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校园心理剧遇见焦点短程治疗技术
——焦点短程治疗技术在校园心理剧创生过程中的应用
段嘉青 乐山立志达高级中学 614000
摘要:校园心理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形式,但在校园心理剧创生过程中充满挑战和困难,从剧本创作到舞台表演,从剧本到剧组,面临多种多样的问题,当校园心理剧遇见焦点短程治疗技术,将焦点短程治疗技术的哲学观、理念及技术应用到校园心理剧的创生过程中,使校园心理剧的创生有了更多思路和方法,也呈现了更多生机和可能。
关键词:心理剧;校园心理剧;焦点短程治疗技术
心理剧(psychodrama),是由精神病理学家莫雷诺(Moreno)于1921年首创,并率先应用于其维也纳的精神治疗中心,是通过特殊的戏剧形式,让参与者扮演某种角色,以某种心理冲突情景下的自发表演为主,将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逐步呈现在舞台上,是属于一般团体治疗中的一种特别的形式。伴随剧情的发展,参与者在安全的氛围中,探索、释放、觉察和分享内在自我,体验或重新体验自己的思想、情绪、梦境及人际关系,从而达到宣泄情绪、消除心理压力和自卑感,增强其适应环境及克服危机的能力等效果。用莫雷诺的话说,心理剧就是“透过戏剧方法,科学地探索事实”。[1]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是后现代主义治疗领域中的一种治疗模式,主要是由Steve De Shazer及Insoo Kim Berg夫妇在短期家庭治疗中心(Bride Family Therapy Center, BFTC)理论中发展出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模式。这种心理治疗模式基于短程心理治疗和后现代主义哲学观的影响,将来访者视作健康且充满能力的人,能为自己的问题找到解决方式,从而提升生活质量。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来访者看见自己的能力和优势,从而帮助来访者认识到同一事件的不同层面。 [2]
校园心理剧是将心理剧这种团体治疗技术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分为剧本创作和舞台表演两个部分,是有规划有预见性的主动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以学生视角为出发点,以学生成长为背景,呈现自身成长与发展中的现象及状态、与周围人的关系、情景之下的人物反应、关系之下的困惑,通过回顾、整理及思考的方式,以剧本或舞台的形式呈现出来,达到看见自己、看见关系、看见困惑、看见成长,与自己和解、与周围和解的目的。此形式既有自身吸引力也有现实意义,对于创作者来说也极具挑战性,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也体验着编剧、导演、演员、策划等职业角色。
校园心理剧的剧本创作和舞台表演都是充满挑战和困难的,学生自发、自创的过程中,需要在编创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能力及资源,并通过剧本、舞台呈现出来,这一创设过程和焦点短程治疗技术理念吻合,心理老师的作用不仅仅是给予专业指导,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定方式让学生看见自己的优势、能力和资源,让学生在艰难的编创及舞台呈现过程中始终抱持希望不惧困难,当校园心理剧遇见焦点短程治疗技术(以下均使用SFBT)会发生怎么样的效应,笔者做了一些思考与探索。
一、SFBT核心咨询哲学奠定校园心理剧的创生基础
SFBT核心咨询哲学为社会建构论,其重要观点有以下四点:1.社会建构论看重来访者“主观”认定的现实,不会质疑其是否正确或合乎于逻辑,特别呼吁,没有如何过好生活的“正确”或“唯一”的方式,也没有哪一个人理解知识的方式要比另一个人更优秀;2.社会建构论认为,来访者描述自身故事的语言形态与用字,创造了来访者经验的独特意义;3.所谓“知道、了解、懂得”等知识,是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的对话沟通与人际互动,在参与对话者的彼此之间特定关系与当时对话情景脉络的条件下,一起相互激发、激荡,形成超出预期的理解或结论;4.社会建构论认为,知识的建构是透过“社会互动”而来,所以知识与社会互动是同时并存、相互影响、共同建构的,即人们在社会关系中创造了意义。[3]
校园心理剧剧本创作来源于学生现实生活,每位创作者都是生活的参与者与创造者,剧本中的人物角色均与创作者自身生活密切连接,通过语言文字并以对话形式,呈现人物特色及剧本脉络,人物角色在剧本中的互动来源于创作者对生活的感知与体验,拥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创作剧本的过程是重新审视自己生活、成长、学习、人际等的过程,也对于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有了整合、理解、定义及升华。因此从社会建构论的角度来看,在学校开展校园心理剧这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建构过程,依托的是创作者自身经历、经验及与周围的互动。
