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视角下初中心理课堂优化探究
杜春香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初级中学 215024
【摘要】用系统思维看待家庭内部问题是系统式家庭治疗的核心理念,其中,白描技术、阳性赋义、循环提问和资源取向等可以运用到初中心理课堂,用来营造暖心课堂氛围、给与学生用心的接纳和引导、设计出动心活动、向学生发出入心邀请和追问,以及给出学生贴心回应和反馈,从而优化心理课堂,助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系统思维;心理课堂;优化探究
一、系统思维基本理念及与心理课堂的关系
1.系统思维的基本理念。
系统思维是系统式家庭治疗的核心理念,该理论将家庭看作一个整体,用系统思维看待家庭成员的之间的互动模式和“问题”行为,通过一些技术扰动家庭原有的互动模式,从而改善不良人际互动和“问题”行为。系统思维实践的基本态度是从资源来考虑、从具体的解决办法入手以及始终以对方顾客的利益为取向。
该理论认为每个系统都已经具备了解决其自身问题所需的所有资源,他们只是现在没有利用罢了,为了找到资源,人们不需要把精力花在问题上,而是应该从一开始就把焦点放在建构解决办法上[1]。它的关注点并非是否存在不足与问题,而认为人们在其发展的每个点上都具备很多可能性,但是处于其主观意志的尊重,由他们自己决定可以做什么,至少暂时还不做(偶尔做)什么。这种从“问题取向”到“资源取向”的转变,促发了系统成员产生新的思考和探索。
2.系统思维运用于心理课堂的理论意义。
初中心理课堂上,学生在安全、信任的氛围中,通过活动获得深层体验,表达真实感受,课堂现场的生成同时可能促发其他学生产生思考。此时,教师如果随时关注课堂的特点,追随其发展,及时有效地引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与环境的互动,那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系统中的资源,引发学生产生感悟,获得成长。
有研究曾指出:系统式家庭治疗强大的生命力体现在它的基本思想可以运用到治疗系统之外的领域。初中心理课堂如同家庭一样,学生、教师和教室环境也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整体和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有其自主的规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如果像旁观者一样客观、中立地观察和思考这个“自组织”的特点,通过一些技术“扰动”心理课堂这个系统发生变化,使其处于稳定而平衡的状态,那么学生在转变和调节的过程中可以逐渐获得成长和发展。
二、系统思维视角下的心理课堂优化策略探究
1.妙用积极关注和白描技术,营造暖心课堂氛围。
初中学生逐步进入青春期,面对没有作业和考试的心理课堂,很多同学在行为、语言和合作交流等方面并不会全然接纳教师的要求。教师通常会相互平等地商量“安静倾听、积极分享、相互尊重、保守秘密”的课堂约定,但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整堂课都做到课堂约定似乎是一种挑战。
在系统思维视角下,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尊重和信任每个成员,通过采取有效地倾听采集信息,同时能获得来访者更多的接纳。那么,在心理课堂上,教师如果真正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认真倾听和体会学生分享的感受,并给与地反馈,在课堂氛围上,无疑创造了良好的榜样。
此外,利用系统思维下的白描技术,教师不加评判地,将对事件的观察如实描述出来,再加上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促使学生学会从教师的角度评析问题,反思行为。比如在活动体验后,学生往往会带着热烈的情绪开怀大笑到停不下来,老师可以这样表达,“我看到你们都在大笑,我想一定是你们积极投入了活动才会有如此强烈的感受,为你们的积极参与点赞!不过呢,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平复情绪,继续接下来的活动,我想我会很遗憾、也会很伤心,不能与你们共享更多有趣的体验。”当教师真正地倾听、理解学生,营造了暖心的课堂氛围,学生感受到信任、放松和包容,那么做到课堂约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2.活用阳性赋义思维,给与用心接纳和引导。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灵动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经历、思想和行为。在心理课堂上,他们会表现出看似不符合课堂规则的行为。如果教师用系统的思想考虑问题,从阳性赋义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行为赋予积极的意义,那么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从正向的反馈中受到启发,提升自我效能感。
面对课堂上写其他作业的学生,“老师看到你在写作业,我想你一定是一名追求优秀的学生,但是认真参与心理课堂也是优秀的一种表现呢!我们先把作业收起来,老师期待看到你接下来的精彩呈现哦!”帮助学生寻找行为的积极意义,用心引导其行为至积极的方面,维持其自尊心,教师就能收到出乎意料的结果。
面对其他“捣蛋”的行为,教师试着思考“是什么让他这样做”“从这件事中他获得什么好处”等,尝试从“问题取向”转变到“资源取向”。 “也许是最近发生了不开心的事情”“也许是他想要获得我的关注”等,教师试着从更大地系统中寻找学生与行为的关系,寻找学生的需求。当系统内部对他的“捣蛋”行为予以接纳,同时再表现出其他主动行为时予以鼓励,那么系统就自主运转起来,学生的行为改变自然而然就发生了。
3.调用系统中的每个成员,设计动心系列活动。
在初中心理课堂上,高质量地体验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仅仅有理性地讲授和浅层次的活动,学生很容易停留在表面。那么如果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令人动心的活动,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都有话说,那么学生会更愿意积极参与、认真投入、深度分享。
