理解能力等多维度表现,提供专业、全面的评价反馈,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指导性。
这一创新评价机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其成长提供明确方向,还能在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自我调控能力的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落到实处,推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音乐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实施这一评价体系,教师能够更加精准地识别学生的潜能与需求,促进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充分释放,为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综上所述,评价机制的创新不仅关乎音乐教学成效的提升,更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潜能开发的重要途径,体现了教育的全面性与人文关怀。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音乐教学巧妙融合,犹如在教育的广阔舞台上,演奏出一曲和谐与创新的交响乐章。这一融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音乐审美与技艺,更滋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为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铺设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在心灵与旋律的对话中,我们见证了一次次情感的触动,一次次智慧的启迪,教育的力量在此刻得以彰显。未来,我们期待教育工作者能够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更多的融合策略,共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学生的心灵成长创造更加丰富和有效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丁爱玲.音乐治疗法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2022,(04):120-124.
[2]刘娟.初中音乐教育中审美功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当代家庭教育,2022,(02):167-169.
[3]马俊英.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智力,2022,(01):175-177.
[4]江楠.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21.
[5]陶红.浅谈初中音乐教育中审美功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J].北极光,2020,(01):48-49.
[6]郑小英.浅析初中艺术课中美育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9,(17):76+82.
本文系2024年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音乐大单元教学视域下的“知识迁移”理论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SYK2024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获苏州市教育学会2024年优秀教育论文评选奖项。
通讯地址: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苏茜路18号星海实验初级中学南门
邮编:215000
联系人电话:18501547290
邮箱:shengyue1996@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