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学科心育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生涯教育学科渗透课的教学设计探究 ——以高中语文学科为例

         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了“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学尤其是高中对生涯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2019年6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高中与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再一次强调学校生涯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对学校生涯教育的具体实施提出了指导意见:“普通高中学校要明确指导机构,建立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开设指导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开展职业体验等对学生进行指导。”

        学科教师拥有开展生涯教育最基础的阵地,担负着唤醒学生生涯发展意识的重任。学科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进行生涯启蒙,让课堂不仅仅用于教授学科知识,还能使学生了解学科的魅力和价值、相关领域的前沿发展、学科榜样人物以及相关职业的发展空间等,让学生再学习知识的同时建立对学科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认知,培养学生对学科及相关领域学习的兴趣,唤醒其生涯发展意识。

一、学科渗透的生涯教育内容

        生涯,意为人生的发展道路。目前广义的生涯教育包括学校的一切课程与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和过上有意义的幸福生活;侠义的生涯教育是指帮助学生树立主动发展的观念、掌握生涯规划的知识与技能、确立生涯发展的目标、进行生涯决策、寻求最佳生涯发展路径的具有专门性和计划性的教育活动。因此,生涯教育并不局限于职业领域,而是涵盖与学生未来发展有关的方方面面。中学阶段的生涯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对自我和外部世界进行探索,初步确立目标和方向,并为自己的人生进行自主规划与管理。

        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涯规划,就是将语文核心素养与生涯规划教育融合,让学生浸润在语文的学科文化中,感受学科内在魅力和价值的同时,找自己、做自己、乐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力求将二者融合,通过提供多元积极的发展经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形成对特定学习任务的效能感、意义感和兴趣,形成对自己未来的期待和追求。

二、生涯教育学科渗透课的教学设计

        在《高中语文教学融入生涯教育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下,备课组深挖教材,寻找生涯渗透切入点,探寻合适的渗透方法,巧妙设计,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内容。以高中语文部编教材第二单元“劳动光荣”主题为例,谈谈生涯教育学科渗透课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两条线,知识线+生涯线,体现学科价值

        教师有生涯规划教育意识,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除了考虑学科的知识线还要有意识的挖掘学科生涯教育资源,设置一定的生涯目标,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生涯能力,提升自我认知水平、了解社会及职业。例如:部编教材上册第二单元属于必修课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单元学习任务主要有四个目标指向:一是讨论单元人文主题“劳动光荣”,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新时代的劳动观念;二是学习通讯作品,讨论人物通讯报道的角度和写法,以及新闻的倾向性,评选优秀新闻作品;三是学习新闻评论,理解新闻评论针对社会现实和新闻事件提出的观点,理解新闻事实与评论的关系,理解评论的舆论导向性;四是专项写作任务“写人要关注事例和细节”。本单元第一课的生涯教育渗透点有:自我认知方面:价值观、理想与抱负、兴趣专业、学科兴趣等;社会探索方面:职业(新闻工作者、植物学家、育种员、售货员)、专业(植物生产、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新闻传播学等)、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藏大学等);生涯技能(人物通讯、新闻评论、访谈、媒介素养、人物描写等)。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需带着双重目标,知识线在明,生涯线在暗,积极准备素材,巧妙设计。

