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人际交往主题心理课的实施策略
作者介绍:刘保健,海南省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海口,570100)。
摘要:高质量的人际交往主题心理课能帮助小学生客观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提升人际交往技巧、积极应对人际中的困境,促进校园和谐。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创设贴合学生实际的情境,通过将人际交往技巧融入情境演练、引导学生觉察情境中的情绪、对学生的技巧运用进行个性化调整等策略,提高人际交往主题心理课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小学;人际关系;心理课;情境
人际关系对小学生的成长影响重大,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学生获得更高的自我评价、享受人际带来的快乐,糟糕的人际关系则可能使学生产生对外部世界的敌对情绪或自我否认情绪,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人际交往主题的心理课是小学心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使学生获得高质量的人际管理能力,能积极应对人际交往中的困境。心理健康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贴合学生实际的人际情境、将人际交往技巧融入情境演练、引导学生觉察情境中的情绪、对学生的技巧运用进行个性化调整4个策略讲授人际交往主题心理课。
一、创设贴合学生实际的人际情境
在课堂中,真实合理的情境能引发学生的共情和思考,脱离学生实际的情境则会使学生与情境产生距离感,无法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如情境中的人物年龄、认知水平、成长年代、成长背景与学生不符,情境中的事件矛盾过于极端、不具普遍性等。
心理健康教师可通过以下渠道优化人际交往心理课的情境创设。首先,心理健康教师从朋伴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等多个角度设计问卷了解学生人际状况,以此创设情境。其次,心理健康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个案来提炼有共性的学生人际困扰,以此创设情境。第三,心理健康教师还可以通过访谈班主任,了解学生常见的同伴相处问题并将其结合到情境中。
二、将人际交往技巧融入情境演练
无论什么工具,我们要掌握就得运用,通过运用由生疏到熟练。[1]因此,心理健康教师要针对情境设置相应的演练任务,帮助学生通过表演来练习人际交往技巧。情境演练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让学生以个人身份代入情境进行演练,也可以设置情境人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演练。
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将人际交往技巧提炼为具体的方法步骤,并代入情境中使用给学生看,提供示范。对年龄小的学生,还可以用课件展示方法步骤,或将其打印在学生的“学习任务单”上,使学生在演练过程中可以及时参考、使用。心理健康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演练过程,旁听、观察学生的互动,及时提醒学生使用刚学的人际交往技巧。如在《“不”能说出口》一课中,心理健康教师设置了“同学向我借作业抄”“好朋友让我别和某同学玩”等情境让学生演练拒绝,并将合理拒绝的技巧(肯定对方需求+明确表达拒绝+提出补偿方案)以“三法宝”为小标题呈现,以便学生记忆,再关注学生的演练过程,及时提醒学生使用3个拒绝技巧。
三、引导学生觉察情境中的情绪
学生只有将自己代入情境或情境中的角色,充分觉察内心的真实情绪,才能更好地运用人际交往技巧解决现实中的人际问题。如果学生只是机械地将技能技巧套用到情境互动中,公式化地进行情境演练,那技能技巧就很难被迁移到现实生活中。
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觉察自己在情境中的情绪或共情情境的角色,思考人物在当前情绪下会如何反应、如何使用技能技巧。同时,心理健康教师可以通过视频、音乐等手段提升情境的真实感,促进学生准确理解情绪,加深内心体验。如《学会表达对不起》一课中,心理健康教师以电视剧《都挺好》中的兄妹和解片段为情境,让学生演练道歉。心理健康教师先播放电视剧片段,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再让学生根据情境分析出“道歉者”的情绪是内疚、惭愧,“被道歉者”的情绪是意外、感动。接着,扮演“道歉者”的学生结合技巧表达歉意,而面对道歉,扮演“被道歉者”的学生根据内心感受选择原谅或不原谅。
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代入感强的情境,教师在演练结束后要引导学生抽离角色。如在校园欺凌主题心理课上,教师让学生在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欺凌情境后默念“我不是欺凌者/被欺凌者,我是XXX。”帮助学生撕掉角色标签。
四、对学生的技巧运用进行个性化调整
情境演练能帮助心理健康教师了解学生是否正确习得人际交往技巧,如果技巧运用不到位,心理健康教师要对其进行指导、调整,帮助学生将其巩固完善并个性化运用到现实中。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尝试以下两种方法帮助学生调整。
1.设置演练评估标准 根据标准调整运用
心理健康教师可以提前设置演练评估标准,如对情境的理解程度、技巧运用情况、语言表达是否合理、表演情绪是否到位等。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演练评估表”,邀请学生自我评价,使学生的活动参与感更强,思考更深入。
2.提问引出真实反馈 根据反馈调整运用
心理健康教师先针对演练中人际交往技巧运用不自然的地方提问,鼓励学生真诚回答、接纳学生真实感受,通过反馈帮助学生调整运用,让学生结合个人特点重新演练,最终使技能技巧的运用更自然真实,更贴合学生个人习惯。
如在《夸赞的力量》一课中,心理健康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澄清不自然的夸赞,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特点重新表达赞美。首先,心理健康教师讲授“真诚的态度”“具体的内容”“及时的表达”3个赞美技巧,学生进行相应的情境演练。然后询问夸赞者“这样赞美别人令你有什么感受?”“按照你的性格和说话习惯,你会如何表达你对他的欣赏?”等。学生回答“语气太夸张,听起来反而像是在‘阴阳’别人”“我平时不这么说话,突然这样感觉很别扭”“我嘴笨,比起当面口头夸赞,我更愿意上微信给他发个点赞表情包”等,教师根据学生反馈调整表达赞美的语气、语言、表情、方式等。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32
作者:刘保健
工作单位: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
通讯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滨海大道杜鹃路9号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南门
邮编:570100
电话:15008088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