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心理渗透”的内涵意蕴及实施路径
钟依洵 张克(西南大学 400715)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迅速更迭,冗杂的信息侵蚀青少年的健康心理发展,加之学生们面临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却寻不到正确途径解决,最终压抑成“疾”,陷入恶性循坏。为打破此困局,探索艺术教育中“艺术心理渗透”的内涵和价值意蕴,致力于开展支持艺术教师专业成长的专业化培训、贯彻家校合作与社区艺术资源整合的教学策略、创设多元化的艺术教学形式、开拓符合个性化发展的艺术教学评价体系。力图发挥“艺术心理渗透”涵养学生心灵,升华审美意识、完善健全人格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艺术心理渗透;艺术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明确提出,增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合力,汇聚各方力量保障儿童健康,全面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1],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教育,只要育的对象是“人”,就必须实施包含心理健康在内的“全人教育”。心理健康本是人生的氧气,反观如今数字媒体迅速更迭的时代,过多冗杂的信息被青少年全盘接收,导致其身心健康状况正面临“缺氧”甚至是“失氧”的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长期“受忽视、走形式”的恶果,更深层次折射出现实需要与人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把握存在较大差距[2]。《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强调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育身心健康、人格完整且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少年;其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落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3]。基于此,本文提出“艺术心理渗透”概念并将其有机融入艺术教育之中,既发挥艺术教育促进个体情感表达和精神交流的作用,又优化“心理渗透”帮助个体更好得了解和处理自己深层情绪情感状态的机制。以“渗透”代治疗,打开大众接受度,最大程度彰显“艺术心理渗透”涵养学生美好心灵、完善健全人格的价值意蕴。
一、“艺术心理渗透”的内涵意蕴
“心理渗透”即“心理健康的教学渗透”,是指学科教学活动中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内容和要求[4]。“艺术心理渗透”则是在“心理渗透”机制中融入艺术学、心理学及艺术教育学的学理知识,因此其内涵产生机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维度、多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探究。
(一)以艺术视角解读“艺术心理渗透”
首先,“艺术”这一活动集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于一体,沉浸艺术世界能引发人们的情绪表露和情感共鸣。艺术作品包含种类多样、色彩丰富、线条灵动、节奏相谐等各式元素,其协同作用能唤醒人们潜意识中对于美的感悟,激发审美意识,使得人们沉浸其中,感受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绪情感和意境。
其次,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往往与人们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深度体验关联。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在整个大环境中吸收有益因子,激发内在情感认知,实现情感体验后凝聚的核心认知[5],因此艺术能直达人们隐藏在内心深处,触动其真实情感和深度体验,使得人们在感官和精神上都体会到强烈的情感冲击和心灵沁润。例如,描绘人类情感和真实生活的作品能够让人们体会到心灵被“击中”的感觉,从而产生个体与艺术作品、艺术家之间的灵魂共振。
再次,艺术通过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语言来传达信息和精神内核。艺术作品所使用的语言和表现形式往往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性和魅力,感性与理性的交织迅速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和兴趣,以此提高欣赏者自我认知与理解能力。例如,二十世纪兴起的抽象派艺术,康定斯基与毕加索艺术都强调“精神的协调”,注重高层次精神的再现与重构——即自我情感表现[6]。四是艺术认知与人们的文化背景、审美观念和个人经历等因素有关。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大相径庭,因为每个人的文化背景、审美观念和个人经历是个体的独特烙印,直接影响对艺术作品的解读和感知。
(二)以心理学视角剖析“艺术心理渗透”
第一,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S)—反应(R)”联结学说。其学派的学者认为人的心理行为是因为受到刺激而产生反应的结果[7],那么“艺术心理渗透”就是在“心理渗透”机制中选择使用艺术这一综合性、浸润性、穿透性强的活动作为个体心理行为变化的“刺激物”,使其全方位作用于个体潜意识层,使个体产生的心理反应不断强化,激发隐藏情绪的袒露,从而寻找积极干预手段促使个人身心正向发展。
