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评价的沟通助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听障生日记留言技巧
巨翠娟,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528400
摘要: “不评价的沟通”是指沟通过程中,只描述发生的事件或经验,不做抽象的定义或定性。在听障学生的日记中,教师遵循“尊重隐私”、“着重描述事实”等原则,采取共情、追问、建议等策略,与学生进行不评价的沟通,能帮助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展“隐藏目的”的日常德育。
关键词: 不评价 ;日记 ;听障
“不评价的沟通”是指沟通过程中,只描述发生的事件或经验,不做抽象的定义或定性。在批改听障学生日记时,老师是在和学生进行书面的沟通。老师应该放下传统“批”和“改”的观念,与学生进行不评价的沟通。因此日记中的的评语称为“留言”更加合适。这样的留言不仅能帮助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能使德育事半功倍。
(一)尊重学生的隐私
听障学生由于口语的缺失,沟通交流的对象较少。大部分家长都不会手语,再者听障生多住宿,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时间少之又少。因此在他们的生活中,教师既承担了部分家长的职能,又扮演了朋友的角色。无论是从需求出发,还是从客观情况出发,他们更愿意每天和老师在日记里交流。日记本就像是他们的聊天室,在这里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但是,日记毕竟涉及个人隐私,无论如何,教师要尊重学生,不能随意将学生日记内容外传。
(二)着重对事实的描述
当我们对一件事或者一个人进行评价时,其实无意识地在扮演“上帝”或者高位者的角色,这显然不利于平等的沟通。“不评价”的沟通重在“不评价”三个字,因此老师在留言时要警惕“好为人师”的习惯,注意事情的具体过程,着重描述事实或经验,没有褒贬,不写评论或隐形评论的内容等。
(三)放松对写作技巧的要求
日记作为师生沟通的桥梁,让学生有兴趣写、能坚持写是首要的。虽然听障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较弱,会出现语序混乱、动名词不分等现象,但不要过分要求字数、写作技巧等。对形式的过分注重就会导致内容的狭窄和失真,也会让日记成为一种负担,反而达不到沟通的作用。在不评价的沟通环境下,学生不再是战战兢兢等待被打分,老师也不再是大笔一挥、圈圈点点。对话者是平等的,对彼此有深度的兴趣。学生能畅所欲言,老师能窥见孩子心灵的全貌,
(四)让留言变成素材
对听障学生来说,找到能读懂、爱读、读有收获的素材太难了。因此教师日记留言时,应该尽量写多一点,让留言变成学生的阅读素材,让学生每次拿到批改后的日记都能充满期待地打开,犹如收到一封信的感觉。因为日记中的留言往往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理解,学生有兴趣读。老师应该借此机会,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德育内容。学生对老师的经历有着天然的好奇,当他们充满期待地阅读留言时,不仅是在心灵上走近老师,也在悄然承受着心灵的洗礼。
(一)适时的共情
日记本就像树洞,是学生倾诉的场所、解压的手段、情绪的宣泄口。当学生在日记中提到自己的一些涉及情绪的经历时,老师可以在留言中表达出共情。例如,学生在日记里写到自己被朋友误解。老师就回复他:你应该很难过。有什么可以帮忙的吗?。简单的共情,有克制的询问,既让学生感到被理解,又不会觉得老师管太多。有学生写到自己的柜子未经本人同意就被同学打开了,老师回复:太过分了,换做是我,我也会很生气。未经同意,怎么能打开别人的柜子呢。适时的同仇敌忾,不仅让他感到被支持,也能帮助他建立正确的是非观。留言中的共情让学生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纳,从而有愉快的体验,更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听障学生由于缺乏语言发展,他们不知道如何体贴和友好的对待别人[1]。通过多次感受老师在日记中的共情,学生也会逐渐学会生如何表达共情,从而更加体贴。
(二)自身经历的分享
正如李松蔚所说:不评价 是一种温和的邀请,邀请我们打开更多的自己,同时看到更多对方[2]。因此,老师在日记留言时可以分享一些自身的经历。例如,有学生在日记里说失恋了,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看着父母如此担心,又很愧疚。所以压力很大。老师回复:我也失恋过,曾经吃不好,睡不好。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心上的伤口自动愈合了。学生之前不愿意和家长老师沟通,看到我的留言后,在周末和笔者微信聊天,坦白她和男朋友的事情,并将自己和男朋友之间的纠葛一件一件说给我听。在最后,她说能有一个人安静地听她说完,她轻松了很多。感谢老师的不干涉,不评价。笔者适时地鼓励她,说相信很快就能看到以前那个自信活泼的女孩子了。从那以后,课堂上,她的眼睛里开始有了光。有学生写自己在公交车上摔倒了,非常尴尬。老师就留言:上大学时,我因为看到一个帅哥,没注意脚下,摔了个四脚朝天。最郁闷的是这样子还被帅哥看到了。当时简直羞得无地自容。但现在想起,却只觉得好笑。学生看到别人的尴尬事,顿觉自己的尴尬事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通过自身经历的分享,师生之间的信息流通有了更大的空间,彼此因理解变得熟稔,因沟通变得信任。
