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学科心育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亲子作业促进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动研究 ——以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为例

亲子作业促进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动研究
——以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为例
孙静  广州市越秀区雅荷塘小学

摘  要:在语文学科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近年来热门的话题与做法,通过行动研究,利用亲子作业搭建家校合作的桥梁,进一步促进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亲子作业;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纵观近年来教育关键词,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学科融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成为了热词。之所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与我国教育改革息息相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在“总则”中明确: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同时在“家庭责任”中指出:家长要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指引》中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要通过学科教学进行渗透:教师要将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教学目标中要包含学生的心理成长目标,教学环境要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情感、态度等心理因素的发展,教学内容要挖掘学科体系中蕴含的心理要素,教学评价要体现发展性、多元化评价的理念。
作为有着23年教龄的一线语文教师,笔者越来越关注并思考如何将语文学科教育通过融合渗透,让家庭教育发挥其特有功能,让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落地生根。因此,笔者以自己所教班级作为实验田,开展了相关的小课题研究。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1.以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为蓝本,归纳整理语文学科教材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点以及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具体落脚点。
2.尝设结合语文学科教学,设计出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亲子作业方案。
3.结合区级科研课题“小学阶段家校社融合协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以雅荷塘小学为例”,初步探索出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式与策略。
4.尝试利用多元评价机制,提升学生心理品质发展水平。

三、研究过程
(一)筹备及启动阶段
此阶段主要工作是收集、学习相关文献资料,完善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整体计划,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1.收集、学习相关的文献资料。
在在知网通过“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关键词搜索到《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浅析》(2021.02,教育教学论坛,付亮;焦国芳)《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以小徐语文学科教学为例》(2020.03,当代教研论丛,江霞)《浅谈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2019.08,新课程;廉中华)等18篇参考文献,结合本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确定具有可行性的研究方式。
2.利用调查问卷收集信息
第一,编制学生问卷,向本班学生以及同年级对照班发放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对家庭成员的喜爱程度排序、家长的陪伴方式、认为家长每周陪伴的频度以及每次陪伴的时间长度、对家长陪伴的满意度、对亲子关系的满意度、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程度、自评心理健康水平程度等。
第二,编制家长问卷,向本班学生家长及同年级对照班发放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家庭教育基本模式、参与家庭教育的主要成员、每周自觉陪伴孩子的频度以及每次陪伴的时间长度、对亲子关系的满意度、认为孩子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程度以及语文学业水平程度、认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程度等。
3.相关数据分析,完善研究方案。
孩子的调查数据显示:91%的孩子认为家长能每日或者经常陪伴自己;98%的孩子表示经常陪伴自己的家庭成员中,妈妈陪伴的时间远多于爸爸;妈妈陪伴的时候经常做的事情排名靠前的是“辅导作业”和“带我上兴趣班”,而“陪我一起玩游戏”的以爸爸居多,占比为88%;对家长的总体满意度很高或者较高的占83%;表示喜欢语文的为98%;认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总体来说非常快乐或者比较快乐的占96%。
家长的数据调查显示:85%的家庭认为能做到每日陪伴孩子;表示明确知道孩子喜欢父母陪伴其做什么事情的为65%;对孩子语文学业水平满意度较高的有78%;孩子身心发展满意度较高的为78%。
由此可见,对亲子关系的评价,孩子的满意度高于家长;亲自陪伴中妈妈参与度高于爸爸,但两者发挥亲自陪伴的作用有所不同;对语文学科学习的满意度而言,孩子的认知与家长存在较大差别。

(二)实践研究阶段
1.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文题目行为体现美德体现心理品质
曹冲称象勇敢面对困难智慧与知识好奇心、开放的思想、有洞察力
玲玲的画坏事变好事勇气真诚、勇敢、坚持
一封信体谅他人心灵的超越感恩、希望
妈妈睡了关注身边人心灵的超越审美、感恩

笔者根据积极心理学提出的六大美德24项积极心理品质,对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教材进行了梳理,挑选并整理了具有明显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点的相关课文。
以第二单元四篇课文为例:

在此基础上,将心理健康教育点落实到语文学科教学实践中去。
以《玲玲的画》为例,这篇课文讲述了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平添了几分家庭的温馨。
笔者抓住课文描写玲玲心情“得意”“伤心”“满意”这三个词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人物情绪情感的起伏变化。最终帮助学生逐渐感悟——生活就是这样,只要善于思考,“坏事”也可以转化成“好事”。
再以《一封信》为例,课文里的露西因为思念出国工作的爸爸,先后写了两封信,第一封信里,直接把因为爸爸不在家而带来的生活困境写了出来,字里行间满是委屈与抱怨;在妈妈的引导下,露西在第二封信里同样表达了对爸爸的强烈思念,但是对生活的自信与力量感却跃然纸上。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比两封信中所写到的具体语句,如“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与“请爸爸告诉我们,螺丝刀放在哪儿了。”的对比,又如“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与“太阳闪闪发光。阳光下,我们的希比希又蹦又跳。”进行比较。学生就不难发现,作为家庭的一员,如果我们能尝试着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并且使用温婉、积极的表达方式,那么家人之间的彼此依恋、彼此疼爱便会像涟漪一样荡漾开来,营造出一个更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自己也会从中受益。

课文题目作业内容形式
曹冲称象
  • 把文中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 和家长一起讨论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说说自己的理由。

复述

讨论

玲玲的画
  • 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 访问家庭成员,了解其类似的生活经历。
  • 把自己类似的生活经历分享给家人听,或者和家人一起讨论如果自己是玲玲的话,会怎样想?怎样做?