(二)生涯故事导入,渗透生涯教育信息,唤醒生涯意识

        在语文学习中,有大量的阅读素材,各大领域尤其是本学科领域的杰出人才其生涯经历、生涯选择、生涯成就中都有影响着当下青年人生涯规划的故事。例如《“探界者”钟扬》,这篇写入教材的文章出自一位90后记者——叶雨婷。这篇稿件刊发于2018年3月26日的《中国青年报》,讲述了“探界者”、复旦大学已故教授钟扬的生平。在这文章的背后,这名90后的女记者在2018年1月赴上海、成都、拉萨进行实地采访多日,采访及写作历时两月,克服高原反应,采访了钟扬老师的家人、朋友、同事、学生。和叶雨婷同行的,是经验丰富的各大媒体的老牌记者,她不惊不畏,在轮番轰炸的激烈同题竞争中,她没有选择一味煽情,而是给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和与众不同的探索者,文风清新扑面。叶雨婷讲述“在采访前期,我与部门主任策划沟通了一周多。在采访和写作中,我发现钟扬是一个很多面的人,他是少年天才、种子达人、科学队长、接盘导师,在历时一周的实地采访中,我曾去过他的家和多处工作地点,见到并采访了60多位与他相关的人,收集到了几十万字的文字材料。在庞大的采访素材中,我筛选出这些‘小故事’,希望用它们还原出一个真实的钟扬。”通过90后作者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文章背景的同时看到新闻媒体人的工作内容、职业素养、职业精神,进而了解新闻学专业及相关院校。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将学科知识与职业挂钩,增添了学生的学科兴趣。

(三)情境设置倾向职业体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探索职业兴趣

        学科教学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实践活动一般是在提供学习情境的基础上,布置多种形式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资料搜集、交流讨论等,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探究发现的能力,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让学生在真实的语文实践中获得实际生活需要的语文素养。职业体验即在创设的工作背景中,感受职业人的工作状态,面对和解决职业人的各种问题,从而形成职业人思维和能力的过程。

        《“探界者”钟扬》一课在导入部分介绍记者职业,唤醒学生的职业意识。在“人物通讯”知识学习部分,邀请学生进行记者角色体验,部分同学扮演作者叶雨婷,部分同学采访作者“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通讯稿?人物通讯写作需要注意什么?如果要写一篇关于张桂梅的人物通讯,你会怎么写呢?对于想学新闻的同学,有何建议?”另外,也可以来一场跨时空的通话,连线钟扬,请他谈谈自己的学习经历,尤其是从无线电专业转向用计算机技术研究植物学问题,成为杰出植物学家,对于专业选择给同学们一些指导。学生在本课学习中有职业体验感,这样的活动让课堂更有趣,也让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习兴趣,发掘自己再次学习的需求。

(四)借助生涯教育工具,丰富学科课堂,促进自我认知

        生涯教育是一种具有专业性、目的性、计划性、综合性的教育行为,有丰富的理论支撑和指导。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活用生涯理论,将生涯教育工具例如MBTI职业性格测试、职业兴趣测验、多元智能理论、生涯彩虹图、生命曲线、生涯发展阶段图等融入课堂教学,让生涯教育工具服务学科教学,同时这也是学科渗透生涯教育的一种手段。在《以红楼梦中人物性格为例讨论性格与职业的关系》一节语文学科渗透课中,教师在讲授《红楼梦》篇章时,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文中关于人物描写的语言和赏析了电视剧《红楼梦》中演员的表演,分析了王熙凤与林黛玉的各自性格。通过分析王熙凤人物性格与其能成为贾府实际掌权者之间的关系来明确性格与职业的关系,借MBTI职业性格类型理论让学生对王熙凤与林黛玉性格和适应的职业进行探索,进而探索自己的性格类型及职业倾向。《“探界者”钟扬》,钟扬身上有着多种职业角色,教师可以用生涯彩虹图的方式呈现钟扬的生涯角色,让学生直观的看到他的人生样态。借用“生涯四度”图表,分析钟扬在生命“高度、宽度、温度、深度”上的价值选择,从而探索自己心中理想生活的模样,打开更多的人生可能。在“湖南高考状元报考考古专业”的作文解析时如果提前让学生进行职业兴趣测验,了解生涯规划意义,在写作时会不会有更深入的见解?生涯教育在讲规划、讲目标实现,如果将目标管理方法用到语文的学习上,是不是会更有成效?如果根据霍兰德理论测试、MBTI测验或者学习风格类型测试,按照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合适的匹配来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并能相互促进,会不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效率?这部分值得继续实践探索。