二、SFBT咨询理念让剧本创作与舞台呈现成为可能
(一)以资源、优势理念为导向的剧本创生动力
“强调发展性、复原力、去病理化、尊重好奇以及实用主义的SFBT,相信人们是健康的、有胜任力的。面对生活带来的种种挑战,是能够建构自己的解决之道以提升个人生活的”。[4]SFBT相信每个人都有力量、智慧及经验去改变,当人们被允许、被鼓励时,通常会拥有惊人的资源力量;虽然每个人不见得都能做到想做的事,但都拥有优势、资源和能力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校园心理剧剧本创作和舞台表演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及其不易的过程,尤其是剧本创作,这是校园心理剧的前提,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成长经历,而将这部分转换成语言文字,形成剧本,依照SFBT理念可做以下尝试:1.心理教师对于学生有足够信心,相信学生能将生活经历及感悟落成剧本;2.学校为学生提供呈现自身故事的平台如开展校园心理剧大赛,允许学生的生命故事被看见、鼓励并肯定;3.剧本创作过程是学生整理过往遇见未来的过程,包含着学生对于自身问题的思考、解决方案及未来发展方向,而这一点需要心理老师与学生进行沟通并共同探讨,通过对话,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优势、资源和能力的同时更让学生明白创作剧本对于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二)以未来为取向的理念促成舞台呈现
SFBT是以未来为取向的心理疗法,“SFBT认为一个人会被过去影响,但不会被过去所决定;人们会从个人经验和历史中,拥有克服困难的能力与资源;未来是可以被创造与再协商的,而一个人想要的未来会影响他现在的行动方向”。[4]
校园心理剧剧本创作之后走向舞台,对学生又是一个新的挑战,剧本创作是以自身的能力、优势去实现,而舞台呈现则需要团队成员的能力、优势及合作来促成。从剧本到剧组,需要每一位成员充满对于剧组及舞台画面的未来想象与构建,带着这一份愿景驱使当下每一个从剧本到舞台呈现的行为。
三、SFBT问句技术实现从剧本到舞台
(一)奇迹问句、假设问句架构校园心理剧舞台愿景
多尔纳(Dorner)曾说:“我们总是想着做些什么行动来完成我们的目标,或在避免与预防我们不想要发生的一切。所以,如何形成目标及目标本身,便成为问题解决的重要角色。”SFBT目标设定的原则,将以现在为起点,想象未来美好的愿景,并使愿景目标与现今生活产生联结。[5]
奇迹问句是SFBT的核心,是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从谈论的问题中“解放”出来,使来访者从“充满问题的思绪”状态转移到“以解决之道”为焦点的思考。校园心理剧剧本创作和剧组建立之初,以奇迹问句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未来可能的正向发展,将是学生认可自己目前的深层渴望,清楚掌握想要的追求,使能量有集中努力的方向。
可以采用的问法为:“接下来,我要问你一个奇怪的问题。假如今晚睡觉的时候,周围很安静,你(们)睡的很香。半夜,奇迹发生了,当下我们面临的烦恼(困难、麻烦)都解决了,而奇迹发生时,你(们)在睡觉,所以不知道所有问题都已解决。第二天,醒来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写的剧本会有什么不一样(剧组成员会有哪些变化)?”
“大家都希望剧组能呈现一个完美的舞台,假如所有排练已经结束,作品即将呈现,大家所期待的作品会是怎样的?每个成员的角色会怎样呈现在舞台之上,舞台下的观众会怎么描述你们的作品,哪些他们会认为精彩?”
愿景激发希望,通过奇迹问句、假设问句,与创作者及剧组成员展开面向结果的讨论,在对话和表达中,达成剧组成员的共同目标,构建他们所期待的愿景,促进剧组接下来的排练。
(二)例外问句赋能剧组成员
例外即优势、资源、力量、成功的统称。以“优势观点”并看重如何引发来访者“自我赋能”的SFBT强调:例外的思维是引导来访者寻找优势、方法与资源的放大镜;例外的内容是自我赋能与解决之道的重要素材。[6]
在校园心理剧剧组运作过程中,个体对于角色的理解与表现,剧组中角色与角色之间的磨合,既有欢乐也有争吵;编导与演员之间需要多次沟通,期待与实际总会存在差距,难免发生冲突。因此,如何让导演看见剧组及演员的优势、资源和能力,让演员之间看见彼此的优势、资源和能力,例外问句给了很好的引导和启发。
“在今天的排练中,谁的表演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感觉?”