复述

采访

讨论

一封信
  • 和家人分角色,将课文中的故事演一演。
  • 模拟家长出差时,自己和家人共同写一封信给对方,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角色扮演

合作写信

妈妈睡了
  • 和爸爸(或男性长辈)合作,将课文朗读给妈妈(或女性长辈)听。
  • 说一说妈妈平时为家庭做了哪些事情?
  •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妈妈的感谢。

亲子合作朗读

讨论

手工制作

......

2.亲子作业搭建家校合作桥梁。

课堂学习中,笔者发现学生的情绪是能够被带动起来的,并且在设置的情境中有所感且有所悟。如果将内心的情感进一步延伸且、内化,布置亲子作业是一个值得尝试的做法。
布置亲子作业之后,教师及时收集作业以及反馈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是作为多元评价中教师评价的部分。在这个过程中,笔者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渠道,例如,邀请学生在课堂口头交流分享自己和家长讨论过程中的各种看法,邀请家长分享与孩子共同完成亲子作业时的点滴感受,为学生和家长搭建交流分享、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平台。

(三)总结评价阶段
1.教师反馈。
运用访谈调查研究法,对任教本班的6位学科老师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发现:认为明显感到学生课堂参与度有所提升的有4位老师,占比71%。
笔者本人反馈。作为语文教师,笔者通过前后对比堂上听写满分率,发现数据由之前的最低25%、最高40%变化为最低35%、最高58%。
2.家长反馈。
家长A:在和孩子一起讨论《曹冲称象》故事情节时,我引导孩子“遇到难题时,可以尝试多观察、多思考,说不定就能想出好办法。”我还与孩子一起模拟曹冲称象的做法,用家里的各种物品作为“石头”,成功地称出爸爸的体重时,孩子表现得非常兴奋、激动。家长B:其实我们家孩子经常遇到玲玲那样的困境,每次遇到一点困境,就容易发脾气,我们根据老师的作业要求,好好跟孩子通过家庭会议认真反思了之前遇到事情的做法,还讨论了新的做法,让孩子对比一下,看看哪样的做法会令事情得到更好的解决,让自己心情更愉快。家长C:作为爸爸,我也是经常出差在外。我扮演露西,儿子扮演爸爸,当我对他读出课文中的那封信时,儿子说:“谢谢你,我会好好工作,赚更多的钱给你和妈妈用。”的时候,我觉得孩子一下子长大了!家长D:在孩子和爸爸一起面对着我,把课文《妈妈睡了》读给我听时,我的眼泪一下子出来了,有这么爱我、理解我的家人,我感到自己为家庭付出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3.学生反馈。
学生A:我喜欢这样的亲子作业,爸爸跟我一起读课文给妈妈听,妈妈很开心,我也很开心。学生B:下次我爸爸妈妈出差的时候,我想画一幅画给他们,我猜他们也为我伸出大拇指的。学生C:这样的作业很有趣,做起来很轻松。学生D:我妈妈说我是一个小演员,扮演课文里的露西时,表情和动作都很到位。学生E:为了感谢妈妈,我和爸爸在星期六的时候一起做了一餐饭给妈妈吃,妈妈说,我们做得很好吃,希望每个周末都吃到这样的“爱心餐”。

四、研究成效
1.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发展。
笔者通过前测与后测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本班学生心理品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同时也将对照班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本次行动研究是具有一定成效的。

                                                使用孟万金《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

 

2.家校共育效果。
通过向家长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可喜的成果。绝大多数家长认为这样的亲子作业很接地气,既不会带给家长过重负担,也能在和孩子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融洽彼此的关系。98%的家长认为这样的亲子作业可以很好地指导自己开展家庭教育;69%家长表示通过系列亲子作业,自己和孩子的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许多家长都表示非常希望这样的亲子作业能持续下去。

五、反思
亲子作业的效果之所以如此明显,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亲子作业蕴含家庭教育指导的具体方法,可操作性较强。虽然大家都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很多家庭中的父母仍然缺乏具体的指导,因此,一旦得到了学校教师给予的细化指导,家长在实践当中就容易上手。第二,亲子作业对家长和孩子而言,并非常态,这种新鲜感带来的冲击就更加容易大家积极投入其中,因此更容易显现出效果。第三,亲子作业的核心是和谐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一旦关系发生了改变,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会随之变化。
既然亲子作业效果如此明显,我们如何将这项工作更好地延续下去呢?这就涉及到跨学科合作的问题,在师资团队上,学校要有意识地组织心理科和语文学科教师进行碰撞、融合,共同挖掘学科融合当中可操作性较强的点,为进一步开展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孙静:广州市越秀区雅荷塘小学  广东,广州,510030)

 

作者姓名:孙静
工作单位:广州市越秀区雅荷塘小学
职务:教师
职称:中小学一级教师
邮编:510030
通讯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德政北路雅荷塘10号
联系手机:13794319121(微信同号)
电子邮箱:172813551@qq.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