在系统思维中,每个人都在系统中,每个人也都很重要,只有调动系统中的每个人,资源才会产生。[2]这提示我们在设计心理活动时尽量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系统才能活跃起来。比如在线上心理课堂的热身环节,让每个学生通过镜头和老师同学进行花式打招呼,可以最大程度降低线上形式的局限,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在线下学生活动时,尽可能给每个学生安排任务,比如在小组讨论时,安排记录员,记录每个成员的发言,促进每位学生分享和表达;在同学上台表演时,安排其他同学作为观察者,分组观察语言、动作、语音语调等。
在一些主题心理课时,比如追星、嫉妒、异性交往等,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从系统的角度充分考虑到每个群体,同时充分调用每一类群体的资源。比如在追星这个主题活动中,教师首先为同学们扩大偶像的概念,不仅仅是明星,也可以是身边崇拜的老师和同学等,此外为没有偶像的同学设计专属的动作和语言,“如果思考以后觉得还是没有偶像,也没关系,遇到这样的同学请微笑地由衷地对他说一句,没有偶像也是一种选择。让我们学会尊重每个群体”。在异性交往、嫉妒情绪等主题心理课时,教师接纳每一类群体的存在,请没有异性交往困扰的同学为有困扰的同学分享他们对异性交往尺寸的把握,请不受嫉妒情绪困扰的同学为有困扰的同学分享如何面对比自己优秀的同学等,来充分调用系统内部的资源,让每一个同学都动心这样的活动设计。
4.运用循环提问等技术,发出入心邀请和追问。
在心理课堂教学活动中,互动主要是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来完成的,在一问一答中促使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加强互动体验。[3]教师通过有技巧地发出深入学生心理的邀请并不断追问,便能引导学生边动边思考,突破思维的惰性和惯性,将课程打造地丰满有度。
循环提问在系统治疗的初期就有了。在《系统治疗与咨询教科书》一书中,作者提到,因为人们的行为并非由他人实际的想法决定,而是受到人们所认为的他人的想法的支配,因此建议直接大胆地对关于他人的推测和猜想进行提问。[1]利用循环提问,我们可以不断获得澄清,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在有关亲子沟通的情景表演后,我们可以问学生“孩子扮演者,你认为你刚刚的沟通方式,对妈妈扮演者意味着什么?”“爸爸扮演者,你觉得妈妈扮演者看到孩子扮演者的沟通方式,会有何触动?”通过循环提问,激发学生看到沟通方式背后表达的需求,能够主动、自发地思考问题并开展情感卷入,收获成长。
此外,系统思维下的一致性提问、差异提问、百分比提问等等都可以被借鉴和参考到心理课堂的提问中。“其他同学有类似困扰的吗?有的话给我挥挥手”“采用过相同办法的同学请举起你的手”这种一致性地提问可以普遍化学生的困扰和感受,还可以强化学生分享的能量并在系统中流动起来。“如果你完全不能承受是0%,完全能承受0%,那么现在这种情绪处于在你承受范围的哪里”这种百分比提问能够帮助学生清晰目前的状态,为接下来的调整做准备。“这位同学觉得是因为爸妈只看重成绩而不关心自己,其他同学有不一样的看法吗?”这种呈现差异的提问则帮助学生看到不一样的视角,看到更多的资源。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把学生的想法当作一颗颗珍珠,用提问和追问做金丝银线,将它们串成一串美丽又独特的项链。
5.巧用资源取向思维,给出贴心回应和反馈。
意大利教育家瑞吉欧这样解释“课堂回应”: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4]在心理课堂上,“球”就是学生的回答,教师接过学生的回答这个球,并回应给学生,从而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和期待,给与足够的心理支持,引发思考和探索。那么什么样的回应和反馈是贴心的呢?
从系统思维的资源取向出发,心理教师作为交流平台的缔造者,需要有意识地运用系统中的每个元素,促发新的可能。“有类似感觉的同学吗?请挥一挥你的手”,在提到考完试后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时,“其他有同学可以给一些建议吗?”、“刚刚你说班长是你的外在资源,你现在可以过去向她表达一下你的感谢” 等,从系统的角度,用同伴的资源回应学生。 在“一分钟能鼓掌多少次”的活动中,有学生表示手都拍疼了,教师这样回应:“老师很开心你这么说,我想你在活动中一定很投入才会把手拍疼的吧!也希望我们大家都带着这样的积极投入今天的心理课堂”。在学生分享父母是他的外在资源时,在具体化父母的资源后,教师回应到:“往往我们习惯了父母的给与,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你能看到这份资源,看来你是一个很懂得感恩的孩子。”在花式打招呼热身环节后,教师这样回应:“刚的互动,大家完美地诠释了积极参与这个约定,谢谢你们,现在我好开心。你们知道吗?你们选的时候,我还有点紧张,因为不知道你们会做出什么花式动作,充满了不确定。”这样既回应了学生,又自然而然引出了“不确定”的主题。
当我们深入学习了系统式家庭治疗中系统思维的理念后,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将其运用到教学当中。这样的思维总能给心理课带来多样的可能,总会激发我们探索不同的教育思路,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教育,让课堂的智慧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为学生提供更美好的可能。
【参考文献】
[1]阿里斯特·冯·施利佩,约亨·施魏策.系统治疗与咨询教科书[M].史靖宇,赵旭东,盛晓春,译.北京:商务印刷馆,2018.
[2]张钟元.让系统思维“扰动”心理课堂——以七年级“应对挫折”心理辅导课为例[J].江苏教育,2020(16):12-16.
[3]林小燕.系统家庭治疗技术在心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23):24-25.
[4]余季惟,田帆,田蓉,元文静.画出我的问题,小步解决问题——评量问句和问题外表化的结合使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02):51-55.
通讯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津梁街10号
通讯邮编:2015024
联系人电话:17312620809
邮箱:5723294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