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公众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普遍化及严重化的趋势,成为了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在校园,由于受社会不良思潮、家庭代沟、学习压力、留守监管缺失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未成年人性格怪癖、信仰危机、追求享受、学业荒废、校园欺凌、行为极端等现象给未成年自身、家庭、学校及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在众多导致学生心理障碍的因素中,学习成绩的不理想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一大因素。英语作为一门外来语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遇到困难和障碍。进入初中阶段,英语学科在知识量和难度上有较大的增加,在缺乏英语学习方法、学习信心和学习毅力的叠加效应下,一部分群体成为学困生。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两级分化、哑巴英语、英语课局外人现象严重。如何帮助学困生克服英语学习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成为了困扰众多一线英语教师的棘手问题。
二、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并对学校教师提出了要求:“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要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施全学科“心育”。在此理念下,各学科教师应结合学科实际,挖掘学科“心育”元素,适时渗透,将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初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生理和心理的复杂变化,这些变化对他们今后心理健康的发展极为关键。英语学科作为初中阶段的主要学科,无论从学科特点还是课程体系上看,无疑都是对初中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二语习得理论及外语学习心理机制特点都强调了语言学习中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挖掘英语教材的“心理教育”元素,营造和谐健康的学习氛围,适时进行英语学习兴趣、动机、自信、意志等情感渗透,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最有效、最直接手段。同时,教师有意识的心理诱导刺激,能更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英语教学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策略
初中英语学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基础差,缺乏学习自信心,在长期的心理暗示叠加效应下形成了习惯性的“失败感”“自卑感”,他们往往自我隔离,表现出课堂与自己无关,无所谓的心态;同时,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怕被同学嘲笑,被老师批评没面子,存在语言交际恐惧心理。因此,英语教师应从心理角度出发,采取有效心理干预策略,为学困生解困。
(一)营造良好健康的课堂心理氛围,消除自卑厌学情绪
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体“一言堂”、“师道尊严”的理念根深蒂固。这种传统课堂氛围下,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不高、畏惧教师、害怕回答问题、沉默接受现象普遍存在。在英语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哑巴英语”、“两极分化”、“英语恐惧症”“自我隔离”等。“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与这门学科的任课教师是有很大联系的。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出发,英语教师应以生为本,立足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健康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英语教学有机融合,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为学困生创建有安全感的课堂。首先,教师宜多用Never mind”、“Have a try”、“Try it again, you can do it well”等鼓励性语言,善用“Good”、“Excellent”、“Well done”、“Clever boy”等赞赏性语言,以语言的艺术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其次,教师应从学生角度去思考学生喜欢怎样的英语课,有目的地将英语动画视频、歌曲、游戏引入英语课堂,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创建轻松的学习情境;同时,教师从不同学生接受能力差异出发,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给与提示,降低目标语言的难度,为学生搭建语言输入输出的支架,让学困生敢试,能试。如人教版新目标英语G8(上)U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Section A第一课时的教学难点是“学会用英语描述制作奶昔、沙拉的过程”。对于农村学生来说,“milk shake”是一种陌生的东西,而“How do you make?”对他们更是没有一点生活经历体验。笔者在实施这一课的教学时,充分考虑以上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搭建语言交际运用支架,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给学生进行心理减负。首先用“英语微课”引入“How to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的基本词汇及操作步骤用语,为学生搭建语言输出支架。在此基础上,把blender(搅拌机)、banana 、milk 等实物搬上讲台,来一个现场展示,把“英语课堂”变成“英语厨房”,把“英语知识过程描述”变成“名厨小妙招”,在展示时提供目标语言提示。在此轻松语境下,学困生在兴趣动机的驱动下能放下了语言学习的心理负担,消除自卑心理,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达到了语言学习的目的。
