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程改革以及减负增效政策的推行,教师们都在探索一个共同的课题——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他们围绕着教学的每个环节,钻研教材、教法,备课堂、备学生、备作业,最大努力地提高课堂效率。在不断地教学实践—检验—实践中,教师在反思中改进,提出很多提高课堂实效性的观点,很多观点得到同行的认可和借鉴,比如有的教师认为要精心设计作业类型,分层布置作业;有的教师认为要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好奇中求知。教师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进行了教学经验总结,这是课程改革的成果,是减负增效的智慧,更是学生心智得以健全发展的教育之道。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在这课改的洪流中也在思考,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以及道德素养的形成?怎样的课堂能够实现这个目标?这个问题困扰着我,让我沮丧过,也让我兴奋过,在思索中,我将自己作为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班级中的学生,怎样的课堂会引起我的兴趣,调动我的思维?怎样的教学会使我印象深刻?思考将我带回自己的中学时代,在那个只能利用粉笔和黑板的年代,有些课堂仍旧让我回味无穷,有些老师仍旧让我经常怀念。记得初中一次几何课堂上,刚上课,老师便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平面三角形,然后说明题目要求,之后便要求我们自己解答。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全班同学都在努力攻克这道题,但是快结束时,仍旧没有同学找到解题方法。老师一连问了几个成绩好的同学,他们都没有找到思路,当时数学成绩优秀的我,渐渐开始焦躁,挫败感开始袭来,以往解开难题的成就感渺无影踪,取而代之地是沮丧和失落。这时,老师在三角形上画了一条线,说,这节课我要向同学们介绍“辅助线”……,你们再试试。“哦,原来这么简单!”同学们恍然大悟。这堂课至今已经过去近20年了,可是我仍旧记忆犹新,“辅助线”这一几何术语也深深烙在我的记忆中。如果老师在课堂开始就介绍辅助线这一新知识,然后再让我们解题,我想我会解出来,但我的记忆肯定不会如此深刻,可是我的老师做到了,他的课堂设计很简单,但就是这简单的设计,却让我们经历思索,让我们体验了心情的变化。与其说我对这堂课记忆深刻,不如说让我难以忘怀是我在课堂中的感受。另外,在高三的一次语文鉴赏课上,老师带领我们赏析余秋雨《听听那冷雨》,事隔多年,那雨声、雨景还经常在心间眉头驻留,文人的忧思似乎还在时空弥漫。为什么会对这堂课印象如此之深?回忆带我回到那深秋时节,窗外恰好淅淅沥沥下起了秋雨,泛黄的树叶在雨中不断凋零,本已瑟缩的季节在秋风中更显得冷寂,而老师就在这种意境中带领我们赏析《听听那冷雨》,我们在听雨,在听余秋雨的诉说,可想而之,我们被触动了,我们沉思,我们感怀,我们理解了秋景寂寥就如作者当时的处境。至今想来,这节课之所以让我至今难忘,就在于那情景那文字扰动了我的内心,灵魂似游走其间,精神为之震动,情思为之萦绕。
因此,对于提高课堂效率,个人认为激发学生情感是最有效的,这情感,可以是某种情绪,比如快乐、兴奋、紧张、无助、沮丧等,也可以是某种感情,比如对美的感受、爱国之情、挫败感、同情心、自豪感、成就感等。学生在学习时如果体验到某些情感,他们的记忆效果会明显增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情绪记忆,即以体验过的某些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美国心理学家Keith Payne的研究发现,情绪记忆是最难刻意忘掉的,情感丰富、深刻,记忆会稳固持久,情感肤浅、淡漠,记忆便模糊短暂。[1]因此,如果能在课堂中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情感,使知识与情感相联结,这不仅能够深化对知识的认识,更能够强化知识的记忆。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情感、引发学生内心世界的波浪呢?这是一个需要继续探索继续深化的课题,仍旧需要从教材、教法、学生等授课环节入手,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为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走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内心,这是触动学生心灵的前提。在思想品德课中,有关于学生青春期的内容,这个阶段学生对于青春期已经有很多了解,他们知晓青春期会有小痘痘、会有叛逆、会冲动,但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些问题,遇到矛盾仍旧会叛逆,仍旧会冲动,所以,让他们知晓青春期知识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培养顺利度过青春期的能力。
那么,在课程设计中,不妨在课前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做针对性调查或者进行个别访谈,利用调查或访谈中集中出现的现象撰写案例,并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呈现问题,呈现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会给学生身在其中的感觉,他们在演绎中感受,在互动中思考,在思考中重建认知,而认知的改变是行为改变的前奏,也是学生道德素养形成的基础。另外,思想品德中涉及法律的知识很多,现代媒体的发达使各种社会事件能够及时的被报道、传播,学生也经常谈论这些事情,他们能够从道德角度去评论这些事情,但是很少从法律角度去分析事件,所以,利用当前发生的事件与同学一同讨论、分析,学生的法律意识会萌发,用法律来分析事件的思维也能够得到训练,自然而然,他们也会对法律产生敬畏感。
其次,以促进学生体验为方针,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跃起来,调动学生思维,促进生生、师生互动,让心灵在碰撞中产生体验,激发丰富的情感。虽然课改的步伐在前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仍旧占据大片阵地,但现代教学所倡导的“体验—反思—认知”已经在课堂中广泛开展起来,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培养的空间和机会,学生在课堂中的发展更加有效。 促进学生体验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采用角色扮演,让学生成为案例中的主人公,从主体的角度去体会去思考,也可以进行生活模拟,比如在权力知识的课程中,可以通过模拟法庭的方式,课前给学生剧本,让学生自己布置法庭的布局,自己组织法庭的程序,学生在模拟法庭中成为审判长、审判员、书记、被告、原告、代理人等,不仅了解了法律知识,而且体验了法庭的威严和法律的效力。在活动中,有的学生会对法律相关职业产生兴趣和热爱,有的学生会感受到法律的威严而更加敬畏法律,有的学生能够体验到组织活动的成就感,提高自我效能感。
第三,以情感体验为评价课堂的标准,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情感产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动参与者。考察课程有没有达到教学目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课改的一项标准,然而,这项标准往往被排在最后,或者干脆遭到忽视和省略,而这项标准却是检验课堂效率的金标准。好的课堂是能被学生津津乐道的,因为学生在其中体验到快乐、美好、热情、成就、自豪,这都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可以通过观察课堂中学生情绪的变化来评价课程目标是否达成,也可以通过了解学生情感是否生成来评价。如果你看到学生饶有兴致的与同学讨论,如果你发现学生若有所思、神情凝重,如果你觉察到学生在言谈间表露某些情感,那么,这堂课已经成功了,因为在课堂中,学生的情绪情感发生变化了,他们在感受课堂带给他们的悸动。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有独立思想的人,要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中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让他们体验到真、善、美的感觉,这虽然是隐性的,但却是最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可能若干年后,具体的学习内容他们忘记了,但是这些情感的东西会一直对他们起作用,这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是受益无穷的。所以,情感是生命的能量,让我们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生命在成长中充满力量。
参考文献:
1. Keith Payne,Elizabeth Corrigana .Emotional constraints on intentional forgett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ume 43, Issue 5, September 2007, Pages 780-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