第二,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此流派强调自由、平等、积极关注及真诚等个体心理的积极因素[8],关注“心理渗透”机制中实现人成长和发展的积极要素,即促进个体自我实现的功能,这与艺术活动促进个体人格完善的目标不谋而合,那么“艺术心理渗透”正是融二者核心意蕴于一体,使个体由内而外地感悟自我完善。
第三,基于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物荣格十分重视心理学与东方佛教思想、文学、艺术学的共通点,他提出观点:通过促进个人心灵的完善以达到个人身心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凭借自己内在的力量实现心灵的整合和完善[9]。“心理渗透”机制可以进入人的深层意识,唤醒潜意识层,将隐藏在“冰山”下的潜意识通过自由联想、行为分析等方法转化到“冰山”上的意识层,将压抑的恐惧、不安等消极情绪宣泄暴露,再凭借重塑后获得的自我内在力实现心灵的整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在治疗手段中常融入艺术形式,他认为艺术创作可以绕过言语判断机制,直观真实地反映心之所想。“艺术心理渗透”以此流派内核为理论基础,实现心灵重塑方法的优化,结合当下时代背景以及渗透对象的心理特征,采取更适合、更全面的完善策略。而近年来,教育界逐渐兴起将 “艺术治疗”的理念与手段加入教学过程中,但随着研究进程推进,不难发现这使得教育的实践落脚点偏离,面临着“艺术治疗”喧宾夺主的情况。
表1 “艺术心理渗透”与“艺术治疗”的区别
对比要素 | “艺术心理渗透” | “艺术治疗”[10] |
根本目标 | 探索学生心理特质、调节情绪、促进情感表达、增强社交能力、培养想象力、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审美能力等 | 治疗心理或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神经性抑郁等)、缓解焦虑、减轻情感创伤等 |
适用人群 | 身心、精神压力大,存在焦虑情绪、有心理困扰的青少年 | 确诊有心理疾病的成人或者儿童、精神疾病患者等 |
实施者 | 艺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学生、教师、家长) | 专业治疗师 |
实施材料 | 艺术教育实践活动 | 专业性药物、艺术媒介、艺术活动等 |
实施周期 | 终身受用(潜移默化、温润心灵) | 周期短、见效快 |
评价方式 | 主观评估(压力变化、焦虑减轻、消极想法改变等) | 客观评估(科学量表) |
由表1所示可知,“艺术心理渗透”作为学生心理得以完善的有效机制,其接受度更高、适用面更广、受用期更长,且实施主体和实施材料更适用于艺术教育模式,独有价值更利于实现艺术教育润心育人的目标。因此应选择性地吸收“艺术治疗”的理论,把握“艺术心理渗透”的内涵意蕴,以符合新时代艺术心灵教育的必然趋势。
最后,基于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关于人的潜能与美德的科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主要讲授关于如何发展美好生活和实现个体潜能,致力于纠正心理学学科的消极偏向方面,力图挖掘大众心理的积极因素[11]。具体在社会应用过程中实现四种功能:培育积极情绪、提升积极品质、转化积极意义、改善人际关系[12]。“心理渗透”主要作用于个体积极品质的培育、正向情感的激发、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艺术心理渗透”则是在“心理渗透”的基础上通过多样化的艺术活动促使个体交往能力的塑造、积极情感的养成以及提升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由此获得心理满足感与幸福感,达到心理的积极转化与和谐发展。
(三)以艺术教育视角领会“艺术心理渗透”
在艺术教育中,艺术主体即学生存在多角色,学生既是“创造者”,也是“欣赏者”,而无论处于何种角色,“艺术心理渗透”机制会由浅入深地影响个体心理塑造。
首先,学生作为“创作者”。“艺术心理渗透”是指学生将自己的内心情感、思想和经验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出来,使教师和家长能够感受到并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将渗透作为学生与教师、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传递个体深刻的情感和思想,使教师、家长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与学生产生共鸣和情感交流。
其次,学生作为“欣赏者”。“艺术心理渗透”是指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走进画家内心感受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同作品产生联结,映射内心真实情感。此渗透是学生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互动,以无声的交流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感受,使其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拓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情感体验。
(四)以综合视角定义“艺术心理渗透”
综合上述角度,总结可得,“艺术心理渗透”是指将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融入到艺术教育之中,通过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活动对人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改变。其强调艺术教育与心理学的有机结合,通过艺术创作、欣赏和表达等过程,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其情感智商、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艺术心理渗透”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强调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 “艺术心理渗透”的实践路径