“在之前的排练中,有没有让大家觉得比较好的一次,那一次,大家是怎么呈现的?”
“最近的排练,谁的突破最大?”
“排练到现在,哪些方面有了很大的成效?”
“剧组中,有没有你需要感谢的人?为什么你想感谢TA?”
通过例外问句,激活整个剧组,让演员看见自身优势的同时,对剧组有了更多的信心,也让编导看见每个演员的发展变化,以更饱满的状态引导整个剧组走向舞台。
(三)量尺问句具体化剧本到舞台的进程
SFBT强调晤谈需要在来访者整体知觉下功夫,量尺问句运用了一个刻度量尺的工具,一般为10刻度,10分代表来访者所欲的结果或奇迹的图像,1分为不太满意的结果。量尺问句以数字代替语言描述,极具有弹性,透过量尺问句可以将许多难以表达的观点、抽象的情绪状态、内在感觉等内容与强度量化出来,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协助彼此评估与了解此刻的状态,既可以表达当下,亦可以评估未来可能性,将强烈且抽象的模糊状态,转化为更具体、可测量及可介入的行动。
剧组排练过程需要自我监控,同时也可能进入瓶颈状态,量尺问句以数字化思考具体化整个排练的状态及效果,同时亦可向可以推进的方向,提供思考和行动可能。量尺问句既可以问团体,亦可问个体。
“当下剧组的整体状态如果要评一个分,10分为很好,1分为不理想,大家会给多少分?为什么?”
“如果剧组整体要往上提一分,做为成员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当你再进1分时,你在哪方面的表演会有不同?”
量尺问句是扩大知觉的宝器,让排练过程中整体与个体的呈现通过数字有了很好的觉知,同时激发导演、演员向着更好的方面思考,并具体化为行动,推动剧本到舞台呈现的进程。
四、SFBT在校园心理剧创生中的价值与意义
SFBT相信每个人是独特的,是有资源与潜能解决自己的问题;问题解决之道存在于来访者经验之中,来访者最了解自己的情况;相信来访者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已经尽了全力,而没有把事情变得更糟;来访者是愿意努力实现自己想法和愿望的;来访者希望被尊重、被认可、被接纳,并归属于某个群体;希望自己留下正向而美好的足迹,对世界有正向贡献;一个人会被过去影响,但不会被过去决定;来访者不等于他们的问题,来访者是来访者,问题是问题;来访者带着解答而来,只是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每个人都希望被尊重,也愿意尊重别人;一个人是愿意努力实践自己构想出来的方案。SFBT的人性观从深层角度看见学生自身发展的可能性,相信学生拥有足够的能力去构建适合自己的未来画面,激发自身创造力与行动力。
校园心理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形式,创作过程包含着学生自己对于自身生活的认知与感悟、对自身能力的看见与认可、对未来的期待与想象,当它遇见焦点短程治疗技术,焦点短程治疗技术的哲学观、理念及技术恰好推动了校园心理剧从剧本创作到舞台表演、从剧本到剧组、从个体到团体的立体发展,让从无到有的过程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两者的结合值得更深入探索与实践,如以未来为导向的愿景描述,在剧组中的深层次探讨,依托剧组成员的交流、互动与思考,让每一个成员在团体中被看见被鼓励,产生新的思路与火花,同时也细化为可操作的行为,促进剧情发展与舞台完善;奇迹问句就像“注入希望的仙女棒”与心理剧技术“魔法商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进行校园心理剧剧本创作中亦可尝试将此方式应用到剧情转换中。
参考文献
[1]雅各布·格肖尼.(2020).21世纪心理剧[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美)GeraldCorey著.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 第8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263-267
[3]许维素著.尊重与希望: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第1版[M].宁波:宁波出版社,2021:7-9
[4]许维素著.尊重与希望: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第1版[M].宁波:宁波出版社,2021:29
[5]许维素著.尊重与希望: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第1版[M].宁波:宁波出版社,2021:109
[6]许维素著.尊重与希望: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第1版[M].宁波:宁波出版社,2021:136
作者姓名:段嘉青 单位:乐山立志达高级中学
通讯地址:乐山市市中区青江路南段2388号
联系人电话:13696151227 邮箱:28161889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