(二)挖掘教材教育资源,适时对学困生进行心理疏导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态度决定一切”。心理研究表明,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对其学习效果产生直接性影响的就是非智力因素。诸如兴趣、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整个认知过程都会起到一定程度的指导及定向等作用。人教版新目标英语(Go For It!)教材编排以话题为载体,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可挖掘教材的育人元素,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教育,以素材资源激发兴趣、端正态度,达到育人无声的教学效果。如G8(下)U1“What’s the matter?”话题是“谈论健康问题”,蕴含“关心他人,给别人以帮助和建议”的素材、G8(下)U4“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的话题是“人际沟通”,蕴含“遇到难题如何寻求帮助”的素材。而Section B的阅读课文“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更是给出了面对“周末补习学习压力”“Kids should have time to relax”“It’s even more important t have happy children.”的建议。面对教材中这些富有教育意义的“心育”元素,教师不应该忽视,不能简单地把它们当成目标语言、语法要点进行生硬的翻译、操练。教师应该把这些元素作为课堂的“催化剂”,适时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让它们为课堂教学增效。如教师在这些话题的语言交际运用中,引导优秀生帮助学困生,鼓励给学困生学习建议;引导学困生正确面对学习困难,积极主动向老师、向同学寻求帮助。
(三)采用“隐性分层教学”策略,为学困生搭建英语学习信心支架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和情感差异,积极调试教学方法策略,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信心支架。
1.立足差异,分层定标,为学困生探索适切的教学模式
当前班级授课制下,大多教师采用的是同一目标、同一要求的 “大一统”、“齐步走”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学生的心理因素,严重制约了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为摆脱“传统班级授课制”下学困生怕学、厌学英语的困境,笔者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教学中立足差异,尝试了“隐性分层教学”。“隐性分层教学”是以“分层”策略将学生分为A(提高层)B(发展层)C(学困层)三个层次,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学生区别对待,在“分层定标”,允许学生“分步走”的理念下,让不同层次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实现差异最优发展。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以“隐性”策略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去除“标签”负面效应,做到“分而隐,隐中分”、“心中有数”。如在单词教学目标设定上,笔者对于英语学习基础比较差的C层学生(学困生)要求在数量和难度上是相对较少和较简单的。“分层定标”“隐性施教”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各层次学生各尽所能,特别是让学困生做到“吃得了”、“踮起脚跟够得着”,从而达到面向全体,差异发展的目的。
2.面向差异,分层施教,为学困生创建有效的发展空间
根据“完美”的教学设计朝着“理想”目标实施课堂教学是现行的教学现状。很多时候,在课堂上老师们为了使教学顺利开展,完成教学进度,经常是按学习“好学生”的接受情况展开教学的,而忘了“学困生”的存在。这是给“学困生”心理造成孤独感,迫使他们脱离课堂一大因素。笔者认为,作为一门与众不同的语言学科,语言符号的输入和输出之间是需要学生花一定的时间去转化生成的。因此,我们的英语课堂应该慢下来,教师应该面向全体给学困生消化、思考和发现的空间,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在“隐性分层施教”理念下,笔者着眼差异,探索满足各层次学生心理需要的有效方法。如在人教版新目标英语G9U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 Section A部分的阅读教学设计中,笔者利用网络资源,把阅读素材Full Moon,Full Feeling配上动画视频,以“视频直观化”的形式将课文枯燥的文字传化成语音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各层次学生会根据自身的认知能力,进行吸收、思考。在此空间基础上设计观后的分层提问技巧,对基础较差的C层学生(学困生)主要采用 Who wanted to steal the medicine?这种表层性问题,而对于基础较好的A层学生则采用What story is the reading about?这种深层次、需要组织语言的问题。在“After Reading”任务中,对基础较差的C层学生要求是完成3a“Put the events in the correct order”理清故事脉络; 而对于基础较好的A层学生则要求在“理清故事脉络”的基础上进行故事的“Retell”。教师“心中有数”对各层次学生分层对待,在给高层次的学生以挑战,让他们的潜力得以发挥的同时,更多的是为学困生创建发展空间,为他们减轻压力,让他们能参与活动、能完成任务。学生在这种良好的心理学习氛围下,能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从而达到分层最优发展的目的。
3.着眼差异,分层评价,为学困生建立积极的评价机制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是学生从感性学习上升到理性学习的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教师不注重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和心理疏导容易导致“怕回答问题出丑”、“听不懂干脆不学”、“好学生的英语课,自我课堂隔离”等消极现象。然而面对学困生的心理问题,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采取“一刀切”“大一统”的评价方式,这是对学生学习心理造成最大伤害的做法。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笔者在英语教学中根据“分层定标”理念对学情实行“多元分层评价”,“用不同的尺子量不同的人”,为学困生建立动机激发的积极评价机制。如对C层学生(学困生)的形成性评价应该考虑到学生活动参与度,而不是英语知识掌握运用层面;在终结性评价方面侧重学困生的自我纵向发展,而不是英语成绩在班级的排名。如在作业完成的评价上,笔者设计几种难度系数的作业供学生选择,让C层学生(学困生)自选、挑战,只要能自主完成,不抄袭、不敷衍,虽然选择了容易的,也能得到A级评价;能主动挑战较难、较多的作业,更是能得到A+级评价。
四、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心理辅导,促进学困生的健康发展更是一项艰巨任务。实践表明,英语教师立足差异,结合学科特点,营造宽松课堂氛围,实施隐性分层教学,有利于帮助学困生消除自卑心理,树立学习信心,端正学习态度,回归英语课堂,从而为学生差异最优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