(一)创设多元化的艺术教学形式
艺术教育中实施“艺术心理渗透”遵循以培养学生心理健康与健全人格为主、辅之以艺术技能技巧学习的教学原则。转变传统机械性的艺术教学模式,鼓励教师敢于跳出预设框架限制,以更高的视角去探索每堂课程目标所蕴含的教育内涵,开发多元化的、与育人价值向呼应的艺术教学形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因势利导地设计特色课程,遵循多样性、创造性、创新性等特点。首先,教学内容增加真实性和生活性。教师在教学前准备足够丰富的素材供学生选择,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正是好奇心与探索欲极强的时期,教学内容应多一点“意想不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其次,教学方法增加趣味性和创造性。长期使用单一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学习注意力分散。艺术课堂其特点之一是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课堂中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交替的节点,选择符合学生当下注意类型的教学手段。此外,创新使用教学教具也尤为重要,引导学生认识各种艺术媒材的特性,不同特性的材料给予心理的作用是不同的,如流动性的教具有利于宣泄消极情绪、可塑性强的教具则有利于宣泄后稳定心理状态,教师应循循善诱,正确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媒材传达内心情感。
审美教学活动不应该是固定的,更不应该是平面的。要发挥艺术教育的育人养心功能,就应该将艺术教学的各个环节创新地交织起来,搭建好各个艺术形式之间的桥梁,打造立体的、多元的、寓教于乐的艺术教育。
(二)采用符合个性化发展的艺术教学评价体系
以“艺术心理渗透”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便不能再延用传统应试教育中评估知识技能达标程度的评价体系。“艺术心理渗透”所强调的是关注学生身心向阳成长以及完善人格的培育,那么知识技能掌握程度仅是达到最终目标的辅助性工具,不能将其作为评价目的。
“艺术心理渗透”的评价体系以关注个体和谐身心发展为基准,遵循核心素养教育的根本要求。评价标准基于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全面培育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坚持“全面发展与特长发展并举”;评价原则遵循系统性原则、动态开放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学生发展性原则[13];评价要素涵盖全方面、多角度,要素之间应互相交织、互相支持,重心在于使学生在艺术教育中获得的心理支持、情绪支持。
“艺术心理渗透”作用于学生心理的终身发展,教师就应构建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评价模式,忌单一评价限制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者转变评价视角,着眼于学生心理状态整体梯度的连续性变化,明了单一心理状况的上升、下降或者说某一次创作作品的好或坏不能作为评价的最终结果,应该观察成长阶段中关键期以及整体发展的表现,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给予支持和正向引导,做学生的同行者而不是领导者。
(三)开展支持艺术教师专业成长的专业化培训
实现“艺术心理渗透”充分发掘学生潜能的功能,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北大法学院院长苏力教师曾说:“有知识、才华和智慧的老师会有学术魅力,对学生有感召力。这样的老师都会渴望学术环境的改善,在实践中也总是更有创新精神的改革动力,尽管他不高喊改革的口号,他们会以实际行动改造现有的教学体制和科研体制。[14]”可见,教师这一角色的重要作用将无可代替。基于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艺术教育始终遵循核心素养教育的理念,因而“艺术心理渗透”机制下的教师应是新时代教育转型后的育人者,存在多重角色。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心理引导者,成长促进者、情感交流者。
新型的教师角色给予教师更多的挑战。传统的教师培训过于片面化,培训内容停留于如何将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课堂的知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关注学生情感变化和精神世界仅是一句悬而未决的口号。艺术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教学组织能力弱、反思能力差[15]等问题也是导致现如今青少年心理问题激增的重要原因,尤其是艺术教师,课程边缘化的大环境造成艺术教师职业倦怠提早化的现象,本最易进入学生内心的艺术教师反而越来越透明,变成“边缘型教师”。
“艺术心理渗透”中的教师是不可或缺的掌舵手,为驾驶好心理培育这艘大船,不能顾此失彼,即教师掌握基础的艺术技能知识同时,也要学习培育学生心理的知识,形成艺术教育与心理教育相互融合的“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育人”,教师最终目标是成为“育人”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思考学生如何发展成为完整的、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身心健康的人。作为心理引导者、成长促进者、情感交流者就要学会发挥艺术教育 “以美润心”作用,在心理渗透中发挥艺术的治愈作用,在与学生交流互动中进入学生内心,促进学生心理与人格的完善。