(五)课外实践活动,巩固学科知识,提升职业技能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科教学目标开展了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例如编辑《随笔周刊》、辩论赛、寻找最美震川校友访谈录、校园心理剧大赛、诗词大会、配音大赛、短视频剪辑比赛等,由学生策划、组织、宣传,在工作岗位中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阅读、写作、主持表演、采访宣传等能力,提升职业技能。教材第二单元学习了三篇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一篇新闻评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备课组在此单元阅读教学中,为提升学生新闻素养,巩固单元所学知识,根据教材特点,特别策划了两场连动活动——“我来做编辑”、“我来写人物通讯”,让新闻单元上出特色来。

        第一步:成立编辑部。分组分专题成立“各班编辑部”,每班成立八个编辑部,每个编辑部内设主编、课文筛选编辑、文字编辑、稿件编辑和美术编辑。指导老师讲解办报纸的功能,借助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办报热情。第二步:发布主题。涵盖了本单元需要学生们掌握的八个方面,分别为“关于种子的故事”“最美劳动者”“科学家的精神”“关于颁奖词”“工匠精神”“跨界,跨界”“关于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学生可自设栏目,可文摘,可筛选压缩编辑课文文本,也可搜集相关链接。第三步:分配岗位。要求分工明确,各尽所长,人尽其才。第四步:搜集资料。课内一节课,加一个周末,周一课内,各报编辑共同进行综合处理版面。第五步:整理资料。定下版面设计,同时制作海报。第六步:报纸发行。老师们和同学们齐动手布置展厅,将小编辑们精心制作的报纸张贴上墙。

        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做编辑,做记者,做投稿人”的体验激发了学生学习人物通讯、新闻评论等文本的热情,培养了学生根据办报主题去编辑、选材的能力,也训练了学生压缩文本信息、进行栏目设置等创造性的阅读能力,提高了核心阅读能力中整体感知、信息提取、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识评价的阅读综合五项。

三、学科渗透生涯教育的注意事项

(一)学科教学是重点,突出学科魅力

        高中生涯教育不仅仅是职业教育,也是生活教育,学业规划教育。在学科教学中,要突出学科魅力,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感受到学习对自我成长对促进作用,体会到学科知识有趣、有用、有现实价值,获得知识和技能会让人生更加充实,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挖掘学科的生涯教育价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

(二)挖掘渗透点,适当渗透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带着生涯渗透的目标可以找到诸多渗透点。例如:读人物故事,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理想追求、价值观、职业、成长路径、生涯变动、社会环境等等,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找到正确的人生目标,同时也知道生涯之道即应变之道,对未来充满信心。实用性阅读与写作,在学科知识与职业间建立联系,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媒介素养。语文实践活动更是在体验式学习中丰富学生的生涯认知、自我探索、环境探索和自主规划。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选择某个渗透点,恰当的、无痕的呈现,切不可本末倒置,过多讨论生涯教育的内容而忽略学科本身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多样,生动渗透

        语文课堂教学主要包括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用生涯理论呈现语文素材、生涯测试、职业角色体验、小组合作探究、调查法、访谈法等等,这些都是在教学设计时渗透生涯教育的方法。教师带着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有着生涯渗透的意识,定会生出更丰富的、让学科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哪怕只是一句话或一张图片。植物学家钟扬,求学时考入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教师在讲到这里的时候可以放几张我校近年考入少年班的学生的照片,在学生心中种下一颗大学的种子。

        在学校中,生涯教育不只是开设生涯教育课程的工作,要想生涯教育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需要整个学校齐心协力,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从教育教学到各种活动,进行深度融合和实践。学科渗透是进行生涯教育的重要途径,以课题为推手,组建一支教师队伍,开展生涯渗透课的实践研究,鼓励教师开设具有拓展性的生涯教育课程。期待全体学科教师可以一起演绎全员渗透生涯规划教育的交响曲。

 

参考文献:

【1】董奇.知心育人:适合每位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中学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6.

【2】陆丽晨,贾瑛,刘红艳.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校本实践研究——以学科渗透课为切入点[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0,(21/24):75-77.

【3】周问奇,肖巧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J].福建教育,2020(15):14-15.

 

 

注:本文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高中语文教学融入生涯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91004030 )的研究成果。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