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学科心育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浅谈运用ARCS学习动机理论 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朝气蓬勃,但是心理生理的巨大变化又使得他们非常不稳定。外界的诸多因素很容易对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为教师及家长的教育带来一定程度的阻碍。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中提出初中年级要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在学习中提高效率,培养正确的理念,正确处理厌学心理。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进行深入探究,探寻有效的解决对策很有必要。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种类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保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某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是直接推动和维系的动力。学习动机根据来源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由个人内在的因素产生的学习动机,如好奇心、兴趣、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理想目标、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外部动机往往是外在的原因造成的,它和外在的奖励是联系在一起的,如他人的赞扬和认可、师长的期望、奖励、同伴的赏识……
二、ARCS动机模型
1987年美国约翰▪凯勒提出的学习动机模型理论(ARCS学习动机模型理论),影响学习动机的四大要素,即注意(Attention)、相关性(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和 满足感 (Satisfaction)。注意:指对学习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持。相关性:当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后,就容易建立认知关联,使以前所学的知识更直接地发生迁移。自信:对学习成绩建立积极的期待。满足感:学习行为的后果与其期望一致,而且能让人感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就会激发学习的动力。
三、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依据ARCS学习动机模型提出的影响学习动机的四大要素,围绕这四大要素,我们可以尝试思考并找到一些相应的策略有效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注意: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1.学习方式多样化、趣味化。首先,学生平时大多数时间在教室里进行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方式避免传统单一的教师教授、学生倾听的教学模式,可以开展更多的体验式学习,通过设置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活动体验、小组合作与竞争、使用实物教具、做实验等多种形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参与性与体验性。其次,增加课外的实践活动。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理科实验展示活动以及外出研学活动等;家长可以利用假期带孩子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带孩子去旅游,参加各种志愿活动等。教育部门及社区等可以开展各种宣传、宣讲、体验活动。总之,学校、家庭、教育部门及社区多途径、多方式地充实和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体验感、增长学识与见闻,实现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让同学们充分的感受到到学习的快乐!
2.目标、理想的引领。引导和帮助学生从小树立人生目标、人生理想。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在学习过程中面对挫折和困难有更顽强的意志和坚韧性,也就更专注于学习。学校、家庭可以在小学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认识不同职业,感受各行各业对社会发展的不同贡献,从小在心中埋下人生目标与理想的种子,用目标、理想的引领作用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二)建立认知关联,发生知识的迁移
1.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相关性这个影响因素告诉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我们要帮助学生产生认知关联,也就是与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发生关联,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充实学生的知识储备。首先,通过博览群书、增加阅读量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这是增加知识储备最高效的做法。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从绘本、故事逐渐过渡到文学作品、名著等,根据孩子的兴趣、能力特点,从陪伴阅读到独立阅读,逐步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第二,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多提供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与平台,参与家务劳动等,加强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不同感官的体验,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专注力。引导学生勤思考,多提问,帮助学生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与技能储备。
2.利用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发生知识的迁移。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个层次:一是学生的现有层次,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的层次;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程度,即通过授课获得的潜能。二者之间的差别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重点,提供合适的难度内容给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超越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达到下一个发展阶段的水平,再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下一个最近发展区。由此可见,在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或技能时,我们要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备学生”,要求教师备课的时候不但要明确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还要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如果两者相差太多,就要用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可能要把教学时间适当地延长,一节课的内容分成两节课或者更多的课时来完成。学校日常开展的教学活动可在传统分班授课的基础上结合走班制教学方式也是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教学手段,走班制把水平相当的学生聚在一起上课,进行分层教学,可以极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发生知识迁移的频率,学生更容易了解并掌握新知识、技能,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调动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意愿也就相应地增强。总之,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过程中发生更多地知识迁移,更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能够有效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自信心:建立对学习成就的积极期望
1.制定合理目标并学会分割目标,遵循小步子原则。目标引领人生,这个目标的设定也是有技巧的。一个远大的目标实现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与坚持,而且很多目标的达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人在遇到挫败的时候迷失了方向,放弃了目标,最后能实现目标的人是极少数。要引导学生学会把远大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细小又具体的目标,根据自身的实际水平,制定合理的、通过努力能达到的小而具体的目标,让自己不断地实现小目标,逐渐靠近长远目标。
2.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完成一些提升成就感的任务。如果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信心不足,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提升学习自信。因此,我们不能仅仅盯着学习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的自信心是可以迁移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其他方面获得自信心,发展自己的优势项目,比如体育运动、手工作品、画画、演讲、舞蹈、乐器、唱歌……从优势项目上获得成就感,人的总体自信心就增强了,带着这份自信去学习,学习上也更容易取得成功,学生体验到成功感无形中学习自信心也得以提升,如此不断地产生良性循环。
3.合理归因。人生是一个不断面对成败的过程,我们对成败的归因对我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归因的方式有内归因、外归因,内归因指自身努力、能力水平的因素,外归因指运气、任务难度、环境等因素。如果我们的归因方式多数采用外归因,会感到无力感,无法改变成功或失败的结果,我们的行动力就会不足;假如我们能够做到合理归因,既看到客观因素,也能看到主观因素,面对成败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我们会找到可控感,动力也会增强,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追求更多更大的成功,自信心也越来越强。
(四)满足感:学习行为的后果与其期望一致,且后果又是积极的,学习动机就会被激发
1.增强对小的成功与进步的觉察与感受。在内卷的大环境下,很多学生都为自己设定竞争对手,有时候为了超越对手,勤奋、刻苦学习,甚至废寝忘食,最终没有赢得胜利甚感自责、挫败。这样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逐渐失去自信心。我们应该要跟过去的自己做对比,每天进步一点点,并且要增强对自己的小进步的觉察,体会它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让自己时常有积极的体验,充满能量,激发学习动机。作为家长、老师我们要多维度评价学生,帮助学生“看见”自身方方面面的闪光点,让学生常常能觉察和感受小成就感。
2.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作为家长、老师或者是朋友,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成功”“进步”的眼睛,并且不要吝啬言语的赞美与肯定,向孩子表达我们发现其具体的进步之处、成功之处,及时为对方竖起大拇指。当学生取得成功或进步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颁发奖学金等。
四、结论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我们可以用ARCS动机理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相结合,以内部动机为主,外部动机为辅。这两者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因为内、外部动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为谁而玩”故事中小男孩刚开始为了寻求快乐而踢瓶罐,机智的老人通过奖励的方法把小男孩玩的动机从内部动机转化为外部动机。同样地,我们不少的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为了获得父母的物质奖励而努力刻苦学习,这个时候学习动机以外部动机为主,等孩子们上高年级时明白了学习对自己人生发展的重要性,而且由于小时候在外部动机的激励下的努力学习而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学习起来得心应手,体验到努力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这时的学习动机由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为主。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仅要用外部动机,更要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做到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五、参考文献:
[1]吴亮,陈丽,贺洁.ARCS学习动机理论视域下在线平台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N].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21.12第23卷第6期
[2]王鹏.谈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培养[J].2002(02)
[3]郭红霞.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9(4):49-51
[4]赵一平.浅议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D].实践与探索,295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