(四)加强家校合作与社区艺术资源整合
“艺术心理渗透”的教学模式与资源整合是开放式的,此模式下的艺术教学拒绝“圈养”,鼓励学生拓宽视野,其渗透的终身性特征决定——创新的艺术教育、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三者应分中有合。艺术教育作为现代大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大教育所提倡学校与家庭、社会合作,打破信息闭塞壁垒,形成“家校社”大联合。
家庭成员之间天生的血缘信任对突破学生心理设防有奇效。家校合作的艺术交流和互动会加固“艺术心理渗透”的作用,如在亲子艺术合作活动,亲子之间的信任给予孩子敢于表达和乐于分享当下情绪的勇气,父母在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后及时与学校沟通,共同制定维护孩子心理健康的计划,促进学生茁壮成长。
社区文化氛围是校外教育高质量的必要保证,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是校外教育可利用的教育资源[16]。基于“艺术心理渗透”的社区资源整合为艺术教育起到辅助和补充作用。大环境的良性氛围促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保持长期平衡,社区组织形式的一体化有利于学生内化各教育形式的影响,从而增强艺术教育的综合性与实效性,积极开发特色的艺术资源,例如街道绘画墙、美术馆艺术展等会让学生的心理积极暗示增强,确保渗透机制与心理强化处于长期运作状态。
结语
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维护被提到新高度。为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学校教育模式从“填鸭式”灌输知识技能转变为“启发式”主动式探究学习,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美润心”、“以美育人”,因此,在艺术教育中实施“艺术心理渗透”不仅体现艺术教育的实用功能,更是艺术教育温润学生心灵的有效方法。以“艺术心理渗透”作为艺术教育实施的核心,全方位涵养学生心灵,唤醒个体审美意识,深化个体审美素养,以创新的视角实现艺术教育“育人”、“润心”、“善格”的根本目标。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简介:
钟依洵(2000年6月),女,汉族,重庆市,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全日制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美术)。
通讯地址: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400715),钟依洵,17823832175
第二作者简介:
张克(1987年10月),男,汉族,山东淄博,博士,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美术与书法学科教学、美育。
通讯地址: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400715),张克,13368122327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答记者问[J]. 新教育, 2023(22): 7-9.
[2] 俞国良, 何妍. “德智体美劳”五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1): 4-1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M]. 2022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 张大均.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概论[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82.
[5] 罗自然. 艺术本体创造与情感的关系思考[J]. 美术教育研究, 2023(17): 66-68.
[6] 徐润泽. 西方抽象艺术在民国时期的译介[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14(3): 82-88+188.
[7] 李明德. 试论行为主义与教育心理学化[J]. 教育史研究, 2019, 1(1): 135-148.
[8] 陈楠. 人本主义取向的儿童美术教育[J]. 美术教育研究, 2023(6): 76-79.
[9] 李欣. 自性化与禅悟——论荣格心理学与禅宗的亲缘性[J]. 湖北社会科学, 2022(8): 81-87.
[10]聂槃. 艺术的疗愈性——专访孟沛欣[J]. 美术观察, 2020(8): 8-10.
[11]王岩, 张逸飞. 积极心理学:引导师生积极健康发展[J]. 人民教育, 2021(23): 37-40.
[12]韦志中. 积极心理学[M]. 台海出版社, 2019: 3.
[13]吴砥, 李环, 杨洒, 等.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小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23(7): 28-33.
[14]李树琼. 更新教学观念 践行课改要求——新时期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教师教学素养与执教能力构建[J]. 音乐创作, 2010(4): 165-167.
[15]张进, 钟璞, 刘群, 等. 校本培训与中小学艺术类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研究[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8(10): 100-103.
[16]关颖. 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 教育研究, 2001(6): 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