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学科心育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索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阶段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乌申斯基认为:“教育的主要活动是在心理和心理—生理活动现象领域内进行的。”因此,学校的教育工作必然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就高中阶段而言,既有着其他学段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意的普遍问题,又有着其特殊性,因为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人生中性格、行为等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特殊的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既经受着生理、心理方面的巨变,又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社会经验的不足,从而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呈现出不健康状态。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青少年阶段最低的,同时,高中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显著比初中生和小学生更消极,这就要求学校应更为积极主动地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主动地关注高中生的心理状况,帮助他们及早发现和干预心理问题。

 

二.语文课程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谈论工作目标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人格、培育人才、造福人民。这给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而人格的完善离不开健康的心理。那么,在学校的日常教学中究竟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实现人格的完善呢?实际上,在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中都可以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在学科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便是一条可行路径。

就语文课程而言,它在育人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里,“人”的内涵必然包含了心理健康方面。我们从语文课程的课程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方面也能感受到语文课程对于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完善的重视。例如,语文课程培养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使核心素养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能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为全面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基于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索

语文学科与心理学科有着不同的学科属性,也有各自的学科知识和学科目标,因此不能是简单粗暴的结合,而应该是长期的、温和的“渗透”,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其超学科、跨学科的共同价值目标。就语文学科而言,它广博浩瀚,既具有综合性也具有实践性,因此,我们在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策略时不妨从多个角度入手,尝试追求渗透效果的最大化。

1.在教材中挖掘真善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建议,其中就包括“要适应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需要”,要“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在这样的建议甚至是标准之下,我们不难发现诸多高中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既具有典范性又具有时代性,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宝库”。教师应积极在教材中挖掘真善美的内容,利用教学活动传递给学生。以部编版教材为例,在选择性必修教材中,张岱年的《修辞立其诚》从修辞到为人,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强调做人要说真话、讲实话;卢梭的《怜悯是人的天性》用事实指出怜悯心作为一种美德,对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歌德的诗《迷娘》(之一)则运用诸多意象构建起一个优美的境界,令人神往……这些教材内容都充满了对真善美的歌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它们潜在的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找准知识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融合点,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 精选课外阅读内容,结合摘抄正向激励

阅读既是语文学习的手段,也是心理塑造的过程。依据对话理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在本质上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说到底就是人和人之间确立的一种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对话与交流的关系。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师应首先在认识上加深对课外阅读环节的重视程度,结合教材精心选择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在优秀的课外文学作品中浸润心灵。例如,学习《我与地坛》时可以选择史铁生《命若琴弦》,让学生理解,即使身体并不完整、生命充满苦难,也可以有深邃的思想,可以追求人生的快乐。再如学习《老王》时,可以选择杨绛先生的《走在人生边上》,聆听一位老者对于命运、生死、鬼神等根本问题的深度思考,感受智者与仁者的光芒。此外,还可以在讲授唐诗宋词时选择《唐诗鉴赏辞典》《人间词话》等作为课外阅读内容,让学生在诗词中感受古人的山水之爱、家国情怀等,达到化育心灵的效果。

同时,很多名家名篇往往含有一些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句,可以鼓励学生适当摘抄,并经常举办读书交流会、优秀摘抄展示等,让学生在摘抄中进一步感受优秀文学作品的思想魅力,从而获得正向感染与激励。

2. 通过演讲、写作等语文活动帮助学生表达内心

传授知识与技能只是教育的部分而非全部,激励、唤醒和鼓舞才能体现教育的艺术魅力。在语文教学中,演讲和写作正是教师激励、唤醒和鼓舞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抓手。高中生学习压力巨大,同时还可能面临着来自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交往等多方面的问题,倘若内心的困惑与纠结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与疏通,甚至没有倾诉的渠道,久而久之就容易造成焦虑、抑郁、狂躁等心理健康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口头的演讲还是书面的写作,都是学生可以表达内心、吐露心声的方式,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感情和欲望契机,及时引导,促其流畅表达。例如课前演讲可以让学生们先拟定一些感兴趣或者感到困惑的话题,教师筛选后定为演讲主题,学生可以“同题异构”,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思考与感受,作为听众的师生也可以给演讲者鼓励或提出自己的建议。就作文而言,其私密性有时要高于演讲,因此教师在给予学生这一表达渠道的同时也要注意尊重学生,保护其隐私,并及时写评语或当面沟通,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真诚地给予建议和帮助。

3. 借助教师评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总会有很多成功或失败的体验,学生如何认识他们成败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依据韦纳的情绪和动机归因理论,教师的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对成败的归因和对自我的认知。因此,教师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教师角度而言,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首先从观念上重视教学评价的作用,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然后再从教学方法上探索有效的教学评价策略,而不能只是简单片面地给出结果性评价。从语文教学来看,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提供细致的描述性反馈,并且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尽可能地为他们建立完整的学习档案,这样既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与关怀,又可以全面记录学生学习成长的发展轨迹,当然也包括了心理成长轨迹。此外,除了语言形式的评价,教师还要认识到非言语行为对学生产生的评价效果,例如眼神、动作等,在学生徘徊踌躇时给予一个或期待或鼓励的眼神,在学生紧张焦虑时给予一个或拍肩或握手的动作,都有可能给学生内心带来极大的安抚和满足,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与被肯定,从而提振自尊心与自信心。

综上,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精选课外阅读内容、借助语文实践活动畅通表达渠道、重视教师的语言与非言语评价等,都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策略,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以重视和实践。道虽远,行者常至;事虽难,为者常成。

 

参考文献

[1] 代小军.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08).

[2] 韩成勇,心理学在高中语文作文课上的点滴渗透[J],科技创新导报,2012(24).

[3] 陈永娜,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方法[D], 山东:鲁东大学,2013.

[4] 李小康,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D], 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5] 张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R],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1.

[6] 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7] 沈曙虹,李建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8]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