(三)礼貌的建议
听障学生的表达比较直接,在日记中也不例外。有学生在日记中说同桌口臭,不想和她坐同桌了。老师看完后这样回复:口臭的确令人难以忍受。要不委婉提醒一下她每天多刷牙?或者问问她是不是上火了,建议她喝点下火的凉茶。老师以礼貌的口吻提出解决策略,但决定权在学生,这对他是充分的尊重,当学生意识到老师是在以朋友的身份和他平等地讨论问题时,他会非常愿意在日记中接着聊这件事,甚至汇报事情的进展。成长中的学生总会遇到一些难题,在日记中吐槽一下再平常不过。老师如果能从吐槽中看到学生的需求,给他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信任地等他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教育才是彼此尊重的教育,学生才能得到成长的内驱力。
(四)细节的追问
听障学生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常常忽略细节,因此在日常沟通中会产生诸多误解。老师通过日记中的细节追问,能表达出对话题的兴趣,从而表达出对学生的重视,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把话说完整,把事情说清楚”的意识。比如,学说在日记中写他看了一本书,挺有意思。老师就在下面追问:书的名字是什么?作者是谁?讲的什么内容?哪些情节比较有趣?待学生回答了,老师及时回复:感谢你的细致解答,看完你的详细介绍,我都想借来看一看啦。通过这样的对话,学生会逐渐意识到,流水账一样的表达寡然无味,有时甚至会让对方一头雾水。但适当的细节会促进有效的、有意义的沟通。
(五)网络用语的妙用
听障学生从网络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强,会自觉学习并使用许多网络用语。喜欢用“牛人”“大神”等词语。有一位同学写到:魏同学天天不认真学习,还吹牛说自己高考小菜一碟。我信你个鬼。老师读完后不禁叹服作者看事情如此透彻,便戏谑回复:你真是人间清醒。有学生日记的字写得很小,老师看完后写到:亲,字能写大点吗,看得我眼晕。在后面再画几个眩晕的聊天表情包。学生看完先是一乐,然后会欣然接受老师的建议。以“投其所好”的方式与之交流,学生会觉得亲切,有和同龄人对谈的乐趣,自然愿意与老师多沟通、采纳老师的建议。
(六)自我反思的引导
曾国藩认为通过写日记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元认知知识贫乏的听障学生来说,写日记不仅是与自我对话,也能通过和老师在日记中的交流促进自我反思。比如,有同学在日记里写:李同学家里穷,不能和他做朋友,要找有钱人做朋友。老师这样留言:好伤心,难倒穷人只配和穷人做朋友吗?皇帝都可以和乞丐成为朋友,怎么富人和穷人不能成为朋友?我认为朋友之间应该是价值观一致,意气相投,而不是简单地看钱。何况,你觉得自己很有钱吗?如果有一天,有钱人看到你,对你说,你穷,不和你做朋友,你会是什么感觉呢?学生由于思想的不成熟,表达出这样一些明确违背主流价值观的想法,老师要和善而坚定地表达公认的准则,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思考,达到自我成长的目的。
(七)新话题的开启
书面表达能力较弱的听障学生经常会写出“流水账”式的日记,或者洋洋洒洒几百字却空无一物,让老师难以找到话题与之互动,但老师若一字不留或直接留言教他如何写好日记,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排斥心理。此时,老师可以结合学生情况或当天班级发生的事情,开启一个新话题。比如:今天看到你打篮球了,像个拼命三郎一样,满头大汗了都不休息。佩服佩服。这样的留言不仅在于肯定学生的努力,同时也隐晦地提醒学生:比起你今天的日记内容,打篮球这件事更值得一写。另外一种有效的做法是和学生“八卦”一下班里的事情。比如:今天班里来了一位实习老师,你们老围着他聊天,都聊些什么呢?一起“八卦”能让老师借此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同时更能拉近彼此的关系。
三、结语
听障学生由于缺乏听觉这个信息获取通道,从日常生活中获取自然的道德教育的机会较少,因此日记留言作为一个重要的补充,能发挥日常德育阵地的作用。当老师和学生通过不评价的沟通建立了良好关系后,自然就能形成“亲其师”、“信其道”的德育氛围。笔者所教学生都非常愿意在日记中向老师吐露心声,他们已经习惯把自己的迷茫、困惑、幸福、担忧等写进日记,喜欢和老师在日记里对谈,也非常愿意接受老师的一些建议。班级形成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隐藏目的”的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蔡奕璇.听障儿童康复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传播力研究,2021, 5(34):109-111.
[2]李松蔚.教师应学会不评价的交流方式[J].师资建设,2015,0(11):61-61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东区沙石公路6号特殊教育学校,528400
电话:13702799417
邮箱:37687721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